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京剧演员杜近芳简介 李少春简介_李少春简介京剧_李少春响马传

火烧 2022-01-21 06:54:59 1062
李少春简介_李少春简介京剧_李少春响马传 京剧介绍京剧又称京戏,在台湾又称平剧、国剧,是中国戏曲曲种之一。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最,至今已有 200 年的历史。它是在徽戏和 汉戏的基础上,吸收

李少春简介_李少春简介京剧_李少春响马传  

京剧介绍京剧又称京戏,在台湾又称平剧、国剧,是中国戏曲曲种之一。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最,至今已有 200 年的历史。它是在徽戏和 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 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 公元 1790 年(清乾隆 55 年),徽戏开始进京。最早进京的徽戏班是享有盛名的安 徽“三庆班”,随后又有“四喜”、“和春”、 “春台”诸班,史称“四大徽班” (四大徽班从扬州进京)。四大徽班和以后陆续进京的徽班,以其优美动听的唱 腔和卓越的表演受到观众的欢迎。 从全国 300 多个戏曲剧种中脱颖而出, 与豫剧、 越剧同为中国戏曲三鼎甲: (京剧为榜首)。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得到了空 前的繁荣。京剧的腔调以西皮和二黄为主,主要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 国国粹。京剧是具有世界级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 汉族戏曲的代表。地方的剧种京剧起源于四个地方的剧种:一是原来流行于安徽省一带的徽剧;二是流行 于湖北的汉剧; 三是流行于江苏一带的昆曲; 四是流行于陕西的秦腔, 又叫梆子。 清乾隆末期、嘉庆初期四大徽班进北京后,于嘉庆、道光年间同来自湖北的汉调 艺人合作,互相影响,逐渐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 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北京土语,逐渐融合发展。

板腔体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用锣鼓、胡琴(京胡)、京二胡、月琴等伴奏。主要 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声腔为主的“三庆”,所以京剧也称“皮黄”。京 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昆腔、吹腔。 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 说话本。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表现手法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唱、念、做、打,也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 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 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 “歌”, 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 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 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戏曲演员从小就要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训练,虽然有的演员擅长唱功(唱功老 生),有的行当以做功(花旦)为主,有的以武打为主(武净)。但是要求每一 个演员必须有过硬的唱、念、做、打四种基本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京剧 的艺术特色。更好地表现和刻画戏中的各种人物形象。京剧乐器京剧的乐器分管弦乐和打击乐两部分。 管弦乐有胡琴、 二胡、 月琴、弦子、笛子、笙、唢呐、海笛,以伴奏歌唱为主,但也有 时用来衬托表演动作。

管弦乐以胡琴、笛子为主要乐器。打击乐 有板、单皮鼓、堂鼓、大锣、小锣、铙钹、齐钹、撞钟、云锣、 镲锅、梆子等。它们主要用来衬托演员的舞蹈动作,特别是能烘 托、渲染武打时的气氛。其中以板和单皮鼓、大锣、小锣为主要二胡乐器。 京胡:拉弦乐器。胡琴的一种,主要用于京剧伴奏。 形似二胡而较小,琴筒竹子做成,直径约 5 厘米,一端蒙 以蛇皮,张弦二根,按五度关系定弦。奏时使马尾弓擦弦 而发音,其音刚劲嘹亮。是京剧管弦乐伴奏中的主乐器。 二胡:拉弦乐器。胡琴的一种,比京胡大,琴筒木制 或竹制,直径约 8--9 厘米,一端蒙以蟒皮或蛇皮,琴杆上 有二轸,张弦二根,按五度关系定弦。原来京剧不用,由梅兰芳与徐兰沅、王少 卿等创始,在京剧青衣唱腔的伴奏中增添了二胡,现在广泛沿用。专业京胡——斑竹京剧行当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 (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李少春简介,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 步分工。 “生”是除了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又分老生(须生)、小 生、武生、娃娃生。老生:主要扮演帝王及儒雅文弱的中老年人。 小生:主要扮演年青英俊的男性角色。

武生:主要扮演的勇猛战将或是绿林英雄。红生:专指勾红色脸谱的老生。 娃娃生:剧中的儿童的角色等几大类。除去红生和勾脸(即在脸上画有脸谱)的武生以外, 一般的生行都是素脸的,即扮相都是比较洁净俊美的。“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内部又分为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 彩旦(揺旦)、刀马旦。青衣:端庄娴雅的女子。 花旦:天真活泼的少女或性格泼辣的少妇。 武旦:扮演精通武艺的角色。 老旦:老年妇女。 彩旦:滑稽诙谐的喜剧性人物。 花衫:熔青衣、花旦、武旦、刀马旦于一炉的全才演员称为花衫等。“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 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净”有以下划分:铜锤花脸(正净):庄严凝重的忠臣良将。 架子花脸(副净):绿林草莽英雄或权臣奸相等。 武净:悍战将或神话中的灵仙妖怪等。 二花脸:扮演一些穷凶极恶之徒。“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文丑:伶俐风趣或阴险狡黠的角色。 武丑:精明干练而风趣幽默的豪杰义士。京剧脸谱之色彩京剧脸谱(6 张)脸谱分为各种脸色,所谓脸色是指脸膛主色而言,有红、紫、白、黄、黑、蓝、绿、粉 红、灰、淡青、赭、褐、金、银等色,脸谱上的面纹常衬以他色,有渲染烘托主色的作用, 各色种红、黑、黄常用油料调和,效果倍增。

