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化的李嘉图模型 李嘉图模型假设前提的含义和用意分别是什么?求标准答案。
李嘉图模型假设前提的含义和用意分别是什么?求标准答案。
李嘉图模型假设前提的含义和用意分别是什么?求标准答案。
一、引言
自由贸易能够给各国带来利益是普遍能够接受的观点,但是众所周知,没有哪一个国家在实际上实行自由贸易。这是为什么呢?传统的贸易理论解释政府之所以要建立贸易壁垒是由于来自利益集团的政治压力,因为进口竞争会对某些国内工业造成威胁,这些工业会游说政府进行贸易保护(Kruger 1974,Pincus 1975,Mayer 1989)。其它的一些研究建议政府使用贸易谈判争取更多的贸易好处(Morishima,1989)。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我们分为三条线,第一条线建立在最优关税的基础上(Johnson,1954),使用协议对策来模型政府间的贸易谈判(Mayer 1981,Riezman 1982)。第二条线属于新贸易理论文献。它假设市场结构是寡头结构,政府采用策略贸易政策获得相应于市场力的经济利益(Dixit and Kyle 1985,Krugman 1986)。第三条线把国际贸易谈判看作是两阶段对策:在第一个阶段,利益集团游说他们偏好的贸易政策,从而决定政府的政策偏好,在第二个阶段,政府之间谈判确定国际均衡(Grossman and Helpman 1994,1995a,1995b)。
这些研究对于一个特殊的贸易体制为什么存在提供了洞见,但是它们并没有说明贸易模式是如何演化的及和交易效率有关的各国的均衡分工水平的关系。这篇文章目的是研究基于个人生产和贸易决策的由均衡分工水平决定的贸易模式及相应的贸易政策。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发展了一个带有交易成本和内生比较优势的李嘉图模型。杨和布兰(1991)和杨(1994)把内生比较优势和外生比较优势区别开来,内生比较优势是由对生产方式和专业化水平的事后选择产生的,外生比较优势是由事前的差别引起的(包括嗜好、禀赋和生产函式)。
在我们的模型里,个人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他们首先在自给自足和贸易之间进行选择,然后决定生产和贸易什么及多少。政府决定贸易政策:他们可以选择纳什关税对策,或纳什关税谈判,或自由贸易政策。我们将证明随着交易效率的改进,均衡的分工水平增加。如果一个高的分工水平在一般均衡中发生,每个国家都有力量来影响贸易条件,因此都有动机强加一个关税,如果两个国家进行纳什关税对策(也即在给定对方的关税条件下选择自己的关税),那么会发生贸易战,把贸易利益全部耗尽,面对如此风险,所有政府将会偏好贸易谈判,而不是贸易战。而纳什关税谈判的结果是自由贸易。如果一个中等的劳动分工水平在一般均衡中发生,这时有可能一个国家完全专业化于生产某一种产品,而另一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也即它既有国际贸易又有国内贸易,也有可能一个国家完全专业化,而另一个国家一部分人完全专业化,另一部分人自给自足,也即二元经济存在,那么单边贸易保护和单边贸易自由将共存。
模型的结果建议国际分工模式和水平的发展可能是国际贸易模式演化的一种驱动力。这可解释在18世纪到19世纪一些欧洲政府从重商主义到自由贸易的政策变化,也可解释发展中国家从保护关税到贸易自由化和贸易谈判的政策变化,这个结果也为贸易谈判提供了理论基础,且突出了贸易谈判在取得稳定贸易自由化中的重要性。
这篇文章的组织如下:第2节给出一个简单的带有交易成本和内生比较优势的李嘉图模型,讨论交易成本和均衡分工水平的关系,从而可看出贸易模式是如何随着交易效率的改进而演化的。第3节针对不同的贸易模式讨论政府的政策选择。第4节总结。
