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元代杂剧四大家分别是谁 元曲四大家简介

火烧 2022-02-02 14:59:12 1079
元曲四大家简介 元曲四大家简介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 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 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 “蕃曲”

元曲四大家简介  

元曲四大家简介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 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 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 “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 或“村坊小调”。元曲及元曲四大家简介 元曲 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 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元曲有严密的 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 求。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 曲合 称 为元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 影响远远 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 戏曲”。 虽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 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 较大的灵活性。所以读者可发现,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 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 标准定格)。 继唐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 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 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 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 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 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 风 。

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 这 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元曲的兴起对于我国民族诗歌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有着深 远的影响和卓越的贡献,元曲一出现 就同其他艺术之花一样, 立即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它不仅是文人咏志抒怀得心应手 的工具,而且为反映元代社会生活提供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 崭新的艺术形式。关汉卿(约 1220 年──1300 年),祁州( 今河北安国)人, 元代杂剧作家。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号已斋(一 作一斋)、己斋叟。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 大家”,关汉卿位于“元曲四大家”之首。 代表作《窦娥 冤》。马致远,汉族,大都(今北京)人,另据考证,马致远是 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东光县志和东光马氏族谱都有记载。 马致远以字“千里”,晚年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 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 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代表作《汉宫秋》。郑光祖,生卒年不详,字德辉,汉族,平阳襄陵(今山西 襄汾县)人。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所作杂剧在当 时“名闻天下,声振闺阁”。与关汉卿、马 致远、白朴齐名, 后人合称为“元曲四大家”。

所作杂剧可考者十八种,现存 《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风月》、《倩女离魂》、 《无塩破连环》、《伊尹扶汤》、《老君堂》、《三战吕布》 等八种;其中,《倩女离魂》最著名,后三种被质疑并非郑光 祖作品。除杂剧外,郑光祖写散曲,有小令六首、套数二套流 传。 代表作《倩女离魂》。白朴 (1226--...) 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 号兰谷。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后徙居真定(今 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他是元 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元曲四大家之一。 代表作《墙头 马上》。人物介绍: 马致远 马致远(约 1250~1321 至 1324 间)元代戏曲作家。号东篱, 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曾任-行省务官(一作-省务提 举)。又曾加入过书会,并与书会才人合编过杂剧。生平未详, 但从他自己的散曲作品中可以了解到,他在年轻时写诗曾献上 龙楼,热衷过进取功名。然而他仕途并不显达,因此动了终焉 计,晚年退隐山林,以诗酒自娱。著有杂剧 15 种,今存有: 《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江州司马青衫泪》、《西华山陈搏 高卧》、《吕洞宾三醉岳阳楼》、《马丹阳三度任风子》、 《半夜雷轰荐福碑》6 种,以及和李时中、红字李二、花李郎 合写的《邯郸道省悟黄粱梦》一种(马著第一折),明代吕天成、 清代张大复还说马致远作过南戏《苏武持节北海牧羊记》等。

马致远还作有散曲,现存 120 多首。马致远是个享有盛名的戏 曲家。 元代周德清以关、郑、白、马并列;明朱权《太和正音谱》 对他更为推崇王和卿简介,说:宜列群英之上。他的杂剧以《汉宫秋》最 有影响。作品虽取材于汉代王昭君和亲的历史故事,却并不拘 泥于史实,而是在久经流传的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参考了历代 诗人对王昭君的咏唱中的某些思想情绪,又结合元代民族压迫 比较严酷的历史现实,对这一题材进行了再创造,因此情节有 了较大的变动。作品以汉元帝与王昭君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揭露了帝王的昏庸,朝政的腐败,抨击了朝中文武大臣在侵略威 胁面前的怯懦和无能。剧中成功地塑造了王昭君这一爱国者的 形象。这个形象对后世的戏曲影响很大,汉明妃的形象可以说 是在马致远笔下基本定型的。《汉宫秋》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结构紧凑,有浓烈的抒情色彩,曲辞苍凉幽邈,能贴切地表达人 物的心情。其中第三折〔梅花酒〕、〔收江南〕等曲子,第四 折〔蔓青菜〕、〔白鹤子〕、〔满庭芳〕等曲子,尤为历来曲 家所称赏。关汉卿 关汉卿(1219——1301 年),号“己斋叟”,金 末元初人,活跃于约 1210 年至约 1300 年(元成宗大德)间,解 州(今山西运城)人元代杂剧奠基人,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戏剧 家,“元曲四大家”之首。

