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名字由来和历史典故 泰山历史传说
泰山历史传说
1.泰山的传说故事50字
传说泰山为盘古开天辟地后其头颅幻化而成,因此中国人自古崇拜泰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
历代帝王君主多在泰山进行封禅和祭祀,各朝文人雅士亦喜好来此游历,并留下许多诗文佳作。 春秋战国出现阴阳学、五行学之后,泰山就成为阴阳交替、万物发育的地方了。
东汉时,由于道教的产生,社会上随之出现了“泰山治鬼说”,泰山神便掌管了天下生杀大权,古帝王降禅之坛,一变而为阎王殿。 唐代学者颜师古注《汉书》中“上亲禅高里”之句说:“此'高'字应为高下之高,二死人之里;高里山在泰山前麓,是鬼魄之地。”
晋代干宝《搜神记》、张华《博物志》均言泰山掌管生死,书中还有不少托梦做阴间泰山官职而应验的故事。 晋陆机的《泰山吟》颂道:“泰山一何高,迢迢造天庭。
峻极周以远,层云郁冥冥。梁父亦有馆,蒿里亦有亭。
幽岑延万鬼,神房集百灵。长吟泰山侧,慷慨激楚声。”
明人许仲琳在所编《封神演义》中,让姜子牙封周朝武将黄飞虎任东岳大帝之职:“执掌幽冥地府一十八重地狱,凡一应生死转化人神仙鬼,俱从东岳勘对,方许施行。” 扩展资料: 泰山民间传说故事经历代口耳相传,流传范围大,内容不断丰富,既有原始记录较完美的故事,又有同一母题的异文与“综合整理”的故事、还有同一题目又各自独立的故事和讲述者各具特色的故事,充分显示了泰山传说故事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泰山的地质构造十分复杂,以断裂为主,其构造特点为断块掀斜抬升。既有前寒武纪形成的构造,又有中新生代发育的构造。
泰山的前寒武纪地质构造发育以多期的褶皱、断裂以及韧性剪切带为其主要特征。它们彼此叠加相互改造,构成了极其复杂的构造面貌,对它们的成因机制研究是前寒武纪地质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另外,中元古代辉绿玢岩发育的国内外罕见的“桶状构造”,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泰山山泉密布,河溪纵横,水资源较为丰富,总储量达30.43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14.97亿立方米,地表水15.46亿立方米,可利用量26.08亿立方米。
泰山河溪以玉皇顶为分水岭。北有玉符河、大沙河注入黄河,东面的石汶河、冯家庄河、南面的梳洗河、西溪,西面的泮汶河,均注入大汶河。
由于泰山地形高峻,河流短小流急,侵蚀力强,河道受断层控制,因而多跌水、瀑布,谷底基岩被流水侵蚀多呈穴状,积水成潭,容易形成潭瀑交替的景观。泰山的瀑布主要有黑龙潭瀑布、三潭迭瀑和云步桥瀑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泰山传说。
2.关于泰山的传说
1、盘古开天东岳为首
天下名山无数,历代帝王和芸芸众生何以独尊东岳泰山呢?这还要从开天辟地的盘古说起。
传说,在很早很早以前,世界初成,天地刚分,有一个叫盘古的人生长在天地之间,天空每日升高一丈,大地每日厚一丈,盘古也每日长高一丈。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就这样顶天立地生活着。经过了漫长的一万八千年,天极高,地极厚,盘古也长得极高,他呼吸的气化作了风,他呼吸的声音化作了雷鸣,他的眼睛一眨一眨的,闪出道道蓝光,这就是闪电,他高兴时天空就变得艳阳晴和,他生气时天空就变得阴雨连绵。后来盘古慢慢地衰老了,最后终于溢然长逝。刹那间巨人倒地,他的头变成了东岳,腹变成了中岳,左臂变成了南岳,右臂变成了北岳,两脚变成了西岳,眼睛变成了日月,毛发变成了草木,脂膏变成了江河。
因为盘古开天辟地,造就了世界,后人尊其为人类的祖先,而他的头部变成了泰山,所以,泰山就被称为至高无上的"天下第一山",成了五岳之首。
2、“有眼不识泰山”是经常挂在人们口头的成语,关于这个成语有一段很有意思的传说:
很久以前,泰山岱宗坊附近住着一对年轻夫妇,小两口很恩爱,婚后一年他们生下了个白白胖胖的儿子,可是儿子不到一岁就病死了;又过了一年,他们生下了个女儿,可是刚过三天就夭折了。孩子接连夭折给了这个家庭巨大打击。一位过路人听说了这件事,对他俩说,立子不住是名字起得不吉利,今后如再添丁,孩子父亲要在当天深夜到外边走走,碰到什么东西便起个什么名字。一年后,这对夫妇又生下了个儿子,当天夜里,丈夫就走出家门,从王母池走到斗母宫,却什么也没碰到。回家后,丈夫失望地对妻子说:“除了脚下踩的和眼前看的泰山,什么东西都没碰到。”妻子是个聪明人,她忙说:“泰山不是最吉祥的东西吗?我看孩子就叫泰山。”于是两口子商定孩子叫泰山。
泰山长到10岁就去和鲁班学木匠活,泰山除学习木匠外,心思主要用在雕版刻石上。一年后,鲁班见他木工长进不大,就提早解除师约,让泰山回家。泰山回来后并没有气馁,自学成才,雕版刻石遂成拿手好戏。几年后鲁班到泰山买柏木做云梯,在岱庙前看到卖雕版刻画的,深为折服,当他看清眼前之人正是自己的学生泰山时,禁不住脱口感叹道:“我真乃有眼不识泰山!”
