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文学概况ppt下载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况ppt下载
关于魏晋南北朝文学概况.ppt文档孔稚珪简介,爱问共享资料拥有内容丰富的相关文档孔稚珪简介,站内每天千位行业名人共享最新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徐中玉、金启华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第版魏晋南北朝部分(考纲解读)精读课文共篇魏晋南北朝文学概况(P-)魏晋南北朝文学比较复杂鲁迅将它称为“文学的自觉时代”。从文体来说主要有诗歌、赋。从作家来说三国时期:三曹和建安七子。西晋:阮籍、嵇康和左思。东晋:陶渊明谢灵运。南北朝时期:谢脁、庾信。要熟读魏晋南北朝文学概况了解一些文学常识和文学发展的初步轨迹。用文学史的方法将他们连贯起来以免混淆。魏晋南北朝文学概况(P-)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王粲、孔融、徐幹、刘桢、阮瑀、陈琳、应玚。时代风格:慷慨任气后世称为“建安风骨”。建安诗歌是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史上光辉夺目的一章。以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而形成“慷慨任气”的时代风格就是后世称道的建安风骨。曹丕《燕歌行》开创了七言的新体制。太康文学的代表人物。三张:张亢、张协、张载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其特点是采缛于正始力弱于建安大大发展了唯美形式主义诗风。魏晋南北朝文学概况(P-)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分类及特点:()志人小说又称轶事小说以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为代表。()志怪小说以干宝的《搜神记》为代表。
《昭明文选》是梁昭明太子萧统所编的一部文学总集收先秦自齐梁时各类作品七百余篇对后世影响深远。建安文学的基本特征。()反映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张扬个人的积极进取精神。()悲凉哀怨的慷慨之气。曹操《步出夏门行》(泛精读篇目P-P)(一)《步出夏门行》四言诗《步出夏门行》乐府旧题。选一、四两章《观苍海》《龟虽寿》。中国诗史上现存最早的描写山水的佳作是曹操《观苍海》。《观苍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龟虽寿》以喻说理理趣相生。名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土暮年壮心不已。”“烈士”指胸怀壮志的人。曹操《短歌行》(精读篇目P-P)(二)《短歌行》乐府旧题四言诗。主要内容:感慨未能早日建功立业渴望贤才辅佐。掌握“周公吐哺”中的典故。☆理解此诗的情感内容主要是珍惜光阴、相趁有生之年招纳贤才以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周公吐哺”用周公的典故表达像周公那样礼贤下士虚心待贤使天下贤士归心。☆说明作者感慨人生短暂的主要原因是担忧功业无成。☆理解作者引用《诗经》成句表达心曲的方法及其效果。“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意为思念贤才渴望来归表达对贤才的殷切期待之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意为来归之后盛情礼遇表达求贤既得尽礼娱宾。(简或选)曹操《短歌行》(精读篇目P-P)☆认知诗中比兴手法的运用及其喻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所用的是比兴手法。以生动的乌鹊南飞的形象比喻当时贤者四处奔走流露出诗人唯恐贤者不来归附的深深焦虑。“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比喻求贤之思不绝。比喻理想可望而不可及。(简或选)艺术特点。()跌宕悠扬、隐约曲折的表达方式。()引用《诗经》成句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愿望。()运用比兴手法形象生动含蓄深沉。曹丕《燕歌行》(精读篇目P-P)(一)《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识记本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首七言诗。在诗歌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乐府旧题原为燕地音乐后来曲调失传。☆概括此诗的情感内容。写一个女子深切怀念客居远方的丈夫。其中运用了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星汉”指银河。曹丕《燕歌行》(精读篇目P-P)☆理解诗中的景物描写引发、烘托人物情感活动的作用。开头四句由描写秋景到点明对远游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萧索悲凉的景色和寂寞凄清的氛围是一种烘托燕雁知时令而南归是加以对照从而表现思妇的深切怀念之情。“慊慊”二句是揣度对方身在异乡必然思念亲人思念家乡但为何迟迟不归呢?隐隐透露思妇的担忧。
“贱妾”以下五句正面写思妇百无聊赖的情状。茕茕孑立独守空房思念不已泪下沾裳。弹琴低唱以作排遣哀怨的曲调却是愁上加愁。最后四句写秋夜景色。夜深人静明月照床凝望天空只见牵牛织女隔河遥望。牛郎织女的不能相会正如自己夫妇不能团聚。即景抒情表达了思妇的无限哀伤。“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出自曹丕《燕歌行》。曹植《白马篇》(泛读篇目P-P)(一)《白马篇》五言乐府诗。曹植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特征:“骨气奇高词采华茂。”一作《游侠篇》以首二字名篇是曹植自己创造的乐府新题。作品以铺叙的手法塑造了一个武艺高超勇于为国献身的青年英雄形象热情赞美边塞游侠儿的武艺高超、勇敢机智和忠勇爱国。《白马篇》是曹植前期的乐府诗写于曹丕即位之前。诗中的侠儿形象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白马篇》的思想与艺术。()曹植前期代表作品。()通过武功高超不惜为国捐躯的少年游侠形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强烈的仕进和爱国精神。()多方铺叙塑造人物语辞遒劲华丽富有气势。曹植《白马篇》(泛读篇目P-P)简述《白马篇》中游侠儿的特点。曹植的《白马篇》写了白马少年游侠儿的形象实际上表达了曹植自己的理想和抱国壮志。()塑造了身怀高超武艺的游侠儿形象。