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今知有 67 部, 现存 18 部,最著名的是《窦娥冤》。关汉卿的戏剧创作在中 国戏剧史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元杂剧的鼻 祖”;关汉卿在世界文学艺术史上也享有盛誉,被称为“东方 的莎士比亚”。他的散曲,内容丰富多彩,格调清新刚劲,具 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关汉卿 元代杂剧作家。号已斋(一作一斋)。大都(今北京市)人。 亦说祁州(在今河北)、解州(在今山西)人。约生于金末或元太 宗时贾仲明《录鬼簿》吊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 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元代剧坛上的地位。关汉卿曾写有 《南吕一枝花》赠给女演员朱帘秀,说明他与演员关系密切。 他曾毫无惭色地自称:“我是个普天下的郎君领袖,盖世界浪 子班头。”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结尾一段,更狂傲倔强 地表示:“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 一粒铜豌豆”。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 67 部,现存 18 部。个别作品是否出自关汉卿手笔,学术界尚有分歧。 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 《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有关关汉卿生平的资料缺乏,只能从零星的记载中窥见其 大略。

据元代后期戏曲家钟嗣成《录鬼簿》的记载,“关汉卿, 大都人,太医院尹,号已斋叟”,“太医院尹”别本《录鬼簿》 作“太医院户”。关于关汉卿的籍贯,有大都(今北京 市)(《录鬼簿》)、解州(在今山西运城)(《元史类编》卷三十 六)、祁州(在今河北)(《祁州志》卷八)等不同说法。查《金 史》或《元史》均未见“太医院尹”的官名,而“医户”却是 元代户籍之一,属太医院管辖。因此,关汉卿很可能是属元代 太医院的一个医生。《拜月亭》中,他有一段临床诊病的描写, 宛若医人声口,可以作为助证。元末朱经《青楼集·序》载:“我皇元初并海宇,而金之 遗民若杜散人、白兰谷、关已斋辈,皆不屑仕进,乃嘲弄风月, 流连光景。”杜散人即杜善夫,是由金入元的作家,白兰谷即 白朴,金亡(1234)时才 8 岁,估计关汉卿的年代同他们接近, 也是由金入元的作家,关汉卿今存〔大德歌〕10 首,“大德” 是元成宗的年号 (1297~1307),上距金亡已 70 年左右。由此 可以推断出关汉卿约卒于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以后,他的生 年,估计在 1220 年左右。《录鬼薄》作者钟嗣成称关汉卿为 “前辈已死名公”,说“余生也晚,不得预几席之末”。

《录 鬼簿》成书于 1330 年,故将关汉卿卒年定在 1300 年左右,当 去事实不远。南宋灭亡(1279)之后,关汉卿曾到过当时南方戏曲演出的 中心杭州,写有〔南吕一枝花〕《杭州景》套曲(中有“大元 朝新附国,亡宋家旧华夷”句)。还曾到过扬州,写曲赠朱帘秀,有“十里扬州风物妍,出落着神仙”句。 关汉卿是一位熟悉勾栏伎艺的戏曲家,《析津志》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 明代臧晋叔《元曲选·序》说他“躬践排场,面敷粉墨。以为 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关汉卿在元代前期杂剧界是领袖 人物,玉京书会里最著名的书会才人。据《录鬼簿》、《青楼 集》、《南村辍耕录》记载,他和杂剧作家杨显之、梁进之、 费君祥,散曲作家王和卿以及著名女演员朱帘秀等均有交往, 和杨显之、王和卿更见亲密。关汉卿的代表作 《窦娥冤》 写窦娥被无赖诬陷,又被官府错判斩刑的冤屈故事。全剧 四折一楔子。剧情是:楚州贫儒窦天章因无钱进京赶考,无奈 之下将-窦娥卖给蔡婆家为童养媳。窦娥婚后丈夫去世,婆媳 相依为命。蔡婆外出讨债时遇到流氓张驴儿父子,被其胁迫。 张驴儿企图霸占窦娥,见她不从便想毒死蔡婆以要挟窦娥,不 料误毙其父。

