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日记模板 一年级日记抗日英雄故事怎么写?100
一年级日记抗日英雄故事怎么写?100
一年级日记抗日英雄故事怎么写?100
怎么写好日记呢?
首先应了解日记的种类.不同种类的日记的写法不同.日记一般有两大类:一是一般日记,即我们平日所做的日记,逐日记下去,想记什么就记什么,没有任何限制;一是专题日记,即专门记述某一个内容的日记.这类日记也是丰富多彩的.如工作日记,只记与工作有关的内容;学习日记,只记与学习有关的内容;旅游日记,记述旅游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活动日记,记录参加如夏令营活动的事情;观察日记,记录观察某种植物、动物的生长变化、特点、习性等等内容;实验日记,逐日记录实验的情况.不同种类的日记有不同的特色和要求.一般说来,一般的日记可长可短,太忙时,还可补记;而专题日记必须天天记录,不能补记;一般日记可粗可细,内容上无特殊要求,而专题日记,特别是观察日记、实验日记还有固定的项目,要求逐项填写.
其次,日记的格式.日记的格式有日期与正文两项.日期写于第一行,一般应年、月、日及星期等都应写全,最好在日期后标明气候,如晴、阴、雨、雪等等.正文从第二行空两格后开始写起.正文的具体写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备忘录式日记,如鲁迅日记:
一九二五年五月二十九日
晨.上午往师大讲并收去年五月份薪水泉伍(古代称钱也叫泉.泉伍即五元钱——引者注).午后往北大讲.晚有麟来.赵荫棠来.长虹、钟吾来.视作《阿Q正传序及自传略》讫.
这里记述极略,有将来忘记时以备查找的作用.
随感式日记是不但记事,还写自己的感想,将“事”与“感”联系起来.如雷锋日记:
一九六一年十月十九日
有些人说工作忙,没有时间学习.我认为问题不在工作忙,而在于你愿不愿意学习,会不会挤时间.
这里便是发议论、谈感想了.在许多情况下,日记是自由式为多,不固定哪一种方式,有事则简记以备忘,有感则抒感慨.
日记是每天生活的记录,必须真实,要写真事、抒真情,不能编造.有的小说是用日记形式写的,内容是虚构的,那就不是日记了.日记一定是真实的记录.有时,日记里必须写真实的某个人的事,又不想把他的名字写出来,免得惹麻烦,便可用个符号代那个真实姓名.姓名可隐去,事实却不能假.
日记总的来说以行文简约为好,应连续记下去,持之以恒.
少年抗日英雄故事
抗日小英雄--王朴
王朴,也作王璞,幼名兰贵,1929年生,河北完县人。王朴从小跟随父母参加抗日工作,11岁时被选为儿童团长。他经常带领小伙伴们拿着红缨枪,站岗放哨查路条,给八路军送信带路,开展拥军优属活动。王朴工作认真,学习也很刻苦。他对自己要求很严格,每学一篇新课文,都要做到会认、会写、会讲、会用。
为了对付鬼子扫荡,民兵大搞地雷战,王朴不仅学会了布雷,还学会了造雷。一次,他用自制的地雷炸死了一个汉*,还协助民兵抓住了两个鬼子。
1943年春天,鬼子扫荡到王朴的家乡,王朴和乡亲们躲进山里。一天早上,鬼子包围了王朴和乡亲们。鬼子拿着汉*提供的名单,让村干部、干部家属和军烈属站出来,王朴和他妈妈张竹子挺胸昂首站在最前面。鬼子把刀架在王朴的脖子上,威逼他说出八路军兵工厂的枪支和弹药藏在哪里。王朴勇敢地推开鬼子的刺刀,带领在场的二十多名儿童团员高呼:“我们不能忘记五不誓约,我们至死不当汉*。”残暴的日本鬼子向在场的群众开了枪,制造了又一起杀人惨案-野场惨案。118名无辜群众倒在了血泊之中,其中包括14岁的王朴、王朴的母亲、弟弟和奶奶。
为了纪念牺牲群众,晋察冀边区政府召开了追悼大会,授予他“抗日民族小英雄”的光荣称号,并立了纪念碑。解放后他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十大少年英雄”的称号
抗日英雄故事超级详细
狼牙山五壮士
1941年,侵华日军对晋察冀根据地河北易县的狼牙山地区抗日根据地进行了连续的“扫荡”,制造了田岗、东娄山等多起惨绝人寰的惨案,妄图以凶残的“三光”政策,“蚕食”我抗日根据地。
9月23日,日军分三路向易县进军,妄图包围杨城武司令员指挥的晋察冀军区一分区。
24日,3500名日伪军突然包围了狼牙山地区,将邱蔚团以及易县、定兴、徐水、满城四个县的游击队以及周围人民群众共2000多人围住,形势十分严峻。
邱蔚团长急速将此情报告杨成武司令员,为解救游击队员与当地百姓,杨城武司令员制定了“围魏救赵”的作战方案,命令3团、20团佯攻管头、松山、甘河一带日军,促使日军从狼牙山东北方向调兵增援,以便于被围的游击队员与人民群众从狼牙山东北方向突围。
邱蔚团长根据此作战方案将掩护部队转移的任务交给7连。午夜,邱蔚团长指挥部队及当地群众
从盘陀路安全地转移到了田岗、牛岗、松岗一带。清晨,日伪军误以为邱蔚团已经被包围,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500多日伪军凶猛地向狼牙山方向攻来。
7连战士早就在敌人必经的路上埋下地雷,炸得日伪军丢下五十多具尸体慌忙地逃了回去。日军指挥官深信邱蔚团已被围住,命令部队再次疯狂地向狼牙山方向进攻。激战中,7连战士大部分牺牲,连长刘福山身负重伤,生命垂危。为了让大部队及7连受伤的战士能安全地转移,指导员蔡展鹏命令马宝玉这班留下坚守。为了拖住并吸引日伪军,马宝玉带领葛振林、宋学义等5名战士边打边向棋盘陀方向撤退,把日伪军引向悬崖绝路。当他们退到棋盘陀顶峰时子弹已经全部打光,他们就举起石块向日伪军砸去。日伪军发现他们已经没有子弹了,蜂拥向山顶冲来,并叫喊道“捉活的,捉活的!”
