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智礼义信 門裡文廟傳詩書,門外秀才通禮義:蕪湖古城“迎秀門”
門裡文廟傳詩書,門外秀才通禮義:蕪湖古城“迎秀門”
前言
歷史上蕪湖古城八座城門中,有一座便門位於古城東南方向,名“迎秀門”。迎秀門是為了方便古時秀才們進入蕪湖學宮而專門修建的。可謂“門裡文廟傳詩書,門外秀才通禮義”。
今天,我們講述的就是曾經的蕪湖古城“迎秀門”。
“迎秀門”的來歷
迎秀門位於蕪湖古城的東南角。萬曆三年(1575)蕪湖興建城垣時,除東西南北四座正門,另開闢三個便門,其中就有“迎秀門”。
迎秀門,顧名思義,為迎接秀才之門。

圖為清末蕪湖老城區圖中標誌的“迎秀門”
古時,蕪湖學宮(又名文廟,蕪湖古代儒學之所)位於古城東南一里許,為方便秀才們進出文廟,專門修建了一座便門——迎秀門。
周毓侖《重修儒學大門記》中曾記載:迎秀位東方,為學宮生氣,顧名思義。形家雲東方秀氣,得為學宮用門之建,足兆科第是說也。
圖為蕪湖城池圖中標誌的“迎秀門”
在中國古代城池建造史中,專門為學子們建造一座城門,並不多見,可見蕪湖歷來對教育的重視,以及儒學文化的源遠流長!
開門關門為秀才
古代,秀才也是讀書人的通稱。宋代各府向朝廷貢舉人才應禮部會試,沿用唐代後期之法,先進行選拔考試,其中凡應舉選拔考試,以爭取舉薦的,都稱為“秀才”。
明清時代,秀才專指府(或直隸州)學、縣學的生員,是讀四書五經而進學者的專稱。要取得這種資格,必須在學道或稱童子試獲得取錄。成為秀才是古代讀書人謀取更高功名的第一步。
蕪湖學宮
迎秀門內便是蕪湖學宮。蕪湖學宮又名文廟、夫子廟,既是奉祀孔子的場所,也是蕪湖縣儒學所在地,位於古城儒林街(原市十二中校園內)。
圖為康熙版《蕪湖縣誌》中記載:迎秀門亦稱古儒林
蕪湖學宮始建於北宋元符三年(1100),崇寧二年(1103)奉詔廣拓,時任無為縣守的著名書法家米芾書寫的《太平州蕪湖縣新學記》碑刻立於學宮殿左壁。至南宋建炎初年毀於火災;紹興十三年(1143)又重建;南宋、元朝歷代間或時有重修增建。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重修,興建明倫講堂並兩齋房;之後明清兩朝相繼建有射圃、泮池、大成坊、大成橋、狀元橋、尊經閣等,構成一處文蘊壯觀的建築群。清咸豐三年(1853)毀於兵燹,其建築蕩然無存;同治十年(1871)重建正殿、崇聖祠、大成坊。清光緒年間又兩度重建修葺;民國三年(1914)因大殿椽梁毀損傾復,大修大成殿,之後其他建築漸廢拆除,僅存大成殿。
圖為民國時期的蕪湖大成坊
據《蕪湖古今》一書中記載:“明清兩代縣學生員中考取貢生的353人,舉人175人,進士42人。”幾百年來,蕪湖學宮是蕪湖的翰林墨院,儒學之地,這裡誕生了諸多精英才子。2012年7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佈大成殿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圖為蕪湖大成殿
圖為大成殿的雕簷
結語
隨著歷史的變遷,當年學子們談笑風生入學去,書聲琅琅繞江城的景象早已不復存在,迎秀門也早在民國時期就被拆除,但如今僅存的大成殿似在告訴我們,在古城的東南面曾有一座“迎秀門”,這裡曾經“牆裡牆外盈才氣,開門關門為秀才。”
來源:紫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