张驴儿诬告窦娥杀人,官府严刑逼讯婆媳二人, 窦娥为救蔡婆自认杀人,被判斩刑。窦娥在临刑之时指天为誓, 死后将血溅白练、六月降雪、大旱三年,以明己冤,后来果然 都应验。三年后窦天章任廉访使至楚州,见窦娥鬼魂出现,于 是重审此案,为窦娥-。《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 此剧现存版本有:明脉望馆藏《古今名家杂剧》本、《元曲选》 壬集本、《酹江集》本、《元杂剧二种》本、《元人杂剧全集》 本。 《单刀会》 写三国时关羽凭借智勇单刀前赴鲁肃所设宴会,最终安全 返回。全剧共四折。剧情是:三国时,鲁肃为了索还荆州,请关羽赴宴,暗中设下埋伏,并请关羽故人司马徽前来陪宴劝酒, 司马徽拒绝,并告诫鲁肃不可鲁莽行事。关羽接到请书后明知 是计,仍旧带周仓一人单刀赴会,关平、关兴带大军在江边接 应。席间二人言辞交锋,鲁肃不能取胜。关羽智勇双全,震住 鲁肃,令他不敢动用埋伏的军士,最后安然返回。《单刀会》 全名《关大王单刀会》或《关大王独赴单刀会》,现传版本有: 《元刻古今杂剧三十种》本、明万历间脉望馆钞校本、《元人 杂剧全集》本、《孤本元明杂剧》本。《望江亭》 写谭记儿在望江亭内设计对付权贵杨衙内的故事,剧本表 现了谭记儿的机智。

全剧共四折。剧情是:才貌双全的谭记儿 新寡,暂居于女道观中。观主的侄儿白士中往潭州上任途中探 访观主,告知自己失偶之事。观主于是从中作合,使得白士中 与谭记儿结成夫妻。权贵杨衙内早已看中谭记儿,本想娶她为 妾,此时对白士中怀恨在心,暗奏圣上请得势剑金牌,前往潭 州取白士中首级。白士中得到消息,愁眉不展。谭记儿不愿让 他受自己连累,想出妙计。时逢中秋,谭记儿扮作渔妇卖鱼, 在望江亭上灌醉杨衙内及其随从,将势剑金牌窃走。杨衙内欲 绑缚白士中却没有凭据,白士 0 示势剑金牌,说有渔妇告杨衙 内中秋欲对她无礼。等到再见谭记儿,杨衙内方知中计。恰好 湖南都御史李秉忠暗中访得此事,奏于朝廷,杨衙内到惩办, 白士中依旧治理潭州,夫妻和美。《望江亭》又名《切浍旦》, 全名《望江亭中秋切浍旦》,流传版本现有明万历四十二年 (1614)脉望馆校息机子《古今杂剧选》本、明息机子《古今杂 剧选》本、《元曲选》癸集本、《古今名剧选》卷二本、《元 人杂剧全集》本。 《救风尘》写恶棍周舍骗娶记女宋引章后又加以-,宋引章的结义姐 妹赵盼儿见义勇为,设计将宋救出。全剧共四折。剧情是:记 女宋引章本与安秀才有约,后被恶少周舍花言巧语所惑,不听 结义姐妹赵盼儿相劝,嫁给周舍。

婚后宋引章饱受-,写信向 赵盼儿求救。因周舍不肯轻易放过宋引章,赵盼儿巧用计策。 她浓妆艳抹,假意愿嫁周舍,自带酒、羊和大红罗去找周舍, 周舍喜不自禁。赵盼儿要周舍先休了宋引章才肯嫁他,刚好宋 引章又来吵闹,周舍一怒之下写了休书,赶走宋引章。赵盼儿 与宋引章二人一同离去,途中赵盼儿将宋引章手中休书另换一 份。周舍发觉上当,赶上她们,一把抢过宋引章手中休书并毁 掉,还到官府状告赵盼儿诱拐妇女。赵盼儿反告他强占有夫之 妇,使安秀才到堂作证,又出示周舍亲手所写休书。赵盼儿证 据确凿,周舍不能胜她,受杖刑责罚。宋引章与安秀才结为夫 妇。《救风尘》全名《赵盼儿风月救风尘》,现存版本有:明 脉望馆校藏《古名家杂剧》本、《新续古名家杂剧》宫集本、 《元曲选》乙集本、《元曲大观》本、《元人杂剧全集》本。《哭存孝》 写唐节度使李克用醉洒时误听谗言,杀死义子李存孝,酒 醒后悔,与存孝妻邓夫人哭祭存孝。全剧共四折,剧情是:唐 节度使李克用依靠义子李存孝镇压了黄巢农民起义后,终日饮 酒,醉中听从奸人李存信和康君立二义子,违背以前诺言,将 李存孝派往艰苦之地镇守。李存信、康君立后又假传李克用之 令,让李存孝改回旧姓,反在李克用面前挑拨,说李存孝有怨 恨之心,李克用大怒。

