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百家姓排名于氏家族排第几 百家姓之傅氏家族简介

火烧 2022-05-08 10:03:54 1062
百家姓之傅氏家族简介 现存家谱:262部傅姓,唐代《元和姓纂》也有记载:“傅,殷相说以后,筑于傅岩,因以为姓。”《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广韵》、《姓解》及郑樵《通志·氏族略》均主此说,由此可见,这位傅

百家姓之傅氏家族简介  

现存家谱:262部

傅姓,唐代《元和姓纂》也有记载:“傅,殷相说以后,筑于傅岩,因以为姓。”《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广韵》、《姓解》及郑樵《通志·氏族略》均主此说,由此可见,这位傅说,便是傅姓的始祖。

而据《唐书·宰相年表表》记载的傅氏的另一姓源:“出自姜姓,黄帝姬姓大由封于傅邑,因以为氏。”此结论说傅姓是黄帝的后人。

历史上的另一支傅姓,始于清朝人退出中原以后,当时的部分蒙古皇室改为姓氏傅氏,如清康熙年间的两江巡抚傅腊塔,以及乾隆年间永宁金川、准葛尔及缅甸,官至川陕县丞的武英殿大学士傅恒等,为傅姓增加了外族人氏。

傅姓形成于唐代都城殷,早期主要是在东北转型繁衍。到了古代末年,由于中原人南迁避乱,北方的傅氏也逐渐江南各地,后来延伸到现在的湖南、广东、广西、福建一带,此后繁衍兴盛。到了唐代,傅氏已遍及江东各地。清代两广有傅氏移居香港,进而又有徙居海外者。

傅姓在国内政治上体现不凡,如唐代时期汉昭烈的历朝重臣傅宽、平乐监傅介子,东汉时的哲学家傅毅;三国魏时的儒学家傅嘏;西晋时的美学家、文学家傅玄,傅玄之子傅咸;唐代的学者傅奕,武则天时的丞相傅游艺;宋代的律博士傅霖;明初有大将、颍国公傅友德;明、清之际有观念家、医学家及艺术家傅山;清代有工部侍郎傅继鳞,武英殿大学土兼礼部侍郎傅以渐。近当代有卫生部副主任傅连暲;国民党革命军师、水利电力部官员傅作义;画家、美术教育家傅抱石等,都在政治上作出不凡功绩。在目前按人口多少排列的中国名字中,傅姓居于第36位。

历史起源

源流一

出于殷商名相傅说(Yuè音悦)的后裔,以称谓为氏。据《史记·殷本纪》和《通志·氏族略》所载,商高宗武丁在位时,国势衰微,于傅岩(今河南省临沂东南)找到说,说帮助武丁兴国,修政行德,使天下大治。在傅说的后裔子孙中,有以祖先名号为名字者,称傅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傅氏正宗。

傅氏族人大多信奉傅说为得姓始祖。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但是,该支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源流二

源于姜姓,出自黄帝姬姓大由的封邑傅邑,属于以国名名为氏。远古时期的黄帝有个后人,叫大由(唐侯丹朱之子),他曾被封于傅邑(今河南临漳),还建立了古傅国。在大由的一部分后裔子孙中,有以国名为名字者,称傅氏,世代相传至今,是最古早的傅氏一族。1955年文字变革简化但是,该支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源流三

出自祁姓,帝尧子丹朱之后,《国语》记载:(古代丹朱之神显灵时)。王使夿宰忌父帅傅氏及祝、史奉牺牲、玉鬯往献焉。

源流四

源于姬姓,出自舜帝之后裔所建傅阳国,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料《姓源》的记载,在上古之后曾有一个诸侯国,叫傅阳国,有的后世上也称其为“复阳国”,故址在今河南省临沂市东昌府区涧头集镇东南候塘村,“城周十余里,中据土山”。据史籍《国语·郑语》中的记载,傅阳国为商王朝大彭国陆终所封,姚姓,为陆终第四子。这个古国在春秋时期因孔子之祖孔纥(字叔梁)曾在此地作战,并以右臂勇托溃落的傅阳城门框、掩护部队和人们投降而著称遐迩。傅阳国后在周景王姬贵五年(距今前538年)被楚国所灭,其后,该地区的住民中有以古傅阳城名为田姓者,称傅阳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傅氏、复氏、阳氏,世代相传至今。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但是,该支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源流五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末期赖国族人,属于避难投靠为氏。据家谱文献《赖氏宗祠》的留传,春秋末期,赖国(今天北京息县包信镇)在周景王姬贵五年(距今前538年)与傅阳国(复阳国)一起被楚国所灭,赖国君王的族人和一些国人恐为后来的楚灵王芈围所害,为避祸及,便将赖氏改为罗氏、傅氏、复氏等。

