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关于写民间风俗的作文 写南京风俗的文章

火烧 2023-02-10 19:28:10 1064
写南京风俗的文章 写南京风俗的文章传统节俗自古“天下财富出于东南,而金陵为其会”,南京又是十代都会,“衣冠文物盛于东南和都市大气之特色,有深厚的文化内涵,透露出几分儒雅之气,豪杰之风,斯文秀美,亢朗冲
关于写民间风俗的作文 写南京风俗的文章

写南京风俗的文章  

写南京风俗的文章

传统节俗
自古“天下财富出于东南,而金陵为其会”,南京又是十代都会,“衣冠文物盛于东南和都市大气之特色,有深厚的文化内涵,透露出几分儒雅之气,豪杰之风,斯文秀美,亢朗冲融。
春节
以前称元旦,俗称过年。南京人过年要洒扫庭除,张灯结彩,穿新衣,戴新帽,贴春联,放鞭炮。
南京人过年大门上贴春联或门神,还有文人雅士在大门贴一幅画鸡,取“鸡日相长”之意。这是他处所没有的。初一早上必饮屠苏酒。宋朝王安石三度以宰相之身知江宁府,在诗中咏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此俗始于南朝,千百年来,南京人一直饮用,而且形成一套规制:日升之时,面向东方“自少至长次第饮之”。年少的先饮,年长的后饮,取旭日东升,蒸蒸日上之意。上午起,亲友至拜新年。在客人到来时,双手合揖,并以茶点相待。还献二枚元宝蛋,称“进元宝”。现在人们过年相见,互祝“恭喜发财”,并敬递茶烟,以时尚糕点相待。
元宵灯会
正月十五是农历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称元夜,夜与宵同义,便称元宵。元宵节最初由祭祀而起,渐演为隆重热烈异彩纷呈的娱乐节庆。古时为一日,唐代为十六至十八,三日;宋代为十四至十八,五日;明代朱元璋在南京做皇帝,把元宵节一下延长为十日,即初八至十七,十八落灯。食品也由食豆粥,改为品尝元宵(汤圆),南京有“上灯元宵,落灯面”之俗。
明清两代,南京元宵灯会,有玩龙灯和挂纱灯之俗。玩龙灯不但老百姓玩,军人也玩,长度也为他处所不及,短的十余丈,长的百余节,玩起来多则上百人。纱灯有楮练纱帛,而且有名人在上面作画,愈是高手价值愈高。商家届时也在店前举办猜灯谜活动,吸引众多游客,猜中者即奖所售物品。有一种由南京人首创的“走马灯”,外罩灯笼,内点蜡烛,利用空气热胀上升的原理,带动灯面转动,灯面上画着各种姿势的骏马疾驰,宛如万马奔腾。英国学者李约瑟称之为中国古代人的一项发明。龙灯气势磅礴,纱灯精美绝伦,五光十色,万象争辉,引得长居逗客倾城出,欢歌笑语动地来,“银烛影中明月下,相逢俱是踏灯人”。近几十年来,夫子庙元宵灯会越办越红火,利用新工艺、新材料,声光电控,五花八门,维妙维肖,斑斓夺目。灯会自春节起,为期一月。期间,每天吸引四方游客达二三十万人之多。
清明踏青
清明节自古以来由于注入扫墓祭祖的习俗,受到历代朝廷和民间的重视。民间届时上坟祭扫、祭洒、烧纸、挖盖坟帽、插柳以表达慎修追远的情思。并带茶点到看坟地者门上看望,看坟者亦留食茶饭,互称“坟亲家”。
此时正值春光明媚,男女藉以到郊外牛首山、雨花台、梅花山“携酒游山,谓之踏青”。有谚云“春牛首”。
近年牛首山又经修葺增设景点,并与附近新开发的将军山联成一线,成为游人观赏郊野自然风光的绝佳之处。此外,城南雨花台、东郊梅花山也是游人常到之处。近十多年来,梅花山造万亩梅园,还举办国际梅花节。每到春晖融融,万花争放,云蒸霞蔚,暗香浮动,男女毗肩接踵,陶醉在香雪海之中而留连忘返。
端午节游秦淮
夏历五月初五叫端午,又称端阳。这一天,南京人最喜吃粽子、绿豆糕,以及食“炒五毒”(用银鱼、虾米、茭菜、韭菜、黑干杂炒)、苋菜和雄黄豆,饮雄黄菖蒲酒,以求免灾。用经过曝晒的水洗眼,谓之“破火眼”,说可免一年眼疾。还用菖蒲、艾叶醮水洒地而后插门楣,用以“禳灾”。悬挂钟馗图像及方士刻印的五毒(蟾蜍、毒蛇、蝎子、蜈蚣、壁虎)形图,“驱鬼避邪”。儿童颈项挂五色丝络,络中装咸鸭蛋;臂系五色丝挽成的丝绦,叫“长命缕”,穿虎头鞋,背虎头披,用雄黄酒在额上画王字。妇女鬓也插五彩老虎花。