()塑造了渴望“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游侠儿形象。()这一形象实际上是曹植自我形象的投影表达出诗人对自己才华的自信也表达了建功立业的远大政治抱负。()文中通过不同的角度描写游侠儿从外到内把这个人物形象写的血肉丰满。曹植《赠白马王彪》(精读篇目P-P)☆了解写作背景。这是曹植后期诗歌的代表作也是一首“愤而成篇”的赠别诗。白马王曹彪是曹植的异母弟。黄初四年五月曹植与曹彪、任城王曹彰同到京师洛阳朝会。曹彰暴死京都。七月曹植与曹彪返回封地想同路东归以叙友情但监国使者不许曹植便写此诗以泄悲愤。(简)☆领会本诗内容在抒写与白马王的离别之悲以外尚有对自身受朝廷猜忌、压迫的怨愤。大部分章节抒写兄弟之间的离合之悲和生死之感但并非全为与曹彪分别而发。诗人感情激愤是自身受朝廷猜忌、压迫的怨愤。透过对谗巧之徒的怒斥不难体会到诗人对曹丕的怨愤。(简)☆认知第三章中的比兴句及其喻义。用了比兴手法的有“鸱枭”“豺狼”“苍蝇”等句鸱枭、豺狼、苍蝇喻弄权的、花言巧语的奸邪小人谗巧搬弄是非的小人。这些坏人造成了兄弟失和、骨肉疏远。(简或选)曹植《赠白马王彪》(精读篇目P-P)☆分析第二、第四两章借景物抒写情思的表现手法。
第二章写淫雨连绵、路途受阻而以“太谷何寥廓山树郁苍苍”开头铺垫了一层凄茫之色彩引出后面由于路途的难行而产生的徘徊绪暗示了诗人的人生多诘、前途渺茫。第四章集中写景:秋风萧瑟、寒蝉悲鸣、原野萧条、白日西匿又有归鸟返林、孤兽索群初秋暮时的诸多景物渲染出一种凄凉惨淡的气氛烘托出作者的凄凉孤独、颇为感伤的情感。☆认知本诗各章之间以顶针手法蝉联、使各章首尾相连、全诗绵连一体的结构方式。曹植《赠白马王彪》(精读篇目P-P)《赠白马王彪》艺术特色。()结构上采用辘轳体形成一种迫人的气势创造出条理清晰而又酣畅淋漓的抒情效果。()采取直抒胸臆的慷慨倾诉。诗中透露出作者凄凉孤寂之感抒发了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悲哀兄弟的离合之悲不过是孤寂而无常的人生的具体体现在这孤寂和无常之感的背后隐含了诗人对曹丕的极度愤慨。曹植《赠白马王彪》(精读篇目P-P)()借景抒情。诗所写的长路漫漫泥泞多阻以及秋风荒野的苍凉、萧瑟不仅使景物烘托了全诗的凄凉悲惨气氛而且还有象征意义暗示了诗人的人生多诘、前途渺茫抒发了诗人的孤寂、悲戚之情。()运用比兴手法真切淋漓地表达出作者时而激昂、时而低沉辗转相承的感情旋律生动而多样地展示了作者的情感状态增添了诗篇的情感凝聚力和艺术表现力。
曹植《吁嗟篇》(精读篇目P-P)☆识记本篇属咏物诗。曹植后期诗作。☆了解写作背景认识作者借蓬草喻指自身遭际的写作意图。诗中作者以“转蓬”(随风漂荡的蓬草花)自喻写因封地屡次迁徙生活飘泊无定发抒“宕宕当何依”的感叹和“长去本根逝”的悲哀。如沉痛抒情诗句“愿为中林草秋随野火燔”。曹植《吁嗟篇》(精读篇目P-P)☆认知本诗通篇运用比兴名为咏物实为咏怀。通篇运用比兴。()“愿为中林草秋随野火燔”表达诗人宁愿毁灭不愿飘飞沉痛呼号的情感。()诗中的“转蓬”系诗人自喻转蓬飘泊无定的景象正是诗人迁徙不定的生活际遇的写照转莲的悲辛也正是诗人的痛苦。《吁嗟篇》艺术特色。()是曹植后期诗作。作者以“转蓬”自喻。()此诗属咏物之作全诗通篇运用比兴貌似咏物实为咏怀。曹植《洛神赋》(泛读篇目P-P)《洛神赋》是一首抒情小赋洛神相传是宓羲之女宓妃溺死于洛水而为洛水之神谓之洛神。本篇写的是以纯洁深挚的感情为基础的人神相恋的故事。不同于《湘夫人》(写配偶神之间的约会与期盼)。《洛神赋》是受宋玉《高唐赋》《神女赋》的启发而创作的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写人、神恋爱。“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形象表达了曹植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反映曹植“君臣不得遇合抱负无法施展”的苦闷心情。
曹植《洛神赋》(泛读篇目P-P)《洛神赋》的主题。曹植一生自恃才华却受到猜忌不被信任因此常有明珠暗投、无人赏识的悲哀这种感觉再加上转蓬似的不断迁徙又使他产生了强烈的孤寂感。因此强烈的自我呈现意识和对知音的渴望使他从这个美丽的人神恋爱故事中找到慰藉。在这篇赋中曹植着意刻画了河神宓妃的艳丽、美好描摹了女神对自己的柔情相约以及离别时的深情留恋。在这个两情相悦的过程中曹植不但感受到喜获知音的欢娱他也能从女神的眷恋中充分地体现了自我价值。这是一种精神安慰也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反抗。而“人神道殊”的悲惨结局实际上是曹植悲剧命运的投影体现了曹植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曹植《洛神赋》(泛读篇目P-P)《洛神赋》的艺术成就。()瑰丽奇异、飘渺迷离的艺术手法浓郁的浪漫情调。()强烈的抒情性和悲剧性特别写出女神的孤独和悲凉。()洛神的形象惟妙惟肖独具风韵由外到内由实到虚层层描写。充分发挥了词赋善于描写的特点运用铺陈的方式对洛神的风姿、神态、服饰、动作、情感的刻画细腻。()语言华丽优美多用比兴结构流转自如。诸葛亮《出师表》(精读篇目P-P)《出师表》又名《前出师表》此表为诸葛亮于公元年驻军汉中准备北伐时所上。《出师表》与《谏逐客书》属于同一文体为奏疏。
☆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国家正处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后主应尊贤纳谏、执法公正、远离小人、修明朝政使文武大臣各尽其职以兴复汉室。☆分析文章第三段陈述心曲、真情洋溢的特点。表明个人情志充满感情色彩。对自己的一生作了简略的回顾突出对刘备的知遇之感和对蜀汉朝廷的忠贞不渝。披肝沥胆痛切陈说十分感人。(简)☆理解文中多次提及“先帝”的原因及其作用。文中十三次提到“先帝”表达了对刘备的深切怀念和忠贞感情。这样写也在激励后主给以帮助切望他真能继承、光大刘备的遗业。(简)诸葛亮《出师表》(精读篇目P-P)成语“作奸犯科”“三顾茅庐”“妄自菲薄”出自《出师表》。名句:“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营中之事悉以咨之”的“之”是指向宠。向后主推荐向宠掌管“营中之事”郭攸之、费祎、董允掌管“宫中之事”。《出师表》分析诸葛亮的人格理想和政治理想。在文章的后半部分诸葛亮回顾平生表达了自己报答蜀汉政权知遇之恩的渴望以及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理想。字里行间处处表现出一个封建政治家的忠心耿耿、兢兢业业、励精图治等精神品质以及强烈的以天下为已任的政治责任感受和使命感受。诸葛亮的际遇及其品质正是后代士人“明君贤相”政治理想的集中体现形式因此深受后人所推崇。