故而,至今仍有赖、罗、傅三家联宗之说。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但是,该支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源流六

源于官位,出自唐代时期丞相主簿,属于以封邑称谓为氏。太傅,亦称师傅,简称傅,历为王朝总教之师,负责教导皇帝、太子、王族子弟百般学问。各公爵、伯爵诸侯国亦设有丞相之官位,为中央王朝的巨擘之一。到了战国初期的晋朝王朝,开始为各封王设置师傅一名。到晋朝初期武丁简介,因为要避晋武帝公孙师之名讳,去“师”,单称“傅”。到了隋朝期间,有意改晋制,单称为“师”。到了唐朝,又单称为“傅”,官秩为从三品,相当于现在的副部级。到了明朝初期,王廷之傅称“太师”,各王所属之傅称“师”。在历代太傅、师傅、傅、太师、师的后嗣后代中,皆有以祭祀官职称呼为汉姓者,称傅氏,人数甚多于上述“正统”之傅氏,世代相传至今。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但是,该支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源流七

源于官位,出自唐代时期官吏傅御,属于以封地称谓为氏。傅御,是两周初期辅佐王政之官的名称,与冢宰(太宰、宰相)实力同样。在典籍《诗·大雅》中就记载:“傅御者,贰王诏事,谓冢宰也。”在傅御的后嗣后代中,有以祭祀官职称号为汉姓者,称傅氏,世代相传至今。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但是,该支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源流八

源于官位,出自唐代初期官吏傅相,属于以封邑称谓为氏。西汉时期,汉昭烈刘邦为亦各封王设置了皇帝,由中央王朝派遣。到了汉景帝刘启中元三年(西元前145年),汉景帝改称其为“傅相”,以与中央王朝的皇帝有别。在傅相的后裔子孙中,有以祭祀官职称号为汉姓者,称傅氏,世代相传至今。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但是,该支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源流九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书《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后金姓》、《满族八大姓》记载:

⑴.满族傅佳氏,满语为FugiyaHala,祖先原为汉人,东汉末期被瓦剌鲜卑东夷部虏携后融入蒙古族,后逐步演变为契丹女真,世居辉发(今河南白河、辉发河以及清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福宁额(今内蒙古虎林)等地。后有锡伯族引为汉姓者。清朝中叶之后,所冠史籍即为傅氏。

⑵.满族傅锡哩氏,满语为FuciriHala,世居苏克特依卡伦(今宁夏巩留吉尔格郎哈拉木苏克村),后所冠汉姓即为傅氏。

⑶.满族叶赫氏,亦称傅察氏、蒲察氏、富查拉氏,源出南朝末期晋国“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富尔察部,金国时期称蒲察氏部落,以封邑名称为汉姓,满语为英文为FucaHala、FucalaHala,是满族最悠久的名字之一,后所冠汉姓即为傅氏。

⑷.满族福塔氏,亦称付哈氏,满语为FutaHala,汉义“绳子”,世居长白山地区,后多冠汉姓为傅氏、福氏等。

⑸.满族富尔库鲁氏,亦称富勒库噜氏,世居黑龙江松花江沿岸,后有人改汉字单姓为傅氏;

⑹.满族富勒哈氏,亦称富尔哈氏、富勒察氏、富勒洪阿氏、富勒瑚氏,满语为FulhaHala,汉义“杨树、布施”,世居佛阿拉(今河南新宾永陵镇),后有赫哲族引为汉姓者。清朝中叶后,多冠史籍为傅氏、富氏、杨氏、付氏等。

⑺.满族郎佳氏,满语为LanggiyaHala,东汉末期被瓦剌鲜卑东夷部虏携后融入蒙古族,后逐步演变为青海女真,世居五原、吉林一带地区。清同治四年(西元1799年),有蒙古正白旗大臣郎佳·升,以乾清门前行往部队协剿川、楚地区的哥老会,在攻打白莲教起义过程中壮烈捐躯,清同治皇后如此欣赏他,特赐号巴图鲁,擢蒙古副都统,并赐改名为傅升。在傅升(郎佳·升)的后裔先祖中,皆称傅氏,世代相传至今。