这个传说广泛流传在泰山一带,故事曲折,引人入胜,先是泰山的父亲不识“泰山”,后是鲁班不识自己的徒弟“泰山”,“泰山”在这里被人们巧妙化用。“有眼不识泰山”见于民间传说,着实别有风味。
详见:
3.有关泰山的传说历史
泰山传说 泰山神主管生与死的神权历史,可上溯至先秦时期。
据顾炎武《考古录》云,泰山自周末便有了神仙的传说。春秋战国出现阴阳学、五行学之后,泰山就成为阴阳交替、万物发育的地方了。
东汉时,由于道教的产生,社会上随之出现了“泰山治鬼说”,泰山神便掌管了天下生杀大权,古帝王降禅之坛,一变而为阎王殿。 唐代学者颜师古注《汉书》中“上亲禅高里”之句说:“此'高'字应为高下之高,二死人之里;高里山在泰山前麓,是鬼魄之地。”
晋代干宝《搜神记》、张华《博物志》均言泰山掌管生死,书中还有不少托梦做阴间泰山官职而应验的故事。晋陆机的《泰山吟》颂道:“泰山一何高,迢迢造天庭。
峻极周以远,层云郁冥冥。梁父亦有馆,蒿里亦有亭。
幽岑延万鬼,神房集百灵。长吟泰山侧,慷慨激楚声。”
明人许仲琳在所编《封神演义》中,让姜子牙封周朝武将黄飞虎任东岳大帝之职:“执掌幽冥地府一十八重地狱,凡一应生死转化人神仙鬼,俱从东岳勘对,方许施行。 ” 下面列举一些有关泰山的传说: 盘古开天东岳为首 天下名山无数,历代帝王和芸芸众生何以独尊东岳泰山呢?这还要从开天辟地的盘古说起。
传说,在很早很早以前,世界初成,天地刚分,有一个叫盘古的人生长在天地之间,天空每日升高一丈,大地每日厚一丈,盘古也每日长高一丈。 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就这样顶天立地生活着。
经过了漫长的一万八千年,天极高,地极厚,盘古也长得极高,他呼吸的气化作了风,他呼吸的声音化作了雷鸣,他的眼睛一眨一眨的,闪出道道蓝光,这就是闪电,他高兴时天空就变得艳阳晴和,他生气时天空就变得阴雨连绵。 后来盘古慢慢地衰老了,最后终于溢然长逝。
刹那间巨人倒地,他的头变成了东岳,腹变成了中岳,左臂变成了南岳,右臂变成了北岳,两脚变成了西岳,眼睛变成了日月,毛发变成了草木,脂膏变成了江河。 因为盘古开天辟地,造就了世界,后人尊其为人类的祖先,而他的头部变成了泰山,所以,泰山就被称为至高无上的"天下第一山",成了五岳之首。
司马迁与“重于泰山,轻于鸿毛” 西汉著名的历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司马迁,对泰山的钦敬之情是众所周知的。 传说姜子牙辅佐周武王建立了周氏王朝后,天下统一,武王认为大臣们开国有功,应该重重有赏。
可是,想来想去,却找不出合适的礼物,最后,武王还真想出了个绝顶的好主意,把全国的领地都分给大臣们。 这样以来,既显示了他武王的慷概,又能说明他对大臣们的信任;同时考验大臣们是否真的忠君报国;再者,武王这样也就轻松愉快,落得清闲做他的"天子"就行了。
主意一定,武王便把封神大权交给了军师姜子牙,让他分封诸侯。 却说姜子牙分封诸侯,封来封去把全国其他的名山大川、风水宝地都封尽了,就留下了一座东岳泰山。
姜子牙早就知道泰山气势雄伟,风景秀丽,是个供人游玩的好地方,他原准备把泰山留给自己,可谁知半路里又杀出个程咬金,武王的护驾大将黄飞虎找上门来,非要把泰山封给他不可。两人正在商榷,不知谁又走漏了风声,黄飞虎的妹妹黄妃也来找姜子牙要地盘,说是武王答应她,要她来找姜子牙。
这下可好了,三个都看准了泰山这块宝地,可总不能都去坐呀!这到底如何是好呢?事到如今,只黄氏兄妹就够姜子牙缠的了,自己便不得不打消了坐泰山的念头。不过放弃了也怪可惜,他见黄氏兄妹一个凭护驾有功,一个仗武王后台,两人争得面红耳赤,就赌气地对他们说:"好了二位,谁也别争,谁也别抢,凭自己的本事,谁先登上泰山,泰山就是谁的。
"黄飞虎一听,不禁拍手叫绝。他想:凭我一身气力,泰山还能有黄妃的份?可是,身单力孤的黄纪,也没有一点惧色,一口应允了。
黄飞虎是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武夫,比赛日期一到,便骑上他的麒麟,日夜兼程,从京都直奔泰山。黄妃为比赛绞尽了脑汁,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
比赛一开始,她先将自己的鞋子脱下一只,使了个神法,将鞋子扔到玉皇顶上,然后才不慌不忙地向泰山赶来。等到黄妃爬上泰山,兄长早在南天门上等得不耐烦了。
他见黄妃姗姗来迟,便对她说:"不行就是不行,别逞能。这回你该服气了吧?"。
"真是岂有此理!是我先已到此,我以为你在路上出了什么事,前去接你,不想你已绕道赶来。 "黄妃一本正经地说。
"你别胡搅蛮缠,你说先到,有何证据?"黄飞虎还真有点着急。 "证据吗?当然有,你来看吧。