李密《陈情表》(精读篇目P-P)《陈情表》为奏疏。☆理解本文以情动人、委婉得体的陈情思路。()开端概括自己坎坷不幸的遭遇。幼年父死母嫁缺亲少故自己体弱多病孤苦零丁只有与祖母相依为命。()然后笔锋一转叙述在朝廷征召下进退两难的境地申诉自己矛盾委屈的心理打动人心。()接着在陈情的基础上说理表态。以实际情况而言忠孝可以两全先尽孝后尽忠尽孝日短尽忠日长。合情合理令人感动。(简)☆分析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艺术。用“茕茕独立形影相吊”形容孤苦用“急于星火”形容情况紧急用“狼狈”形容进遇两难用“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形容祖母刘氏生命垂危。(简或选)李密《陈情表》(精读篇目P-P)☆识记本文中形成的成语。“茕茕独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等。本文的艺术特色。()以情动人相依为命进退两难以孝治天下先尽孝后尽忠。()文笔简练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王粲《七哀诗》(精读篇目P-P)王粲:建安七子之首文学成就最高。《七哀诗》是乐府歌辞名为“七”哀也许有音乐关系。☆了解本诗写作的时代背景。这首诗作于初平三年。当年六月董卓部将李傕、郭汜在长安作乱大肆烧杀抢掠。王粲不得已离开长安往荆州避难在悲痛的氛围中与亲戚朋友识别。
☆分析“母亲弃子”的描写所反映的战乱不息、生灵涂炭的严重程度。细致描写饥妇人“抱子弃草间”的可悲事例。母爱是人世间最可宝贵的感情慈母弃子乃是感情的扭曲。造成这种反常现象的原因是时代的动乱。战乱不息生灵涂炭。王粲《七哀诗》(精读篇目P-P)☆理解末四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本诗运用《诗经。曹风。下泉》之典。作者登上霸陵思念汉文帝时代的太平盛世体会到《下泉》作者思念明王贤君的心情表达了作者盼望明主拯救世乱的愿望。(简或选)写下“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诗句的诗人是王粲。“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是泛指战乱造成的惨象与曹操《蒿里行》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同为反映时代真实的名句。王粲《七哀诗》(精读篇目P-P)《七哀诗》的艺术特征。()选材十分典型不但用“白骨蔽平原”一语写出时代的本质特征堪称“实录”。()选饥妇弃子这一特写镜头写出了人生诸多不幸中最动人、最典型、最悲惨的一幕触目惊心惨不忍睹更深刻、更形象、更本质地反映了社会现实。()此诗层次分明结构紧凑主次相宜首尾照应。此诗将叙事、描写、抒情有机结合在一起语言质朴音节急促感情悲恻具有浓厚的悲剧色彩和悲凉格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王粲《登楼赋》(精读篇目P-P)☆识记本篇为抒情小赋。
作者所登之楼为麦城城楼。抒发了乡土之思和怀才不遇之感是魏晋抒情小赋的名作。☆理解作者表达的身处乱世、寄人篱下、思乡情亲、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认知赋中所用的铺叙手法。赋中铺叙登楼所见白天丰饶的原野傍晚的萧条景象。不枝不蔓且都适应抒情的需要。前者引出对故乡的怀念后者强化忧伤情怀。(简)王粲《登楼赋》(精读篇目P-P)☆说明赋中所用典故的含义和作用。()昔尼父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孔子在陈绝粮。曰:归欤归欤借此表示希望返回故乡。()“钟仪幽而楚秦兮庄舄显而越吟。”钟仪被俘操琴仍演奏祖国楚国乐曲:庄舄在楚任职病中呻吟仍是祖国越国的方言:表示怀念故乡之情始终不变。()孔子曰:“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周易。井卦》“井渫不食为我心侧”:表示徒有才能而不被任用徒有修身洁行、怀才立德而不被任用。(简或选)王粲《登楼赋》(精读篇目P-P)《登楼赋》的艺术特色。()运用的手法:铺叙、用典、写景、抒情。()文章善用典故表达自己的感情增加了文章表达感情的深度和广度。()善于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感情。第一部分写在麦城城楼上所见景色引出思乡之情第二部分的景物描写与思乡之情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对家乡的眷念之情。
由美景所带来的愉悦到怀远思乡之忧再到前途渺茫的苦闷和绝望情感发展的脉络非常清晰在这一过程中景色由白日的明丽变化为日暮时的萧条、孤寂与感情的发展线索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相互渲染、相互推进共同营构了一个多层次而情调统一的艺术境界增强了全文的抒情效果。陈琳《饮马长城窟行》(泛读篇目P-P)陈琳“建安七子”之一。《饮马长城窟行》是乐府古题。这首诗假借秦朝大征民役筑长城的史事揭露东汉末年徭役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主要艺术特点是成功地运用对话形式具有生动活泼的民歌色彩。“便嫁莫留住!善待新姑嫜时时念我故夫子!”本文语言质直古朴人物对话尤为生动。阮籍(泛读篇目P-P)阮籍“竹林七贤”之一《咏怀诗》是五言诗共首。“咏怀”就是长言抒怀之意。《咏怀诗·夜中不能寐》主旨:“忧思独伤心”表达忧郁悲伤孤独痛苦的情绪。《咏怀诗·夜中不能寐》名句“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运用了象征和比喻手法。隐晦曲折地抒写了忧郁悲伤的思想情绪。《咏怀诗·驾言发魏都》全篇采用借古喻今的手法。诗人凭吊吹台以史为鉴讽对魏明帝不要重蹈覆辙。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泛读篇目P-P)《与山巨源绝交书》为书信休散文作者嵇康。山巨源:山涛与嵇康同是“竹林七贤”中的人物后来能坚持隐退而依附司马氏集团。