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5人宁死不屈,为了不让日伪军活捉与武器落到日伪军手中,砸碎枪后,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gcdzg万岁!”等口号纵身跳下悬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三人壮烈牺牲,但副班长葛振林、战士宋学义被山崖上的树枝挂住,幸免于难。
班长马宝玉等五名战士的英雄壮举迅速传遍全军全国,被誉为“狼牙山五壮士”。
1942年5月,晋察冀军区举行了“狼牙山五壮士”命名暨反扫荡胜利祝捷大会,晋察冀军区领导机关授予3名烈士“模范荣誉战士”称号,并追认胡德林、胡福才为gcdzg党员;通令嘉奖葛振林、宋学义,并授予“勇敢顽强”奖章。
狼牙山五壮士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受到聂荣臻司令员的高度评价,他说:“他们身上体现了gcdzg领导的人民军队的优秀品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为纪念和表彰5位抗日英雄,当地革命政府在棋盘陀主峰建起了纪念塔。新中国成立后,狼牙山五壮士英勇事迹被收录进小学课本。
1971年6月26日,宋学义在郑州病逝,享年53岁,长眠于沁阳市烈士陵园。2005年3月21日,在即将迎来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葛振林病逝于湖南衡阳,享年88岁。至此,狼牙山五壮士中最后一位在世者也永远离开了人们。可他们的精神却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2009年9月14日,“狼牙山五壮士”被选入“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列。 灭伪军118万余人,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但是,中国人民也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军民伤亡达2100万人。
狼牙山五壮士狼牙山在河北省易县西南部。狼牙山是晋察冀边区东大门,因其峰峦状似狼牙而得名,有5坨36峰,远远望去,群峰突兀连绵、壁若刀劈斧凿。它不仅在军事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是抗日根据地的武器装备库。
1941年9月25日,日军纠集三、四千人的兵力,进犯我晋察冀根据地的狼牙山地区。当时在这一地区隐蔽着我们的许多干部和三、四万群众。由于我主力部队转移到敌后去了,所以防守狼牙山的八路军只有一个连的兵力,这个连就是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一团七连。七连经过一个多月的英勇奋战,给了敌人以沉重的打击,但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决定将连队主力和干部群众转移到龙王庙,由这个连的六班担任掩护。
六班的5名战士,即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战士胡德林、胡福才和宋学义,为掩护连队和群众转移,一边打,一边撤,把敌人引上狼牙山棋盘坨的悬崖绝壁。他们与敌人激烈战斗,打退了敌人多次冲锋,打死敌人50多名。当手榴弹、子弹打光后,他们宁死不屈,纵身跳下身后深不见底的悬崖。
五壮士跳崖后,马宝玉、胡福才和胡德林壮烈牺牲,葛振林、宋学义被山腰的一棵横生的树挂住,身体负伤,没有牺牲。他俩苏醒后,不顾剧痛坚持爬上山头,经群众帮助,又回到了连队。
著名抗日英雄、狼牙山五壮士之一的葛振林老人因病于2005年3月21日23时10分在湖南衡阳逝世,享年88岁。
狼牙山五壮士,表现了gcdzg领导下的革命战士的崇高革命精神和中华民族不可征服的英雄气概。
抗日英雄故事,短点!
