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丰村现在怎么样了 中国广东陆丰历史遗迹
中国广东陆丰历史遗迹
梁氏古屋
详细地址:怀集县马宁镇高松根村
景点介绍:
怀集县马宁镇高松根村有几座梁氏古屋,古屋是明朝怀集举人梁英山,梁魁后代梁修琳、梁修李兄弟俩的故居,也是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毕业的梁灼华家乡。
古屋建于清末时期,至今保存完好。
据旧《怀集县志》记载,梁英山嘉靖年间任雷州分府桂东县正堂,梁魁(原名梁毓魁)嘉靖年间任富川教谕。
梁氏21世祖梁修琳、梁修李兄弟俩也许受儒林家族遗传教育,兄弟俩自小勤奋好学,长大后就成为织染买卖布匹生意行家,而且交朋结友很广,他做的布匹品种多质量好,特别是织染的绸缎在当地和广西一带十分畅销,还远销杭州、浙江等地,生意给他们带来滚滚财源,兄弟俩于清末时期在上底屋(现叫高松根村)建了这座奇特的豪宅。
据当地群众说,从选址,施工,进宅共花两年多时间,至今古屋已有150多年历史。
古屋占地面积约1000多平方米,砖木结构,青砖青瓦,屋顶左右两边全部筑上凤尾型塑像,显得精美华丽。
尤其是屋内外墙壁书画十分精美,诗画中西文化含意深奥,而且有两幅壁画十分特别,全部画边圈画有英文字,在怀集古屋里有很少见的西方文化迹象。
在画中还有用中文注明是杭州八景之一的画题。
在画两边还有两首诗联,诗曰: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蒲落城。
北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倚故园情。
另一首诗曰: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在古屋前座楣檐下的壁画里,还画有古代乐器琵琶等图画。
从远处看古屋,显得格外华丽独特。
从诗画中可以看得出,梁修琳兄弟俩都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人,也可以看出梁氏家族是很早就懂得西方文化知识的——翰林世家。
梁灼华是梁修琳的后代,1924年至1927年在黄埔陆军军官学校(通称黄埔军校)受训学习。
解放前夕跟随蒋介石军队到了台湾,1994年9月12日梁灼华回大陆探望家乡亲人,受到当地党委政府热情接待,他很感激家乡亲人的热情关心。
回到台湾后,常写信给侄儿梁胜天、梁包天,了解家乡的变化和改革开放的政策,还想回家乡投资办实业,并在信中常教育侄儿做人要诚实,克勤克俭,奉公守法,发奋图强。
据梁氏后代梁胜天说:“梁氏家族前人留下很多书籍,由于文化大革命,很多书籍都烧掉了,连梁灼华的军刀也掉到粪坑里了,今年10月26日才挖出与世人见面。
由于在粪池40多年的腐蚀生锈,军刀刻铸的文字已残缺不清,只看到陆军军官学校××期第×××军部×××中正校长赠的字样。
从梁修琳家族史和古屋看出,梁修琳家族是能文能武,能歌善舞的——儒林重望家族。
三 元 宫
详细地址:应元路越秀山的南麓
景点介绍:
三元宫坐落于应元路越秀山的南麓,是广州市现存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道教建筑。
三元宫为东晋南海太守鲍靓创建。

初名越岗院,唐称悟性寺,明代重修时改名为三元宫。
相传为东晋南海太守鲍靓(又名玄)为炼丹而建,初名越岗院.鲍靓之女的姑,善长医药,与晋代著名医药家葛洪结为夫妻,在此居住10年之久,“藉井泉及红艾为医方,活人无算”,逝世后人们在此设的姑殿以纪念。
越岗院自东晋建后,几经荒废,于明万历及崇祯时重修,始用三元宫之名(一说清顺治年间改建为三元宫)。
三元,即道家对天宫、地宫、水宫的总称,传能赦罪解厄,带来福寿。
三元宫的整体布局是:以正对山门的三元殿为中心,坐北朝南;殿前拜廊东西连接钟鼓楼,殿后为老君殿;两侧自南而北,东为旧祖堂、斋堂、客堂、吕祖殿,西有钵堂、新祖堂、鲍姑殿等建筑。
各殿堂建筑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
三元宫主殿三元殿宽20.27米,深16.85米,建在北面高。
一级的石台基上,与钟、鼓楼和拜廊连成一片,在广州古建筑中独一无二。
三元宫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广州流行的上元诞、中元诞、下元诞的宗教民间节庆的主要活动场地。
越 王 井
详细地址:应元路
景点介绍:
越王井又名九眼井,位于应元路,是广州开凿最早的一个井泉。
据记载,越王井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古代广州因多受海潮影响,地下水质较差,大部卤咸。
明武宗正德年间,学士黄谏写《广州水记》时,将广州城内的泉、井、涧的水质分为十等,云:广州城内的九眼井为最佳;城外则是鸡爬井(即学士泉)甘洌。
以下顺序列为:九龙(泉)、泰泉、次蒲涧帘泉,次越井,次双井、甜水巷井,次?水,次洗白井,次居士泉,次藩司、郡廨二井。
可见越王井水质之优。
越王井水质优良,令历代广州封建统治者垄断了该井的使用,不准百姓染指。
五代时南汉王刘?称此井为“玉龙泉”而独霸之,“禁民不得汲”。
宋时番禺令丁伯桂还加九孔石井盖,可同时从各孔汲水,不相抵触。
至清代,平南王府霸占此井达10年之久,并在井四周建有围墙,派兵把守。
现越王井九孔井盖残石尚存,井身全部是石砌,直径2.1米。
因井底淤积,深仅7米。
其旁有“九眼古井”石碑,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殷家庄古村落
详细地址:城郊镇东风村
景点介绍:
殷家庄古村落位于城郊镇东风村,是广州市内控历史文化保护区。
明初殷氏建村,古村分为西庄和南庄,三同拥水,背后依林,东面是流溪河,北面是风水林,建筑面积近2万多平方米。
西庄的布局及规格相当考究,村面两池塘间的走道有一棵百年古柏。
村首是五进祠堂光岩公祠,祠堂右侧是9路形式统一的民居,每列4户,共36户。
在民居之后是一列两层的回水屋,与光岩公祠第五进相接。
南庄南临大池塘,村首是殷氏宗祠,前面禾坪左右两侧各立一座以花岗岩为底座的旗杆夹,祠堂以东是排列整齐的几条古巷的末端,有一座五间两廊的庭园式建筑——殷福熙旧居,其大门正对小巷,中间大厅宽阔,天井两侧墙上开砖雕漏窗,窗上灰塑书卷。
赤湾古炮台
详细地址:蛇口半岛顶端
景点介绍:
赤湾左、右炮台,位于“临海山梁扼三面之险”的蛇口半岛顶端,分东、西两侧箝制赤湾港,雄视伶仃洋面。
已修复的左炮台挺立在海拨170米的鹰嘴山头,占地面积约360平方米。
炮台城基用大块花岗岩修砌,全高约3米多,北面是炮台城的入口,城内东西两厢,仍遗留两座房屋残基,是当年守炮台士兵的居屋。
南面的高台宽约8米多,是运用炮位的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