二、一个一般均衡李嘉图模型
2.1 模型
我们考虑两个国家,分别记为国家1和国家2,国家i有M[,i]个消费者和生产者,i=1,2。假设同一个国家内的个人事前都是相同的,有如下形式的效用函式:
这里x[,i],y[,i]表示产品x和y的自给量,x[d,i],y[d,i]表示产品x和y的市场购买量k[,i](k[,i]∈[0.1])是交易条件系数,它表示每购买一个单位商品,买者只能收到k[,i],而1-k[,i]则在交易过程中损失掉了。
国家1和国家2内的个人的生产函式分别为:
这里L[,ix]和L[,iy]分别表示用于生产产品x和y的劳动数量,L[,ix]+L[,iy]=2,表示产品x和y的售买量,生产产品x有一个固定的学习费用,具有区域性递增的规模报酬,生产产品y是常数规模报酬的,c>1,b<1,i=1,2。
如果两个国家的个人配置相同的劳动生产产品x和y,那么显然国家2的个人生产产品y具有外生比较优势,但是如果国家1的个人配置较多的劳动生产产品x,那么国家1的个人生产产品x具有内生比较优势。
国家内的个人的决策问题联络到每一种产品的自给量,市场购买量,售买量,也即要对六个变数,x[,i],y[,i],x[d,i],y[d,i],x[s,i],y[s,i]≥0进行选择。因此总共有2[6]=64个可能的内点解和角点解,面对如此的决策问题,文(1978)已经证明个人不会同时既买又卖同样的产品,也不会同时既生产又买同样的产品,最多卖一种产品。我们称这个结果为文定理。个人的生产、买、卖决策与文定理相一致的我们称之为一个模式。
这里有三个模式可供个人选择:
(1)自给自足。记为A,个人生产两种产品供自己消费,没有买卖,它满足x[,i],y[,i]>0,x[s,i]=x[d,i]=y[s,i]=y[d,i]=0,i=1,2
(2)专业生产产品x。记为(x/y),个人生产产品x,卖x买y,它满足x[,i],x[s,i],y[d,i]>0,x[d,i]=y[,i]=y[s,i]=0
(3)专业生产产品y。记为(y/x),个人生产产品y,卖y买x,它满足y[,i],y[s,i],x[d,i]>0,y[d,i]=x[,i]=x[s,i]=0
所有个人的模式的组合构成一个市场结构,或简称结构。这里总共有八个可行的结构,它们满足市场出清条件和其它的一般均衡条件。我们分别记它们为AA,CP,PC,AD,DA,CC,DC,CE。这些结构的直观图显示在下图1中:
图1 结构图
结构AA是自给自足结构,每一个人都生产两种产品供自己消费,相互之间不存在贸易。结构AD和DA仅仅联络到国内贸易而不存在国际贸易,因此它们仅利用了内生比较优势而没有利用外生比较优势。在这两个结构里,用M[,ix]表示国家i内选择专业生产产品x的个人人数(模式x/y),用M[,iy]表示国家i内选择专业生产产品y的个人人数(模式y/x),M[,ix]+M[,iy]=M[,i]。这两组人之间在国内进行贸易,而他们都不与另一个国家的人贸易。
在结构PC里,国家1内一部分人选择专业生产产品x(模式x/y),另一部分人选择自给自足,人数分别为M[,1x]和M[,1A],M[,1x]+M[,1A]=M[,1]。国家2内所有个人都选择专业生产产品y(模式y/x),故M[,2y]=M[,2]。在这个结构里存在国际贸易。结构CP和结构PC是对称的。
对于结构DC,国家1内的个人一部分选择专业生产产品x(模式x/y),另一部分人选择专业生产产品y(模式y/x),M[,1x]+M[,1y]=M[,1],国家2内所有个人都选择专业生产产品y(模式y/x),故M[,2y]=M[,2],国家1内选择专业生产产品x(模式x/y)的个人既和国内的选择专业生产产品y的个人进行贸易也和国家2的个人进行贸易。结构CD是和结构DC对称的。