午饭后,全家人去夫子庙观看秦淮河龙舟竞渡。金陵龙舟向有“三帮”,有河帮、江帮、木帮,龙舟之多,规模之大,别处也不多见。各船均饰以彩筝;有少儿扮戏中人物在上作种种游戏。当舟过之时,河岸人家掷银角、铜钱或放鹅鸭,为龙舟竞取之以为乐,谓之“夺标”。岸边男女蚁集,罗绮如云,金鼓齐鸣,欢声雷动。富庶人家还事先订租游船,泛舟览胜。秦淮游船自唐朝兴起,明清直至民国前期为盛。画船箫鼓,桨声灯影是秦淮河上一道斑斓夺目的亮丽风光。这在顾起元《客座赘语》、孔尚任《桃花扇》和余怀《板桥杂记》中均有生动记述。近20多年来,秦淮河又进行了大力整治,定期换水,增添画舫,景色宜人。入夜,秦淮两岸万家灯火,五光十色,流光溢彩。游人置身游船中,船在景中过,人在画中行,自有别样情趣。
中秋圆月摸秋
八月十五中秋节,江南又称八月节。此夜,天上月圆,人间圆月,即使身在外地也要赶回家团聚。南京人喜合家赏月,叫“庆团圆”,团坐聚饮称“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明初,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有朝月楼,皆为游人赏月之所,而以游玩月桥为最盛。玩月桥在夫子庙秦淮河南,为旧院所在地。桥旁为名妓马湘兰宅第。是夜士子聚集桥头笙箫弹唱,对月赋诗,故称此桥为玩月桥。明亡后,遂渐衰落,后人有诗云:“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长板桥,即原玩月桥。
清以下,赏月之风仍盛,人们祭月,陈列鲜果、月饼,燃放斗香(扎香如塔式,上加纸斗,叫斗香),讲《嫦娥奔月》故事,然后分食月饼。月饼以瓜埠“赖月”,民国时期以“金陵套饼”为上乘。
此夜,南京女子有摸秋之俗,到茉莉园“摸”(以摸“偷”瓜果取乐)得瓜豆者宜男,此游戏盛传颇久。近20年来,人们又重视中秋节,登台城赏月,或去玄武湖、夫子庙秦淮河划船赏月。自购或单位赠发月饼颇为盛行,圆月之夜情意融融。
重阳登高会
夏历九月初九日,因月日皆为阳数,故称重阳。历史上建康(今南京)人在这一天都外出登高,形成“登高会”。此俗源于一个古怪离奇的避邪传说,南朝梁人吴均写的《续齐谐记》中有详述。从魏晋南北朝及至明清,建康重阳风俗犹盛。当时居城南登雨花台,城中登北极阁,城北登幕府山,尤以幕府山为最著。此山汉时建有一亭,晋元帝渡江传说“马化为龙”,遂命此亭为“化龙亭”;山侧有梁达摩古洞,游者甚众,形成“幕府登高”之俗。清嘉庆十年(1805),由胡兰川太守(江宁知府)等府县官员和社会知名人士发起,有制军、抚军主其事在山上建“望江楼”,长夜明灯,既为导航灯塔,又可观览胜景,被远近百姓誉为善事。
重阳节,南京人喜食重阳糕,“或粉或面为之,又用面裹肉炊之,称骆驼蹄”,饮菊酒,赏菊花,制重阳旗赏给儿女,如此日嫁女必送旗及时鲜盒,谓“重阳节盒”。
如今人们逢重阳也欣然登高,但不为避邪,而是欣赏祖国壮丽河山及建设新貌,惬意之感油然而生。
当今四季旅游节
春 ·南京国际梅花节梅花,是南京市花。探梅、赏梅是南京的民俗,自六朝至今不衰。而今,南京的 珍珠泉 、傅家边、古林公园等处均有梅观,尤以梅花山为最佳。每年的2月底至3月中旬,南京都要举办国际梅花节,参加梅花山主会场活动的多达40万人次。
夏 ·江心洲葡萄节江心洲,南京城西南部长江中的一个岛,风光旖旎,景色优美。每逢7月至8月,岛内千亩葡萄园硕果累累,游人登洲观大江风貌,享天然氧吧,尽情体验采摘葡萄的野趣。
秋 ·南京雨花石艺术节雨花石,南京标志物之一。金秋九月,都要在雨花台风景区举办“天降雨花”表演、雨花石精品展、研讨会、采石游等系列活动。雨花石产地的六合县同时开展分会场活动。
冬 ·迎新年听钟声活动迎新年听钟声活动通常在栖霞寺钟楼举行。由寺院法师念经祈祷和平,祝愿民安,再由主持于宾客代表共同撞响铜钟108次,全场洋溢着祥和喜庆的气氛。
灵谷桂花节
位于中山陵园风景区的灵谷桂园,是一个占地1700亩、种植桂树近2万株的全国最大的桂花专类园。每年九月丹桂飘香时,繁盛的花事,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到灵谷寺品秋赏桂。
高淳螃蟹节每年9月30日至10月6日,“到高淳,品螃蟹,看大佛,逛老街”已成为南京人的习俗。在高淳老街、游子山、迎湖桃源三大景区还将举办戏曲、马灯、武术、龙舟表演和万人品螃蟹、篝火晚会等活动,令中外游人流连忘返。
浦口生态旅游节
素有十里温泉、百里老山、千里银杏美誉的浦口生态旅游节,是集欣赏、参与、游玩为一体的旅游节庆活动。人们通过泼水节、民俗文化节、登山烧烤节等系列活动,充分感受“山、水、绿色、空气”的自然生态美景。
如果您还有什么不满意的,请发消息给我,并附上问题的连接,谢谢

