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为什么荷叶会出淤泥而不染

火烧 2016-12-19 05:59:20 1095
“秋荷一滴露,清夜坠玄天。将来玉盘上,不定始知圆。”唐朝诗人韦应物的这首《咏露珠》诗,呈现了一幅铺展在荷塘里的美丽画面:清冷的秋夜,荷叶上有一滴露珠在月光清辉之下闪亮,仿佛坠自苍穹。宋朝学者周敦颐在《爱莲说》中也这样赞美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秋荷一滴露,清夜坠玄天。将来玉盘上,不定始知圆。”唐朝诗人韦应物的这首《咏露珠》诗,呈现了一幅铺展在荷塘里的美丽画面:清冷的秋夜,荷叶上有一滴露珠在月光清辉之下闪亮,仿佛坠自苍穹。宋朝学者周敦颐在《爱莲说》中也这样赞美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后人则用荷花来比喻君子在恶劣的环境中不为世俗所污的高尚品格。

荷叶效应的原理示意图

荷叶为什么会出“淤泥而不染”呢?1997年德国波恩大学植物学教授巴斯洛特研究植物叶子时,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了荷叶表面结构,才揭开了其中的奥秘。原来,在荷叶的表面上生长着许多高度约为5~9微米、间距约为12微米的乳突,每个乳突表面上又生长着许多直径为200纳米的蜡状突起,这相当于在“微米结构”上生长着“纳米结构”。在荷叶的表面上,这样的“微纳米结构”看上去像密密麻麻的“小柱子”,再加上蜡状物的排斥效应,使得液滴不能钻到“小柱子”间隙内部,只能在“小柱子”顶端跑来跑去。于是,液滴与荷叶表面就呈现出了排斥性,我们称之为“荷叶效应”,也可称之为“疏水效应”。当有污染物落在荷叶表面时,随液滴滚动,它们会轻易地被带走。这就是荷叶“出淤泥而不染”的奥秘。

具有荷叶效应的表面,都有自清洁功能。如果该表面与水滴间的排斥效应极为强烈,就称为“超疏水表面”,这类表面同时具有很好的减小阻力功效。如果荷叶乳突上的蜡状物丧失了,荷叶的超疏水性质也就被破坏了。但荷叶自身能够不断地分泌蜡质,随着蜡质的补充,超疏水性质便可恢复。

与荷叶类似,自然界中具有优良超疏水性的植物表面几乎都具有微纳米结构。据不完全统计,自然界中约有1200种能够在水面上行走的昆虫,它们的腿部也具有微纳米结构。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对自然界中多种植物叶面和花瓣进行了研究,不仅人工合成了诸多超疏水材料,还制备出了具有自清洁功效的衣物,在超疏水领域颇有影响。

荷叶效应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