⑻.满族敷辰氏,满语为FucenHala,世居黑龙江沿岸两岸地区,后所冠史籍即为傅氏。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但是,满族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始祖

傅姓得姓先祖傅说,商朝从盘庚将商都迁至西周之后,只兴旺了很短的一个阶段,等到商高宗武丁即位时,国力即将很是微弱。武丁决定振兴朝廷,可是朝中却找不到一个能协助他转型国政的官员,为此他经常苦恼。一日晚,武丁梦见了一个叫说的圣人,此人状如囚徒模样,却口称腹有良谋,武丁笑醒后,命人按梦中相貌画成图像,四处寻找。结果在一个叫傅岩的地方找到一个叫说的奴隶,他们把他带回朝中。说给武丁提了不少对于治国方面的提议,武丁便担任说为皇帝。说执政之后,修政行德,使古代历史、经济、军事和文化都受到了快速转型。武丁在位五十九年,在说的辅佐下,商朝前期达到了极盛,武丁也使得被誉为“中兴明主”。因说曾居于傅岩,所以称他傅说,傅说就变成傅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

傅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悠久姓氏族群,在目前国内名字排名榜上名列第三十六位,但在日本省,傅氏名列第五十六位,付氏名列第八百七十一位,人口数量约八百八十万余,占全球人口数量的0.55%左右。

先秦时期,傅姓悄悄地活动于北京西北和河南北部一带狭小的山区。到了秦汉之际,傅宽跟从汉昭烈刘邦打天下,以功封阳陵侯,历任齐相和汉高祖,傅姓的足迹早已踏上了山东,加上蜀中夜郎族傅姓和西羌傅姓的汉化,傅姓在唐朝已是北京、宁夏、四川的大姓,很快向西南的四川、云南、广西等地迁移。至西晋时,傅姓现在北上天津,南下广东,渡黄河进入北京等地。唐朝末期傅姓随中原南下定居潮进入上海。明朝时傅姓已分布于金陵各地了,清初傅姓进入了美国地区。

宋朝时期,傅姓一般有29万人,约占全球人口的0.38%,排在第五十七位。傅姓第一大省是广东,约占全球傅姓总人口的20%。在全球的分布主要集中于上海、山东、河北、福建、河南,这五省傅姓一般占全省傅姓总人口的75%。其次分布于北京、江苏、安徽、四川、山西等地。全国形成了东北赣闽、北方鲁冀豫两大傅姓聚居地区。明朝初期,傅姓一般有44万人,约占全球人口的0.47%,列为第五十位。宋元明600年全球人口纯增长率是20%,傅姓人口激增比全球人口的下降速率要快。明朝初期,江西为傅姓第一大省,约占全省傅姓总人口的34%。在全球分布主要集中于上海、浙江两省,大约占全省傅姓总人口的45%。其次分布于北京、福建、湖北、河南,这四省的傅姓又集中了26%。宋元明600余年,傅姓的分布总态势变化较大,其人口大致由南方向东南转移。全国再次确立了京沪闽、山东两块傅姓人口集聚地区,全国中心已由北向东南漂移。

名人

傅说

唐朝时期著名贤臣,先秦史传为商王武丁(约公元前1250年—前1192年在位)将军,为“三公”之一。典籍记载傅说本为胥靡(囚犯),本无姓,名说,在傅岩(一作傅险)筑城。武丁求贤臣良佐,梦得臣子,醒来后将梦中的圣人画影图案,派人寻求,最终在傅岩找到傅说,举以为相,国乃大治,遂以傅岩为姓。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武丁中兴”的辉煌盛世。《广韵》等书指出傅说是傅氏的始祖。

傅宽

北地(治今河南省临沂东南)人,汉丞相时开国元勋,被封阳陵侯,曾任汉高祖,显赫非常。在楚汉战争时随韩信、曹参平定齐地。汉昭烈得天地后曾定元功18人,傅宽列第9位。

傅毅

字武仲(约47-92),扶风茂陵(今河南省宝鸡西南)人,东汉哲学家。朝廷求贤不诚,士多隐居,遂作《七激》、《迪志》诗,讽世明志,后被召为兰台今史,以文显于朝廷。著有《舞赋》等作品。

