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也的用法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
动词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义:用)
2.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以,用也。——《说文》
以,用也。——《小尔雅》
凡师能左右之曰以。——《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封疆社稷是以。——《左传·定公十年》
纯以形式。——蔡元培《图画》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
3.又如:以手代足(爬行。表示甘愿认错受罚);以疏间亲(关系疏远的人离间关系亲密的人);以耳为目(把听到的当作亲眼目睹的);以指测河(用手指测量河水的深浅。比喻达不到目的)
4.使,令 向欲以齐事王攻 宋也。——《战国策》
5.又如:以彰其慢(公开过失);以介眉寿(祝寿之词);以夷攻夷(使夷人自相攻伐)
6.凭借;仗恃富国以农,距敌恃卒。——《韩非子》
7.认为,以为 我以日始出。——《列子·汤问》
8.又如:以众暴寡(以人多势众的一帮去欺凌、迫害人少势弱的一方)
9.做,从事
教育事业最有意义,情愿终身以之的。——叶绍钧《倪焕之》
名词:
1.原因,缘故何其久也?必有以也。——《诗·邶风》
2.无固定职业的人
以闲民。——《拾雅》
候疆候以。——《诗·周颂》
3.以色列的简称。如:阿以战争
介词
1.把,拿——表示对事物的处置
俱以情告。——《世说新语·自新》
以刀劈狼。——《聊斋志异·狼三则》
2.又如:以力服人(用强制的手段使人服从)
3.依,按,凭——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或前提。犹言凭、根据
何以谓之文。——《论语》
以残年余力。——《列子·汤问》
以我酌油知之。——宋· 欧阳修《归田录》
以大中丞抚 吴者。—— 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以乡人子谒余。——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以其智力为也。——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4.又如:以膺大统(继承帝位);以天自诿(听天由命);以时(按时;依时)
5.在,于——表示行动的时间、处所或范围
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柳宗元《断刑论》
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余以乾隆。—— 清· 姚鼐《登泰山记》
6.从,自,由——表示行动或变化的起点
自古于今,上以天子,下至庶人,蔑有好利而不仁者。——《潜夫论》
今以长沙, 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史记》
7.又如:以下(下等;下层);以下之人(下等人;奴婢);以繁调简(清代府、州、县缺,有繁有简,分为最要、要、中、简四等。如山东是繁缺,安徽是简缺,从山东到安徽,是以繁调简);以郄视文(从缝隙里看杂色文采。比喻见识浅陋狭隘)
连词
1.为。如:以身殉职(为忠于本职工作而贡献出生命);以为后圆(为以后作打算) 2.因为,由于——表示行为产生的原因
以贪勤民。——《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吾以捕蛇独存。——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成以其小,劣之。——《聊斋志异·促织》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清· 袁枚《祭妹文》
以数谏故。——《史记·陈涉世家》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3.又如:以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了下文的结果);以人废言(由于人不好,对其言论也加以否定);以利累形(因追求利禄而危害身体);以私害公(谓因私情而损害公道或公德);以理去官(旧指官员因正常原因卸任);以噎废食(由于吃饭打噎,便不敢再进食。比喻因偶然受到挫折。就停止应做的事情);以辞害意(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
4.和,而——表示并列关系
夷以近。——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载以来。——清· 周容《芋老人传》
一鸡瞥来,径进以啄。——《聊斋志异·促织》
5.则,那么——表示条件关系
战而不胜,以亡随其后。——《战国策》
6.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宋· 苏洵《六国论》
以至于寸。(才达到一寸。)——《后汉书·列女传》
7.表目的或结果等
智叟无以应。——《列子·汤问》
助词
1.用在单纯方位词或时间词之前,表示时间、方位、数量、质量、范围之类的界限
日观以西峰。——清· 姚鼐《登泰山记》
2.加在句中,表示语气的舒缓或调整节奏
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诗·邶风》
3.加在句尾,表示肯定语气
夫晴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战国策》
4.加在能愿动词后,类似词的字尾。如:可以;得以; 能以
在文言文里,“以”起初是个实词,多属动词;后来演化成虚词,多属介词。由此可见,文言文“以”既可充当实词,也可充当虚词,其主要用法如下:
一、当“以”是实词时
1、可以充当动词
1)本义:用。例如:《说文》:以,用也。又如:《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凡师能左右之曰以。再如:《论语》: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2)使,令。例如:《战国策》:向欲以齐事王攻宋也。又如:以夷攻夷(使夷人自相攻伐)
3)凭借;仗恃。例如:《韩非子》:富国以农,距敌恃卒。
4)认为,以为。例如:《列子·汤问》:我以日始出。又如:《战国策》: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再如:《战国策》:皆以美于徐公。
2、可以充当名词
1) 原因,缘故。例如:《诗·邶风》: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又如: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
2) 无固定职业的人。例如:《拾雅》:以闲民。又如:《诗·周颂》:候疆候以。
二、当“以”是虚词时
1、可以充当介词
1)把,拿。主要用来表示对事物的处置。例如:《世说新语·自新》:俱以情告。又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再如:《聊斋志异·狼三则》:以刀劈狼。
2)依,按,凭。主要用来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或前提依据。犹言凭、根据。例如:《论语》:何以谓之文。又如:《列子·汤问》:以残年余力。再如:《史记·屈原列传》: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3)在,于。主要用来表示行动的时间、处所或范围。例如:柳宗元《断刑论》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
4)从,自,由。主要用来表示行动或变化的起点。例如:《潜夫论》:自古于今,上以天子,下至庶人,蔑有好利而不仁者。又如:《史记》: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5)因为,由于。主要用来表示行为产生的原因。例如:《史记·屈原列传》: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又如:《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以贪勤民。再如:《史记·陈涉世家》:以数谏故。
2、可以充当连词
1)为。例如:以身殉职(为忠于本职工作而贡献出生命)。又如:以为后圆(为以后作打算)
2)常用在复句的前分句,表示因果关系,或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史记·信陵君列传》: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又如:《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再如: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和,而。主要用来表示并列关系。例如: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夷以近。又如:《聊斋志异·促织》:一鸡瞥来,径进以啄。
4)则,那么。主要用来表示表示条件关系。例如:《战国策》:战而不胜,以亡随其后。
5)才。主要用来表示紧承关系。例如:宋·苏洵《六国论》: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又如:《后汉书·列女传》:以至于寸。(才达到一寸。)