粉白脸,又称抹脸,即用白粉涂面以示不以真面目示人之意,一般为奸诈之人。 红色脸谱,最初与人面色有直接关系,如表示关羽的面如重枣,关泰是红脸大汉。由于这些 人忠勇正直,推而广之,许多忠勇良将,有道正神也就都勾上了红脸。如春秋时的颖考叔、 太乙真人等。但是也有一些被认为是反派人物的角色也勾红脸,这就寓有讽刺之意。有时勾 红脸也是配合舞台美术的需要而安排的。 紫色脸谱, 为京剧中刚正威严的人物常用紫色脸。 这些人性情直爽,与黑色脸人有相似之处。 但是用黑色显得粗鲁李少春简介,用紫色有介于黑、红两色之间的意思。 白色脸(又称油白脸)有几种用意:一种是用于童颜鹤发的老英雄、将官;一种是与抹脸的 有关联, 奸凶武人常用白色脸; 再一种与前者相类, 但只是刚愎成性, 《失街亭》 如 之马谡。 太监用白色脸表示其性情奸诈和肤色白皙。有的僧人,身体健壮,武艺高强,也用白色脸, 如《野猪林》之鲁智深、《五台山》之杨延德。 黑色脸:在京剧脸谱种以武人为主,抹脸、揉脸中文人脸谱比较多,勾脸人物中一个最著名 的文人就是包拯。包拯用黑脸,是由于传说中他的脸色黝黑,从而又引申到表示铁面无私。 用黑色脸的一般是面貌丑陋,性情猛直的人物。

金银色脸和杂色脸是显示神仙面现金光,鬼怪的青面獠牙。神妖脸谱不宜勾得希奇古怪,应 该与人面相近。有的将官为表示其英勇无敌可用金色显示脸谱的威仪。从广义上说,杂色脸 是从黑色脸衍生而来的复杂脸谱。 黄色脸示人物之骁勇凶暴;兰色脸示人物之刚强阴险;绿色脸示人物之暴躁勇猛。京剧中这 种颜色的脸谱一般非主要角色所用,但是也都有各自专用的谱式。京剧名家大师京剧形成以来,涌现出大量的优秀演员,他们对京剧的唱腔、表演,以及剧目和人物造 型等方面的革新、发展做出了贡献,形成了许多影响很大的流派。 老生: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汪笑侬、刘鸿声、王鸿寿、余 叔岩、高庆奎、言菊朋、周信芳、马连良、杨宝森、谭富英、李少春等; 小生:徐小香、程继先、姜妙香、叶盛兰等; 武生:俞菊笙、黄月山、李春来、杨小楼、盖叫天、尚和玉、厉慧良等; 旦角:梅巧玲、余紫云、田桂凤、陈德霖、王瑶卿、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 欧阳予倩、冯子和、筱翠花、张君秋等、老旦龚云甫、卧云居士、李多奎、李金泉等;净角:穆凤山、黄润甫、何桂山、裘桂仙、金少山、裘盛戎等; 丑角:刘赶三、杨鸣玉、王长林、萧长华等。

京剧演员杜近芳简介 李少春简介_李少春简介京剧_李少春响马传

此外还有著名琴师:孙佑臣、梅兰田、徐兰沅、王少卿、杨宝忠等;著名鼓师杭子和、白登 云、王燮元等。艺术特色京剧耐人寻味,韵味醇厚。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 谱、服饰等各个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 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它创造舞台形象艺术的手段十分丰富,用法又十分严格。不能驾驭这 些程式,就无法完成京剧舞台艺术的创造。由于京剧在形成之初,便进入了宫廷,使它的发 育成长不同于地方剧种。要求它所要表现的生活领域更宽,所要塑造的人物类型更多,对它 的技艺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严,对它创造舞台形象的美学要求也更高。同时也相应 地减弱民间乡土气息,纯朴、粗犷的风格特色相对淡薄。因而,其表演艺术更趋于虚实结合 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 界。表演上要求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上要求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则不以火爆勇 猛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非遗申报2010 年 11 月 16 日,经在内罗毕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保护非物 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五次会议 24 个成员国共同审议,北京市文化局代表全国京 剧传承机构和流布地区申报的京剧成功入选 2010 年“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作名录”。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