存孝本欲解释,二奸人又灌醉李克用, 借机传令杀死李存孝。李克用酒醒之后,闻知实情后悔不已, 与存孝妻邓夫人哭祭存孝,并杀李存信、康君立二人祭奠李存 孝。《哭存孝》全名《邓夫人哭存孝》或《邓夫人苦痛哭存孝》,流传版本现有:明万历间脉望馆钞校内府本、《孤本元 明杂剧》本。《双赴梦》 写关羽、张飞死后托梦的故事。共四折,元刊本无科白, 仅载曲词。剧情是:三国时候,刘备西蜀称帝以后,甚为思念 他桃园三结义的兄弟关羽、张飞。军师诸葛亮夜观天象,见贼 星耀亮,而将星黯淡,心知关、张二人已死,但又不敢明告刘 备,只得扯谎。某日,关羽、张飞阴魂相遇,给刘备托梦,悲 愤不已,请刘备为他二人 0。《双赴梦》又名《西蜀梦》,全 名《关张双赴西蜀梦》或《关云长张翼德双赴梦》,有《元刻 古今杂剧三十种》本、《元人杂剧全集》本。 《金线池》 写秀才韩辅臣与记女杜蕊娘相爱,被鸨母挑拨而反目,最 终解释误会,结为夫妇。全剧共四折一楔子。剧情是:秀才韩 辅臣游学到同窗好友济南府尹石好问处。鸨母见韩辅臣银两颇 多,又是石好问的好友,对他甚为有礼。但没多少时候,韩辅 臣金钱散尽,此时石好问又恰好满考朝京,鸨母不肯相留。韩 辅臣负气移居他处,杜蕊娘依旧不能忘情。

鸨母谎称韩辅臣另 有相好,杜蕊娘信以为真,气恨之下不肯原谅他。韩辅臣也误 以为蕊娘变心。石好问此时复任济南,韩辅臣前往诉苦。石好 问从中设计调解,暗地里出资让众记设宴于金线池,劝说杜蕊 娘与韩辅臣重修旧好。蕊娘思念韩辅臣,心情烦闷之下喝醉了 酒,见辅臣来了却又不理。辅臣羞愤不已,向石好问告状。石 好问假意借故拘拿杜蕊娘,蕊娘情急之下韩辅臣求救,二人终 于和好。石好问出银百两给鸨母,使蕊娘归辅臣,二人结为夫 妇。《金线池》全名《杜蕊娘智赏金钱池》,有明脉望馆藏 《古名家杂剧》本、明顾曲斋刻《元人杂剧选》本、《元曲选》辛集本、《柳枝集》本、《元人杂剧全集》本 《玉镜台》 写温峤以玉镜台为聘物骗娶表妹刘倩英,婚后夫妻不和,经人调解终于和好。全剧共四折。剧情是:翰林学士温峤被姑 母请去教表妹刘倩英弹琴写字,温峤心爱表妹姿容。恰好姑母 托他在翰林院学士中为表妹觅亲,温峤于是以御赐玉镜台为定 物,骗娶刘倩英。姑母无奈之下只好嫁女,但温、刘二人年龄 悬殊,刘倩英满心不乐意,夫妻婚后不和。温峤友人王府尹设 宴招待温峤夫妇,席间温峤展露才华,为刘倩英赢得风光,二 人终于和解。《玉镜台》全名《温太真玉镜台》,现存版本有: 明脉望馆藏《古名家杂剧》本、《元曲选》甲集本、《柳枝集》 本、《元曲大观》本、《元人杂剧全集》本。