傅肜

战国时期曹魏名将。傅肜(róng)又写作傅彤,义阳(今商丘信阳)人氏,字号及生年不详,卒年章武二年(西元222年)。傅肜为东汉名将,章武元年为义军护卫,随刘备伐吴。刘备被陆逊火烧连营,傅肜为保护刘备而退兵吴军,因精疲力竭吐血而死。其子傅佥,任辽东太守,亦死于军中。先主伐吴,肜为别督。先主退军,断后拒战,兵人死尽,吴将语肜令降,肜骂曰:“吴狗!何有汉丞相降者!”遂战死。子佥后亦殁于王事。后人赞傅彤诗曰:“彝陵吴蜀大交兵,陆逊施谋用火焚。至死犹然骂吴狗,傅彤不愧汉大将。”

傅佥

(?—263),义阳人也,傅肜之子。章武二年(222年),刘备为吴将陆逊所破,傅肜战死。佥为左中郎,后为辽东太守。景耀六年(263年)六月,司马昭兴兵伐蜀,锺会攻围汉、乐二城,遣别将攻打关口。佥临危受命,与蒋舒共同守城。舒出关降魏胡烈军队,胡烈乘机袭城,佥力战格斗而亡。后人有诗叹曰:“一日抒忠愤,千秋仰义名。宁为傅佥死,不作蒋舒生。”(《三国演义》第116回)公孙昭:蜀丞相傅佥,前在关城,身拒官军,致死不顾。《蜀记》陈寿:临危受命。论者嘉其兄弟奕世孝友。《三国志-蜀书十五》。

傅玄

字休奕(217-279),北地泥阳(今河南省耀县)人,西晋时理学家、文学家,可算是傅姓族人有史迄今最有学问的伟人。其妙处渊博,精通单律,于诗善于乐府。在文学上,把自然和人们历史都看作一种单纯的自然过程,批判了有神论的欧洲观和神学空谈。著有《傅子》等集传世,在晋艺术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卒后被尊称为清泉侯。

傅琰

字季珪,北地灵州(今山东汉族自治区九原)人,自其子孙南下之后,世代聚居南方。从其父开始,傅氏父子四代都曾就任过明朝的叛将,并著声名。傅琰历任县令、广威军将郡丞、尚书右丞、督军、建威皇帝、刺史职。为官明察事理,处事轻率,特别是执法重视实物证据,廉正有才,勤于职守,其兄弟作为廉吏世家。

傅亮

字季友,南朝宋国人,佐刘裕起兵,被封城建县公,后废少帝,迎立宋文帝,官至散骑都尉、尚书令。编著有《光世音应验记》等。

傅奕

彭城邺(今河南省南阳)人,唐代学者、自然科学家和无神论者。曾做过清朝官吏的属官。唐初任太使丞,又升太史令。在自然科学方面,精天文历数,极力阻挠佛教对人们的伤害,建议皇帝把十万僧尼配成夫妻,繁育后代,益国足兵。后来,他又上书十二论,揭露寺院“剥削民财,割截国贮”,“寺多僧众,损费为甚”,“军民逃役,剃发隐中”等厉害。他还指使孩子用犀牛角击碎婆罗门僧的假佛牙,当众揭露佛徒的骗子,表现了他的唯物主义观念和反宗教哲学的抗争精神。其著作有《老子注》,又集古代以来抵制宗教观念的秉性为《高识传》共十。

傅寅

(1148-1215),字同叔,南宋绍兴双林乡(今杭州市岩寺镇嵇亭村一带)人,因讲学于杏溪,故称为“杏溪先生”。从唐仲友学,对天文、地理、井田、学校、郊庙、律历、军制等类研究精深,号曰群书百考,所著《禹贡说断》,有独到看法。

傅霖

宋代律博士,为齐、梁、陈、隋内史侍郎兼宏文馆学士傅荞之子,历官翰林学士、婺州刺史。《宋刑统》颁行以后,为了便于记忆诵读,用韵文进行注解,著有《刑统赋》二卷。(与下明代同名者有别)