写一篇商丘风俗的文章600

花灯戏
花灯戏是湖南的一种民间小戏剧种。是由民间歌舞花灯、茶灯、地花鼓和“调子”发展而成。主要包括湘西花灯戏、以平江花灯戏为代表的湘北花灯戏和以嘉禾花灯戏为代表的湘南花灯戏。
花灯、茶灯、地花鼓等民间歌舞演出的盛况,明、清两代地方志书有许多记载。其演出形式大体为两种:一是有人物故事的“丑、旦剧唱”,被称为地花鼓、竹马灯、打对子和对子花灯等;二是“联臂踏歌”的集体歌舞,习惯称为“摆灯”和“跳灯”。这些地花鼓、花灯等民歌舞形式,经过长期的演变,有的吸收戏曲的程式规律,逐渐发展成花鼓戏;有的则较多地保持着花灯的歌舞特点,搬演戏曲故事,被称为“灯戏”和“花灯戏”。由于各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和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也由于流布地域的方言、音乐素材和风格以及受邻近姊妹艺术影响的不同,各种花灯戏在剧目题材、声腔结构、表演特点上,都各有特色,发展的历史过程也不尽相同。
湘西花灯戏,流行于湘西。民间习惯称为麻阳花灯、桑植花灯、保靖花灯等,都是同阳戏、傩戏相结合发展成的花灯戏。 湘西花灯戏前身花灯,因脱胎于灯节赛会而得名。吉首叫“调花灯”,桑植叫“打花灯”,永顺叫“地花灯”等。

关于传统风俗的文章

端午节
端 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
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
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 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
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
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
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
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 渡 歌(节录)(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
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
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
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
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
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
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
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
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
后船失势空挥挠。
节 令门.端 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
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
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 律.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
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
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
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
不似今朝豆味香。