6)用、用来、以使。主要用来表示目的或结果等。例如:《列子·汤问》:智叟无以应。又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再如:宋 苏洵《六国论》: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3、可以充当助词
1)用在单纯方位词或时间词之前,表示时间、方位、数量、质量、范围之类的界限。例如:清·姚鼐《登泰山记》:日观以西峰。
2)加在句中,表示语气的舒缓或调整节奏。例如:《诗·邶风》:微我无酒,以敖以游。
3)加在句尾,表示不肯定语气。例如:《战国策》:夫晴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
4)加在能愿动词后,类似词的字尾。例如:可以;得以;能以。
在文言文中,以的全部用法:
①<动>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
②<动>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哉?”
③<动>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皆~美于徐公。”
④<介>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凭”、“把”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愿~十五城请易璧。”
⑤<介>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⑥<介>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捕蛇者说》:“而吾~捕蛇独存。”《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⑦<介>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从”。《苏武传》:“武~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⑧<介>表示动作、行为的物件,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战国策?周策》:“天下有变,王割汉中~楚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欲~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⑨<连>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并且”等,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夫夷~近,则游者众;险~远,则至者少。”
⑩<连>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入。”
⑾<连>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⑿<连>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归去来辞》:“木欣欣~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⒀<连>表目的关系,可译为“而”“来”“用来”等。《师说》:“作《师说》~贻之。”
⒁<连>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张衡传》:“自王侯~下,莫不逾侈。”
⒂<连>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可译为“至于”。《柳毅传》:“然自约其心者,达君之冤,余无及也。~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
⒃<副>通“已”。已经。《陈涉世家》:“座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怪之矣。”
以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如:①屠惧,投以骨(《狼》)②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峡江寺飞泉亭记》)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④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如: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②醉则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游记》)
(三)“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②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说新语〉三则》)
为
“为”作为 动词有两种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断,一是表动作行为。这里只介绍“为”作为介词的用法。
1.表示动作行为的物件,可译作“向”“对”等。如: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②此人——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2.表示被动,译作“被”。如:梅花为寒气所勒(《西湖游记二则》)
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如: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韩愈短文两篇》)
4.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著”“为了”。如: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5.表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如: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故事两篇》)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
以”是古文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虚词。“以”的本义是“用”,作动词。例如: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晏子春秋•晏子使楚》)中的“以”就作“用”解。“以”常和“为”连用,组成“以为”或“以……为……”结构,译为“认为”,“认为……是……”。例如: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认为)妙绝。(林嗣环《口技》)又如:孤常读书,自以为(认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古文中,也有单独的“以”字作“认为”解的,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两小儿辩日》)中的“以”便解释成“认为”。“以”的应用范围广泛,表意也较复杂,下面就结合初一语文新教材(最后两例外),谈谈它的用法。
一、作介词用。“以”作介词是其最常见的用法,情况也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引出动作、行为的工具或凭借。可译为“用”、“凭”、“根据”等。例如:① 以刀劈狼首。(蒲松龄《狼》)例句中“以”引出“劈”的工具“刀”,“以”译为“用”。② 以我酌油知之。(欧阳修《卖油翁》)例句中“以”引出“知之”的凭借(或根据)“酌油”,可译为“凭借”。
2、引出动作、行为涉及的物件。可译为“把”。例如:①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例句中“以”的宾语省略,可译为: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② 以告富者。(彭端淑《为学》)译文:把他的情况告诉了富和尚。
二、作连词用。只表顺接,不表转折。
1、表原因,作“因为”、“由于”解。例如:① 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译:因为(这个原因),(所以)用“文”做他的諡号。
2、表目的,作“(用)来”解。例如: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译: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3、表结果,作“以至”解。例如:① 以至于寸。(范晔《乐羊子妻》)译:以至达到一寸。
三、作副词用。
相当于“己”,表示事情已经完成或结束,可译成“已经”。例如:① 以齧人,无御之者。(柳宗元《捕蛇者说》)译:(假设)已经咬了人,就没有办法治好了。
四、作代词用。表示指代,可译作“这”、“这样”。例如:① 子贡曰:“无以为也!”(《论语•子张》)译:子贡说:“不要这样做!”