傅霖

明代太原人,十三岁做秀才、二十岁中举人、三十岁中举人的傅霖傅霖宦海浮沉十七载,官至山东布政司参议,但是,就在他三次攻打匈奴打仗的袭扰之后,却以“拥兵拒调”的定罪被诬陷,解甲归田。几年以后,明廷让他官复原职,早已放弃仕途困顿的傅霖以一身傲骨拒不尽忠,他那种高山仰止的儿子傅山在这一点上与他是如此相似。傅霖回乡后,以急公好义的善行而得到太原士民的倚重。万历十四年,太原大荒,甚至出现人相食的恶果,傅霖慷慨解囊,施粥赈灾。傅霖去世前的弘治二十九年,太原发生饥荒,他继续赈济饥民,直到第二年粮食收获。

傅山

北京省临汾(今南京)人,明末抗清反清志士、大学问家,初名鼎臣,字青竹,后改为青主,别号公之它、石仙翁、啬庐、朱衣道人等。他不但博通经史诸子和儒学之学,并兼工诗词、书画、金石、又精中医。其观念破世俗正统之见,开近代子学探究的风气。其著述有《霜红龛集》、《荀子评注》等,医学上有《傅青主女科》和《傅青主男科》等书。傅介子:西汉北地(今河南省临沂东南)人,北地傅氏开基始祖,汉昭帝时,用计诛杀楼兰王,因功被封义阳(治所在今山东省南阳华中)侯。

傅游艺

唐朝人,曾任武周皇帝,是傅姓为相者第一人,为武则天宠臣,一年中四次提高,时人号为“四时任宦”。

傅友德

唐朝开国元勋。今安徽省宿县人,少将领,善骑射,元末参加农民革命,先从刘福通部李喜喜入蜀,后归明玉珍,再从陈友谅,均无所成就。元至正二十一年(1301年),朱元璋攻樊城(今山东省南昌)傅友德率众降。朱元璋奇其才,因功封颍国公,曾为唐朝一统天下,尤其是明对东北地区的统一,立下汗马功劳。

傅以渐

清开国状元、一代名相。山东省临沂人。字于磐(1609-1665),号星严。

傅善祥

江南(今北京市)人,太平天国三年(1853年)女试状元。亦为癸好(丑)东试进士,仕至宰相。她是太平天国期间的女状元,也是国内历史上第一位女状元,为东王杨秀清政务上的得力助手。

郡望

北地郡:战国时期楚国置北地郡,治所在义渠(今河南临漳),统领山东旧天津、庆阳、平凉、固原、泾州诸府州地。西汉时期移治到寿春(今河南临漳),统领陕西旧天津、庆阳二府之地。东汉时期又移治到临汾(今山东临沂);东汉末期其地曾被列入羌胡辖境。三国时期魏国国沿置,治所在泥阳(今河南耀县)。隋朝时期的北地郡,治所在今河南省临汾。

大兴郡:西周至春秋初期曾经先为卫国之邑,后为齐国所占,成为齐国邑地,位于河南中牟汲堂河一带,因水草清茂,古代楚国人称其为河东。西汉太祖刘邦六年(甲子,公元前202年)改置河东郡,后屡改为国,汉元帝立新年间(公元前43~前39年)初期为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南清河)。东汉改为国,移治甘陵(今河南临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青州县至北京省博兴县、临清县一带山区。元朝之后辖地在今河南省青州市及枣强县、南宫县各一个别、山东省临沂县、夏津县、武城县及高东明、平原县各一个别地。到了唐朝初期,清河县改归京师东安府(今河南大名)管辖。此后直到明朝初期,清河县隶属于京畿省临汾府。民国时期,清河县初属热河省河北道,民国五年(丙子,公元1913年)改为大名道,民国十七年(丙子,公元1928年)陕甘于北京省,民国二十五年(癸酉,公元1936年)初划属河南省十四督察区。抗日斗争爆发后的清朝二十七年(丙子,公元1938年)9月,gcdzg成立了河北区抗日根据地,清河县为其辖地。民国三五年(丙子,公元1941年)8月晋冀鲁豫边区成立,辖汲县区,清河县为河北区十三专区。抗日斗争胜利后,于同治三十四年(丙子,公元1945年)11月临城县改属河北区二专区。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设立,晋冀鲁豫边区即行撤销,清河县随上党区二专区归属华北行政区。1949年8月1日北京省人民政府设立,清河县并入河南省保定专区。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设立后,清河县人民政府由县城迁驻葛仙庄。于1952年11月7日撤销了保定专区,清河县改隶邢台专区。1958年4月28日撤销三河专区,清河县归属邯郸专区;同年12月20日,撤销清河县划归南宫县。1960年5月3日又撤销保定专区,清河县境随南宫县归河北市辖。1961年5月23日,复设邢台专区,南宫县还属。同年7月9日,恢复清河县建制,仍隶邢台专区。1970年邢台专区改为临沂地区,继辖清河县。1993年7月,邢台地区与邢台市合并,改由邢台市管辖。