元代杂剧四大家分别是谁 元曲四大家简介

《王侯宴》 写李从珂自幼被李嗣源收留,长大后偶遇亲娘,最终母子 团圆的故事。全剧共五折一楔子。剧情是:贫妇李氏欲卖子葬 夫,恰巧有一赵太公为子寻一乳母,李氏愿典身三年。后赵太 公私将文书改为卖身文契,且不能容忍李氏哺乳亲子。李氏所弃之子被晋王李克用之子李嗣源收养,取名李从珂。十八年 后,李从珂长大成人,与李亚子、石敬瑭、孟知祥、刘知远并 为五虎将,随李嗣源出征。李从珂得胜归途中偶遇李氏,询问 以后心中生疑。李嗣源因担心失去儿子而隐瞒实情。此时李克 用妻刘夫人安排“五侯宴”庆功,李从珂一番哀恳之后,终知 实情。刘夫人于是命李从珂前往认母。母子团聚,并杀了-李 氏的赵太公之子赵脖揪。《五侯宴》全名《刘夫人庆赏五侯 宴》,现存版本有:明万历间脉望馆钞校内府本、《孤本元明 杂剧》本。 《裴度还带》写唐代裴度拾宝不昧因而救人性命,最终得中状元的故事。 全剧共四折一楔子。剧剧情是:唐代宰相裴度未做官时,因父 母双亡家境贫寒,又不肯跟随姨父王员外做生意,只得寄居在 山神庙中,幸有一白马寺长老供他斋饭。有一道人为裴度相面, 断定他命该横死。此时另有韩太守因廉洁为官被国舅傅彬诬陷 入狱,韩夫人与女儿琼英辛苦筹资以救韩太守,幸得朝廷采访 使李邦彦赠玉带相助。

琼英路过山神庙时不慎失落玉带,被裴 度捡到。韩氏母女正要绝望自尽,裴度将玉带归还,韩太守一 家三口性命皆得救。就在裴度送韩氏母女出门之时,山神庙倒 塌,裴度得以逃脱横死厄运。后裴度赴京赶考,得中状元,并 与韩琼英结为夫妇。《裴度还带》全名《山神庙裴度还带》, 版本现有: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脉望馆钞校本、《孤本元明 杂剧》本白朴 关汉卿是元代杂剧作家,约生于金末。钟嗣成著贾仲明天 一阁钞本《录鬼簿》吊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 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元代剧坛上的地位。关汉卿曾写有 《南吕一枝花》赠给女演员朱帘秀,说明他与演员关系密切。 他曾毫无惭色地自称:“我是个普天下的郎君领袖,盖世界浪 子班头。”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结尾一段,更狂傲倔强 地表示:“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 一粒铜豌豆”。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 67 部, 现存 18 部。个别作品是否出自关汉卿手笔,学术界尚有分歧。 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 《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关 汉卿塑造的“我却是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 珰一粒铜豌豆”(〈不伏老〉)的形象也广为人称,被誉“曲家圣人”。

《析津志辑佚·名宦》曰:“关一斋,字汉卿,燕人。 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是 时文翰晦盲,不能独振,淹于辞章者久矣。”白朴白朴,原名 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生于金哀宗正大三 年(1226 年),至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 年)在世,此后行踪不 详。祖籍(阝奥)州(今山西河曲县),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 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 剧家。白朴出身官僚士大夫家庭,他的父亲白华为金宣宗三年 (1215 年)进士,官至枢密院判;仲父白贲为金章宗泰和间进土, 曾做过县令,叔父早卒,却有诗名。白家与元好问父子为世交, 过从甚密。两家子弟,常以诗文相往来。白朴出身于这样的家庭,本应优游闲适,读书问学,以便 将来博取功名。然而,他的幼年却偏偏遭逢兵荒马乱的岁月, 他只得同家人在惊恐惶惑中苦熬光阴。他出生后不久,金朝的 南京汴梁已在蒙古军的包围之下,位居中枢的白华,整日为金 朝的存亡而奔忙,无暇顾及妻儿家室。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 年),蒙古军树炮攻城,哀宗决计弃城北走归德,白华只得留 家人于汴京,只身随哀宗渡河而上。次年三月,汴京城破,蒙 古军纵兵大掠,城内士庶残遭杀戮,财富遭到空前洗劫。

