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潮州广济楼城门 有谁知道潮州的广济楼的历史

火烧 2022-08-24 15:24:10 1054
有谁知道潮州的广济楼的历史 韩江古无桥。《潮州三阳志·桥道》栽:"由东以入广者,至潮有一江之阻。沙平水落,一苇可航;雨积江涨,则波急而岸远。老于操舟者且自恐,阅一日不能四五济,来往者两病之。"为渡江,

有谁知道潮州的广济楼的历史  

韩江古无桥。

《潮州三阳志·桥道》栽:"由东以入广者,至潮有一江之阻。

沙平水落,一苇可航;雨积江涨,则波急而岸远。

老于操舟者且自恐,阅一日不能四五济,来往者两病之。

"为渡江,人们往往"日夜野宿,以伺其便"。

可见无桥之苦,摆渡之难。

宋乾道七年(1171),潮州太守曾汪"乃造舟为梁,八十有六,以接江之东西岸,且峙石于中,以绳其势、根其址,凡三越月而就,名曰康济桥"。

这便是最早的广济桥。

潮州广济楼城门 有谁知道潮州的广济楼的历史

康济桥经越3年,于淳熙元年(1174)夏,被无情的洪水冲毁。

继任的太守常祎重修之,并将浮舟增至106只,使"舳舻编连,龙卧虹跨",十分壮观。

桥成尚有余资,"遂创杰阁于西岸,以镇江流,名曰仰韩"。

其实,这个"杰阁"就是西岸的第一墩。

它的创建,拉开了从两岸向江心筑墩架梁的旷日持久工程的帷幕。

西岸桥墩从淳熙元年至绍定二年(1228),历54年间由朱江、王正功、丁允元、孙叔谨诸太守相继完成桥墩10座。

又以丁允元筑墩最多,功绩最著,西桥因此而称"丁侯桥"。

东桥以绍熙五年(1194太守沈宗禹"蟠石东岸"筑"盖秀亭"为始,经陈宏规、林山票、林会诸公筑建,至开禧元年(1205),共筑成桥墩13座,命桥名为"济川"。

开庆元年(1259),太守林光世"造新舟二十四,铁缆七十丈,从旁翼而贯之"。

至此,全桥格局始定。

此后,该桥亦兴亦废,时毁时修,风风雨雨又经理了二百多年,至明中叶才迎来了它最辉煌灿烂的时期。

明宣德十年(1435),桥又一次被洪水毁坏。

知府王源"以修桥为己任,捐俸倡之,所部撩属及富家巨室,皆争先恐后。

于是,购木石,募工佣,凡墩之颓毁者补之,石梁中断者易之"。

完工后,"西岸为十墩九洞,计长四十九丈五尺;东岸为十三墩十二洞,计长八十六丈。

中空二十七丈三尺,造舟二十有四为浮桥",统一全桥名称曰:广济桥。

桥成后,"立亭屋百二十六间",,又在桥墩上修筑"广济桥廿四楼",使广济桥的华丽称甲一方,令邦人李龄发出了"吾潮胜状在于广济一桥"的赞叹!

正德八年(1513),广济桥遭台风破坏,知府谭伦"继修如制",复增一墩一楼,减去福州6只,遂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格局。

此后,广济桥又屡有兴废,历经沧桑,但基本格局没大的变化。

直到1958年,因国道交通的需要,将中断浮桥拆除,改为三孔钢桁架及两个高桩乘台式桥梁,并对所有石墩进行了加固补强。

1988年,广济桥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济桥结构奇特,形式殊异,华彩夺目,不愧为潮州名城的表征,不愧为 我国桥梁史上的特例,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参考资料:://cstc.lib.stu.edu/mingsheng/qgflgjq.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