" 黄飞虎跟着妹妹来到玉皇顶,只见黄妃的一只绣花鞋端端正正地放在石坪上。尽管有证有据,黄飞虎却从心里不服气,不禁斥责妹妹:"你耍滑头。
"黄妃不紧不慢地说:"凭本事嘛,怎么是耍滑头?"黄妃自知纸里包不住火,光是兄长一人好对付,等姜子牙他们来就麻烦了。她作出无可奈何的样子对兄长说:"咱们兄妹二人,本该是你敬我让,不分你我才是。
这样吧;我住山上,你住山下;咱们共管泰山总可以了吧?"这样一来,先来的黄飞虎倒做了不晓世理的孬种;后到的黄妃倒成守慷慨大度的好人;把个黄飞虎气得直翻白眼。 可也没有办法,谁让她是自己一母同胞的妹妹呢,只好答应了。
等。
4.【泰山的历史文化一定要全
泰山的历史文化渊源久远,从名山发展史来看,其主要内容包括:山神崇拜与帝王封禅祭祀历史、群众性的宗教活动历史、文化墨客的游览观赏历史、农民起义史,以及科学研究历史等.其中以帝王封禅祭祀活动为主要线索,贯串着整个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使泰山形成“五岳独尊,雄镇天下”的特殊历史地位.封禅、宗教、游览、科研以及农民起义运动等活动内容的发生,发展及其相互转化和影响,形成了泰山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成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缩影,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之山,成为世界上不可多得的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很多远古文化遗存表明,泰山地区是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泰山周围地区包括山东丘陵的人,古称夷人,因位于东方,又称“东夷”.古代东夷人传说是炎帝的子孙,太行山以西黄河中游的居民,传说是黄帝的后裔,经夏、商、周三代,炎黄两大氏族群落的融合,最后融为一体,因此泰山是炎黄子孙的根源之山,是华夏历史文化的两源之一(徐北文:).泰山远古文化的历史地理背景,是形成泰山在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发展史上特殊地位的人文基础. 历代的有识之士和文人墨客,从更高的精神文化层次来观察泰山的内涵,鉴赏泰山的美蕴.在他们看来,“苍然万古与国并存”的泰山,是古老而昌盛的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民族雄伟形象的化身.泰山对他们来说,既不是“神道设教”的假物,也不是镇妖避邪的神灵,而是一座蕴藏美质、激发灵感、触动爱国情思的灵山、美山.。
5.为什么称泰山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
泰山是我国最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山,为五岳之尊,被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盘桓与于济南、长清、肥城、泰安之间,方圆426平方公里.主峰在泰安市境内,海拔1545米.在我国的古代神话传说中,天地万物之祖盘古氏死后,头部化作东岳泰山.据梁人任日方撰的《述异记》:“昔,盘古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间传说:盘古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从而,泰山成为五岳之首.泰山风景以壮丽著称.重叠的山势,厚重的形体,苍松巨石的烘托,云烟的变化,使它在雄浑中兼有明丽,静穆中透着神奇.正如天阶坊上对联写的那样“人间灵应无双境,天下巍峨第一山”.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崇拜泰山,自古便被视为是社稷稳定、政权巩固、国家昌盛、民族团结的象征,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泰山是我国古代唯一受过皇帝封禅的名山.古代历朝历代不断在泰山封禅和祭祀,并且在泰山上下建庙塑神,刻石题字.从夏、商时代开始,各朝代的皇帝登上皇位后要做的一件大事,就是朝拜泰山,共有72个君王来泰山会诸侯、定大位,刻石记号.古代的文人雅士更对泰山仰慕备至,纷纷前来游历,作诗记文.泰山宏大的山体上留下了20余处古建筑群,2200余处碑碣石刻.