他想荐举嵇康代替自己的职务嵇康遂写了这封有名的绝交书表示坚决拒绝。嵇康因此被杀。《与山巨源绝交书》的思想内涵。()嵇康旗帜鲜明地表示自己不与司马氏合作的政治态度正式宣告自己在政治上与司马氏的绝交。()文章以“必不堪者七”和“甚不可者二”用老庄“适性”、“无为”的自然思想来抨击司马氏提倡的礼法这也是对司马集团的公开挑战。()在生活态度上也体现出嵇康超然物外、抗拒荣利、反对束缚的现实要求同时显示出他愤世嫉俗、孤芳自赏的人格力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泛读篇目P-P)《与山巨源绝交书》是嵇康一份全面的自我表白不仅写出了他“越名教而任自然”放纵情性、不受拘羁的生活方式同时也表现出他傲岸、倔强的个性。一方面可以从嵇康愤激的言词中体会到当时黑暗、险恶的政治氛围另一方面所描写的生活旨趣和精神状态都有一定的代表性部分反映出当时社会风貌和思想潮流。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泛读篇目P-P)《与山巨源绝交书》中嵇康性格。()思想上蔑视虚伪的礼法政治上不与司马氏合作。()崇尚自然热爱自由追求适性的生活。()愤世嫉俗刚肠嫉恶轻肆直言的个性。嵇康将自己的生活旨趣及拒不合作的态度讲得淋漓尽致特别是“非汤武而薄周孔”一条更是与司马氏集团的公开挑战。
左思《咏史》(精读篇目P-P)作者左思。年撰成《三都赋》有“洛阳纸贵”的美誉。名为咏史实为咏怀诗共篇主要批判“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制度。借史事抒发怀抱是“咏史诗”的新发展。《咏史》(弱冠弄柔翰)(泛读篇目P-P)“作赋拟于虚”句指《子虚赋》的作者是司马相如。《咏史》(郁郁涧底松)(精读篇目P-P)☆()概括本诗主旨:“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对西晋门阀制度压抑、埋没人才的愤慨不平。左思《咏史》(精读篇目P-P)☆()分析开头四句所用比喻的贴切、深刻。“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的喻意:世家大族凭藉出身高贵而窃居高位阻挡了才士贤者施展抱负的机会。“涧底松”比喻才高位卑的寒门贤士。“山上苗”比喻才拙位高的世族庸才。(简)☆()说明诗中所用的典故及其含义。“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金张”是西汉人两家子孙凭祖先功业世代都做过大官。冯公指冯唐汉文帝时人才能出众。金张与冯公对比揭露庸才盘据高位英俊屈居下属。左思《咏史》(精读篇目P-P)()《咏史》(郁郁涧底松)的思想内容及社会意义。这是《咏史》诗的第二首诗人以涧底松与山上苗取喻形象地揭露了社会上“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不合理现象并借汉代金、张家族与冯唐作比说明这种现象古已有之根深蒂固。
全诗深刻地批判了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腐朽门阀制度抒发了自己的愤慨与不平也唱出了当时天下寒士的不平之声表现了深刻而大胆的批判精神而且这种强烈的不平之鸣和批判精神也深深影响和激励着后世许多大作家。左思《咏史》(精读篇目P-P)()简述《咏史》的艺术特色。①比兴手法的妙用同时运用了对比、比喻、象征的手法。比如:松与苗、世胄与英俊、金张与冯公的对比。②以古喻今以自然现象喻社会现象既形象、明白又巧妙、深刻。③语言质朴而奇伟议论大胆而直率感情慷慨激昂以深沉的愤怒指责传统的积弊颇能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具有永恒的艺术生命。刘琨《重赠卢谌》(泛读篇目P-P)作者刘琨。这首诗是拘系之中写给他原先的僚属卢谌的。因先前已有赠诗所以此题作“重赠”希望卢谌以先贤为榜样完成救国的使命。刘琨赠诗卢谌意在激励他运用才智有所作为解救自己有利国家。同时也抒发了年命易逝而功业未建的痛苦心情。今昔对照写出了英雄末路的沉痛感叹。全诗隐约、含蓄多用典作比喻、暗示。名句“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葛洪《画工弃市》(泛读篇目P-P)《西京杂记》是一部历史小说集。《画工弃市》小说写王昭君出塞的故事。以为昭君出塞的原因是画工作祟。
陶渊明《归园田居》(精读篇目P-P)(一)《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识记这是一首田园诗。共五首写于辞去彭泽县令归田的次年为田园诗是陶渊明的名作对后世山水田园诗影响深远。☆理解诗人脱离仕宦羁绊、官场污浊回归田园自然的由衷欣喜。摆脱了尘俗杂事生活悠闲心情愉快。结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与开端“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呼应揭示主旨。陶渊明《归园田居》(精读篇目P-P)☆分析此诗以白描手法描写田园风光以突出其质朴宁静、又充满生活气息的特点。如第二段描写田园的宁静风光。有近景有远景既有清静景象又有充满生气的狗吠鸡鸣将平平常常的田园风物絮絮道来一一展现。☆认知诗中所用比喻及其喻义。()“尘网”“樊笼”比喻的含义:尘世(指官场)如罗网关鸟的笼子(指官场)。表示陶渊明唾弃官场视官场为害人的罗网、束缚人的樊笼。()“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含义:关在笼子里的鸟思恋故林池中的鱼总是思念原先生活的池塘。以羁鸟、池鱼比喻仕途拘束身心以旧林、故渊比喻诗人思念的家园。(简)陶渊明《归园田居》(精读篇目P-P)简述《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的思想内容。这首诗叙写了诗人对十三年官场生活的反省和认识表现了对官场“尘网”、“樊笼”生活的憎恶和不满以及对封建统治者决不合作的政治态度诗中又用主要篇幅描写自己归田之后的生活环境和心情幽美宁静的田园风光恬静闲适的生活宽松愉快的心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田园生活的热爱和脱离世俗后的自由、舒畅和无限欣喜之情。
