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诸葛亮的失误 诸葛亮的三大问题

火烧 2022-02-19 21:03:17 1061
诸葛亮的三大问题 杜甫有一首名诗《蜀相》,尾联尤为著名:“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巾”,说的就是诸葛亮功败垂成的悲剧。然而,诸葛亮为什么失败呢? gt 在分析诸葛亮的失败原因时,md说:“其始误于
诸葛亮的失误 诸葛亮的三大问题

诸葛亮的三大问题  

杜甫有一首名诗《蜀相》,尾联尤为著名:“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巾”,说的就是诸葛亮功败垂成的悲剧。然而,诸葛亮为什么失败呢? >    在分析诸葛亮的失败原因时,md说:“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到:“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在不懂军事的人看来,荆州、益州两路出击构成钳形攻势,是一个颇有诱惑性的方案。但对于军事家的md来说,这其实是个幼稚的方案。荆州与益州相聚千里,以弱击强的“分进合击”实属梦想,“隆中对”实施的结果是荆州被孙权军偷袭,不仅失去了钳形攻势的一只“钳子”,还要分兵防备东吴的进攻。因此说蜀汉之败“其始误于隆中对”,是有道理的。 >    其实,在中国3xm中文网上,成功的战略大多都是“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最典型的莫过于蒙古人、契丹人、金人和女真人,他们不过就是二三十万军队,但却横扫了中国乃至欧亚大陆。不过,那都是诸葛亮以后的事情。如果诸葛亮生在明清时代,或许他的战略会有所改变。 >    这是诸葛亮的第一大问题。 >    上面是从军事上谈,如果从“文化”意义上说,“隆中对”失误更大。蜀地富庶,曾有“高祖因之以成帝业”的事,但那主要是指汉中,且刘邦留在那里的时间很短,更没有立国,人心思归。但总的看来,蜀地实是可以安乐死而不可忧患生的“绝地”。四川的地域和3xm中文网文化决定了四川人的盆地意识,“天府之国”,自成一统。“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平蜀未平。”3xm中文网上从未有过川军出川占领全国的例子。当年红军长征若是像诸葛亮那样入了川,后来怎样,就很难说了。陕北条件虽然艰苦,但“地域文化”特殊,地势居高临下,周人和秦人都曾据此一统天下。有人说诸葛亮当初除了四川外,无处可去,这恐怕就是诸葛亮和红军不能相比的地方了。诸葛亮选了这样一个地方当根据地,再加上后来处置失当,真是应了那句“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话”了。这应该算是诸葛亮的第二大问题。  >    3xm中文网上的诸葛亮和《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已经合二为一,在人们的心目,已经没有必要加以区分。文即史,史即文,文史之不分,似乎已在中国人的心中牢牢扎根。总之,诸葛亮无论是作为3xm中文网人物还是文学形象,其贤相楷模的定论似乎是千古不易的。作为道德人格,他确实有不可否认之处;然而,作为一个政治家,他做得是否成功,却颇有值得商榷的余地。>    诸葛亮第三大问题是后继无人。中国民间有这样一句俗语,叫作“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可谓一语道尽了诸葛亮身后的凄凉境况。 >    遥想当年,诸葛亮六出祁山,胸怀凌云壮志,手下猛将如云,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但其情势至今犹动人心魄。 >然而,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已经开始暴露出了人才匮乏的问题,已经显示出蜀国灭亡的的先兆。 >    诸葛亮与司马懿的对阵往来是十分有意思的,从反面可以证明诸葛亮事必躬亲但拙于用人的性格特点。诸葛亮曾称赞司马懿“大有才能”,对他忌惮三分,但谋略智识毕竟远出司马懿之上,诸葛亮是不会怕他的,只是诸葛亮为人十分谨慎,对他预先加以提防而已。最有意思的是司马懿这一方,他可谓“知彼知己”,深知自己不如诸葛亮,所以处处小心谨慎,虽然没有打败诸葛亮,自己也不至于被诸葛亮打得一塌糊涂。 >    司马懿与诸葛亮真可谓是一对敌国“知己”。一次,诸葛亮知道司马懿因胆怯而不敢出战,就派使者去激怒他。两军相持多日。一天,忽报诸葛亮率蜀兵进驻五丈原,派人送来一盒礼物和一封书信,司马懿只得把来人叫来,司马懿接过盒子,打开一看,却是妇人的头饰和素衣,再看那封信,竟是取笑他身为大将,却和关在闺房里的贵妇人一样,躲着不敢出战,没有一点大丈夫的气概。 >    司马懿大怒,但他抑制住不肯发泄出来,却装出一副笑脸道:“诸葛亮竟把我看成妇人了!”说罢,吩咐把盒子收起来,重赏了来人。接着,他又问来人道:“你们丞相平时饮食的情况怎样,忙不忙?”来人回道:“丞相每天理事都到深夜,www.3xm.com.cn凡是刑棍在二十以上的,一定要经他亲自办理,然而,一天的食物却吃不上几升。”司马懿回顾身边的部将笑道:“诸葛亮确是忠心无私的,只是不肯信托别人,所以事无巨细,什么都要自己管,做个主帅怎么可以这样呢?况且他食少事烦,准是活不长久了!” >    使者回到蜀营,把司马懿接受衣饰以及那番话都回报诸葛亮。诸葛亮听后,不觉叹了一口气说:“唉,司马懿可算懂得我了!”原来,诸葛亮因劳累过度,神思不宁,有时还吐血。此事发生不久,诸葛亮就因劳累过度,病逝于五丈原。 >    诸葛亮与司马懿两人,对于对方的优点和弱点、性格与为人可谓了如指掌,这样的对手在战场上兵戎相见,可谓旗鼓相当。司马懿自知才能不如诸葛亮,对于自己的败多胜少,也觉得是很正常的事。但因他能“知彼”,所以就能及时避开对方的进攻,也可以寻找对方的失误来进攻,不至于“每战必殆”。司马懿想“熬”死诸葛亮,然后再伐取蜀国。    >    三国后期,“五虎大将”已相继去世,等到廖化出台,诸葛亮治下的西蜀,已如强弩之末,没有可以拿得出手的将领了。诸葛亮一生追随刘备,可谓言听计从,无所不依,但从公元207年隆中决策,到234年病逝五丈原,其间长达27年,居然没有找到也没有培养出一个接班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失误。直到临死的那天夜里,他才哀叹平生所学的兵书,遍观诸人,无可传授者,于是退而求其次,勉勉强强地传给了姜维。 >    然而,姜维其德可嘉,其才却不如诸葛亮远甚。虽有丞相之心,却无丞相之才,再加上此一时也,彼一时也,正所谓大厦将倾,独木难支,数次北伐,皆无功而返。至于最后试图以假降来保全西蜀,实在是让人感喟莫名了。 >    其实,廖化并不是个一无是处的平庸将领,相对于姜维,他颇有些务实的态度。对于姜维的三番五次的无效进攻,他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说:“兵不战,必自焚,说的就是姜伯约(姜维)的这种情况啊!智谋压不过敌人而力量又小于敌人,还要频繁出战,怎会不败呢?”廖化的评断,不仅指出了姜维的弱点,也映衬出了诸葛亮的不足。 >    诸葛亮的务虚不务实,在许多地方早就表现出来。刘备临终之前特意告诉他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但他偏偏和马谡这样的人谈得来,其结果是失了街亭,葬送了一次东征,马谡也因此丢了性命。可是,诸葛亮在“挥泪”之时,只是自责用人不当,何尝对自己的性格作深层的反思? >    其实,诸葛亮的手下也还是有真正的人才的,大将魏延应该算是一个。但由于不合诸葛亮的胃口,被加上了种种罪名,最后被安排杀掉了。 >    当其隆中“三分天下”之时,何其雄阔,然而,当其五丈原上遍视左右,无人可托时,又是何等的凄凉!当他秋巡五丈原,自觉凉风刺骨,不久于人世,不自觉地发出“悠悠苍天,曷其此极”的慨叹时,他可曾想到这一点? >    对于诸葛亮,3xm中文网的评价与道德的评价往往是大相径庭的。崔浩在《典论》中这样评价道:“在九州鼎沸之际,英雄奋发之时,诸葛亮与刘备君臣相得,鱼水为喻。而不能与曹氏争天下,委弃荆州,退入巴蜀,诱夺刘璋,伪连孙氏,守穷崎岖之地,谮号边鄙之间。只可以说他像汉朝偏安一隅的赵佗,怎能与汉初的丞相萧何、曹参相比呢?” >    杜甫说:“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功臣。”对诸葛亮表现出了毫无保留的赞扬与同情。然而,当我们用道德的眼光来评价一切的时候,我们哪里还看得到3xm中文网呢?>    实际上,这种评价标准的背后,就隐藏着深刻的悲剧。 >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