黄继光堵枪口,董存瑞炸碉堡
植地庄抗日英雄故事
植地庄隶属番禺南村镇里仁洞村,如果不是因为六十一年前那场战役,这里可能会和无数珠三角的小村庄一样,只是地图上一个普通的名字——一个以当地村民姓氏命名的村庄。应该说,当年的那场战役,在整个抗日战争史上,未必会占有格外重要的地位,但对于这样一个平凡的小村庄来说,却代表了无上的光荣。
植地庄 英雄住过的村庄,巷战过的战场
1944年的植地庄是一个贫穷的小村落,据说有三十几户人家,整个村子都是泥房子,泥房子之间是狭窄的通道,几乎仅容两三个人通过。村子四周是城楼,严格地说,称不上城楼,只是在兵荒马乱的年岁,贫苦的庄稼人为保护自己不多的财物所采取的小小的防御措施。村子四周和村子小巷间都有“城门”,村口祠堂边的一个城门通向连接广州与番禺市桥的大路。
六十多年前,全村人以种水稻为生,村子四周的山岗上是浓密的竹林。而今天的植地庄和珠三角的许多村镇一样,已经和城市对接在一起,附近是工厂区、新建的大型住宅小区,村内是一幢幢的小楼,建筑密集,村内的道路依然不宽。当然也有一些旧的青砖民居,不过都相当简朴,鲜有我们在珠三角乡村常见的那些历史上曾经拥有财富的岭南民居,解放前算是比较穷的——即使如此,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仍旧受到战争的洗劫。
走在村落中,会有村民不断向我们提供当年战争的线索,曾经住过游击队的房子在哪里,最早发现日本人的村民住在哪里,发生过巷战的地方在哪里,甚至还有一处旧屋的遗址,村民们都说,这里原来有一座房子,是当年抗日的时候被日军烧毁的,至今也没有重建,那里已经没有了建筑的痕迹,只是一片荒草。
当年和这场战役有关的人的名字都还被村民记得,除了游击队员,还有另外一些“民间”的功臣,比如最早发现日本人的军队进村的是一个叫做琼女的村民,她正在田里割禾,得以最早把“鬼子进村”的消息传递出去。游击队员和日本军队的巷战持续了很短时间,其间一位叫做阿琴的姑娘还给游击队员做了简单的饭菜,使他们恢复体力。还有些人帮助留下巷战的几位游击队员左突右冲,这些人的名字在村民中口口相传,他们中的一些人还健在,或者他们的后代还在这个村内。
我们的采访热气腾腾,大家不断议论着和战争有关的人和事,指点着英雄们住过的房子,走过的路,打过枪的小巷——可贵的是,他们只是靠流传下来的故事试图让历史更完整,他们固然不希望这些历史的细节被湮没,也决不会居功自傲,这就是英雄背后的百姓。
七十多岁的村民植润景从看一小片菜地的一个小竹棚中走出来,带我们进村参观,为我们描述当年战役的情形。在整个村子里,植润景是少数亲历这场战役的人之一。
植润景记得游击队是1944年六月初四那天进到村子里面的。当时他12岁,住在村头的一间旧屋中。战役的枪声刚刚响起,他走出家门,撞见正准备撤出村子的部队,部队政委郑少康带一队人马突围,于是他带领这队人马,走过村后的竹林,让他们顺利转移。
关于这次战役的有限记录告诉我们,这支游击队是广游二支队,共有250多人,本来在番禺市桥以北集中,准备向敌伪盘踞的番禺重镇——市桥进攻的,但因遇台风暴雨,洪水淹没道路,所以在大队长卫国尧,政委郑少康和副队长卢德耀等同志的领导下,集结在植地庄。但因为汉奸告密,敌人从几个方向汇集到植地庄,战役由此打响。
战斗开始,部队很快分成了几个部分。按照战略部署,中队长何达生等8人和民兵占领植地庄周围高地,抗击日军,掩护主力分两路突围,这八个游击队员从周围高地到村内巷战,持续了一整天,终于击退了敌人的进攻。
主力部队从村子中撤出,植润景当年带队出村的,正是这队人马。按照植润景的描述,出村以后,一支队伍从山下突围,走在一条深沟内,比较顺利地冲出敌人的包围,按照资料,应该是由教导员李海带领,经板桥,安全撤退的一支队伍。
另一路由卫国尧率领,经梅山撤退受阻,卫国尧等20余人牺牲;指导员黄平带领部队与日军争夺长大岗高地时,卫高等10余人壮烈牺牲,余部由政委郑少康率领。据郑少康回忆,当时的部队走了大概有两三里路,离开了敌人的包围,植地庄之战是在珠三角的战场上伤亡较大的一次战役,但队伍并没有因此离开番禺,而是继续在番禺战斗。
回忆起来,也是相当惊险的一幕,敌人分别从村子两面的石榴岗、市桥出发,向植地庄进发,植润景记得一路敌军是从村子口的祠堂进来,另外有一队是从村背后西方的竹林中砍出一条路,围攻小村。住在庄内的游击队分散在各个房子里,村头的祠堂算是整个村子中最像样的建筑,面积也够大,战斗开始,最为惊险的是住在祠堂中的战士们,祠堂正门有敌人,他们从祠堂侧面墙打开一个洞,大家从洞里出去。
植润景带领部队从村东的山岗冲出去。这段山路不长,杂草丛生,站在山岗向下望,植地庄面积不大,这幺小的一个村庄汇集双方军队,可以想见战斗的激烈与紧张程度。
八勇士 与500余日军周旋9个小时,打退8次进攻
带路人 12岁的他带领部队穿过竹林,安全转移
在生死一线间的战斗之中,时间是以分秒计的——1944年7月26日2时,日军指挥官吉田率领独立步兵第八旅团500余人向植地庄进发,6时进抵植地庄。7时,日军第八旅团一部占领植地庄周围高地后,向庄内冲击。坚守植地庄、与敌人正面交锋的,是何达生率领的一个小分队,共八名战士。