陶渊明《归园田居》(精读篇目P-P)分析《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的艺术特色。()情景交融是这首诗的重要特色。()比喻和对比的运用也是此诗的一大特色。()语言质朴自然、平淡闲放粗看通俗明白如话实则丰富浑厚一字难易。苏轼称陶诗语言“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准确地道出了其语言质朴之中有丰韵平淡之中有华采的语言特色。陶渊明《归园田居》(泛读篇目P-P)(二)《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叙述诗人的躬耕生活和归隐决心。“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愿”指归隐躬耕的愿望。“南山”指庐山。《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富有情趣的优美、表现诗人劳动后喜悦心情的诗句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饮酒》(精读篇目P-P)(三)《饮酒》(结庐在人境)☆概括此诗意旨:乐于隐居田园在自然风景中领悟到生活的充实和天趣。☆分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中所展现的心物交融、兴会悠然的意境。采菊、见山是极平常的动作但诗人表达了主观心境与客观环境融为一体的境界。无意见山心与物遇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见”是无意而为不同于“望”。菊花又是高洁品格的象征采菊表示人品高洁。(简)☆说明诗歌开头四句借现象说明哲理的特点。
陶渊明《饮酒》(精读篇目P-P)简述《饮酒》(结庐在人境)的思想内容。此诗通过结庐人境、心远地偏、采菊见山、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的叙写反映了诗人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心远”为全篇之骨“真意”乃全篇之髓。诗人在田园生活中领悟了人生的“真意”集中体现了他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简述《饮酒》(结庐在人境)的艺术特色。()精妙独到的景物描写。()诗人重在对生活、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领悟之中达到客观之景与主观之意的完全融合。()造语精到。陶渊明《咏荆轲》(精读篇目P-P)(四)《咏荆轲》“怒目金刚”式。☆识记这是一首咏史诗。☆分析荆轲士报知己、不畏强暴、慷慨赴死的侠义精神。热情歌颂了荆轲刺秦王的英勇事迹抒发了诗人愤恨强暴者的反抗精神诗人通过人物的行动描写和环境渲染塑造了不畏强暴、英勇牺牲、具有侠义精神的荆轲形象。具有豪放风格属于“金刚怒目”式的作品。“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回还”中“壮土”指的是荆轲。陶渊明《咏荆轲》(精读篇目P-P)☆说明诗中的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烘托主旨的作用。“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回还”渲染激昂悲壮的离别氛围“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暗示此行失败的结局。
☆认知此诗风格豪放悲壮反映了陶渊明作品除静穆外尚有“金刚怒目”的一面。《咏荆轲》中的人物有:荆轲、燕丹高渐离、宋意豪主指秦始皇。“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图穷而匕首现。豪主指秦始皇。陶渊明《读山海经》(泛读篇目P-P)(五)《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怒目金刚”式。写诗人居所的恬静幽美耕作之余饮酒读书的陶然自得泛览图书的体会和乐趣。《山海经》记述古代神话传说和海外异物的书。“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出自陶渊明的《读山海经》既有拟人写法又有比兴含意诗人归田后的欢快心情:“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旨意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相近。陶渊明《读山海经》(泛读篇目P-P)简述《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的思想感情。通过精卫填海和刑天舞干戚的故事表达了自己对现实人生的不屈服和抗争的决心。而这两则神话中所隐含着的深厚的悲剧精神显示了作者清晰地知道反抗的无望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它显示了陶渊明诗“豪放”的特征。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精读篇目P-P)(六)《归去来兮辞》并序☆识记本篇属抒情小赋。这是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归田时所作。序文叙述了就任彭泽令和弃职归家的原因和经过。辞则叙述归田后的心情和乐趣。归去来兮即“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助词。
☆说明诗人“归去来兮”的原因。陶渊明岁那年担任彭泽令在任多天即辞官归田从此不再出仕。这篇《归去来兮辞》抒写了诗人厌恶仕途生活不愿与庸俗官僚为伍、宁愿归隐躬耕享受田园生活的情怀反映了他厌恶俗世生活回返自然的人生观。(简)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精读篇目P-P)☆分析此赋叙事、抒情、写景相结合的艺术特色。()序为叙事说明出仕与去职的原因辞为抒情结合叙事与写景。()叙事写回归田园途中和到家情况流露自己悠闲欣喜之情。然后写春天大批量的山水万物悠然自得。最后是直抒胸臆。☆理解“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的比兴象征意义。()云无心出岫人无心出仕彭泽令。心为形役迷途知返似鸟倦飞知还。()暮色苍茫中似孤松而品节自在。(简)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精读篇目P-P)文中写道“松菊犹存”“抚孤松而盘桓”菊与松象征着正直高洁的品格。“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语意双关“无心出岫”的云象征着自己的误落尘网“倦飞知还”的鸟比喻作者终于归隐。“请息交以绝游”“悦亲戚之情话”“农人告余以春及”如何理解:息交绝游的对象是达官贵人所以与亲戚、农人来往谈的都是真情话(与官场的矫情异)、庄稼话(与专言名利异)表现田园生活的悠闲自在。