战争 中,白朴母子相失,幸好当时元好问也在城中,才把他和他的 姐姐收留起来,在乱兵和饥荒中救了他的性命。四月底,元好 问携带白朴姐弟渡河北上,流寓聊城,后寄居于冠氏(今山东 冠县)县令赵天锡幕府。元好问虽也是-奔命之臣,生活至为艰 辛,但他视白朴姊弟犹如亲生,关怀备至。白朴为瘟疫所袭, 生命垂危,元好问昼夜将他抱在怀中,竟于得疫后第六日出汗 而愈。白朴聪明颖悟,从小喜好读书,元好问对他悉心培养,教他读书问学之经,处世为人之理,使他幼年时就受到了良好 的教育。白朴的父亲白华于金朝灭亡后先投南宋,做了均州提鲁。 然不久,南宋均州守将也投降元朝,白华遂北投元朝。蒙古太 宗九年(1237 年),白朴 12 岁时,白华偕金朝一些亡命大臣来 到真定,依附在世守真定的蒙古将领史天泽门下。同年秋,元 好问由冠氏返太原,路经真定,遂将白朴姊弟送归白华,使失 散数年的父子得以团聚。父子相见,白华感到极大的快慰,他 有一首《满庭芳·示列子新》词,表述当时的心情:“光禄他 台,将军楼阁,十年一梦中间。短衣匹马,重见镇州山。内翰 当年醉墨,纱笼支高阔依然。今何日,灯前儿女,飘荡喜生 还”。他也十分感激元好问代为抚育儿女之恩,曾有诗谢之曰: “顾我真成丧家犬,赖君曾护落窠儿。

”随着北方的安定,白朴父子也就在真定定居下来。从此, 他按照父亲的要求,写作诗赋,学习科场考试的课业。他对律 赋之学颇为上进,很快即以能诗善赋而知名。其时,元好问为 修撰金朝历史书籍,也常出入大都,从而往来于真定,关心着 他的学业,每至其家,都要指导他治学门径,曾有诗夸赞白朴 说:“元白通家旧,诸郎独汝贤。”勉励他刻苦用功,成就一 番事业。然而,蒙古统治者的残暴掠夺,使白朴心灵上的伤痕 难以平复,他对蒙古统治者充满了厌恶的情绪,兵荒马乱中母 子相失,使他常有山川满目之叹,更感到为统治者效劳的可悲。 因此,他放弃了官场名利的争逐,而以-遗民自适,以词赋为 专门之业,用歌声宣泄自己胸中的郁积。随着年岁的增长,社会阅历的扩大,白朴的学问更见长进。 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 年),白朴 36 岁。这年四月,元世祖命 各路宣抚使举文学才识可以从考者,以听擢用,时以河南路宣抚使入中枢的史天泽推荐白朴出仕,被他谢绝了。他既拂逆史 天泽荐辟之意,自觉不便在真定久留,便于这年弃家南游,更 以此表示他遁世消沉,永绝仕宦之途的决心。然而,眷妻恋子 的情肠终不能割断,他也经常为自己矛盾的心情所煎逼,感到 十分痛楚。

尽管如此,他还是要远离那车马红尘之地。他先到汉口, 再入九江,41 岁时曾北返真定,路经汴京。此后,再度南下, 往来于九江与洞庭之间,到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 年)在金 陵定居下来。这前后,可能因为他的真定原配去世,他曾为妻 丧而回到过真定,逢着这个机会,又有人建议他去朝中做官, 却被他谢绝了。此后不久,他即返金陵。从此,主要在江南的 杭州、扬州一带游历,直到 81 岁时,还重游扬州。而后,他 的行踪就无从寻觅了。白朴放浪形骸,寄情于山水之间,但他却并不可能真正遁 迹世外,对现实熟视无睹。加之,他的足迹所至,恰恰是曾经 繁华一时,而今被兵火洗劫变为的荒凉境地。前后景象的对比, 更激起他对蒙古统治者的怨恨。他以诗词来宣泄这种怨恨,控 诉蒙古统治者的罪恶行径。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 年),白朴游至九江,再入巴陵。 九江昔日的繁华,却被一扫而光,留在他眼底的是萧条冷落, 他不禁无限伤感地叹息道:“纂罢不知人换世,兵余独见川流 血,叹昔时歌舞岳阳楼,繁华歇”。至于金陵怀古,杭城“临 平六朝禾黍、南宋池苑诸作,”处处抒发遗民的心情,“伤时 纪乱,尽见于字里行间。”其感物伤情从笔下款款道出。