资料记载,当时,何达生指挥小分队利用土墙、闸门作掩护,待日军进至前沿阵地60米内,以密集射击,打退日军连续8次进攻。7月26日14时,日军以迫击炮轰塌几间民房后,冲入拱北门第一条小巷。何达生组织小分队把这条小巷与其他3条小巷相通的闸门关闭,在巷内组织反击。激战两小时后,日军被迫撤出村庄。
可以想见,这八名战士一共与敌人周旋了九个小时,牵制了敌人的兵力,为大部队的转移创造了条件,最后日军撤出村庄。
今天的村民说起这八名战士,仍旧兴致勃勃。虽然很多人没有亲见,但村子里的人都是世代居住于此,听上一代人描述过,因此对战斗的过程知道得一清二楚,还提供了许多有趣的细节。
拱北门是村北的一个小门,现在村内还有一条拱北巷,就是与当年的拱北门相连。小巷一米宽,北低南高,有一点点坡度,旁边有更窄的小巷子,据说日本军队曾经冲进拱北巷内,而游击队员则在旁边的小巷内伏击。
村民指着村里的一个院落,说当年住在这里的一户人家,养着猪,当日本军队冲进村里的时候,家家户户大门紧锁,这户人家躲在院落之内,把猪的两只前腿吊起来,猪吱吱乱叫,在一片枪声中,听得不很真切,倒也骗过了敌人,让敌人以为有很多人藏在院内,也掩护了巷战的游击队员的行踪。
在植地庄战役中,八勇士的故事是颇具传奇色彩的一幕,战士们智勇双全,符合每个人对英雄的想像,而且战斗和这个小村如此接近,足以让每一个村民自豪——热爱祖国是最朴素的情感,这也是为什么植地庄的每一个人都会为六十一年前的战役与这个村庄有关而感到与有荣焉。
长岗岭 48名战士在这里献出了生命
有战争总有牺牲。
在植地庄战役中,游击队一共有48名战士牺牲,他们大部分都是倒在了植地庄外的长岗岭上。那是村后地势较高的一条狭长山岭,在敌人已经占领了长岗岭这块高地之后,突围的主力部队在这里与敌人交火。
有关长岗岭战斗的记忆,散落在不同的叙述中。据一位当时攻打长岗岭的战士梁铁回忆,“由于敌人火力太强,我们暂时停止冲锋,这时我的脚板中弹了,血流不止。突然,敌人丢来一个炸药包,刚好落在了我和战友黄平之间。当时我们拿起它丢开是来得及的,但我们没有这样做,因为附近都是同志,我们只好眼睁睁等待死亡。炸药包爆炸了,我被抛高又跌下,睁眼一看,鲜血从腹部和手脚流出来,转头一看,黄平的双脚脚板被削去一大片,不远处的梁绮卿左腿已被炸为两截。很快,我昏了过去,后来被打扫战场的部队发现,当时向长岗岭冲峰的战友们除了我之外,全部都牺牲了。”
从广州港机公司离休的梁铁今年八十多岁了,我们没有去采访她——如果英雄只有在人们需要的时候才成为英雄,这是历史的悲哀。她的同事建议我们去查找有关她的资料,让一个老人一次次回忆一场战争,未必是一件愉快的事情,我们听从了这样的建议。
梁铁曾经说,在植地庄受伤后,没有药,只能用盐水洗伤口,用整捆纱布塞住大的伤口;没有手术钳,只能用村妇钳纽扣的钳子取出留在腿上的弹片。解放后,她还做过手术取弹片,但至今仍有弹片、铁砂留在体内。
当时的队长卫国尧也是在长岗岭上牺牲。卫国尧出生于海珠区的沥滘村,也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曾东渡日本留学,回国后于1938年加入gcdzg。为粉碎日寇顽固派的联合攻击,将抗日游击战争引入广州市郊,党组织派卫国尧带领“挺进广州工作组”到广州南郊建立秘密据点。
卫家的后人至今生活在海珠区,卫国尧是这场战役中的英雄,同样,也是沥滘村的骄傲,他的故居得到保存,他创办的民智小学后改称沥滘村小学,现在也改名为卫国尧小学,据学校的老师说,孩子们都知道这个从自己的家乡走出来的英雄。
老兵故事
从广游二支队到东江纵队
郑少康,1937年参加革命,1942年从斗门调到广游二支队,负责指挥禺南部队,植地庄战役时担任广游二支队的政委。老伴梁炘,1938年到斗门南山乡小学做教师,第二年参加gcdzg。郑少康与梁炘在革命生涯中一直相依相伴,至今已六十一年。梁炘为我们讲述了那一段难忘的历史。
我们两个是在斗门南山乡小学做教师的时候认识的,那时候郑少康已经是共产党员,在学校教常识课,其实是教革命道理。那时候他上课有趣,很是吸引我。
1942年,他调到广游二支队,那时候党组织派我在番禺钟村当老师。我们在钟村工作的一共有六名党员,当时的钟村是“白区”,我们利用自己的身份宣传党的政策,还摸清了反动乡长生活的规律,通知广游二支队的战士扮成捉田鸡的农民进入钟村,活捉乡长,不费一枪一炮,就解放了钟村。后来郑少康经常说,当年游击队离不开地下党组织的帮助。
1944年,广游二支队取得了一系列斗争的胜利,队伍也不断扩大,由于斗争的需要,广游二支队禺南大队在七月一日更改番号为广游二支队新编第二大队,卫国尧任大队长,郑少康任政委。
植地庄之战是广游二支队所经历的一场大战,那一年郑少康26岁,当地的百姓都不叫他的名字,叫他阿郑。部队在当地威信很高。
战役之后,部队继续在珠三角活动。1945年1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简称珠江纵队)成立,广游二支队编为珠江纵队第二支队,郑少康任支队长,5月,珠江纵队第二支队主力约600人在郑少康率领下随珠江纵队领导机关进至西江北岸,创建抗日根据地。8月挺进粤北,12月进至粤赣边境地区,编入东江纵队粤北指挥部建制。