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传为佳话,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成千古绝唱.泰山是一座文物宝库.在中国的名山中,石刻最多且最好的,要数泰山.从岱庙到山顶的碧霞祠,沿途有无数的碑刻和古建筑.其中的天贶殿壁画、经石峪石刻、岱顶唐摩崖,被人们称为“泰山三瑰宝”.岱庙是历代帝王祭祀泰山举行大典的地方,也是我国几个主要的宫殿式建筑群之一,规模宏大,面积达9万多平方米,原有殿庑800余间,主体建筑为天贶殿,殿内有一幅名为“启跸回銮图”的巨幅壁画,传为宋代作品,高3.3米,长62米,描绘东岳大帝浩荡出巡及其狩猎载而归的场景,画中人物数以千计,神态生动,是极其珍贵的文物.泰山有许多摩崖石刻,经石峪是泰山石刻中最著名的一处.在几百平方米大的石坪上,刻隶书《金刚经》,字径50公分,笔锋遒劲有力,被称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经1000多年的风雨剥蚀,尚存1043字.著名作家汪曾祺在一篇文章里写道:“泰山即使没有别的东西,没有碧霞之君祠,没有南天门,只有一个经石峪,也还是值得来看看的”.唐玄宗李隆基亲笔撰书的《经泰山铭》,人呼唐摩岩,字为唐隶,全部贴金,日光照耀下,金光灿灿,洋洋大观.泰山(英文名:The Mountain Taishan)于1987年根据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遴选标准C(I)(II)(III)(IV)(V)(VI)、N(III)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编号:200-002).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庄严神圣的泰山,两千年来一直是帝王朝拜的对象,其山中的人文杰作与自然景观完美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泰山一直是中国艺术家和学者的精神源泉,是古代中国文明和信仰的象征.。
6.泰山有哪些名人名地历史故事传说
东岳泰山-长寿桥的传说 泰山黑龙潭上,有一桥飞架东西,似龙潭横生一道浓眉,与游人传情;如山涧跃出一条彩虹,为龙潭增姿加色。
桥身朱红,与两岸青山相映成趣;人行其上,鸟瞰龙潭胜景,纵观西溪豁达之秀色,确是美不胜收。 这便是引人注目的长寿桥。
长寿桥,是一九二四年张宗昌督鲁时,兖州镇守张培荣所建,不过不是为了方便百姓。 据说张培荣怕老婆怕得出了名,尽管在兵士面前威风凛凛,在老婆面前却是俯道贴耳,百依百顺,对他来说,老婆的言语就是圣旨,就是军令。
张夫人驾驭着这样一个有钱有势的丈夫,便挥霍无度,肆意玩乐。一天,她听说泰山风景优美,许多人都在那里修炼神仙,她也心血来潮,想修道成仙,立地成佛。
于是就让丈夫到泰山来征地造庙。 张培荣“领旨”来到泰山,他见黑龙潭附近,青山四围,绿树成荫,翠竹亭亭,银杏参天,清流夹道,步移影换,上有傲徕、芙蓉两峰拔地通天之雄伟,下有龙潭飞瀑、细流淙淙之清幽,真乃绝胜佳处,正是修道成仙的好地方。
于是决定在此建庙,尊其夫人为“无极真人”,所修之庙便取名“无极庙”。 无极庙修成,张夫人便身穿袈裟,端坐在莲花宝座之中,张培荣率所属各县的大小官绅和附近的百姓,对“无极真人”叩首作揖,顶礼膜拜,并刊印无极真经,散布各县,开卷便是无极真人的道装神象。
张培荣尊其夫人为神女仙子,自愧不如,便将为自己歌功颂德的石碑立于无极庙门外。 庙在溪西,出入下山都要过河涉涧,实在不方便,张培荣又在百丈崖上修了一座长桥,为了取悦张夫人,让她道成仙,长生不老,便将此桥取名为“长寿桥”。
再说无极真人,十天半月坐在莲花宝座上还觉得新鲜,时间长了那莲花宝座也感到不怎么好坐,实在受不了寺庙生活的清苦,便不声不响地“隐退”了。 抚州泰山背的传说 从古以来,南城流来的汝水和宜黄流来的宜河水,就像慈母的双臂一样,环抱着今天的抚州城。
在这里,河水倒映着蓝天,闪耀着令人心醉神迷的波光,千年流淌不息,滋润灌溉着万亩土地。 在这里,泥土肥沃,树木葱郁,庄稼绿油,青草丛生,瓜果遍地。
在这里,万物旺盛,百禽欢跃,群畜逍遥。在这里,众生灵欢喜跳跃,牛欢马啸、鸟语蛙鸣、蝶飞蜂闹——共享这里赛神仙的日子。
传说有一头修道的公山羊,修行已有百年了,它的胡子又白又长,屁股和短尾巴已坐得光秃秃。 但是,因它总甩不开“烦恼”,就一直没有修成仙,总埋怨它修道的环境不好,心也就“静”不了。
有一天,它听到几只小鸟在树上叽叽喳喳地谈论风水宝地的情况后,便跑到这块宝地上,一瞧,就安居不走了,要在这里修道。 过不久,它又烦躁不安,直埋怨生活在这里的众生灵,说他们东奔西跑、吵吵闹闹,打扰了它修仙求道。