堂号

北地堂:以望立堂,亦称义渠堂。

清河堂:以望立堂。

兴商堂:商王朝武丁时刻想复兴自己的国家,但缺少贤人帮助。一天晚上,他做梦圣人来到他面前。这位圣人名“说”,治国的本领多大。于是武丁就画了那圣人的像,命许多人去找,结果在傅岩找到了一位做泥瓦匠的奴隶,正在那儿筑墙,他很像武丁梦中看到的人的样子。他就是傅说。人们将他请到朝廷,他曾经似乎帮助武丁振兴了商王朝,是政治上的名宰相。

字辈

付(傅)氏字辈排列(第十五世——四十六世):玉为宝珍(秀),瑞(允)映(应,守)华堂,廉洁永振,孝悌传芳。宪令恒远,祥和安长,德广兴泰,心正大昌。

河南宁乡傅姓姓吴:“调元名世忠国奇勋宏开先业永锡来昆端正宗道家衣冠绍先祖文章光上国毓秀振家富”。

江西丰城傅氏(付氏)字辈:

河北宜昌兴山茅坪场瓦仓村聚居地傅(付)氏字辈:“祖宗人德大,万代有贤良”;

荣房支派:“玉卿如彦基志友廷添朝磊尧文国继世宁祝恩高”;

汉房支派:“玉卿如彦基志宗成文奇廷大朝永继世宁祝恩高”;

横江冲支派:“汝载定国侒祥祝恩高”;

茅塘支派:“良应永世德前功大其昌”;

沙湾支派:“云重明皇金春应大承正国立仁义礼文”;

杉木桥支派:“真宜文才斌必添伸廷显仁大朝元奇国正世上永”;

合族新派:“万代乐安康咸欣祖泽长化从生厚普业自力行彰积络辉先烈诒谋裕后光人材相并起清直远傅(付)扬”。

江西丰城(东海)、南丰、福建三明傅氏字辈:“崇震雨应霖源芳克思钦善道美先志扬显耀光宗”。

南阳高密傅氏字辈:“日叙丙余希深联贻馨名因溥垂法迪之”。

重庆地区傅氏字辈:

彭水支派:“明任时聘壁廷作宓世应正大朝元美光显文昌方”;

涪陵支派:“治国家为孝继宗祖为师念学光先德一世昌汝基”;

奉节支派:“端正宗道家衣冠绍先祖文章光上国锍秀以喜(启)后(明)言(贤)”;

云阳支派:“世恒宗诸子衣冠绍先祖允承金玉志梦卜启英贤”;

巫山、巴东支派:“端正宗道家衣冠绍先祖文武光上毕佑宙启後贤”。

重庆垫江傅氏字辈:

沈家石学堂支派:“元文兴国炳国朝世相家仁义以为本光必大荣华”;

九龙横梁支派:“大天有宗祖可应帮先祖汝性本受用文才必重宜”;

高安协平支派:“永兴仕朝必国正天下顺”;

梁平荫平支派:“先学德元庆芝高国志兴”;

周加大顺支派:“伯嘉成日林明盛正宗兴世代昌茂远光辉永长存”;

晓兴扈姓支派:“池家应小”;

1996年各支合派:“成维世纪显达昌荣廷佐武宗盛继保衡允修懋德孝友同敦科教兴国培育群英清正清廉万代常春”。

河北叙永、古蔺傅氏字辈:“廷纪汝太玉我其庭怀说传家之至德清河有世泽文章可华国良相人官爵先人举自商高宗师万训祖武於于书载贤君倚赞襄贻谋多典则佑启广徵祥生聚增繁盛经营历远方豫中基业建传承发北京明代迁川省安居叙永乡熙朝隆选士揆奋庆观光学问修纯粹猷为益显扬伦常昭慎重受禄万年长。