后人讲述
他牺牲的前一晚我们还在一起
卫泰治,卫国尧的养子,1949年参加革命,1996年离休后从封开回到家乡海珠区沥滘村。他现在仍生活在卫国尧故居中。
卫国尧是我的亲叔叔,他从日本留学回来就参加革命,一直没有娶妻,我奶奶就在侄辈中选了我做他的养子。
我们卫家世代居住在广州,我爷爷在广州的银铺打工,后来开火药厂,赚到了钱,置了些房产,到卫国尧留学归国,家道已经中落,但仍旧有房子,有米厂,卫国尧回国,用组织给的5000元经费恢复了经营不善的“怡和碾米厂”,作为革命的掩护。还在村里停办的私塾原址上创办了一间小学——民智小学,并亲任校长。
植地庄战役之前,卫国尧带队伍住进植地庄,把奶奶安置在植地庄附近的何村里。在我印象中,战役之前的一晚,部队在植地庄开了一个庆功会,因为他们在新造乡打了胜仗,缴获了日本人很多枪支,庆功会我也参加了,人来了很多,大家很开心。当晚我还和卫国尧一起住,没想到第二天晚敌人就进村了。打仗的那天,卫国尧正得疟疾,发冷寒。
因为队伍撤走了,所以卫国尧牺牲了我们还不知道,而且卫国尧的名气比较大,在附近威信也比较高,部队中也有不少是和他一起出来的,怕影响士气,所以封锁了消息,大概过了一两个月,组织才派人告诉我们。
和卫国尧一起牺牲的卫泰洵,是我的堂兄。
目击遗址
英雄离我们并不远
植地庄抗日战斗烈士纪念碑位于番禺市南村镇里仁洞植地庄外的挞沙岗上。挞沙岗在迎宾路路北,北面就是当年战斗最激烈的长岗岭。东北面的山脚下,就是植地庄。
纪念碑建于1956年10月13日,1992年12月重建。纪念碑立在挞沙岗地势最高的地方,依山势而建,坐东向西,正面为郑少康“植地庄抗日战役烈士纪念碑”的题字。纪念碑是纪念陵园的主体部分,整个陵园虽然不大,但也庄严肃穆。
每年清明节,当地都会有人到这里拜谒,尤其是中小学生最多,在孩子们心目中,英雄本来是个很遥远的概念,而这个纪念碑能够告诉他们的是一个最简单的道理:爱祖国,从爱家乡开始,保卫祖国,从保卫家乡开始。英雄离我们并不远,我们脚下的土地,就是他们献出生命的战场。
番禺植地庄抗日战斗纪念馆在番禺南村的里仁洞,离村委会不远。纪念馆规模不大,只有一间展室,展室布置简单,历史资料的原件不多,展览是通过绘画的形式,将整个战役的过程表现出来。现在展室没有开放,展品都被布帘覆盖,不过据在展室中办公的有关工作人员介绍,一位当年的老战士每年还会从上海来到这里,回忆当年战斗的情形,怀念牺牲的战友。
卫国尧故居和纪念馆,分别位于海珠区新滘镇沥滘村东街7巷6号及沥滘村小学内。
卫国尧出身富裕,故居为三间两廊式砖木结构房屋脚为花岗岩石,上砌水磨青砖,开井铺白条石。房屋坐西朝东,东西北三面为花园。正厅镜框中镶嵌着烈士传略。大门口悬挂着广东省人民
简短抗日英雄故事
1931年9月21日,矢志抗日的吉鸿昌将军被蒋介石逼迫下野,到国外“考察实业”。船到美国,吉鸿昌就接二连三地遭到意想不到的刺激,如那里的头等旅馆不接待中国人,而对日本人却奉若神明。有一次,吉鸿昌要往国内邮寄衣物,邮局职员竟说不知道中国。陪同的人对吉鸿昌说:“你说自己是日本人,就可受到礼遇。”吉鸿昌当即怒斥:“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为抗议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的歧视,维护民族尊严,他找来一块木牌,用英文在上面写上:“我是中国人!”
董存瑞
1948年5月25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他毫不犹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年仅19岁。
王小二
中国少年抗日英雄。1929年生于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1942年10月25日(农历9月16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残酷地杀害了,牺牲在涞源县狼牙口村,年仅13岁。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稍微过一点啊,原谅了!
1931年9月21日,矢志抗日的吉鸿昌将军被蒋介石逼迫下野,到国外“考察实业”。船到美国,吉鸿昌就接二连三地遭到意想不到的刺激,如那里的头等旅馆不接待中国人,而对日本人却奉若神明。有一次,吉鸿昌要往国内邮寄衣物,邮局职员竟说不知道中国。陪同的人对吉鸿昌说:“你说自己是日本人,就可受到礼遇。”吉鸿昌当即怒斥:“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为抗议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的歧视,维护民族尊严,他找来一块木牌,用英文在上面写上:“我是中国人!”
