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合作启示 西方工会对我国工会发展有何启示
西方工会对我国工会发展有何启示
西方工会对我国工会发展有何启示
西方工会理论对我国工会工作的启示
西方国家的工会组织与资方基本上是处于对立状态,这是由其社会制度决定的。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劳动者的根本利益与国家的利益是一致的,国家赋予劳动者的政治权利远高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者。但是,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也会遇到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一些共性问题。我国的《工会法》中明确规定:“中华全国总工会及其各工会组织代表职工的利益,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因此,对国外工会理论中关于维护劳动者经济权益的一些观点和做法加以借鉴,将有助于推动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
(一)我国工会要彻底完成从“福利工会”到劳动者合法权益“维护者”的角色转变
与西方的工会组织不同,我国的工会组织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条件下,由于整个社会的劳动管理和执行完全由政府负责,职工利益包容在企业和国家的利益当中,工会的主要作用是“配合”和“支援”行政工作,并不对职工负有直接的责任。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谈及劳动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并没有“工会”这一范畴。绝大多数的教科书或论著中,甚至见不到“工会”这一字眼。关于工会的地位和作用,在社会上曾长期被人忽视,乃至20世纪60年代曾刮起工会“消亡风”,至今在人们思想上还有很大影响。针对这个问题,dp曾明确指出:“工会不再是有些人所认为的那种可有可无的组织了。”[19]工会是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工会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有其历史的客观必然性。
从国外工会理论的发展不难得出,劳动者在劳动关系的博弈过程中,个体由于意识到自身的力量薄弱,势必会寻求建立代表自己和维护自身权益的集体组织——工会组织。所以,工会作为劳动关系博弈链中的缓冲地带和协调组织,具有其他组织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工会作用的发挥和地位的体现,也必须通过劳动者的认可和信任才能实现。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也应是工会工作的出发点。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劳动关系由行政指导向市场调节复归。因此,工会必须依托劳动关系方能在社会关系中存在,否则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社会基础。从另一方面讲,劳动关系领域必须要有工会的实质介入,才可以实现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工会要加大源头参与力度,发挥好代言人的作用,从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上通过有理、有力、有节的表达,为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创造制度条件。在法律执行过程中,要突出工会工作重点,加强集体谈判和签订集体合同工作,加大劳动法律和行政法规的立法参与和执法监督力度,在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和劳动保护等切关劳动者利益的方面,发挥作用,维护劳动者权利。对于劳动者,工会组织要引导劳动者正确对待改革发展中的利益关系调整,不断增进理解合作,落实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职工董事监事制度,充分发挥企业民主,努力实现与企业(用人方)的互利互赢,保证劳动者的民主权利和经济利益的实现。
(二)要把影响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关键问题作为工会工作的主要出发点
工会工作是一项连续性的工作,以劳动关系变化为重点开展工作,可以促进工会不断改善工作方式、增强工作活力,确保工会组织能够保持对劳动者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一是工会要从源头上积极参与完善与劳动关系相关的法律法规基础建设。
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劳动力市场行为的规范、劳动关系的调节同样需要劳动立法来保证。建立完备的劳动关系法律法规,可以通过法律来确认劳动关系的内容,明确劳动合同的法律效力,依法维护企业(用人单位)与员工的劳动关系权益。不仅要重视综合调整劳动关系的专门的劳动法典,即劳动法的基础建设;而且要不断建立完备的单项劳动法律法规,如劳动保护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法、最低工资标准法等。专门法和单项法共同形成劳动法律调解体系,规范劳动力的市场行为,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在劳动法律法规实施的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劳动执法机构和劳动监察机构,以保证法律法规的实施。
二是要充分发挥工会组织作用,推动开展集体协商(谈判)和三方协商机制的建设。
通过前文分析可以看出,集体协商和三方机制是国外工会理论在实践上的主要经验体现。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强势资本的客观存在,尽管法律可以起到调节作用,但是劳动者和雇主之间的事实上不平等仍不可避免。工会的出现改变了劳动者个人的孤立地位,把劳动者的个人行为提升到组织行为,增加影响力。工会可以通过代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开展集体谈判(协商)确定劳动条件,通过签订集体合同规范劳动关系主体双方的行为。同时,三方机制的建立也可以避免劳动者个体之间因竞争而产生的内耗,通过群体的形成增加劳动者与用人方抗衡的力量,为劳动者争取尽可能好的劳动环境、工资报酬和福利待遇;另一方面,也避免劳动者对劳动条件提出无序过高的要求,实现劳动者与企业经营者共享企业发展成果。