并找它们诉说自己的烦恼,但大家都仍按部就班地忙活,并劝慰它不要自寻烦恼,否则就进深山老林山洞去修仙。 仙羊寻思自己要修仙,就要有好环境,可是哪里才能再找到这样的宝地呢?它想呀想,一不小心,从山坡上滚下来,一滚便滚到凹地里,四脚朝天,想再滚一下也滚不动了。
正巧铁拐李路过,就用宝葫芦时的宝水洒在仙羊身上,让它的四只脚变成了四座小山包,腹部也变成了一个土包,它的生殖器变成了一块石头耸立在土包上。 于是,这块宝地,就被命名为“羊城”。
那块石头被好事的人取名为“泰山碑”,但因抚州口音所以误传为“泰山背”。 据说,以前迷信的妇女,如果不怀孕,就跑到泰山背那块石头上坐上一会,就可以怀上孕。
后来,在不断的建城造房中,这块石头也被毁了。 泰山石敢当的传说 在中国的大江南北,有很多地方将写有“泰山石敢当”的石头、石碑或者石人立于路、桥要冲或者砌于房屋墙壁内,起避妖邪、压灾殃的作用。
传说泰山脚下的一个村子里住着一青年,姓石,名敢当。此人非常勇敢,武功高强,什么也不怕,好打抱不平,在泰山一带名气很大。
泰安南边五六十里地,有个大汶口镇,有一年,镇里一户张姓人家的女儿被妖精缠身,终日疯疯颠颠,面黄肌瘦,多方求医未见好转。 有人说,妖气缠身,光吃药是治不好的,应该驱除妖魔,听说泰山上有个石敢当很勇敢,何不找他来想想办法? 姑娘的父母就备好车马,到泰山去找石敢当。
石敢当一请就来了。他说:“这事好办,找来十二个童男,十二个童女。
男的一人一面鼓,女的一人一面锣。 再准备一盆香油,把棉花搓成粗灯芯,还要一口锅,一把椅子,只要这些东西都备齐了,我一定能把妖怪驱除。”
天色一黑,他就把灯芯放在香油盆里,点燃了油灯,用锅把盆子扣住,坐在旁边,用脚挑着锅沿,这样,虽然点着灯,远处也看不到亮光。 天黑了,随着一阵呼呼的风声,妖精破门而入。
石敢当一脚踢开锅,油灯立刻放出了耀眼的光芒。十二对童男童女一齐敲响了锣鼓。
妖怪大吃一惊,赶快闪了出去,朝南方逃跑。 妖精跑到福建,福建的一些人又被妖精缠身,患了重病。
妖精曾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泰山的石敢当。”所以人们听说后就把石敢当请到了福建,妖精听说石敢当到,悄悄地溜走了。
又逃到了东北,人们又把石敢当请到了东北。 石敢当想:“我赶它一回,它就。
7.泰山传说故事
盘古开天东岳为首 司马迁与“重于泰山,轻于鸿毛” 碧霞元君的来历 泰山奶奶 岱宗坊 岱庙天贶殿前的弧忠柏 岱庙里的东斜碑 岱庙里的碑刻珍品李斯碑 天贶殿比北京的金銮殿矮三砖 王母池与吕祖洞 泰山石敢当除妖避邪 何首乌 牧羊老人 秀女石 悬云寺 黑龙潭上长寿桥 唐僧师徒晒经处——经石峪 盘古开天东岳为首 天下名山无数,历代帝王和芸芸众生何以独尊东岳泰山呢?这还要从开天辟地的盘古说起。
传说,在很早很早以前,世界初成,天地刚分,有一个叫盘古的人生长在天地之间,天空每日升高一丈,大地每日厚一丈,盘古也每日长高一丈。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就这样顶天立地生活着。
经过了漫长的一万八千年,天极高,地极厚,盘古也长得极高,他呼吸的气化作了风,他呼吸的声音化作了雷鸣,他的眼睛一眨一眨的,闪出道道蓝光,这就是闪电,他高兴时天空就变得艳阳晴和,他生气时天空就变得阴雨连绵。后来盘古慢慢地衰老了,最后终于溢然长逝。
刹那间巨人倒地,他的头变成了东岳,腹变成了中岳,左臂变成了南岳,右臂变成了北岳,两脚变成了西岳,眼睛变成了日月,毛发变成了草木,脂膏变成了江河。 因为盘古开天辟地,造就了世界,后人尊其为人类的祖先,而他的头部变成了泰山,所以,泰山就被称为至高无上的"天下第一山",成了五岳之首。
司马迁与“重于泰山,轻于鸿毛” 西汉著名的历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司马迁,对泰山的钦敬之情是众所周知的。 西汉元封元年,汉武帝第一次封禅泰山,司马迁的父亲作为史官,本应来泰山参加封禅,但是他却因故留在洛阳。
他对参加封禅视为他政治生命中的一件大事:不能东行参加封禅大典,令他异常遗憾和失望,终于忧锁成疾,卧床不起。这时,恰好司马迁外游归来与父亲相见,于是他握着司马迁的手流着泪说:"我们的祖先是周朝的官吏,远祖还有大功于夏,是百官之长,后世逐渐衰弱,难道天将灭绝于我吗?你如果能继任太史官职,那就能继承祖业了。
现在汉朝的天子继承了数千年来封禅泰山的大统,封禅于泰山,而我却不能随行,这是命中注定的呀!我死之后,你一定会继任太史官职的,做了太史不要忘了我所渴望的著书立说的意愿。" 司马迁从父亲的言谈话语之中看出参加封禅泰山的大典对光宗耀祖是何等重要。
司马迁没有辜负父亲的愿望,即使在受了宫刑之后,仍矢志不移,决心忍辱完成父亲未竞之业。他在给好友任安的《报任安书》中,表达了他受刑之后的痛苦心情,并提到写作《史记》的意图和完成的决心。