董存瑞
1948年5月25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他毫不犹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年仅19岁。
王小二
中国少年抗日英雄。1929年生于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1942年10月25日(农历9月16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残酷地杀害了,牺牲在涞源县狼牙口村,年仅13岁。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
抗日英雄故事哪些哦
个人感觉陈庚的干儿子九斤半的事迹比较感人!
他曾在长征图中用陈庚赠予的木刀手刃日寇,曾抬过担架,总是把自己的干粮让给伤病员吃,而自己强忍着饥饿。然而不知详情的陈庚大将曾几次发现九斤半“偷吃”干粮而训斥过他,就在他快被饿死的时候,陈庚才突然发现九斤半的干粮袋还是那么鼓鼓的,拿出一看,里面装的却是一块牛骨头,上面还印下了九斤半那稚嫩而坚固的牙印,那时他叫了一声“爸爸”,他那样自愿叫陈庚还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他死了,可以说是被饿死的,可他更是为了革命而壮烈牺
牲的。陈庚感到万分的悲痛,那份深切的伤痛似利刃直插于心口,革命要继续,然而在长征的路上不再有义子相随了!......
一个小孩子,却有如此血性,如此志气!用他的生命为长
征加注音符,用鲜血写就“革命”,那是多么伟大的奉献啊,
我敬慕他!
附加:九斤半父亲被白匪杀害和母亲也病死了的大约十一二岁的孤儿。陈庚也不知道他的名字!

一年级抗日英雄读后感100 字
硝烟弥漫的战场,八路军和日本鬼子进行着激烈的斗争,两个小八路——大兴和小武冒着生命危险为八路军送情报。大兴在与鬼子纷争时,左腿不幸负伤,只得留在敌占区养伤,但是他们带着伤仍坚持进行战斗,几次差点牺牲……
电影《两个小八路》的情节扣人心弦,我自始至终为影片中的小英雄捏着一把汗看完电影,我陷入了沉思……
两个和我年龄相仿的小孩,却有着“爱祖国、爱人民、严守纪律”的心,在危急时刻始终能随机应变,他们的机智勇敢真令人折服。而我们呢?有这样好的学习环境却不能好好珍惜,遇到一点小事就乱了阵脚,不敢向困难挑战,只是因为心里的胆怯,哪能跟机智勇敢的大兴和小武相比呢?他们面对心狠手辣的日本鬼子毫不畏惧,反而几次三番给他们制造麻烦,使我们八路军赢得战胜敌人的机会,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我想,我们真应该好好学习他们的精神,把他们的精神运用到我们的学习中去,不断前进,为理想而奋斗!
这部电影又让我联想到了许许多多的革命先烈,如李大钊、郝副营长等,他们为了祖国的解放事业,为了后人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在革命战争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精神多宝贵呀!想想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啊!我们真应该发奋图强,好好学习,让自己将来成为栋梁之才,为祖国的建设增添一份力,这样才对得起那些为我们创造幸福生活的革命先烈呢!
殉国的抗日英雄故事
七十多年前,一位叫许亨植的朝鲜人走上了东北抗日战场,他率领着抗日联军的勇士们英勇打击日寇,把自己的名字捐刻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
许亨植又名李熙山,1909年生于朝鲜庆尚北道善山郡,因其父参加朝鲜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义兵运动失败,于1913年被迫举家流亡中国东北,1930年加入gcdzg,9.18事变后,许亨植到滨县、汤原、庆城等地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游击队,1936年1月起,先后在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路军任团长、师政治部主任、十二支队政委、东北抗日联军第九军政治部主任、军长兼第十二支队政治委员等职,率领部队在哈尔滨东部地区与敌周旋,消耗日军的有生力量。许亨植还大力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救国会组织,为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积蓄了力量。在这个时期,他在庆城县(庆安县)指挥了十六道岗、八里川等多次战斗.1936年9月,许亨植带领部队奉命西征,来到庆城县十六道岗宿营。午夜,突然有两名老乡跑来报告,说有300多鬼子,有的骑马,有的乘汽车,从铁力方向围过来了。队伍刚集合起来,双方就交了火。因抗联部队处于平地,背靠欧根河,地形不利,许亨植派二团趟过河去,抢占了对岸山头,用密集的火力,打乱了敌人的马队,封锁了敌军步兵火力,打得敌人抬不起头来。)战斗从后半夜打到天明,又持续到傍晚,晚7点时,在山头火力的掩护下,抗日联军向敌人展开了冲锋,到夜里10时击退来犯之敌。战斗中抗联部队伤亡十几人,但歼灭日军四十余人,并缴获了一部分枪支弹药。这次战斗的胜利,扩大了抗日联军的影响,当地一些群众积极报名参加抗日联军。
1940年4月,许亨植率第三路军十二支队在庆城东南50里处的八里川,伏击日本开拓团,歼灭日本警卫兵20多人,缴获战马39匹和一些军用物资。
1942年8月1日傍晚,许亨植带领两名战士,返回庆城密营途中在青峰岭南坡少凌河转弯处露营,生火做饭,由于地势低洼且无风 ,炊烟不散,被南面四里处元宝顶山上的庆城“讨伐”挺进队发现,翌日早2时,挺进队50多人开始行动,设四道卡子,拂晓前包围了许亨植的宿营地,经过2个小时的激战,许亨植终因寡不敌众英勇牺牲,时年33岁。
解放后,庆安人民为纪念这位抗联英雄,在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烈士陵园内为许亨植将军设立了纪念碑。纪念碑上记载了他的生平简历及抗联时期谱写的动人诗篇。每年,广大党员群众和学校师生都来到这里开展纪念活动,重温革命斗争史,缅怀先烈,增强爱国情怀。
“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这是dz总司令为悼念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壮烈殉国而写的一首诗。