(三)当前工会应该加强对劳动者经济权益的维护
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和企业在劳动关系中形成互为依存又相互矛盾的不同主体,会不可避免地发生劳动者与企业的利益纠纷乃至冲突。双方从各自利益出发,难免会出现利益矛盾,尤其是经济利益矛盾。工会作为劳动者的代表,协调和稳定劳动关系的功能至关重要,不可替代。
工会维护职工经济权益主要内容应该包括:
一是维护劳动者的就业权益,依据《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工会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立劳动合同制度和健全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
二是根据社会发展和企业经济效益好坏,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为劳动者争取提高工资收入水平,督促企业不仅执行最低工资标准,而且要合理给予劳动者高于最低工资水平之上的工资支付;
三是工会要积极努力为劳动者争取更高的福利待遇,保障劳动者带薪休假、加班补助、培训提高的权利;
四是工会要在制定合理的劳动定额的基础上,为劳动者争取减少工作时间,减轻工作强度;
五是工会要尽力为劳动者争取安全、舒适的劳动环境,监督劳动保护职业安全等制度的执行,参与工伤事故等问题的处理,确保劳动者能够得到应得的保障;
六是工会要为劳动者争取更多的培训机会,帮助劳动者通过接受培训提高技能,获得更高的工作效率,提供应对就业风险的重要保证;
七是工会要努力争取维护劳动者在自我发展上的需要,监督、督促企业建立合理、公平的职业升迁体系,保证劳动者在企业中能够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
八是在与劳动者相关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履行过程中,工会要积极作为,一旦出现企业裁员、生育、医疗、工伤等情况,要尽可能为劳动者争取更多的经济补偿。
工业革命对我国的科技发展有何启示
1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2 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生产工具的改进,要依靠科学技术,同时又促进了科技,生产力发展.3 一种新的制度的确立和巩固,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
科举制度对社会发展有何启示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是对科举促进社会发展作用的最生动描述。
它不是固化社会阶层,而是制度性引进活水,让身份低贱者都抱有改变命运的希望。这是古代中国社会不多见的公平正义的显现,在世界范围内当属先进文化。
如果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尊者更尊,卑者更卑,固化阶级阶层,那这个社会病入膏肓了。刘邦那时就反对这二代那三代,美国官方不承认有阶层之别,这些都是可贵的。在中国,四个尊重的人才观已经确立多年,但政策化滞后,任人唯贤、鼓励人人可做人才的措施尚未全部落实,要加把劲了。否则,要出很大问题。
世界首创,底层民众有机会进入统治阶层,提供了上升通道,减少了造反的发生。
今天红二代,官二代,富二代,将二代,拼爹,拼妻爹,炫干爹,造就许多以吊丝毛自称的高尚人士。
中国工会和西方工会的区别
西方工会和咱们工会都是为劳动者权益服务的,但是西方工会明显有话语权,因为他们手握著巨大的选票份额。基层组织的工会拥有经验丰富的“职业说客”和选举期间挨家挨户“敲门”的战术。所以任何政治家对这个巨大的“票仓”都不敢得罪,更不敢对工人利益掉以轻心。从中可以看出西方工会所以能牛起来,不是靠执政党和政府给权,而是工会直接掐住了要想执政和正在执政官员们的仕途命脉,谁也不敢小瞧。
我们的工会就是领着职工打打球、拔拔河,做这个工作的,基本上是岁数大的、资格老的或者没事干下岗的。俗话讲:“工会工会,吃饱了就睡”从有的地方看是实际,工会法讲:工会要“要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和民主权利,代表和组织职工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参与企业和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从“参与”的字眼看可看出端倪
西方工程教育体系的发展趋势对我国工程教育有什么启示
我想这个问题呢不是你我普通学者所能研究出的问题,它关系到我国教育工程建设和教育教学体系。这个问题呢相信我国的工程教育的学者专家也在研究和探索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给我们最好的解释。
苏联的发展历程对我国有何启示
太多值得我们谨记的地方了,概括如下:经济要均衡发展,重视社会公平,必须肃清腐败,对民族分裂主义剿抚并重,对无政府主义要严厉打击,卧薪尝胆不搞军备竞赛

苏联解体我启示:经济命脉必须掌握自手;二鸡蛋能放篮;三经济建设必须内外并举能依赖单经济模式;四必须强化力储备包括外汇黄金等硬通货;五做经济危机预案管理等
世博会的灵魂是创新,这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何启示意义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赶超发达国家,关键是靠创新。没有创新,就要受制于人,没有创新,就不可能赶超发达国家。
科技发展靠创新,创新是力量之源、发展之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处于领先的地位。
要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速培养创新人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上,实行我国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商鞅变法对今天的社会发展有何启示?
改革必然要触及既得利益,必然会遭到方方面面的反对。历史上任何一次变法维新,都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的重新选择,而且是一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这也便是改革会遭到阻力的真正原因。(总之就是政治有风险,改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