(简)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精读篇目P-P)“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表现作者什么情怀:不愿富贵不慕神仙秉性而行徜徉田园之中。简述《归去来兮辞》的内容。()从官场解脱重获自由。()找到人生归宿。引觞自酌涉园流观的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的安逸和悠闲充分显示了作者在历进困惑终于找到人生归宿后的惬意和满足。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精读篇目P-P)简述《归去来兮辞》的艺术特征。()在结构上自然流转体现了陶渊明回归自然的欢快和闲逸之情。()抒情和议论切换自然对往岁的沉痛反省和当下欢乐的田园感受在文中有机地交织在一起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语言朴实简净音节自然谐美多用四六句式的对偶句用典妥切既有骈体文章的整饬、精练又有散体文章的平易、流畅显示了极高的美学价值赢得了后世的普遍推崇。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泛读篇目P-P)(七)《五柳先生传》自传体散文。《五柳先生传》实为作者自况五柳先生是作者塑造的理想虚拟人物。寄寓了“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清高脱俗的人生态度。名句“好读书不求甚解”。陶渊明《桃花源记》(精读篇目P-P)(八)《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前面的小记。陶渊明提出的理想社会是:没有战乱没有官府和剥削人人劳动丰衣足食。
☆归纳桃花源理想社会的主要特点。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宁静、自然充满了幸福和自由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没有国家君臣没有赋税徭役没有战乱纷争人们过着淳朴、自得其乐的自然生活。这其实就是老庄所谓的甘食美服、乐俗安居、“邻里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陶渊明《桃花源记》(精读篇目P-P)☆说明作者提出桃花源理想社会的意义。首先就在于作者借之表现对充满了动乱、欺诈、掠夺的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和批判它否定了现存的社会制度表达了作者对平等、自由的“大同”社会的向往。其次桃花源人怡然自乐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生存状态显示了陶渊明追求自然反对矫饰的人和理想这和他的众多田园诗的主题是一致的。陶渊明《桃花源记》(精读篇目P-P)☆说明作者提出桃花源理想社会的意义。再次从再寻桃花源而不得的记述中可以看出陶清醒地认识到这不过是一个理想的图景它远离现实生活流露出一种不可复得的悲哀。这篇充满了乌托邦色彩的文章既反映了陶渊明的人生理想也反映了动乱时期下层百姓希望能够逃避灾难的幻想。陶渊明《桃花源记》(精读篇目P-P)☆理解渔夫等“不复得路”及刘子骥欲往“未果”的言外之意:桃花源的理想社会只是虚构的并不存在。
分析《桃花源记》的艺术特色。()大胆想象有较多的虚构成分故事扑朔迷离生动逼真颇富小说色彩。()善于谋篇布局以时间为序结构完整情节曲折新奇引人入胜。()文章描写工巧语言简朴精妙意境恬静幽美充满诗情画意。谢灵运《登池上楼》(精读篇目P-P)谢灵运中国诗史上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作家。谢灵运、颜延之、鲍照被称为“元嘉三大家”。本诗作于永嘉。题中的池是诗人居住的园池后人称为“谢公池”。☆理解诗人借“潜虬”、“飞鸿”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以“潜虬”句喻深藏不露、孤高自赏的生活以“飞鸿”句喻奋进高飞、声名远扬的境界。诗人既不能像潜虬又不能像飞鸿进退失据无奈来到永嘉。(简或选)☆分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两句何以能使读者感觉耳目一新。名句被历来传诵主要是清新自然亦由诗人久病初起即目所见特感新鲜故有此敏锐的感觉感受到了春天万物勃发的生机而无限欣喜。谢灵运《登池上楼》(精读篇目P-P)☆认知全诗多用对偶、多用典故的特点“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的典故出自《易经•乾卦》:“遁世无闷”表示大德之人避世隐居而无所烦闷:“祁祁伤豳歌”句用《诗经•七月》表示伤悲之意:“萋萋感楚吟”句用《楚辞•招隐士》表示伤悲:“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出自《礼记•檀弓》表示离群索居容易觉得日子长久难以安心。
《登池上楼》的思想内容。()此诗先写自己被贬永嘉的生活和心情主要抒写了自己官场失意的牢骚不平。()继写生机勃勃的春景引起自己的感受抒写了自己离群索居的孤寂和怀人思归的心情。()最后直接说理表示自己可以做到遁世而无闷其实他是无意归隐而故作旷达表现了诗人仕途失意、进退失据的愤愤不平之情。谢灵运《登池上楼》(精读篇目P-P)《登池上楼》的艺术特色。()成功的景物描写()比兴手法和典故的运用。()造语精工大量运用对偶句充分体现了谢诗的语言特色。()不足主要是堆砌词藻、雕琢太过全诗几乎都是偶句呆板而少变化。刘义庆《世说新语》(泛读篇目P-P)这是我国古代最有名的笔记小说由刘义庆和他的门客杂采众书编纂润色而成凡三卷。《世说新语》“记言则玄远冷峻记行则高简瑰奇”(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在文学上有很高成就。《过江诸人》反映了士族面对现实而形成的不同态度。一种是感伤颓丧一种是奋发图强。王徽之是东晋名门贵胄曾身居显位又负一时才名。《子猷访戴》描写了他的一个生活片断表现他的任性放达是当时名士风度之一。名句“乘兴而行兴尽而返”。鲍照《拟行路难》(精读篇目P-P)(一)《拟行路难》七言乐府首。《拟行路难其一》是第一章有诗序的性质。