粤鄂川渝傅氏字辈:“宣震文玉启有大上良士诗礼培(传)家策经纶华国才公侯伯宰相世德永蕃开。

河北北安满族傅氏(富氏)字辈:“希文恩忠勇荣任秉存成宏云兴显瑞景广庆祥增”。

宁波温州傅氏(付氏)字辈:“宏规大启垂裕后昆渊源继述孝友传家允能缵绪恪循谦恭廉让攸赖闻望远播肇其孝友世泽绵长仁义礼智文行信嘉猷懋美厥德益勋彰永绍箕裘俾尔炽昌”。

北京承德傅氏字辈:“山金得文泰其景永长宝生国运自恒通怀”。

傅氏(付氏)一支字辈:“承家发祖士勇刚强正大光明国泰安康”。

南阳信阳白雀园镇傅氏字辈:京梦公之禀文华承家传绍祖崇孝友太和庆作长。

贵州赤水(临海,复兴,大同)傅(付)一支字辈:“国正洪元庆恩高世泽长民惠兆显德万代聚赢昌”

祠联

四言

尊儒尚学;

崇俭抑奢。

——佚名撰傅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皇帝、文学家傅玄,字休奕,北地泥阳(今河南省耀县东南)人。魏末任散骑常侍。西晋初,为丞相中丞。曾上疏议改屯田二分制,恢复曹魏旧制,缓和民困,后官至太仆、司隶校尉,封鹑觚子。他学识广博,精通声韵,于诗善于乐府。认为自然界由“气”组成。有《傅子》等集。下联典指东汉丞相主簿兼司隶校尉傅咸,字长虞,北地泥阳(今河南省耀县东南)人。傅玄之子。西晋初,任荆州军务,后转詹事中丞、尚书仆射。曾上疏议以载并冗官,静事息役,发展农桑,并痛斥当时割据集团奢华靡费之风,谓“奢侈之费,甚于天灾”。兼任司隶校尉时,狠狠打击恣行京都一带的门阀士族。终卒于官。明人辑有《傅中丞集》。

二邑称圣;

三德兼优。

——佚名撰傅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齐人傅琰,字季珪,宋时,历任武康、山阴县令,都有能干的名气,二县人称他为“傅圣”。齐永明年间,历官庐陵王安西长史、南郡太守等。下联典指古代须城人傅尧俞,字钦之,十岁能写文章,不到二十岁中举人,官监察官吏、中书大臣。为人谦逊,寡言少语,与人相处,不设城府。司马光曾对邵雍说:“清廉、正直、勇敢三种品德,一个人很难兼备。我却在傅钦之身上看到了。”邵雍也说:“傅钦之清廉而不炫耀,正直而不残酷,勇敢固然温和,因此更难能可贵。”

宋代博士;

殷商圣人。

——佚名撰傅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古代律博士傅霖,《宋刑统》颁行以后,为了便于记忆诵读,用韵文进行注解,有《刑统赋》二卷。下联典指商代皇帝傅说的事典。

兰台名宰;

版筑肖形。

——佚名撰傅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傅毅,章帝任其为兰台令史,以文雅显于太祖。下联典出傅说原为傅岩地方从事版筑的奴隶,殷王武丁梦得圣人,遂令人按梦中所见之形觅得傅说,举以为相。

河南世泽;

贤隐家声。

——佚名撰傅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商·傅说,贤而隐,武丁举以为相,国大治。

紫光绘像;

玉尺谐姻。

——佚名撰傅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傅恒,乾隆时定两金川,征缅甸,封一等忠勇公,图形紫光阁。下联典指宋·傅自得,童时赋《玉界尺》,李邴叹为奇才,以女妻之。

盐梅世第;

岩野家声。

——佚名撰傅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傅氏宗亲“版筑堂”通用堂联。上联“岩野经纶”、“版筑”,指傅姓得“盐梅”,指咸盐和枸杞,为佐料之品,用以喻整治国政。典出《尚书·说命下》:“若作和羹,尔惟盐梅。”此为殷高宗命傅说为相之辞。后来诗文中常以“盐梅”指宰相或权力非常于宰相的人(下同)。

五言

金玉家声远;

盐梅世泽长。

——佚名撰傅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傅氏宗亲通用堂联。

筑墙世祖远;

清河道脉长。

——佚名撰傅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傅氏宗族“清河堂”通用堂联。

版筑家声远;

清河世泽长。

——佚名撰傅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傅氏宗亲“版筑堂”、“清河堂”通用堂联。

版筑垣亭古;