当然,“以”字的用法还有很多,限于教材篇目,不再赘述,留待读者自己理解和领悟。
之
1. 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 ①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③ 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枢密韩太尉书》)
2. 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①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②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③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 ①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① 何陋之有?(《陋室铭》)② 宋何罪之有?(《公输》)③ 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满井游记》)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②北顾黄河之奔流。(《上枢密韩太尉书》)
3. 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参考资料::tieba.baidu./f?kz=123667828

文言文中”所以”的用法?
1.原因,情由。《文子·自然》:“天下有始主莫知其理,唯圣人能知所以。”《史记·太史公自序》:“《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唐 韩愈 《李花》诗之一:“问之不肯道所以,独绕百帀至日斜。”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 红娘 曰:‘非先生所知也。’生曰:‘愿闻所以。’”《儒林外史》第一回:“问其所以,都是 黄河 沿上的州县,被河水决了,田庐房舍,尽行漂没。”
2.可与形容词或动片语成名词性片语,仍表示原因、情由。《庄子·天运》:“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史记·卫康叔世家》:“必求 殷 之贤人君子长者,问其所以兴,所以亡,而务爱民。”
3.用以,用来。《庄子·天地》:“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史记·孟尝君列传》:“若急,终无以偿,上则为君好利不爱士民,下则有离上抵负之名,非所以厉士民彰君声也。” 宋 苏洵 《几策·审势》:“故威与惠者,所以裁节天下强弱之势也。”
4.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下半句,由因及果。《荀子·哀公》:“君不此问,而问 舜 冠,所以不对。”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慕贤》:“世人多蔽,贵耳贱目,重遥轻近……所以 鲁 人谓 孔子 为‘东家 丘 ’。” 唐 李白 《与韩荆州书》:“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所以龙盘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红楼梦》第六二回:“他和 林妹妹 是一日,他所以记得。” 赵树理 《三里湾·放假》:“可是她每天都是第一个先到的,所以对这房子里边的情况很熟悉。”
5.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上半句,由果探因。《史记·魏公子列传》:“ 胜 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异日, 种 谏曰:‘臣所以在(早)朝而晏罢若身疾作者,但为 吴 耳!’”《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所以相邀相公远来者,正要相公游此间耳。”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一章:“ 李自成 之所以敢于向东奔窜,是因为他联络 罗汝才 到 潼关 接应。”
6.连词。表示因果关系。上半句用“因”或“缘”,下半句用“所以”。后来发展为“因为……所以……”的句式。 唐 刘肃 《大唐新语·谐谑》:“只因心溷溷,所以面团团。” 前蜀 贯休 《蜀王入大慈寺听讲》诗:“只缘 支遁 谈经妙,所以 许询 都讲来。”《老残游记》第一回:“因八股文章做得不通,所以学也未曾进得一个。” 老舍 《黑白李》:“ 黑李 是我的好友,因为常到他家去,所以对 白李 的事儿也略知一二。”
7.可以。《易·干》:“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庄子·知北游》:“人伦虽难,所以相齿。” 王引之 《经传释词》卷九:“言可以相齿也。”《文子·上仁》:“贵以身治天下,可以寄天下;爱以身治天下,所以托天下。”
8.所作,所为。《论语·为政》:“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康有为 注:“以,为也。”
“所”和“以”结合,构成“所以”这样一个粘连较紧的名词性短语,表示产生某种行为的原因或行为赖以实现的手段和物件。后来成为文言文中经常运用的一个词。它的具体意义和用法要看“以”应该表示什么意思,如果“以”当“因”讲,“所以”就表示“……的缘故”或“……的原因”;如果“以”当“依靠”、“凭借”讲,“所以”就表示“用来……”、“用……的方法”;如果“以”当“依靠”、“凭借”讲,“所以”就表示“用来……的人”、“……的根据”,等等。在文言文中应视具体语言环境灵活译出。此外,“所以”用作连词,跟“是以”、“以是”、“以此”相同,可作“因此”解,这和现代汉语中连词“所以”的用法相同。
中学教材所选文言文中,“所以”出现的频率非常高,达四十多处。现主要就高中文言文中出现的“所以”分类加以解析。
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以上《廉颇蔺相如列传》)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
4.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