《拟行路难其二》(对案不能食)☆理解此诗意旨:门阀统治下出身低微的才士仕途的失意和坎坷内心的苦闷。怀抱利器却无从施展在仕宦中备受压抑。既对此愤愤不平又无可奈何。☆理解“弃置罢官去”以下六句旨在表现闲居的无聊。☆说明最后两句诗深化主旨的作用。怀才不遇自古皆然连古代的大圣大贤也在所难免。鲍照《代东武吟》(泛读篇目P-P)(二)《代东武吟》拟乐府民歌体代即“拟”的意思代言体即代人立言。东武泰山下的小山名。此诗假托一个汉代老兵的自白讽谏当时统治者的刻薄寡恩。《代东武吟》艺术特征。()假托老兵的自白讽谏当时统治者的刻簿寡恩。()全篇作老兵的自述口气是此诗的一大特点。()还运用典故和对比。谢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精读篇目P-P)本篇为谢脁山水诗名作谢灵运和谢脁并称“大小谢”。“京邑”指金陵。☆识记这是一首山水诗。☆认知此诗写晚登三山所见京城的壮丽景象及周边风景之美从而引发思乡之情。☆说明开头两句融化前人诗句的用意。二句用典分别化用王粲《七哀诗》“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潘岳《河阳县》“引领望京室”的句子表达思乡之情。谢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精读篇目P-P)☆分析名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两句景物描写的艺术效果。

描写春日暮景色彩鲜明又极其洗练流丽。想象奇妙精警工丽韵致悠扬是历来被人称颂的名句。李白在《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中对此二句赞美道:“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简或选)《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艺术特色。()此诗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善于借景抒情景物描写清晰饱含感情。()诗音韵和谐一韵到底极其流畅。丘迟《与陈伯之书》(泛读篇目P-P)这是一篇优美的骈体书信。陈伯之齐末为江州刺史丘迟奉命给投降北魏的陈伯之写信劝他反正归来陈果然率兵八千归梁。名句“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驾乱飞。”出自丘迟的《与陈伯之书》。《与陈伯之书》艺术特色。()优美的骈体书信。()情理兼长气势充沛委曲婉转。()运用对比使言情动人说理透辟。孔稚珪《北山移文》(精读篇目P-P)☆识记这是一篇骈文。是六朝骈文中的优秀之作。与此文体相同的文章还有《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认知本文假托山灵口吻讽刺假隐士贪图官禄的意旨。以山灵的口吻讽刺“身居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的假隐士的虚伪揭露某些封建士大夫伪装清高实则争名逐利的丑恶灵魂。具有深刻的讽刺意义。(简)☆说明本文拟人手法的运用。“秋桂遣风春萝罢月”运用的是拟人化的手法。“钟山之英草堂之灵。
驰烟驿路勒移山庭”表示钟山神灵发布文告声讨假隐士。也是拟人化手法。孔稚珪《北山移文》(精读篇目P-P)☆分析本文以对比手法刻划人物的作用。第一段先写真隐士再写“乍回迹以心染或先贞而后黩”的假隐士通过对比揭示假隐士的“何其谬哉”第二段先写假隐士始至时的“风情张目霜气横秋”再写朝廷诏书下达后“焚芰制而裂荷衣抗尘容而走俗状”深刻揭露假隐士表里不一的虚伪面目而后再以假隐士出山后“绸缪于结课纷纶于折狱”的繁忙得意与山林的寂寥悲愤作对比对假隐士进行谴责。(简)《北山移文》的思想内容。本文假借北山神灵的口吻用移檄的形式深刻地揭露了周子隐居时道貌岸然应诏时志变神动入仕后追句逐利的虚伪面貌辛辣地讽刺了那些身在江湖、心在魏阙、以隐谋官的假隐士。孔稚珪《北山移文》(精读篇目P-P)《北山移文》的艺术特色。()善于运用对比。首先是真隐士和假隐士的对比指斥那些先贞后黩的假隐士是“何其谬哉”。其次以假隐士隐居的姿态和出仕的情形进行对比在前后的变化中揭示假隐士的真实嘴脸。()拟人的手法运用。本文主要以北山神灵之口叙事抒情本身就充满奇异的特色文章末段还将山川草木、云雾、泉石、鸟兽等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类的落寞、羞愧等情感借以表达对假隐士的愤怒惟妙惟肖极有韵味。
()文章属对工整文辞华美、音韵协畅尤其是整齐而富于变化的句式缓急有间流转自如使得文章节奏随情感变化而变化大大增加了文章的抒情性。江淹《别赋》(泛读篇目P-P)“江郎才尽”指的就是江淹。江淹的《别赋》《恨赋》都是抒情小赋中的创格。《别赋》并非抒发自己的离愁别绪而是对人间种种别离作类型化的刻画。“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出自江淹的《别赋》。《别赋》的思想内容。本文通过对人世间各种离别的描写刻画和概括了他们的“暂离之状”和“永诀之情”着意渲染了离别之苦并进而把一切别离都归结为“怨”这在社会黑暗、饱经离乱的南朝可以说是人们普遍的体验和感受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曲折地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某种不满情绪。江淹《别赋》(泛读篇目P-P)《别赋》的艺术特色。()具有高度的典型性和概括力。()具体描写了七种离别各不相同各具特色具有普遍意义极能引起人们感情的共鸣。()借环境的描写精确地刻画人物的心理感受。不同的离别有不同的环境作者都赋予景物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造成不同的气氛特别是恋人之别一段尤为精彩情景交融浓富诗意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感受。()语言富丽整饬多姿多彩尤其是恋人之别一段采用浓富诗意的白描手法语言朴素自然音调珠圆玉润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委婉含蓄言约意丰。
江淹《别赋》(泛读篇目P-P)简述《别赋》中所描写的七种离别各有什么特点。《别赋》对离别进行分类作者抓住不同类型的各自特点在各异的场景中描摹了离别情绪间的千差万别。()富贵之别账饮东都、贵客群集、笙歌罗列表现为盛宴游娱的场景只在离别之际才“感寂寞而伤神”。()剑客之别则带有凛然的义气“衔感于一剑”、慷慨赴义、风云为之变色表现出悲壮的气氛。()征人之别将边塞的辽远无极与家乡的绚丽风光对比与家中的和乐温情对比渲染出不忍之状。江淹《别赋》(泛读篇目P-P)()使者之别“一赴绝国讵相见期”突出了空间和时间的漫长而亲朋因此“魂动”、“泪滋”显示出悲怨的情绪。()宦游之别侧重写闺阁的寂寞和思妇无穷无尽的期盼。()求仙之别则必需做出对人间的舍弃。()恋人之别以春情秋思表现了绵绵不绝的思念。吴均《与宋元思书》(泛读篇目P-P)作者吴均。作品属于山水小品是一篇骈文多以四字成句。后人称之为“吴均体”。写富阳至桐庐一段富春江的山水景色抒发作者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心情。富春江在今浙江省。南北朝时散文领域也出现了山水游记北朝有郦道元的《水经注》。南朝多山水小品以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和吴均的《与宋元思书》为代表。
