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赞近义词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诗句是什么意思注音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诗句是什么意思注音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诗句是什么意思注音
出自《蝉》,作者是虞世南 (初唐)
全诗歌
垂 緌 饮 清 露, 流 响 出 疏 桐。
居 高 声 自 远, 非 是 藉 秋 风。
jū gāo shēng zì yuǎn fēi shì jiè qīu fēng
蝉在高处声音自然传得远,并非凭借秋风的力量,比喻自己才高自然声名远播,而不是借助别人的力量~
作者以蝉居高饮露象征高洁,作者以比兴和寄托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操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是什么意思
它身居高处,声音自然能够传的很远,并不是借助秋风的吹送。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什么意思
一、解释这一句诗歌的出处: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二、解释这一句诗歌的重点难点词:
1、”居高“就是身处高处;“籍”意思是借助。
2、解释这一句诗:
(我)的叫声之所以传得很远不是因为我借助了秋风的力量,而是因为因为我站在最高处。
三、赏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居高声自远 非是籍秋风
托物寄情 蕴涵深刻——对唐代两首咏蝉诗的对比解读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诗词歌赋中,有不少咏蝉的名篇佳作,诗人们往往托蝉言志,借蝉抒情。虞世南的《蝉》和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便是其中的两则精品。下面,我们就来分析这两首诗的相似之处。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骆宾王《在狱咏蝉》
第一、工于比兴。 虞世南是陈隋重臣,入唐以后深受唐太宗称赏和器重,仕途比较平坦,因而他诗中悲凉的调子较少。此时的“蝉”是得志人的象征。《蝉》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一联中,“垂緌”、“流响”既指蝉的生性高洁,又暗喻自己生性耿直、孤傲狷介的性格特征。此外,“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两句展示了一个清狂自负、踌躇满志的士大夫形象。骆宾王不是宫廷宠臣,而是市井才子,所以他只能将萎靡的声音变为纵情的高唱;骆宾王不是昂步台阁的权贵,而是久历塞漠的士吏,所以他只能将应制的卖笑变成由衷的感叹。《在狱咏蝉》诗“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一联,既是对蝉之深秋苦况的真实写照,更是诗人忧愤深广的人生悲歌。
第二、托物寄情。虞诗热情歌赞了蝉的清高与脱俗。你看,蝉“高据树梢,餐风饮露,不食人间烟火”(简媜《夏之绝句》)。它既没有音乐家的孤傲,也没有演奏者的兴奋,更没有乞讨者的谄媚,有的只是对生命本身的执著。诗中诗人便借蝉的这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同时也表达出对自己内在人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骆诗紧紧围绕着蝉“羽弱”、“声微”的特点,反映了诗人当时有冤难伸、求助无力的处境。由于蝉的意象已积淀了悲愁的情感因素与高洁的人格因素,因此,诗中所咏虽未以蝉的美德为主,而蝉的高洁之美实际上已尽在其中;虽未明言自己心事,而那激切的心声已跳荡于其中,分明可感可闻。
第三、蕴涵深刻。虞诗“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表面上是说蝉声之所以能够远播,并不时因为借助了秋风,而是因为居高致远的缘故。实际上是说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就能声名远播。骆诗“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表面上是说露水太重,蝉会因为沾溼了翅膀而难以腾飞;杂音太多,蝉声会因为喧嚣掩盖而难以传播。实际上是说诗人自己因为政治环境的险恶和舆论压力的强大,从而导致自己仕途的坎坷以及言论上的不自由。
总之,这两首诗同是咏“蝉”,但由于两位诗人的地位、遭遇、气质的不同,他们所创造的蝉的意象便富有不同的艺术个性。正如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

出自唐代诗人虞世南《蝉》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待的地方高,声音自然传得远。并不是藉著秋风才传远的。用知了自比,比喻自己的高洁。自己高洁又有才华,所以声名较大,并不是借重别人的力量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的诗句意思和作者?
出自唐代诗人虞世南《蝉》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在这首诗中虞世南以蝉的形象,表现了自己封建士大夫的清高。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的全诗是?
唐人虞世南《蝉》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人以蝉的高栖鸣远,比喻自己行为的光明磊落与胸怀的高洁坦荡;以“饮清露”来形容自己的廉洁;以“出疏桐”来形容自己的清高;以“居高声自远”来述自己的高尚气节,不贪慕权势。作为诗此是上乘之作,作为人生修养也会令后人久久领悟。所有这些都是我们民族的精华。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的意思是什么
优质解答
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发声因此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而不是由于凭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暗示著: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
带有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的诗()代 诗人()诗句的意思()
唐代诗人虞世南《蝉》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蝉的触须像飘带一样垂下来吸引清晨的露水,
蝉声不停地从稀疏的梧桐树中传出。
站的高声音传得远,
并不是依靠秋风传送的
在这首诗中虞世南以蝉的形象,表现了自己封建士大夫的清高。
居高声自远 非是籍秋风的诗名是什么
出自唐代诗人虞世南《蝉》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