白朴毕竟是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尽管他为江山异代,田 园荒芜而感伤、而悲戚,但他更多地是为自己一生九患的身世 伤怀。一部《天籁集》,可以说处处倾诉着他对怆凉人生的感慨。他除了用词曲表达他的意志情怀外,还写下了不少杂剧, 为元代杂剧的繁荣贡献了自己的才华。在元代杂剧的创作中,白朴更具有重要的地位。历来评论 元代杂剧,都称他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为元杂剧四大家。 据元人钟嗣成《录鬼簿》著录,白朴写过 15 种剧本,这 15 种 是:《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东墙记》、《唐明 皇游月宫》、《韩翠颦御水流红叶》、《薛琼夕月夜银筝怨》、 《汉高祖斩白蛇》、《苏小小月夜钱塘梦》、《祝英台死嫁梁 山伯》、《楚庄王夜宴绝缨会》、《崔护谒浆》、《高祖归 庄》、《鸳鸯间墙头马上》、《秋江风月凤凰船》、《萧翼智 赚兰亭记》、《阎师道赶江江》。加上《盛世新声》著录的 《李克用箭射双雕》残折,共 16 本。现在仅存《唐明皇秋夜 梧桐雨》、《董秀英花月东墙记》、《裴少俊墙头马上》三种王和卿简介, 以及《韩翠颦御水流红叶》、《李克用箭射双雕》的残折,均 收入王文才《白朴戏曲集校注》一书中。白朴的剧作,题材多出历史传说,剧情多为才人韵事。

现 存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写得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 事,《鸳鸯间墙头马上》,描写的是一个“志量过人”的女性 李千金冲破名教,自择配偶的故事。前者是悲剧,写得悲哀怛 侧,雄浑悲壮;后者是喜剧,写得起伏跌宕,热情奔放。这两 部作品,历来被认为是爱情剧中的成功之作,具有极强的艺术 生命力,对后代戏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在我国戏曲史上,宋、金两代已有了纯粹演故事的戏曲, 但没有剧本流传下来,我们无从说清楚这些戏曲的情况。元代 的杂剧,在故事情节、人物塑造方面,都发展到相当娴熟的地 步,为我国的戏曲艺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保留下来的剧作 中,可知其情节曲折,主题突出,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剧中人物,无论是因享乐而坏江山的唐明皇,冰肌玉骨、一身娇娆之 气的杨贵妃,还是爽朗果敢的闺秀李千金,都塑造得各具个性, 栩栩如生。以至于现在戏剧舞台上的唐明皇,还可见到白朴塑 造的这一形象的遗风。与关汉卿相比,白朴的生活圈子比较局限,因此,他不可 能从社会下层提炼素材,写出象关汉卿那感天动地的《窦娥 冤》。然而,他善于利用历史题材,敷演故事,因旧题,创新 意,词采优美,情意深切绵长,又是关汉卿所不及的。

他在文 学史和戏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他的剧作的艺术成就,早 已成为文学艺术上的重要研究课题。白朴的词作,在他生前就已编订成集,名曰《天籁集》。 到明代已经残佚,字句脱误。清朝中叶,朱彝尊、洪升始为整 理刊行。全集收词二百余首,除了一些应酬赠答、歌楼伎席之 作外,多为伤时感怀的作品。赖有这部作品,我们才可以了解 白朴的生涯。他的词作,承袭元好问长短句的格调,跌宕沉详, 天然古朴。郑光祖 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生卒年不 详。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与关汉卿、马致远、白 朴齐名,号称元代四大杂剧家之一。 有关郑光祖的生平事迹没有留下多少记载,从钟嗣成《录 鬼簿》中,我们知道他早年习儒为业,后来补授杭州路为吏, 因而南居。他“为人方直”,不善与官场人物相交往,因此, 官场诸公很瞧不起他。可以想见,他的官场生活是很艰难的。 杭州的美丽风景,和那里的伶人歌女,不断地触发着他的感情, 他本来颇具文学才情,使他开始了杂剧创作。 据文学戏剧界的学者考证,郑光祖一生写过 18 种杂剧剧本,全部保留至今的,有《迷青琐倩女离魂》、《刍梅香骗翰 林风月》、《醉思乡王粲登楼》、《辅成王周公慑政》、《虎 牢关三战吕布》等。