结构CC是国家1的所有个人都选择专业生产产品x(模式x/y)而国家2的所有个人都选择专业生产产品y(模式y/x),故M[,1x]=M[,1],M[,2y]=M[,2]。
2.2 一般均衡和它的超边际比较静态分析
由于个人的决策变数在不同的结构之间是不连续跳跃的,我们引进角点均衡概念,一个角点均衡是对于给定的结构满足下列条件的贸易品的相对价格、选择不同模式的个人人数及资源配置:(1)在这个相对价格下,两个国家的每个人都最大化各自的效用;(2)市场出清;(3)在同一个国家内选择不同模式的个人的效用相等。一般均衡是满足一定条件的角点均衡,这个条件是在这个角点均衡价格下个人不会偏离他所选择的模式,也即是说他所选择的模式在这个角点均衡价格下效用达到最大。
为了解一般均衡,首先利用边际分析解出这八个可行结构的角点均衡,我们以结构PC为例解释如何求解角点均衡,在结构PC里,国家1内一部分人选择专业生产产品x(模式x/y),另一部分人选择自给自足,人数分别为M[,1x]和M[,1A],M[,1x]+M[,1A]=M[,1]。国家2内所有个人都选择专业生产产品y(模式y/x),故M[,2y]=M[,2]。为简单起见,我们假设。国家1内选择专业生产产品x(模式x/y)的个人的决策问题是:
国家1内选择自给自足的人的决策问题是:
由于国家1内的所有人作决策前都是相同的,所以选择不同模式的人最大化各自的效用在均衡时结果应该是一样的,由此可以确定均衡的相对价格p,p是产品x相对于产品y的相对价格。解上述两个决策问题并且由U[,1(x/y)]=U[,1(A)],我们可以得到相对价格p=1/k[,1]c。然后我们解国家2内个人的决策问题,由于国家2内所有个人都选择专业生产产品y(模式y/x),所以他们的问题为:
由市场出清条件我们可以解出M[,1x]和M[,1A],这样我们就得到了结构PC的角点均衡。用相似的方法,我们可以解出所有其他结构的角点均衡。这些结果总结在下表1中。
表1 角点均衡
然后对于每一个角点均衡价格,我们比较个人在不同模式下的效用,使得这个结构所选择的模式的效用是最大的,这样便可确定一个引数子空间使得在这个引数子空间范围内该角点均衡是一般均衡。一般均衡和它们所对应的引数子空间被总结在下表2中:
表2 超边际比较静态分析
在表2中,大写字母C表示一个国家完全分工,大写字母D表示一个国家国内分工,大写字母A表示一个国家自给自足,大写字母P表示一个国家部分分工,一部分人自给自足,一部分人专业化。因此,结构AA表示两个国家都自给自足。结构AD和DA表示一个国家自给自足而另一个国家国内分工。结构PC和CP表示一个国家完全分工而另一个国家是自给自足和专业化共存,在这些结构里,具有低交易效率的国家看起来象不发达国家,由于它不能从贸易中得到任何好处并且随着均衡从自给自足跳到该结构时该国与其他国家的收入差距扩大。同时,在不发达国家里事前相同的个人被分成从事专业化生产并同外国进行贸易的一部分人和不从事商业生产而自给自足的一部分人。那些自给自足的一部分人看起来有点象失业,因为他们不能在市场上找到工作。在结构CD和CC里所有个人都完全专业化,但结构CC是两个国家都完全专业化不存在国内贸易,而结构CD是国家1完全专业化国家2存在国内分工。图1给出了所有均衡结构的直观图。如果字母A或P的出现不断减少或字母D或C的出现不断增多,我们说分工水平增加。从表2可看出,交易效率决定均衡的分工水平,随着交易效率的改进,均衡的分工水平从自给自足到区域性分工最后是完全分工。
一般均衡的超边际比较静态分析可被总结为下列命题1:
命题1:如果两个国家的交易效率都很低,那么自给自足是一般均衡结构,此时既不存在国内贸易也不存在国际贸易。当一个国家的交易效率得到改进,它就会出现分工,如果另一个国家仍然是自给自足,或者是一部分人选择自给自足,那么结构AD或DA或PC或CP是一般均衡结构。当两个国家的交易效率都充分地得到改进,那么完全分工是一般均衡结构(CD或DC或CC)。
