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与台湾的历史渊源 谭唐二姓的历史渊源
谭唐二姓的历史渊源
周初大封诸侯时,嬴姓的一支被封于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市西),爵位为子。
谭国国势一直不盛,不久就沦为齐国的附庸。
到了春秋初期,齐桓公称霸诸侯,于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并了谭国。
谭国国君之子携几名手下(逃亡到最后只剩下他一人)逃亡到莒国(今山东莒县)。
而留在故国的子孙就以国为氏,称谭氏,史称谭氏正宗,是为山东谭氏。
(由于时代的变换,山东周边地区也存在一小部分人,将谭姓命名为本姓)
《说文》:“唐,大言也。
” 构成汉族唐姓来源主要有三支:姚姓、祁姓、姬姓。
第一支出自祁姓,有4000多年历史。
第二支是姚姓子孙衍生的唐姓,第三支是外族姓政唐姓。
包括汉时南蛮,三国时羌人,元朝西域人的唐姓,清朝满洲八旗塔塔喇氏、唐古氏、唐尼氏、唐佳氏等氏族。
当代唐姓的人口已达1600余万,为全国第16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16%。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四川、湖北、重庆等地,大约占唐姓总人口30%。
唐姓人口在北方诸省的比例大约在0.65,在南方比例大约1.2%左右,而在四川、重庆、湖南、湖北比例在2.4%。
唐姓的郡望主要有晋阳、鲁国、北海、晋昌等。
唐的堂号除了与郡望名相同外,重要的堂号有禅让堂和圣仁堂。
【唐氏孟权公后裔群】:郡号:晋昌郡;堂号:桐封堂;唐孟权后裔,其后裔居于广西全州/灌阳、四川广安岳池、四川绵阳、四川安县河边、四川阆中、重庆合川等地。
字辈:孟孔叔梓彦,永志唐德守;元良启世昌,礼义承继祖;荣华(福/发/兴)万方,孝友传家宝;忠贤辅国章,天伦全克备,富贵耀桐庄;这支属于宋朝“五豸唐门”唐介后裔。
《说文》:“唐,大言也。
”指言语夸诞不实之意。
帝尧号陶唐氏,应是以烧陶为业的部落之首领。
而“唐”的甲骨文和商代青铜器铭文中的字形,好像在陶之上有一个枝条编织的盖子,为了在内煮物时,不会因汤沸而翻滚出外。
汤沸时,声响大,故唐与汤音义可通。
而后人在字典中所解释的唐字,已经失去了唐的本义,而引申“声响大”为“说大话”之意了。
但是,唐作为地名和姓氏,它仍旧保留了本义。
唐氏族与陶唐氏有关,唐即以陶器煮汤之意,说明这个氏族已经用熟食代替了野蛮的生食,是文明的进步,也即原始社会所称的陶唐孝。

陶唐氏族是以制烧陶器的职业作为氏族名和族徽的,进而发展深化出陶、唐、汤、荡等相应氏族和新的族徽。
唐氏族所在的地就称唐,最终形成唐国和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