从这些保留的剧目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剧目主要两个 主题,一个是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另一个是历史题材故事。 这说明,在选择主题方面,他不像关汉卿敢于面对现实,揭露 现实,他的剧目主题离现实较远。他写剧本,大多是艺术的需 要,而不是政治的需要。以描写青年男女爱情故事为主题的剧本中,《迷青琐倩女 离魂》是他的代表作。剧本以唐朝陈玄佑的《离魂记》小说为 素材,其大致情节是:秀才王文举与倩女指腹为婚,王文举不 幸父母早亡,倩女之母遂有悔约的打算,借口只有王文举得了 进士之后才能成婚,想赖掉这门婚事。不料倩女却十分忠实于 爱情,就在王文举赴京应试,与倩女柳亭相别之后,由于思念 王文举,倩女的魂魄便离了原身,追随王文举一起奔赴京城。 而王文举却不知是倩女的魂魄与他在一起,还以为倩女本人同 他一起赴京。因此,当他状元及第三年后,准备从京城启程赴 官,顺便打道去探望岳母,便先修书一封告知倩女的父母,王 文举偕同倩女魂魄来到了倩女身边,魂魄与身体又合一,一对 恩爱夫妻得到团圆。全剧集中刻画了倩女追求婚姻自主,忠贞于爱情的形象和 性格。在婚姻上,决不轻易任人摆布。当她的母亲想要悔约, 要她与王文举兄妹相称时,她便一眼看穿了母亲的用意,表示 了坚决的反对。

当倩女的魂魄离开真身,追随王文举一起赴京 路上,王文举以为倩女本人奔来,先是说怕倩女的母亲知道, 劝她回去,情女果敢地说:“他若是赶上咱,待怎样?常言道, 做着不怕!”王文举劝阻行不通,使用礼教来教训她,说什么“聘则为妻,奔则为妾”,说她“私自赶来,有玷风化”。倩 女更坚定地说:“你振色怒增加,我凝睇不归家。我本真情, 非为相谑,已主定心猿意马”。表现了她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和 鄙视。郑光祖在《倩女离魂》一剧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对爱情 忠贞不渝,感情真挚热烈的少女形象,因而使这一剧堪与《西 厢记》相媲美。也正由于此,使郑光祖“名香天下,声振闺 阁”。郑光祖的历史剧,似乎不及他的爱情剧引人人胜,但是, 他在描写人物内心活动方面,还是独具一格。《王荣登楼》虽然在剧情、结构方面无甚可取,但词曲工 丽,对人物心境的描写却颇具匠心。明人何良俊认为郑光祖元 曲,当在关汉卿、马致远、白朴之上,他说;“王粲登楼第二 折,摹写羁怀壮志,语多慷慨,而气亦爽烈,至后《尧民歌》, 《十二月》,托物寓意,尤为妙绝。岂作脂弄粉语者,可得窥 其堂庑哉”。刘大杰也说,这些曲词,“表现出思乡之情和怀 才不遇的愤慨,情感的真挚,意象的高远,语言的俊朗,能与 人物当时的心境相映衬。

”郑光祖一生从事于杂剧的创作,把他的全部天才贡献于这 一民间艺术,在当时的艺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伶人都尊称他 为郑老先生,他的作品通过众多伶人的传播,在民间产生了广 泛的影响。他与苏杭一带的伶人有着紧密的联系,他死后,就 是由伶火火葬于杭州的灵隐寺中的。除了杂剧外,郑光祖还写过一些曲词,留至今日的,有小 令六首,套数二曲。这些散曲的内容,包括对陶渊明的歌颂, 即景抒怀,对故乡的思念,以及江南荷塘山色的描绘。无论写 景抒情,都是清新流畅,婉转妩媚,在文学艺术的研究上有很 高的价值。同许多伟大的艺术家一样,尽管他们的作品数世纪来为人 传诵,但他们本人的身世却鲜为人知。郑光祖也是这样,他默 默地在艺术园地耕耘,把他的艺术成果奉献给民众,而又默默 地离开了这个人世。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