有关大同风俗的文章

大同风俗之一——婚俗
古代的婚姻,青年男女是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才结合在一起,其婚姻礼节也是相当繁杂的。正如《大同县志》所述:“媒妁通言两家父母,既许诺,然后送庚帖合婚、卜日、下聘,名曰:换帖,即古问名,纳彩礼也;迎娶有日,行纳币礼,名曰:下茶;即以请期书附之,名曰:通书,即古纳吉、纳征。请期礼也;迎娶之前一日,婿家备肉、面纳于女家,俗谓其肉曰:离娘肉,面曰:离娘面,名曰:催妆;女家即以所资妆奁纳于婿家;及期,婿家备肩舆,择女眷中娴礼者二人以迎女,名曰:娶亲。女家也择女眷中娴礼者二人舆至婿门,名曰:送亲;绅士家行亲迎礼,庶人多不亲迎,仅以女眷摄之,婿则俟于门外而已;既迎入于中堂,外设香案行礼,婿拜,女不拜,名曰:拜天地,行合卺礼如古制;次日,新夫妇同拜先祖及父母及长族亲,名曰:拜堂,即古庙见舅姑礼也;是日,女家具酒馔送于婿家,即古馈舅姑礼也;婿见妇之父母,有于三日行者,有三五日后卜吉行者,女也随婿省亲,名曰:回门;至弥月也如之,女住一月乃还,名曰:住对月。此则俗礼也。”
解放以后,随着时代变迁,大同地区的结婚礼节也比以前简化多了,但为了取结婚吉利,迎亲时,新郎一般要戴红花。傧相由新郎的姐夫或者好友担任,新郎要给新娘带去一根红布裤带,名曰:“喜结良缘”;带去一个瓶子,瓶中插一棵葱,名曰:“生根立后”;还要带五根肋骨的猪肉一块,叫做“离娘肉”,名曰:“五方吉庆”。新娘上车时,女方家中定要送给新郎家中一盘饺子,上面盖着纸剪的大红喜字,名曰:“合家欢乐”;与此同时,女方家中要将“离娘肉”劈出几根肋骨来交给新郎带回,表示婚后夫妻和睦,名曰:“筋骨不离”。新郎与新娘在举行婚礼时,院中悬挂五星红旗。
其结婚典礼程序是:(司仪一人唱礼)
一、结婚典礼开始;
二、新郎、新娘和来宾入席就位;
三、向新郎、新娘献花撒彩;
四、鸣炮、奏乐;
五、证婚人讲话(宣读结婚证书);
六、主婚人讲话(家长向来宾致谢);
七、介绍人讲话;
八、来宾讲话;
九、新郎、新娘向主婚人、证婚人、介绍人以及来宾行三 鞠躬礼;
十、新郎、新娘互相行一鞠躬礼;
十一、新郎、新娘介绍恋爱经过;
十二、临时动议:凡是参加婚礼的人,都可向新郎、新娘提出各种玩笑难题,多属“娶妻生子”之类的玩笑,新郎、新娘无论多么难堪,也不能发脾气;
十三、礼成;
十四、宾客入席就餐,新郎、新娘分别逐一向来宾恭敬喜酒。
婚联:
张灯结彩办喜事、龙飞凤舞喜盈门
春光练出鸳鸯谱、月夜香斟琥珀杯
诗题红叶同心句、酒饮黄花合卺杯
举案齐眉称乐事、雀屏中目证良缘
喜事喜筵斟喜酒、新成新屋迎新人
新屋喜新居绵延福海、佳期迎佳妇美满姻缘
合卺且行夫妇礼、调琴喜奏凤凰音
出水红莲开并蒂、向阳彩凤喜双飞
横联:
关睢雅化、鸾凤合鸣、百年之好、喜结良缘、福寿鸳鸯、五世其昌、举案齐眉
大同风俗之二——丧俗
古代大同的丧俗,礼仪相当繁琐。一般可以分为小敛、大敛、烧纸、送灯、辞灵、出殡、复三等程序。正如《大同县志》所述:“亲始殁,擗踊哭泣无数,小敛毕,讣于戚友,大功以上皆以麻括发,名曰:散头;家人裂布裹首,三日成服齐哀,以下各服其服,始大敛;殡于中堂,朝夕奠;每饭必祀。是日,亲戚、僚友,悉以楮纸吊慰,名曰:烧纸;是夜,哭讣于城隍庙,名曰:送灯;七日亲友赙奠,名曰:盛函,又曰:开吊;尤必延礼生行家奠;庶民之贫者多有七日、九日葬者,其富者也有经年而后葬者,非礼也。惟绅士家及庶民之知礼者,于百日内卜日治葬。葬期之前数日,讣期于亲友之,当会葬者。前三日亲友赙奠,名曰:辞灵;延礼生如开吊,及葬也如之,凡置灵座、设魂帛、立铭旌、绘容像、造明器、作神主、告迁柩、设遣奠、祀土神皆如制。但庶人崇尚佛事,既葬三日,主人祭于墓,名曰:复三,又回:圆墓。其绅士家亦有间三、五日即哭于墓者。”
解放以后,随着时代变迁,丧俗大为简化,尤其是1966年大同市建起火葬场后,土葬已逐渐淘汰,一般人员只采用召开追悼会的形式,亲朋好友前往致哀,然后将死者送到火葬场火化。这种文明简朴的葬礼形式,已逐渐为民间普遍接受。
其追悼会程序是:(司仪一人唱礼)
一、追悼会开始,全体肃立;
二、献花圈、献悼词;
三、奏哀乐;
四、默哀(静默三分钟);
五、致悼词;
六、向亡人行三鞠躬礼;
七、焚花圈、焚悼词;
八、礼成。
丧葬挽联
驾鹤西归、音容犹在、寿老归真、德望常昭、勤劳一世、流芳千古、沉痛哀悼、壮志未酬、凋芳落秀
在世克己奉公 终身辛勤劳动
临终瞻念革命 一世淳朴为民
高风传乡里 一世精神归华表
亮节照后人 满堂血泪飞云天
传噩耗悲歌动地 想见音容空有泪
继遗志铁誓震天 欲闻教诲杏无声
寿终德望尚在 一夜秋风狂摧祖竹
身去音容犹存 三更凉露泪洒孙兰
抱孙昔日恩如海 深恩未报惭为子
承服今朝痛彻心 饮泣难消愧作人
半子情深 大厦悲倾梁大坏
游仙迹香 浓云惊把泰山迷
懿范堪夸 此去九泉空景仰
灵辆在驾 殊深半子痛哀思
大同风俗之三——出生俗
大同地区,在婴儿出生后,其外祖父和外祖母必须给新生婴儿赠送衣服、被褥、枕头、鞋袜等礼物。在孩子生下12天时,亲友中的妇女,要来看望孩子的母亲,名曰:打听。要给产妇带来些红糖、挂面、蛋糕等礼物,表示慰问。产妇家中也须设便饭招待客人。在产期内,忌讳外人进产房,尤其是忌讳外家男性进产家门,为了防止有人冒然闯进,特在门上挂个红布条,表示家中有产妇,禁止外人入内。在满月之前,要由婴儿之父母或者其它长辈给婴儿起一个名字,一开始要有个“乳名”,也称“小名”,叫起来不连姓,过几天再起个名字,也称“官名”,叫起来与姓相连,以后报户口、上学皆用此名。
婴儿生下一个月,父母要给过“满月”,一百天则要过“百日”,一周年还要过生日。过“满月”、“百日”和生日的时候,父母的亲朋好友都要带来礼品表示庆贺,同时也要设酒宴招待客人。
如今,独生子女为数最多,婴儿过“满月”、“百日”和生日都很隆重,有的还要大宴宾客,待到孩子长到12岁时,更是要庆贺一番,谓之“圆锁”。
出生贺词
千里家驹、天赐石麟、丹桂生香、麒麟呈祥、喜得千金、明珠入掌、禧庆弄璋、螽斯衍庆、祥微弄瓦、燕翼贻谋、瓜瓞延祥、喜添含饴
大同风俗之四——名俗
每个孩子一生下来,父母都要给起个名字。大同地区给孩子起名字也有个风俗习惯,每位家长或父母都要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审美观点、兴趣爱好、期望景仰……等给孩子起名字,其标准要求是:读起来好听,叫起来响亮,写起来好看,回味起来寓意深远。能够达到这四条标准的要求,则为好名字。凡是好名字,一定都是自己喜欢,家人喜欢,更会博得别人喜欢。
那么,如何才能够达到以上的四条标准要求呢?笔者带着这一难题,走访了一些前辈、名流、专家、学者,综合起来,大致有以下五点规律:
一、按家谱起名:
大同地区远在隋唐时期,儒家思想已有发展,一些名门望族逐步产生,他们为了炫耀自己家族威望,使之世袭相传,希望流芳百世,便著有家谱。书写家谱中,一般按照辈数记录祖辈的名字、官职、宦绩……等,每辈都可续记。这种续写家谱之风气,到明清时期更加盛行,不但名门望族有,就连一般小康之家也有,尤其在农村,更为普遍。每当孩子一生下来,先查其父属哪一辈?再查与小孩同辈的名字叫啥?小孩挨着兄弟姐妹的名字联系起来应该叫啥?便定为名字了。这种按资排辈起名字最讲究的家族,要属儒家孔、孟、曾、颜四大望族(即:孔丘、孟何、曾参、颜回四家)。根据《史记》记载:汉高祖刘邦于高祖十二年十二月“自淮南还,过鲁,以太牢(猪、牛、羊三牲各一)祭祀孔子”,以后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唐高宗李治、玄宗李隆基、北周太祖郭威、宋真宗赵恒、清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为了表示尊重儒学,都到曲阜祭祀过孔子,尤其是乾隆皇帝曾经先后八次朝孔,并于乾隆九年赐给孔府三十个字:
希言公彦承,弘闻桢尚衍。
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1920年,孔子第76代衍孙孔令贻又续20个字:
建道敦安定,橘修肇益常。
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自从乾隆皇帝赐字以后,不但孔府族人按此起名,而且孟府、曾府、颜府也都相随而来,均按此五十个字起名。自春秋以后,这四家子孙繁衍很多,遍布国内国外,大同地区也为数不少,他们在他乡异地相逢,只要一提名道姓,便知是哪一辈,叙罢辈分,定了称呼,便有酒宴招待,问明情况,如果经济困难,还要互相资助。
二、按期望起名:
每个孩子一生下来,父母都对孩子的性格、气质、作为、事业等有个期望,有的期望功名利禄,有的期望荣华富贵,有的期望忠孝节义,有的期望仁智礼义信……等等,起名字时,就用这些词汇;对女孩子则是期望她温柔贤惠、如花似玉一般,因此起名时多用花、草、兰、珍、英、玲、枝、梅、娥、凤、钦、琴、霞、菊、桃、仙……等辞汇。
三、按地点起名:
父母的祖籍地、孩子的出生地、出生时间、父母的结婚地点以及值得纪念的时间、地点都可以作为名字。比如某位解放军首长的儿子生在挺进太行山战斗中,为了纪念太行山战斗岁月,表达对太行山人民的无限深情,他便给孩子起了一个十分响亮的名字——太行;有个孩子出生时间是1960年,正是国困家贫之际,父母为了让他牢记在心,便给起个名字叫陆零;有个孩子父亲籍贯是陕西,母亲籍贯是山西,则给孩子起名叫秦晋;又有个家长生第一个女孩叫玲玲,生第二个孩子时,很希望养个男孩,谁知偏偏生了个女孩,这位家长就希望以后于万别再生女孩了,于是给这个女孩起名“止玲”,为了培养这个女孩有出息,将来放出花一样的芳香,又将禁止的止字上面加个草字头,恰好是个芷字,按字意来讲,是个开着小白花,放出芳香的白芷。这件事情乍听起来觉得有趣好笑,但从另一方面讲,也反映了起名字的一种思路。
四、以巧遇起名:
孩子出生前后,父母做过什么好梦,出门时遇见什么事和物,有哪些值得纪念的,都是起名素材。比如有个孩子的母亲在临产时,梦见一条蛇,则给孩子起名梦龙;有个孩子父亲梦过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则给孩子起名大树;有的父母梦见黄金,则给孩子起名生金;无论梦见的事和物有多么不好,但为了取个吉祥,图个吉利,都把它圆成一个好兆头,并用“凶梦换吉梦”这句话来安慰自己。
五、按敬仰景物起名: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审美观点,敬仰一定的景物,比如动物类有虎、豹、牛、龙、马等;植物类有松、柏、林、花、杨。柳等;山水类有山、海、江、峰、石、水等;矿藏类有金、银、铁、锡、玉等;颜色类有红、黄、蓝、白等;甚至自然现象类的光、亮、明、日、月等。按照这些景物起名字,效果也不错,尤其是近年来,独生于多,起名字可以不必考虑其兄弟姐妹的排列,随着社会的变迁,家族观念的逐渐淡泊,更用不着考虑堂叔伯兄弟姐妹名字的排列,孩子的父母可以随心所欲地给孩子起个满意的名字。
大同风俗之五——旺俗
大同地区煤炭资源比较丰富,它与当地人的衣食住行必然要发生各种联系。因此,煤的作用远在古代就已渗透到风俗民情之中,其中生旺火就是当地的一种风俗习惯。
每逢春节除夕晚上,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名曰旺火,以图吉利,祝贺全年兴旺之意。里面放柴,上面写个大红字条“旺气冲天”。等午夜十二点,鞭炮齐鸣之时,将旺火点燃。点燃后,火苗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状若浮图,既御寒,又壮观。大人孩子们围起一圈,有的做游戏,有的放鞭炮,男女老少都要来烤火,以图“旺气冲天”。孩子们也可以走街串巷观察评论火堆大小,谁家的火堆大,着的旺,谁家的旺气也大。正如清朝《大同县志》所述:“元旦,家家凿炭伐薪垒垒高起,状若小浮图。及时发之,名曰旺火,即省城达达火也。”
如今,生旺火之风俗习惯,在大同又有发展。不但在过年时生,就连平日办婚丧大事或者重大节日时都生,有的是在冬季为了取暖;有的是在夏季以图吉利。若论旺火规模之宏大,造型之讲究,当以怀仁旺火为最。它有四大特点:一、选煤精良。在元宵节前预选优质原煤,用机械或者人工挖掘出来,再精心切割成整齐方块;二、造型美观。必须聘请高明师傅将旺火垒成底小、肚大、顶尖、内空的宝瓶形状,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燃烧净尽而旺火不塌;三、逐年增高。为了达到一年胜似一年之喻意,要求垒砌旺火时,每年都要比前一年增高一些,具体增高的尺寸大小,则由主人心中的期望而定;四、规模庞大。每年怀仁县城内街道都要垒砌五六十座巨大旺火,其中最大者用80吨煤垒成,高达三丈,可谓规模庞大。
每逢元宵佳节华灯初上,这些旺火全部吐出长长火舌,直舔大地苍穹,红光耀眼,灿烂辉煌,恰似一条条吞云吐火的飞龙,邀游在锦绣人寰之中,给人们带来了“吉祥如意”、“发家致富”的预兆。因此,方圆百里的人潮都要赶来观看旺火,有的人还围着最大的旺火正转三圈,反转三圈,以图全家平安吉利,心想事成。这些繁华景象曾经轰动国外,一些港澳侨胞、国际友人也都接踵前来大饱眼福,为此载于吉尼斯世界纪录,为大同旅游区增添了新的色彩