郦道元《三峡》(精读篇目P-P)选自《水经注》这是记述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作品所写的季节顺序是夏、春、冬、秋。☆把握三峡景观在不同季节的特色。夏天水势浩大交通断绝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山是“清荣峻茂”秋天突出“高猿长啸”“哀转久绝”“晴初霜旦林寒涧肃”。☆理解本文语言精练、富有表现力的特点。如描写三峡春冬之时一段:因急流下滩雪浪飞溅故以“素”字饰湍因潭水澄碧深沉宁静故以“绿”字饰潭以“绝”状山以“怪”写柏写出了景物的神韵。(简或选)本文构思精巧结构严谨描绘生动意境优美。庾信《拟咏怀》(精读篇目P-P)庾信是六朝文学集大成的作家。《拟咏怀》共首。(一)《拟咏怀》(榆关断音信)了解写作背景。庚信出使北朝无法返回在北朝虽有高官厚禄但内心十分悲痛念念不忘乡国。《拟咏怀》为羁留北周时所作。认知此诗主旨:抒写长期羁留北国不得回归江南的痛苦哀怨。理解此诗以男女喻君臣、借汉代和亲女子的宫怨表达故国之思、笔墨委婉曲达的特点。庾信《拟咏怀》(精读篇目P-P)认知本诗通篇运用对偶。《拟咏怀》的艺术特点。感情深挚凝重辞采华美妙用典故多有工整的对句音韵和谐流畅。诗中诗人以思妇自喻抒写乡关之思“纤腰”、“束素”、“横波”、“红颜”等艳辞的运用还时露宫体诗之柔美本色但艺术手法高超不愧为其后期诗的代表作。
庾信《哀江南赋序》(泛读篇目P-P)骈文庚信代表作之一写于晚年所哀的江南故国是梁。写一个朝代的盛衰。主旨:“悲身世”“念王室”充满危苦之辞和伤悼之意情致哀婉凄楚动人。长于用典借汉代和亲女子的哀怨表达故国之思故取《楚辞·招魂》中“魂兮归来哀江南”为题。庾信《哀江南赋序》(泛读篇目P-P)《哀江南赋序》用典的特点。这篇骈文在用典上显示了作者过人的才学和艺术功力。文中处处用典不论叙事、抒情、议论作者能借典故予以表达而且在典故的用法上还很有独到之处。比如作者在反省自己事周的经历时大量使用历史上的正面事例并颠倒原事的结局从而形成强大的反差和张力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愧疚和自责之情。如“畏南山之雨忽践秦庭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荆璧睨柱受连城而见欺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等等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本文用典过多有做作之嫌。南朝民歌《西洲曲》(精读篇目P-P)(一)《子夜歌》谐音双关。(二)《西洲曲》是南朝民歌最成熟的代表作。☆认知本诗的情感内容:写一江南少女一年四季对其江北情郎的无尽相思。☆分析此诗通过景物变易显示季节更替从而显示少女四季相思绵绵的特点。用人物形象和物候现象表现。如“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春天:“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夏天采莲、鸿飞秋天。
(简或选)南朝民歌《西洲曲》(精读篇目P-P)☆认知本诗所用顶针、谐音(双关)、象征等修辞手法。“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用的是顶真、比喻和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谐音双关:莲谐音怜莲子即怜子暗示爱怜的人。“低头弄莲子”爱抚所欢:“莲子青如水”比喻所欢的爱情纯洁如水:“置莲怀袖中”表示对所欢的珍爱:“莲心彻底红”喻爱情的成熟。()顶针:“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南朝民歌《西洲曲》(精读篇目P-P)《西洲曲》的艺术特色。()在表达方法上此诗不是靠感情的趋接抒发主要是紧扣季节物候的变化通过自然景物和女主人公的一系列活动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缠绵复杂的思念之情使得景、行、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诗中大量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如以“梅”谐“媒”以“莲”谐“怜”等。()诗中又多采用顶针的修辞手法使句与句之间相互衔接增加了语言的连贯性和节奏感。()诗中又大量运用比兴手法如以“莲子青如水”比喻对情人爱情之纯洁以“莲心彻底红”喻爱情的成熟和热烈增加了诗歌的婉约与含蓄。()此诗用韵自由音韵和谐优美充分表现了民歌清新、自然的特色。北朝民歌《木兰诗》(泛读篇目P-P)这是一首优秀的叙事诗写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年征战归来立功不受奖。
作品充满传奇色彩是北朝乐府民歌中的代表作。运用多种民歌传统的表现手法如设问、比喻、排比、对偶、复叠等塑造人物表现主题。“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所用修辞手法是排比:“爷娘闻女来”一段所用修辞手法是复叠。叙事简明的事件是十年征战得胜而归。“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辩我是雄雌。”所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北朝民歌《木兰诗》(泛读篇目P-P)《木兰诗》的木兰形象。()塑造了深明大义勇于自我牺牲不怕艰险勇于精忠报国的女英雄形象。()建立功勋后不求荣华富贵甘愿回来过平凡女子的生活。《木兰诗》的艺术特点。()运用不同的艺术手段造成浪漫传奇的效果。()直抒胸臆有些地方运用比喻风趣幽默。()全诗的节奏多有变化既有开头的凝缓沉重又有中间的轻捷短促还有文末的舒缓自由颇能扣人心弦。文中多用排比、对偶、设问、铺陈等修辞手法多用新鲜活泼的口语刚健质朴具有抒情性民歌风味十足。北朝民歌《敕勒歌》(精读篇目P-P)敕勒族民歌。敕勒是中国古代北部的少数民族它的后裔融入今天的维吾尔族。全诗意境极其豪迈、浑厚体现出一种浩瀚壮观之美。☆认知本诗意旨:赞美草原的辽阔和游牧生活的自在。☆理解本诗语言自然质朴、风格雄浑豪放的特点。通篇写景无一情语。民歌表现的生活场景:大草原的开阔景象草原人民的生活场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简或选)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