就在这篇著名的书信之中,司马迁把泰山融入千古名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可见,在司马迁的心目中,泰山是一个庄重、威严、雄伟可亲的象征。
后来,人们使用"泰山""鸿毛"这两种轻重反差极大的物体来比喻轻重悬殊的两种事情。 碧霞元君的来历 凡是爬泰山的人,不论内客还是外宾,没有不拜见泰山奶奶--碧霞元君的。
有的慷慨解囊,施舍钱钞;有的虔诚叩首,五体投地。据说,碧霞元君能为众生赐福,消病去灾,所以泰山的香火至今缭绕不绝,每年春天,都有许多人从外地纷至沓来,进香许愿。
可是,他们未必知道碧霞元君的来历。 传说姜子牙辅佐周武王建立了周氏王朝后,天下统一,武王认为大臣们开国有功,应该重重有赏。
可是,想来想去,却找不出合适的礼物,最后,武王还真想出了个绝顶的好主意,把全国的领地都分给大臣们。这样以来,既显示了他武王的慷概,又能说明他对大臣们的信任;同时考验大臣们是否真的忠君报国;再者,武王这样也就轻松愉快,落得清闲做他的"天子"就行了。
主意一定,武王便把封神大权交给了军师姜子牙,让他分封诸侯。 却说姜子牙分封诸侯,封来封去把全国其他的名山大川、风水宝地都封尽了,就留下了一座东岳泰山。
姜子牙早就知道泰山气势雄伟,风景秀丽,是个供人游玩的好地方,他原准备把泰山留给自己,可谁知半路里又杀出个程咬金,武王的护驾大将黄飞虎找上门来,非要把泰山封给他不可。两人正在商榷,不知谁又走漏了风声,黄飞虎的妹妹黄妃也来找姜子牙要地盘,说是武王答应她,要她来找姜子牙。
这下可好了,三个都看准了泰山这块宝地,可总不能都去坐呀!这到底如何是好呢?事到如今,只黄氏兄妹就够姜子牙缠的了,自己便不得不打消了坐泰山的念头。不过放弃了也怪可惜,他见黄氏兄妹一个凭护驾有功,一个仗武王后台,两人争得面红耳赤,就赌气地对他们说:"好了二位,谁也别争,谁也别抢,凭自己的本事,谁先登上泰山,泰山就是谁的。
"黄飞虎一听,不禁拍手叫绝。他想:凭我一身气力,泰山还能有黄妃的份?可是,身单力孤的黄纪,也没有一点惧色,一口应允了。

黄飞虎是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武夫,比赛日期一到,便骑上他的麒麟,日夜兼程,从京都直奔泰山。黄妃为比赛绞尽了脑汁,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
比赛一开始,她先将自己的鞋子脱下一只,使了个神法,将鞋子扔到玉皇顶上,然后才不慌不忙地向泰山赶来。等到黄妃爬上泰山,兄长早在南天门上等得不耐烦了。
他见黄妃姗姗来迟,便对她说:"不行就是不行,别逞。
8.关于泰山的历史故事
泰山奶奶 泰山奶奶选地方的时候,曾到过徂徕山一次,她发现太平顶周围有一片大荒地, 长满各种各样的药材,还有各种花草,共三百多种。
泰山奶奶很喜欢这个地方和这些花,就给这个地方取名叫"花坡"。她在泰山长久居住以后,每年五月都要到徂徕山赏花。
她来的时候,让人用小车推着上山,山上就留下了车辙印,这就是车辙山的来历。 她认为这些花虽好,但也需好好管理,她就从泰山上领来一个和尚,让他在花坡为她养花养药,所以花坡旁还有个山,样子很象一个和尚的头顶,叫"和尚头"。
和尚就常年在这里为泰山奶奶浇花。第二年,泰山奶奶又来了,和尚就向她提了几个问题,让他老人家想办法:第一,这里水不充足;第二,这里经常有牛来吃花。
泰山奶奶根据和尚的要求,在花坡附近点了两个池,一个叫"上池",一个叫"下池",两池水供浇花用; 在人们进山经常走过的路上,她袍袖一抖,出来了两块石头,叫"夹牛石",如果牛到这里,就会被夹住。 第三年她又来了,坐在一个地方歇了一会儿,她看到好多老百姓上山拾柴禾,鞋都磨破了,用葛条和荆条缠一缠还继续穿。
泰山奶奶觉得很可怜,觉得应该给老百姓点儿施舍,于是她把头上的簪子拔下一个说:"你变作一个锥子,为老百姓锥鞋。" 这簪子就变了个闪闪发光的锥山。
她又让葛条和荆条围着锥山转了一圈,让老百姓补鞋用。 泰山奶奶到了山上,见到了和尚,跟他说:"你的花养得不错,可还没达到我的要求。
" 和尚说:"那上水池和下水池的水太大,花受不了,得想个办法既要浇了花,又不能让它涝了。" 泰山奶奶又一甩袍袖,山上就出来个泉子,不管春夏秋冬,天旱天涝,它总是一点一滴地往下淌水浇花。
它就是现在的"滴嗒泉"。 泰山奶奶后来又觉得每年都这样来看花也不大舒服,就对和尚说:"你能不能给我想个办法,让我每年来了能舒舒服服住几天?" 和尚说:"你让底下那些人给你修个观音楼吧!" 泰山奶奶就派和尚化装成一个平常人到底下的村子里叫老百姓给泰山奶奶盖个观音楼。
老百姓就献石献料,在花坡上盖了个观音楼。 泰山奶奶觉得老百姓出了力,也应该酬谢酬谢,于是袍袖一甩,花坡上裂了个大缝,缝里有两个瓮,一个叫"米瓮",一个叫"面瓮",在这两个瓮里种庄稼,年年都大丰收。