左权是中国工农红军和八路军高级指挥员,著名军事家。ze称他“足以为党之模范”,dz赞誉他是“中国军事界不可多得的人才”。他1905年3月15日生于湖南醴陵一个农民家庭。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1期学习。1925年2月加入gcdzg。同年12月赴苏联,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30年回国后到中央苏区工作,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第1分校教育长、新12军军长、第15军军长兼政治委员、红1军团参谋长等职,参加了开辟中央苏区和五次反“围剿”作战。1934年10月参加长征,他参与指挥所部强渡大渡河、攻打腊子口等战役战斗。到达陕北后,参加了直罗镇和东征等战役。1936年5月,任红1军团代理军团长,率部参加了西征和山城堡战役。
全国抗战爆发后,左权担任八路军副参谋长、八路军前方总部参谋长,后兼八路军第2纵队司令员,协助dz、ph指挥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粉碎日军多次残酷“扫荡”,威震敌后。1942年5月25日,他在山西省辽县十字岭战斗中壮烈殉国,年仅37岁。为纪念左权,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决定将辽县改名为左权县。
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平原上,活跃着一支以回民兄弟为主组成的部队━━回民支队。这支部队屡建战功,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被八路军冀中军区誉为“无攻不克,无坚不摧,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md称其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 。马本斋就是这支英雄支队的司令员。
马本斋,1901年出生于河北省献县的一个回族农民家庭。早年投身奉军当兵,逐级升至团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因不满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毅然弃官返乡。全国抗战爆发后,在家乡组织回民义勇队,奋起抗日。1938年率队参加八路军,所部改编为冀中军区回民教导总队,任总队长。次年教导总队改称冀中军区回民支队,任司令员。马本斋作战勇猛,身先士卒,在回民支队和广大群众中有很高威望。从1937年至1944年,马本斋率部经历大小战斗870余次,歼灭日伪军3.6万余人,打得敌人闻风丧胆。
马本斋在革命斗争中深深感受到党的伟大,决心加入gcdzg。他在入党申请书中写道:“我甘心情愿把我的一切献给伟大的gcdzg,献给为回族解放和整个中华民族的解放而奋斗的伟业。”1938年10月,马本斋光荣地加入了gcdzg。
由于长期的艰苦作战,马本斋身患重病。1944年1月,在回民支队奉命开赴延安前,他抱病作了最后一次动员报告,叮嘱同志们:“要跟着党,跟着md,抗战到底!”同年2月7日,马本斋在山东莘县病逝。
新华社北京2月5日电 “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
当我们吟诵方志敏的不朽诗篇,无不为这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对党和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而肃然起敬。
方志敏,1899年 生,江西省弋阳县人。1922年8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3月转入gcdzg。1928年1月,参与领导弋横起义,创建赣东北苏区,领导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10军。先后任赣东北省、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红10军、红11军政治委员,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他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赣东北实际相结合,创造了一整套建党、建军和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md称之为“方志敏式”的根据地。
1934年11月初,方志敏奉命率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北上,任红10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至皖南遭国民党军重兵围追堵截,艰苦奋战两月余,被7倍于己的敌军围困。他带领先头部队奋战脱险,但为接应后续部队,复入重围,终因寡不敌众,于1935年1月27日在江西玉山陇首村被俘。被捕那天,两个国民党士兵搜遍方志敏全身,除了一块怀表和一支钢笔,没有一文钱。诚如方志敏所说:“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在狱中,面对敌人的严刑和诱降,他正气凛然,坚贞不屈。1935年8月6日在江西南昌下沙窝英勇就义,时年36岁
抗日英雄故事,要短点的
王小二 中国少年抗日英雄。1929年生于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1942年10月25日(农历9月16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残酷地杀害了,牺牲在涞源县狼牙口村,年仅13岁。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稍微过一点啊,原谅了! 1931年9月21日,矢志抗日的吉鸿昌将军被蒋介石逼迫下野,到国外“考察实业”。船到美国,吉鸿昌就接二连三地遭到意想不到的刺激,如那里的头等旅馆不接待中国人,而对日本人却奉若神明。有一次,吉鸿昌要往国内邮寄衣物,邮局职员竟说不知道中国。陪同的人对吉鸿昌说:“你说自己是日本人,就可受到礼遇。”吉鸿昌当即怒斥:“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为抗议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的歧视,维护民族尊严,他找来一块木牌,用英文在上面写上:“我是中国人!” 