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的建造历史 北京和故宫的资料(历史)
北京和故宫的资料(历史)
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大致算起来有二十多个别称。
燕都,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灭商以后,在燕封召公。
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
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
幽州,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
幽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燕曰幽州。
”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京城,京城泛指国都,北京成为国都后,也多将其称为京城。
故宫又称紫禁城。
中国古代讲究“天人合一”的规划理念,用天上的星辰与都城规划相对应,以突出政权的合法性和皇权的至高性。
天帝居住在紫微宫,而人间皇帝自诩为受命于天的“天子”,其居所应象征紫微宫以与天帝对应。
《后汉书》载“天有紫微宫,是上帝之所居也。
王者立宫,象而为之”。
紫微、紫垣、紫宫等便成了帝王宫殿的代称。
由于封建皇宫在古代属于禁地,常人不能进入,故称为“紫禁”。
但明朝初期称为“皇城”,直接称呼为“紫禁城”则大约始于明朝中晚期。
扩展资料:
北京本来是燕王朱棣的封地。
靖难之役以后,永乐元年,礼部尚书李至刚等奏称,燕京北平是皇帝“龙兴之地”,应当效仿明太祖对凤阳的做法,立为陪都。
明成祖于是大力擢升燕京北平府的地位,以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称为“行在”。

同时开始迁发人民以充实北京;被强令迁入北京的有各地流民、江南富户和山西商人等百姓等。
北京市是中国第一个齐聚56个民族的城市。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汉族人口1881.1万人,少数民族人口80.1万人,各少数民族人口中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满族、回族、蒙古族、朝鲜族和土家族,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0.2%。
故宫宫城周围环绕着高12米,长3400米的宫墙,形式为一长方形城池,墙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
故宫有4个门,正门名午门,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
面对北门神武门,有用土、石筑成的景山。
在整体布局上,景山可说是故宫建筑群的屏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京故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