关于苏州风俗的文章

建议楼主看《苏州杂志》 一书 很出名的
还有古吴轩出版社的书有很多
话说回来
苏州人好象没有可以有要拿的出手的特意风俗,到是风景有许多,可以有好多照片

哪有各族风俗的文章?

平坝地区的白族多以大米、小麦为主食;山区的白族则多以玉米、洋芋、荞麦为主食。主食都以蒸制为主。
因鲜菜常年不断,白族人每餐都喜食鲜菜和各种腌菜。白族妇女大都善作腌菜,腌菜的种类很多,除腌制鲜菜外,还做豆瓣酱、豆豉、面酱;剑川、鹤庆的白族常采撷洱海的海菜花,加工烹制成各种风味菜。
肉食以猪肉为主,除用鲜猪肉做各种炒菜外,还喜腌制年猪,加工成火腿、腊肠、香肠、猪肝、吹肝、饭肠等精美风味食品。冬天,白族都喜欢大锅牛肉汤,食用时要加蔓菁、萝卜、葱等佐料一起食用。临河而居的白族,擅长水鲜烹调。
白族大都喜饮酒,由于所用的原料和方法不同,酒的种类很多,制酒时常用40多种草药制成酒曲,制成各种白酒,其中以窑酒和干酒为传统佳酿。另外还有一种糯米甜酒,是专为妇女和孕妇制作的,据说有滋补和催奶的作用。
饮茶是白族人的另一嗜好,白族很注重每天清晨和中午两次茶。晨茶称“早茶”或“清醒茶”,一起床就喝茶,成年人都喝;午茶又叫“休息茶”或“解渴茶”,内放米花和奶,括小孩也要喝一杯。
白族的风味菜肴很多。生皮是为白族逢年过节必备的菜肴之一,是用多种辛麻辣拌成的冷荤菜。毛驴汤锅,是用毛驴肉烧制而成。柳蒸猪头也是白族传统名菜之一,是用猪头放在柳条架上入锅蒸制而成的。大面糕是白族中秋节特制的糕饼,用发酵面团加佐料蒸制而成。
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为尊贵。大理地区的男子多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或数件皮质、绸缎领褂,俗称“三滴水”,腰系皮带或绣花兜肚,下着蓝色或黑色长裤。在云南洱源县西山区,每个成年后的白族男子都身挎一个小巧玲珑的绣花荷包,荷包上绣着“双雀登枝”、“鸳鸯戏水”等字样。绣荷包是爱情的象征,它是白族姑娘聪明智慧的结晶。
女子服饰则各地不一,大理地区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浅色蓝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着蓝色宽裤,足穿绣花“百节鞋”。未婚妇女梳独辫子盘于头顶,并以鲜艳的红头绳绕在白色的头巾上,红白相衬,相得益彰。腰系绣花短围腰,更显得色彩鲜明,美观大方。已婚妇女改为挽髻。洱海东岸妇女则梳“凤点头”的发式,用丝网罩住,或绾以簪子,均用绣花巾或黑布包头。白族妇女有佩带耳环、手镯的习俗。居住在大理洱源县的白族妇女喜欢的一种头饰叫“登机”,它是姑娘心灵手巧的标志。
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另外还有“火把节”(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
位于苍山脚下,洱海之滨的大理喜洲,是白族居民建筑的精萃所在。 喜洲的民居建筑均为独立封闭式的住宅,有点象北京的四合院。一座端庄的民居院落主要由院墙、大门、照壁、正房、左右耳房组成。一般的建筑形式是:“两房一耳”;“三房一照壁”,少数富户住“四合五天井”,即四方高房,四方耳房,一眼大开井,四眼小天井。此外,还有两院相连的“六合同春”;楼上楼下由走廊全部贯通的“走马转阁楼”等等,真是五花八门,犹似迷宫。不过这种古老而又造价昂贵华丽的住宅已不被当地白族人采用了。现在多是一家一户自成院落的二层楼房。但雕刻、彩绘仍不减当年,而且有所发展。 白族民居往往注重门楼、照壁建筑和门窗雕刻以及正墙的彩绘装饰。门楼是整个建筑的精华部分。门楼建筑艺术水平的高低,可以确实其主人的经济地位,也是一种光宗耀祖的标志。它通常使用泥雕、木雕、大理石屏、石刻、彩绘、凸花砖和青砖等材料组成一座串角飞檐,花枋轻巧,斗拱重叠、玲珑剔透、雄厚稳重的综合性艺术建筑。白族门楼建筑不仅富有民族特色,而且在建筑结构技巧上也独具风格。有的地方整个门楼不用一颗铁钉或其它铁件,而联结却十分牢固,几十年风雨如故,再装上两扇较有厚度的铁黑色木大门,甚是庄重威严。 白族居民门窗木雕,无处不闪现着剑川木匠高超的手艺。一般均用剔透和浮雕手法,层层刻出带有神话色彩和吉祥幸福的白鹤青松、鹭鸶荷花、老鹰菊花、孔雀玉兰,以及几何图案。门窗的表面上还涂有褚红色的油漆,显得光滑明亮,古朴典雅。 室内清洁、整齐,左右为卧室,当中为客厅,放有嵌镶彩花大理石的红木桌椅和画屏。 照壁是白族居民建筑不可缺少的部分,院内有照壁,大门外有照壁,村前也有照壁,可见照壁的作用和重要性。照壁均用泥瓦砖石砌成。正面写有“福星高照”、“紫气东来”、“虎卧雄岗”等吉祥辞句。照壁前设有大型花坛,花坛造型各异,花木品种繁多,一年四季,花香四溢。