狼牙山五壮士 1941年8月,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调集7万余人的兵力,对晋察冀边区所属的北岳、平西根据地进行毁灭性“大扫荡”。9月25日,日伪军约3500余人围攻易县城西南的狼牙山地区,企图歼灭该地区的八路军和地方党政机关。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某部第7连奉命掩护党政机关、部队和群众转移。完成任务撤离时,留下第6班马宝玉等5名战士担负后卫阻击,掩护全连转移。他们坚定沉着,利用有利地形,奋勇还击,打退日伪军多次进攻,毙伤90余人。次日,为了不让日伪军发现连队转移方向,他们边打边撤,将日伪军引向狼牙山棋盘陀峰顶绝路。日伪军误认咬住了八路军主力,遂发起猛攻。5位战士临危不惧,英勇阻击,子弹打光后,用石块还击,一直坚持战斗到日落。面对步步逼近的日伪军,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义无反顾,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殉国;葛振林、宋学义被山腰树枝挂住,幸免于难 张自忠(1891.8.11-1940.5.16),字荩忱,中华民国陆军中将加上将衔,牺牲后追授为陆军二级上将军衔,著名抗日将领,民族英雄。同时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牺牲的最高将领。汉族,山东临清唐园村人。1911年在天津法政学堂求学时秘密加入同盟会,1914年投笔从戎。1917年入冯玉祥部,历任营长、团长、旅长、师长、军长、集团军总司令等职。张自忠,一代名将,生于“中华民族遇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之1891年,别于抗战相持阶段之1940年,年49岁。张自忠戎马三十余载,竭尽微忱。自抗战事起,命运起落无常。曾被污为汉奸,备受责难。又抱定“只求一死”之决心,一战于淝水,再战于临沂,三战于徐州,四战于随枣,终换得马革裹尸还,以集团军总司令之位殉国。以一生之践行,换得了名中的一“忠”字。 杨靖宇(1905-1940)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民族英雄,鄂豫皖苏区及其红军的创始人之一,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原名马尚德,字骥生。汉族。河南确山人。父亲马锡龄是一穷苦农民。杨靖宇八岁时进私塾读书。1918年入确山县高等小学读书。1923年进开封纺织染料工业学校,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192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3月,为迎接北伐军胜利北进,领导了确山农民起义。同年5月加入gcdzg。1928年初调到中共河南省委工作,在洛阳、开封等地先后三次被捕入狱。1929年奉中共中央之命赴东北,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同年秋被捕,在狱中坚持斗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出狱,任哈尔滨市委书记,满洲省委委员、代军委书记等职,积极领导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1933年任中国工农红军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政委、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独立师师长兼政委。1934年任南满抗日联军总指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兼政委等职。1937年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指挥兼政委,基本队伍有六千余人,分布南满一带开展抗日斗争。卢沟桥事变后,杨靖宇发动西征,经常出击日军,支援关内的斗争。1938年5月,召集南满党和军队干部开会,讨论坚持游击战争策略。会后,在通化、临江一带开展抗日斗争,给敌伪军以沉重打击。同年冬,日寇实施惨无人道的归屯并户政策,并勾结日本武装屯田移民,加强对南满抗日根据地的摧残,抗日联军的处境更加艰难。杨靖宇率第一路军一部一千四百多人,进入长白山密林中。次年,在蒙江县境与敌人战斗中受重大损失,队伍剩四百多人。1940年1月,为解决部队给养问题,命部队主力北上,自己带领一支小部队东进。到了最后,他身边仅有7名战士,4名负伤。于是杨靖宇下令4人转移。后来,他派了剩下的两名战士去找村落些吃的,下山后,两名战士被日伪军杀死。杨靖宇明白了一切。2月22日,在一间雪地中的小破屋里度过了人生的最后一夜。2月23日,孤身一人在吉林蒙江县(今靖宇县)保安村前三道崴子遇到四个中国人,杨靖宇恪守党的铁的纪律,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于是给了钱,让其中一人帮他买些食物和棉鞋。那个人回大屯泄密给日伪当局;关东军讨伐队包围了将军,并紧急召集由抗联叛徒组成的伪满特工队参战;经过数小时激战,将军被叛徒机枪点射命中要害,壮烈殉国。经日军解剖,发现他竟以军大衣中的棉花、树上的树皮、雪下的草根为食。凶手迄今仍苟活人世;特工队的领队叛徒、原抗联1军1师师长程斌于抗战胜利后混入山西省的八路军队伍,并于1950年代初被发现镇压。 赵尚志:1934年3月底,赵尚志邀集十几支义勇军的首领,共同商议成立了东北反日联合军司令部。大家选赵尚志为司令。1934年6月28日,珠河反日游击队扩编为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赵尚志任司令,队伍扩大到450多人。哈东支队成立后,兵分3路,攻打了五常、宾县、方正等县城。三岔河激战两天一夜,歼敌百余。在肖田地,赵尚志率200余骑兵突遭500多日伪军的包围。他沉着指挥部队反击,双方一直激战到晚上。趁夜黑敌疲,他派出精兵携带30余马匹,突出敌人的结合部,敌误认主力突围,急忙尾追,留在原地的我军主力突袭其背后,歼敌130多人,赵尚志率部从容突出重围。 1942年2月12日凌晨,赵尚志在特务刘德山的引诱下,带领小分队去袭击梧桐河伪警察分所途中,被刘开枪击伤。赵尚志回手击毙了刘德山。他命令队员携带文件转移,自己忍着伤痛开枪掩护。最后,赵尚志终因伤势过重,失血过多,在昏迷中被俘。赵尚志在生命垂危时刻,不吃不喝,怒斥敌人,宁死不屈。2月12日9时,年仅34岁的赵尚志闭上了眼睛。凶狠的敌人把赵尚志的头割下来送到长春请功,把他的躯体扔到松花江的冰窟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