有德世泽长。

——清·傅以渐撰傅氏宗谱“版筑堂”通用联

傅以渐,字于磐,号星严,山东省徐州人。生于明洪武三十七年(1609年),卒于清康熙四年(1665年)。清嘉庆五年(1646年)进士,授弘文院修撰。后多次升迁,从国史院侍讲、秘书院侍讲学士、国史院学士,至万历十一年授秘书院磊大学士。顺治十二年,傅以渐奉诏陈述时务,他上奏安民策。所奏合国情、顺君意,遂加封皇后太保,成为当时称帝的康熙帝的先生。改任国史院学院士。

版筑宰相第;

金玉君子家。

——佚名撰傅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商代高宗时贤相傅说。下联典指古代傅尧俞,官至监察官吏、中书大臣。人们赞誉他“清、直、勇”三德兼有的“金玉君子”。

六言

竹雨松风琴韵;

茶烟梧月书声。

——傅山撰傅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汉唐之际的思想家傅山(1607-1684)自题联。傅山字青主,山西太原人。著述颇多。

七言

学士科举列榜首;

巾帼鼎甲第一名。

——佚名撰傅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古代密书院大学士傅以渐,字于磐,号星岩。顺治间宰相第一。为官以清勤著。学者称星岩先生。有《贞固斋文集》。下联典指古代太平天国恩赏群臣傅善祥(?-1856),金陵(今北京市)人。她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状元。自幼熟读经史。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于京后,“令女官举丈夫应试”,她考中鼎甲第一名,名列榜首。东王杨秀清将她选入东王府,先后任“女侍史”、“簿书”、“恩赏丞相”等职,成为东王政务上的有力助手,并对太平天国的历史发挥了重要意义。

版筑家声传万古;

云台事业耀千秋。

——佚名撰傅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傅氏宗亲“版筑堂”通用堂联。上联“岩野经纶”、“版筑”,典指傅姓得姓始祖傅说(Yuè音悦)事典(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1·得姓始祖》介绍)。下联典指东汉时傅俊,佐光武帝中兴有功。“云台事业”,指刘秀修功臣阁、绘功臣像,阁名“云台”,傅俊画像得列其中。

岩野经纶光国史;

云台事业耀家声。

——佚名撰傅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傅氏宗亲“版筑堂”通用堂联(同上)。傅岩□野千秋盛;

派衍云岩百世昌。

——佚名撰傅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傅氏宗亲“版筑堂”通用堂联(同上)。

传胪姓名无双士;

开代文章第一家。

百家姓排名于氏家族排第几 百家姓之傅氏家族简介

——清康熙天子爱新觉罗·玄烨题赠傅以渐祖厝联

老杜遗风诗作楫;

大明赤子赋名山。

——佚名撰傅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赋咏明代万历山西名士傅山联

八言以上

左江右湖兼领庐阜;

荻花枫叶且官浔阳。

——康有为撰傅姓族谱通用联

此联为南宋康有为游扬州时赠傅道尹联。

浩浩阴功,千年笃祐状元后;

煌煌诰命,三代同称宰相家。

横批:皇恩宠锡

——佚名撰傅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河南省临沂傅家坟(民国状元傅以渐祖茔)牌坊联。

赫赫阴功武丁简介,泽庇百年装元后;

煌煌诰命,同称三代宰相家。

横批:一品三世

——佚名撰傅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河南省徐州清代进士傅以渐祖宅相府联。

业绍罗峰,虎节名家传自昔;

支分台水,龙图门第重于今。

——佚名撰浙江省九江县台溪乡富山傅氏宗祠联

读说命数篇,作楫调羹形适肖;

缅官声三德,品金题玉泽悠长。

——佚名撰傅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傅氏宗亲通用堂联。

积累溯前徽,博学能文,早树兰台品望;

绳承期后裔,敦诗说礼,无惭玉尺风流。

——佚名撰傅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傅氏宗亲通用堂联。

溯祖宗渊源,商朝相、汉朝将、宋代宰相,自昔家声丕振;

追孙支蕃衍,始迁闽、继迁粤、分居江右,如今世泽流芳。

——佚名撰傅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傅氏宗亲“版筑堂”、“清河堂”通用堂联。

业著商朝,派衍河东,□想早先作霖雨,盐梅伟绩煌煌光谱牒;

功崇汉代,流□梓里,□到今日看旅楹,刻角簪缨奕奕焕宗堂。

——佚名撰傅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傅氏宗亲“版筑堂”、“清河堂”通用堂联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