北京文化风俗的文章或段落

风俗文化介绍
北京右拥太行,左注沧海,北连朔漠,南襟河济,具有四季分明的季风气候和气象万千的自然风光。早在遥远的四、五十万年前,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麓的原始人就点燃了篝火,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平原上,映出人类文明的最初曙光。几千年来,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燕王伊始,曾是燕的国都。辽代在此建陪都。金时依辽城向东、向南扩大三里,建为都城,称为中都。金都的宫殿是仿汴京建造的,主要的门殿全用绿琉璃瓦覆盖,用汉白玉作华表、桥梁等,许多门窗装修是攻破汴京拆运来的,曾动用民180万、军工40万,历时三年才建成。元灭金,中都被破坏,元世祖忽必烈,利用中都东北郊保存下来的金代离宫大宁宫和琼华岛一带风景区为核心,建造了新的都城———大都。
元大都是以宫城、皇城为中心布置的。因为地势乎坦,又是新建,所以道路系统规整批直,成方格阿,城的轮廊接近于方形。城市的中轴线就是宫城的中轴线。全城道路分干道和胡同两类。十道宽约25米,胡同宽约6米,在两胡同间的地段上再划分住宅基地。这种有规律的街巷布置,和唐以前一里见方的里坊,形成两种不同的居住区处理方式。城内市肆是分散的.而以漕运终点海子东北岸最为热闹,其次是皇城东西两侧的交叉路日,城北部分比较荒凉。皇城在大都南部的中央,宫城在s城南部偏东。是主要宫殿所在,称“大内”。宫城之西是太液池,地西侧的南部是太后居住的西御苑和隆福官,北部是太子居住的兴圣宫,宫前东为宏仁寿,西为玄都胜境。宫城以北,是御苑。宫殿穷极奢侈,被马可·波罗形容为虽“大上之jh都,海上之蓬莱”皆有所不及。
明代北京是利用元大都原有城市改建的、为了防备蒙元复辟势力伺机南侵,明朝驻军为了便于防守,将大都北面约2.5公里宽较荒凉的地带放弃,缩小城框。明成祖建都时,义将皇城南城墙南移0,5公里左右。其布局方式是仿照南京宫殿,只是规模比南京更为严整宏伟。到明中叶,蒙古骑兵多次南下迫近北京,遂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加筑外城,由于当时物力不足,只把城南天坛、先农坛及稠密的居民区包围起来,而西、北、东三面的外城没有继续修筑,于是北京的城墙就成了凸字形。外城东西近8公里,南北3公里多。清朝北京城的规模与布局没有再改变与补充,主要是修建宫殿和营建苑圃。
作为皇城核心部分的宫城(紫禁城)位居全城中心部位.四面都有高大的城门,城的四角建有华丽的角楼,城外围以护城河。全城有一条全长约7.5公里的中轴线贯穿南北.以外城的南门——一永定门为起点,经过内城的南门一正阳门,皇城的天安门、端门以及紫禁城的午门,然后穿过太和、乾清、神武三门和太和、中和、保和、乾清、交泰、坤宁、钦安七宫殿,越过景山中峰和地安门而止于北端的鼓楼和钟楼。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上,强调封建帝王的权威和至尊无上的地位,反映了设计意图上的阶级森严的旨意。今天的游客如若想寻觅当年的帝都气概,最理想的去处就是故宫。它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构最完整的古代木构建筑群。
自古以来,中国的皇帝都自认为是“真龙大于”,“天人合一”、“皇权神授”也就成了帝王专制的理论基石。于是京城内外,留下了皇帝名目繁多的祭祀场所。太庙,坐落在天安门东侧,即今劳动人民文化宫。主要建筑为二进大殿及配殿,前面有琉璃砖门及戟门各一座,两门之间有7座石桥。总面积近14万平方米,是明、清两代的皇家祖庙。社稷坛,坐落在天安门西侧,即今中山公园。原址是辽、金两代的兴国寺,元代改称为万寿兴国寺,明代改建为社稷坛,是皇帝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场所,清代沿用。社稷坛呈方形,在全国轴线的正中心,汉白玉石筑成,上层台面铺五色土:中黄、东青、西白、南红、北黑,以象征五行,并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坛,位于前门以南的天桥大街东侧,原名天地坛,创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神的地方。明嘉靖九年(153年)在北郊另建地坛,此处专为祭天,改名天坛。天坛占地270万平方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它以严谨的建筑布局、奇特的建筑结构和瑰丽的建筑装饰,著称于海内外。依据古人“天圆地方”之说,天坛平面呈南方北圆,以代表天地之象。主体建筑都集中在南北中轴线上,其间有墙相隔,并由一座长360米、宽30米的丹陛桥相连。南面的圜丘坛又称祭天坛,为三层汉白玉雕砌的圆台,中心嵌一圆形石板,称太极石,站在上面高喊,四周即起回音。中间的皇穹宇是供奉皇天上帝牌位之所。正殿为单檐圆形亭式殿基,以示天象。殿外围以圆形高墙,即著名的回音壁。北面是天坛的主体建筑祈年殿,三重檐亭式圆殿,宝顶烫金,蓝瓦盖顶。大殿不用大梁和长檩,檐顶以柱和枋桷立承。中央四柱代表一年四季,外围两排各12柱,分别代表12个月和12个时辰。大殿高38米,建于6米高的三层白玉石台上,气势巍峨。地坛,又名方泽坛,在东城区安定门外。坛北向,汉白玉筑二层方台,坛下四周为方泽水池,坛南有皇抵室5间,供奉地神牌位。地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地神之所。日坛,又名朝日坛,位于朝阳门外,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年)。坛西向,白石砌成一层方台,坛间明代为红硫璃以象征太阳,清代改为方砖慢砌,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大明之神(太阳)的处所。月坛,又名夕月坛,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夜明之神(月亮)之处所,位于西城区南礼士路西侧,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年)。坛东向,白石砌成一层方台,北门外有钟楼。孔庙,在东城区成贤街,是元、明、清三代祭祀孔子的地方。正门名先师门,门内院落三进,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为大成门、大成殿、崇圣门及崇圣桐。庙内有198块进士题名碑及除奸柏等著名景观。
北京的皇家苑囿,经辽、金两代的开发,元、明两朝的拓建,到清朝达到了鼎盛,其中最著名的是“三海”和“三山五园”。“三海”,即中海、南海和北海。南海有一湖心岛,名瀛台。夏季,台环碧海,蝉鸣鸟啼;冬季,皇帝在此观赏冰嬉。中海,西苑门内临池北面为勤政殿,后面是仁耀门,门西有洁秀亭。亭西一水横带,稻畦数亩,为丰泽园。太波池西主要建筑有紫光阁。中、南海现为党中央、国务院所在地。北海公园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帝王宫苑。辽代仿照蓬莱仙境建瑶屿行宫,金代浚湖叠石,营建广寒宫,元代扩建琼华岛,明清两代继续增拓。“三山五园”,系指香山的静宜园、玉泉山的静明园、万寿山的清漪园(后改为颐和园)和畅春园、圆明园。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香山和颐和园。
五朝古都北京,历尽沧桑,积淀了复杂、厚重的历史年轮,成为举世瞩目的人文荟萃之地。无论是研读中华历史的奥秘,还是领悟东方文明的真谛,抑或寻觅华夏民族曲折漫长的生命轨迹,北京都不失为一部经天纬地的宏篇巨典,它无时无处不在具体而生动地映现着中华民族的一切。
:17lai./jingdian/beijing/fengsu.asp一般没有写作者的。

写关于宁波象山风俗的文章

女子不上渔船是以前渔船上的习俗,渔船上的习俗说到底是围绕着安全、丰收展开的。要是女子上了船出了海,搬不动大网什么,也多了双筷子少了个劳力,本就狭小的空间里还得为他独设闺房,夫妻同上也得要有夫妻房。即使有胆大又不怕吐浪的女力士,一出海便十天半个月,十来个男子里面夹着个女的,闹不好还会写出一本风花雪月来。
渔船上的禁忌确实还不少,有的很琐碎。要抛弃吃剩的东西,不可说“倒掉”,船靠岸不准说“到了”,避讳的是一个“倒”字,以免再心理上留下阴影。从心理学角度讲,也不无道理,要是心里留了道阴影,老担心着出事,也就容易分心,一分心说不准真会出事。
在渔船上坐,不坐两脚悬空,更不可以坐船的四下,把脚悬空向外荡着,说是有水鬼会拖你落海,用时兴的话来说这也是一种安全条例。船即使不行走,它也是一刻不定地荡游着,你两脚悬空,跌落地概率就会提高。老渔民对新上船地渔民说,这样坐危险,年轻的至多说一声:我会小心的。他对这一规矩不当回事,没遇到过生死现场的惨状,会把这提醒当作耳边风。但一听说这样的坐姿会引来水鬼拖他下水,效果就大不相同,这鬼海是让人怕的。无论是船上、岸上的人,对不可诼磨的东西往往是敬畏的。实实在在的道理听不进去,一个“鬼”字让人变得服服帖帖。在本质上渔家不是崇尚鬼,而是崇尚人的生命!是通过迂回的方式达到了安全的目的。