老百姓上山来拾柴,吃完了煎饼,用包煎饼的包袱从瓮里包一包米,包一包面,就回家了。 后来,泰山奶奶邀了她身边的男女随从一起来看花。
这样呢,上厕所就很不方便,于是泰山奶奶又一舞袍袖,山上出现了三块奇形怪状的石头,叫"三人不见面"泰山奶奶在花山采了很多花,想带着回去,可是没法拿。 她的一个女随从就对她说:"你不是带着脸盆、镜子和梳头匣吗?咱把花装在梳头匣里不行吗?" 泰山奶奶说可以。
打开梳头匣,里面有把梳子和一个簪子,泰山奶奶把梳子带走了,觉得簪子没什么用,就随手丢下山去了,时间长了,就变成了一块很象簪子的石头。 扩展资料: 泰山是山东丘陵中最高大的山脉,地层为华北地台典型基底和盖层结构区,南部上升幅度大,盖层被风化掉了,露出大片基底——泰山杂岩,即太古界泰山群地层,其绝对年龄25亿年左右,是中国最古老的地层之一。
北部上升幅度小,盖层保存着典型的华北地台上发育的古生代地层。泰山地貌分为冲洪积台地、剥蚀堆积丘陵、构造剥蚀低山和侵蚀构造中低山四大类型,在空间形象上,由低而高,造成层峦叠峰、凌空高耸的巍峨之势,形成多种地形群体组合的地貌景观。
参考资料:泰山-百度百科。
9.泰山的历史故事(短)泰山的故事
泰山风景名胜区(Mount tai scenic spot):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国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中国书法第一山。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位于山东省中部,隶属于泰安市,绵亘于泰安、济南、淄博三市之间,总面积24200公顷。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五岳之长”、“天下第一山”之称。
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引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
古代文人雅士更对泰山仰慕备至,纷纷前来游历,作诗记文。泰山宏大的山体上留下了20余处古建筑群,2200余处碑碣石刻。道教、佛教视泰山为“仙山佛国”,神化泰山,在泰山建造了大量宫观寺庙。经石峪的《金刚经》石刻,闻名中外。
泰山风景以壮丽著称。重叠的山势,厚重的形体,苍松巨石的烘托,云烟的变化,使它在雄浑中兼有明丽,静穆中透着神奇。自然的泰山,彰显着自然的神奇;文化的泰山,印证着文化的神圣。
泰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灿烂东方文化的缩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寄托之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家园。
10.泰山的历史典故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也就是统一六国后的第三年,始皇东巡郡县,召集齐、鲁的儒生博士七十余人到泰山下,商议封禅的典礼,以表明自己当上皇帝是受命于天的。
儒生们的议论各不相同,难于施行。于是 他绌退所有的儒生,借用原来秦国祭祀雍上帝的礼封泰山、禅梁父,刻石颂秦德。
颂辞称,「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
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从臣思迹,本原事业,只颂功德。
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云云,都是称颂自己的功德,共一百四十七字。刻石是四面环刻,颂辞刻了三面。
秦二世胡亥嗣位,于元年(前209年)也东巡,又在空余的一面刻上他的诏书和从臣姓名。刻辞为秦朝统一文字后的小篆,相传是李斯所书。
封禅是古已有之的礼仪。按照《史记·封禅书》张守节《 正义 》解释:“ 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
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这种看来简易明了的仪式,何以成为历代帝王神乎其事、无比隆重的盛典,其中究竟有何奥妙?自《 史记·封禅书 》出,封禅始于秦始皇之说几成定论,南宋马端临更直斥“七十二家”封禅之说是“陋儒之见”,“诗书所不载,非事实”。