5.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察今》)
6.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7.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谭嗣同》)
8.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与妻书》)
9.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问说》)
10.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
11.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信陵君窃符救赵》)
12.而公子亲数存之,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信陵君窃符救赵》)
13.此吾所以为治平之民虑也。(《治平篇》)
1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荆轲刺秦王》)
15.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齐恒晋文之事》)
16.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例1至例16中的“所以”都表示原因,除例11可译作“为什么”外,都可作“……的缘故”或“……的原因”解。可见,“所以”的这种用法较多。
17.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五蠹》)
18.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19.吾知所以距子矣。(《公输》)
例17至例19中的“所以”都表示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方式。除例19可释为“……的方法”外,其他都可释为“用来……”
20.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察今》)
21.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察今》)
2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23.而天地之所以为民计者,亦不过前此数法也。(《治平篇》)
24.而君、相之所以为民计者,亦不过前此数法也。(《治平篇》)
例20至例24中的“所以”都表示动作行为的物件。其中例20、例21可解作“……的依据”,例22可解用“用来……的人”或“……的凭借”,例23、例24可解“……的凭借”或“凭借来”。
25.不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市进之间,人人可欲,许由、务光所以旷后世而不闻也。
例25中的“所以”同“是以”、“以是”、“以此”,是连词,作“因此”解,用法同现代汉语中的“所以”。可见“所以”在文言文中很少用作连词。
必须指出,“所以……”和“所以……者”,性质和意思相同。不同的是,前者作谓语,中间不用“者”字,不需停顿;后者作主语,中间用“者”字,表停顿。文言文中的“所以”是“所”介词“以”,是名词性结构,多用来表原因或办法,这是其基本功能,用法。现代汉语中的“所以”是复合连词,常与“因为”搭配,表结果。
文言文中“适”的用法
适是个多义词,有三种读音。
1. shì
<动词>到……去。《石钟山记》:“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诗·魏风·硕鼠》:“适彼乐土”
<动词>出嫁;嫁。《孔雀东南飞》:“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动词>适应;顺从。《孔雀东南飞》:“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动词>适宜;舒适。《芙蕖》:“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动词>享受。《赤壁赋》:“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副词>恰好。《雁荡山》:“从上观之,适与地平。”《梦溪笔谈》:“从上观之适与地平,以至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
<副词>适才;刚才。《孔雀东南飞》:“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
<连词>如果,假如,假定。《韩非子·内储说下》:“王适有言,必亟听从。
2. zhé
<动词>通“谪”。谴责;惩罚。《陈涉世家》:“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3. dí
<名词>通“嫡”。正妻所生长子,正妻。《左传·文公十八年》:“仲为不道,杀适立庶。”
文言文中‘’而‘’的用法。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线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文言文中谓的用法
1.告诉
太后明谓左右。――《战国策·赵策》
谓安陵君曰。――《战国策·魏策》
2.说
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史记·项羽本纪》
不可谓智。――《墨子·公输》
3.评论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论语》
4.称为
谓之文也。――《论语》
谓为三横。――《世说新语·自新》
谓之天门。――清·姚鼐《登泰山记》
5.认为,以为
谓为信然。――《三国志·诸葛亮传》
皆谓已死。――《世说新语·自新》
6.意料
不谓严挺之乃有此儿也。――《唐语林》
7.援助
故节于身,谓于民。――《晏子春秋》
8.通“为(wèi)”。相当于“是”
醉而不出,是谓伐德。――《诗·小雅·宾之初筵》
9.通“为”。因为
亦不以众人之观易其情貌,亦不谓众人之不观不易其情貌。――《列子》
啬之谓术也生于道理。――《韩非子·解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