关于印度的风俗的文章

维吾尔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讲究。如果来客,要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各种糕点、冰糖等,夏天还要摆上一些瓜果,先给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饭做好后再端上来,如果用抓饭待客,饭前要提一壶水,请客人洗手。吃完饭后,由长者领作“都瓦”,待主人收拾完食具,客人才能离席。吃饭时,客人不可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不可随便到锅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时注意不让饭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来放在自己跟前的“饭单”上。共盘吃抓饭时,不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进盘中。饭毕,如有长者领作“都瓦”,客人不能东张西望或立起。吃饭时长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饭前饭后必须洗手,洗后只能用手帕或布擦干,忌讳顺手甩水,认为那样不礼貌。
男女青年要结婚时,由阿訇或伊玛目(均为宗教职业者)诵经,将两块干馕沾上盐水,让新郎、新娘当场吃下,表示从此就像馕和盐水一样,同甘共苦,白头到老。婚宴要在地毯上铺上洁白的饭单,最先摆上馕、喜糖、葡萄干、枣、糕点、油炸馓子等,然后再上手抓羊肉、抓饭。
典型食品:维吾尔族最爱吃馕、抓饭、烤包子、拌面等食品,有很多著名的风味菜肴和小吃,如烤全羊、手抓羊肉、帕尔木丁、薄皮包子、烤羊肉串等,此外还有:油馓子、银丝擀面(维吾尔语称“玉古勒”)、哈勒瓦、羊杂碎、曲连、烤南瓜、黄萝卜(胡萝卜)酱等。

介绍外国风俗的英语文章

英美文化-Driving 美国人的开车习惯

Meet Mitsuaki. He recently arrived in the United States to enter university. He wants to do well in his studies and adjust to the new culture. But Mitsuaki has a problem. It''s not his roommates. It''s not his school fees. It''s not even his English ability. Mitsuaki''s problem is that he doesn''t have a car. And in America, that really makes him a foreigner. Mitsuaki has already discovered a basic fact of American culture: Driving is a way of life.
介绍你认识三和木,他最近刚到美国上大学。他的目标是想把书读好并且让自己能够适应这个新的文化。但三和木却遇到了一个问题。问题不是室友,不是学费,甚至不是他的英文能力,三和木的问题是没有车。在美国,没有车真的会让他成了一个十足的外国人。三和木已经发现了美国文化中一个很基本的事实:开车是一种生活方式。
It''s not that there''s no public transportation in America. Many cities have taxis, buses and subways to help muters get to and from work. Some large universities even have buses to take students to classes across campus. But most people find it much more convenient to drive, even if they do have to deal with traffic. Nowadays busy families often have more than one vehicle. Many people view their car as a status symbol. But no matter their social status, people without wheels feel tied down.
美国不是没有大众运输工具,很多都市都有出租车、公车和地下铁帮助通车族上下班。有些规模大的大学甚至有公车在校园里载送学生到各个教室上课。不过大部份的人还是觉得开车更方便,即使他们得面对交通拥挤的问题。现今忙碌的家庭通常拥有一辆以上的车。很多人把车子视为地位的象征,但是不管他们的社会地位如何,没有车的人往往觉得很受束缚。.
When Mitsuaki first arrived, he was amazed at how young many American drivers there were. Young people in America often get their driver''s license around age 16 by passing a written test and a driving test. In many cases, before they can get their license, they have to take a driver education course. This course gives students hands-on practice with driving. It also helps to reduce the high cost of insurance. For teenagers, being able to drive--and in some cases, have their own car--is a big deal. It gives them a sense of power and freedom. Many young Americans consider a driver''s license a right, not a privilege. It''s rare to find an American teenager without one.
当三和木刚抵达美国时,他很惊讶美国许多开车的人年纪实在很轻。美国的年轻人通常在16岁左右就会通过笔试和路考,取得驾照。很多时候在他们取得驾照之前,他们必须上一个驾驶人教育课程,这个课程提供给学生们实际的驾驶练习,它也有助于降低高额的保险费。对青少年来说,能够开车,甚至拥有一辆自己的车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因为它带给他们一种权力与自由的感觉。很多美国的年轻人把驾照视为一种权利,而不是一项特权。在美国要找到一个没有驾照的青少年是很不容易的。

Mitsuaki finally decides that he needs a car. His host family helps him find a good used car to buy. But before he gets his license and starts driving, he has to understand that the American style of driving is defensive, not offensive. He also needs to learn some of the basic rules of the road that good drivers follow.
10 Commandments of Good Driving in America:
1. Yield to vehicles who have the right of way.
2. Don''t cut in front of other vehicles.
3. Drive within the speed limit.
4. Obey all road signs and police officers.
5. Pull over to the side of the road when you hear a siren.
6. S pletely at red lights and s signs.
7. Yield to pedestrians in crosswalks.
8. Park only in a designated parking space.
9. Use your turn signals when turning or changing lanes.
10. Don''t drink and drive.
三和木最后终于决定他需要一辆车,他的寄宿家庭帮助他找到了一辆好的二手车。但是在他拿到驾照并且开始开车之前,他必须先了解,美国人的开车方式是属于防守型,而不是进攻型。他也需要学习一些好的驾驶人应该遵守的基本道路规则。
在美国优良驾驶的十大诫命:
1. 礼让有先行权的车子。
2. 不超车。
3. 行车不超速。
4. 遵守所有的路标和交通警察的指挥。
5. 听到警笛声时,立即靠边停车。
6. 遇到红灯和停止标志时要完全停下来。
7. 在行人穿越道上要礼让行人。
8. 只能在指定的停车地区内停车。
9. 转弯或换车道时要打方向灯。
10. 不要酒后驾车。
As a car owner, Mitsuaki has the responsibility of maintaining his car. He knows that regular maintenance checkups can help to prevent many serious problems. But no matter how careful the maintenance, all vehicles need to be repaired sometimes. Many Americans take their cars to a garage for maintenance and repairs. Others like to work on their own vehicles. Not Mitsuaki. He decides that being a student is enough work for him.
身为一个车主,三和木必须负责维修他的车子,他知道定期作保养检查可以预防许多严重的问题发生。不过,不管多么小心地保养,所有的车子有时候都必须修理。很多美国人把他们的车子送到车厂保养和修理;有些人则喜欢自己动手修车。但三和木可不这么做。他觉得当一个学生已经够他忙的了。
Driving is to Americans what flying is to birds. It''s almost part of their nature. For many Americans, being behind the wheel is like their natural habitat. But if they don''t drive carefully, they can bee an endangered species.
开车对美国人的必要性,就像鸟儿需要飞翔一样,几乎就是他们天性的一部份。对许多美国人而言,「坐在方向盘后面」就像是他们自然栖息之处。不过,如果他们不小心开车的话,他们可就会变成濒临危险的动物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