而恰恰是司马迁在《 封禅书 》开篇就写得明明白白,封禅大典“厥旷远者千有余载,近者数百载,故其仪厥然堙灭,其详不可得而记闻云”。须知《封禅书》之于司马迁有极特殊的意义:其父司马谈因病未能随汉武帝行封禅,作为太史官的终生遗憾,临终前“执迁手泣”,悲叹,“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 是命也夫! 命边夫”(《太史公自序》)此言能不使司马迁刻骨铬心,剔抉搜罗封禅史料,“殚精竭虑靡辞”以赴?况且司马迁以刑余之身,完全靠“重于泰山”的精神力量从事他的“名山事业”,使他不敢对泰山封禅著述有丝毫懈怠。
由于种种原因,他未能对封禅起源作出清晰描述,但司马父子对一这问题的探索和肯定却明白无误。无视这一事实,该不该算做“陋儒之见”呢? 如果不抱先入为主的偏见,就不难看到前人对封禅起源的追溯。
那位孜孜不倦地追周礼,毕生以“克己复礼”为已任的孔老夫子,曾往来汲汲于泰山,寻觅封禅大礼的遗迹,“观易姓而王可得而数者七十余人,不得而数者万数也”(《韩诗外传》),以至在向弟子们传授六艺的时候,尴尬地说:“其俎豆之礼不章,盖难言之”遗憾地留下了空白。比司马迁早五百多年的管子曾经谈到过封禅,可惜《 管子 》一书中的《 封禅篇 》早已亡佚,现存该篇是从《史记·封禅书》中补抄的。
它保存了关于封禅起源的一段珍贵史料:“齐桓公既霸,会诸侯于蔡丘,而欲封禅。管仲曰:古者封禅泰山禅梁父者七十家, 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昔无怀氏封禅泰山,禅云云;伏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云云;颛顼封泰山,禅云云;帝喾封泰山,禅云云;尧封泰山禅云云,舜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禅会稽;汤封泰山,禅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皆受命然后得封禅。”
《路史》中记载,作为炎帝后裔的蚩尤“兴封禅”,也透出封禅起源的消息。以上诸说,显示了封禅起源的纵向系统。
它虽开法构成信史,却有重要的参照价值。 封禅的实际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或许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封禅起源。
汉代班固《 白虎通义 》说:“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义也。
始受命之时,改制应天,天下太平,物成封禅,以告太平也。”《五经通义 》曰:“ 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
这似乎纯粹出于政治目的,表示帝受王命于天,向天告太平,对佑护之功表示答谢,当然更要报告帝王的政绩如何显赫。封禅的具体仪式富有象征性。
班固说:“故升封者,增高也;下禅梁父之基,广厚也;刻石纪号者,著己之功绩以自效也。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故增泰山之高以报天,附梁父之址以报地,明天地之所命,功成事遂,有益于天地,若高者加高,厚者加厚矣”。
(《白虎通义》《 礼记正义 》云:“祭天则燔柴也,天谓日也; 祭地, 瘗者,祭月也。”原来封禅的种种目的与象征,都包含着一层更为深潜的意识:沟通天人之际,协调天、地、神、人之间的关系,使之达到精神意志与外在行为的和谐统一。
秦始皇封禅,秦朝统一中国后,始皇帝于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巡行东方,先到邹峄山,行祭礼,刻石颂秦功业。同时召集齐、鲁的儒生稽考封禅礼仪,众儒生诸说不一。
始皇帝遂自定礼制,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阳登山。在岱顶行登封礼,并立石颂德。
自泰山之阴下山,行降禅礼于梁父山。秦始皇封泰山时祭文和祭礼秘而不传。
汉武帝封禅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汉武帝率群臣东巡,至泰山,派人在岱顶立石。之后,东巡海上。
四月,返至泰山,自定封禅礼仪:至梁父山礼祠“地主”神;其后举行封祀礼,在山下东方建封坛,高九尺,其下埋藏玉牒书;行封祀礼之后,武帝独与侍中奉车子候登泰山,行登封礼;第二天自岱阴下,按祭后土的礼仪,禅泰山东北麓的肃然山。封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