如果自给自足是一般均衡,那么总的生产力低于生产可能性边界。随着交易效率的不断改进,均衡的总的生产力会接近生产可能性边界。周、孙和杨(1998)证明了对于一大类带有外生和内生比较优势的消费者和生产者模型而言,如果个人总数是连续的,那么它们的一般均衡是存在的,并且结果是帕累托最优的。因此我们的超边际比较静态分析蕴涵如果交易效率很低,由于比较优势和交易成本之间的你消我长,帕累托最优并没有达到生产可能性边界。随着交易效率的不断改进,均衡的总的生产力和帕累托最优会接近生产可能性边界。这个结果可用来解释交易条件对经济发展的含义和贸易依存度与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交易效率的改进能够扩张贸易网,从而提高均衡的总的生产力。
我们的结果也可以用来解释经济发展转型期间的“不发达现象”(underdevelopment phenomenon)。当一个经济从自给自足向高水平的国际贸易发展时,具有较好交易条件的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之间的实际收入差别由于国际贸易好处的不平等分配会增加,这会引起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之间贸易摩擦,促使他们通过关税政策来争夺贸易好处。下一节我们转向讨论这个问题。
三、内生贸易政策
这一节里我们引进政府对贸易政策的决策进入模型。政府决定贸易政策:他们可以选择纳什关税对策,也即在给定对方的关税条件下选择自己的关税,或纳什关税谈判,或自由贸易政策。
由于关税的福利影响对于不同的结构是不一样的,所以在考虑政府对贸易政策的决策时我们分开考虑不同的结构,在所有八个可行的结构中只有五个存在国际贸易,它们是PC、CP、DC、CD和CC,由于结构DC和结构CD是对称的,结构PC和结构CP是对称的,所以仅需要考虑结构CP、CD和CC,我们首先考虑结构CC,然后是结构CD和结构CP。
3.1 结构CC:完全国际分工
假设每个国家的政府能强加一个关税在进口商品上,关税收入被平均地分配给进口商品的国内购买者,我们采用两步法确定关税率,第一步,对于给定的关税率,个人最大化效用;第二步,政府根据个人的效用水平和不同的贸易政策机制确定关税率。在结构CC里,国家1和国家2的个人的决策问题分别是:
这t[,i]表示国家的i关税率,R[,i]是购买进口商品者所得到的关税收入,其中R[,1]=t[,1]p[,y]y[d,1],R[,2]=t[,2]p[,x]x[d,2]。
解上述决策问题可以得到商品x和商品y的需求函式为:
利用市场出清条件可以得到商品x和商品y的相对价格为:
替代需求函式和相对价格进入效用函式可以得到个人的角点均衡效用水平为:
下面我们看看政府是如何根据个人的效用水平在不同的贸易政策机制下确定关税率的。
3.1.1 纳什关税对策
我们分别求两个国家的个人的角点均衡效用水平对关税率的导数,可以得到如下结果:
上面的四个不等式表明在给定对方的关税率条件下强加一个关税可以使本国公民的福利得到改进,因此政府之间愿意使用纳什关税对策而不愿意实施自由贸易政策。一旦使用纳什关税对策,上面的不等式表明两个政府都会强加一个很高的关税使得双方参加国际贸易和自给自足是无差异的,也就是说政府之间为了争夺贸易的好处而产生贸易战最终会使贸易的好处耗尽,故纳什均衡关税率(t[*,1],t[*,2])由下列两个方程隐式地确定:
3.1.2 纳什关税谈判
在这一小节里我们讨论政府之间采用纳什协议对策,也即通过谈判来确定关税率。从数学上可以证明纳什关税谈判的结果可以通过最大化纳什积得到,纳什积是两个国家的个人从贸易中得到的好处的乘积,贸易的好处可定义为参加国际贸易得到的效用与自给自足得到的效用之差,所以纳什谈判均衡关税率可通过解下列问题:
这个问题的一阶条件为(1+t[,1])(1+t[,2])=1。故均衡关税率为t[*,1]=t[*,2]=0,也即是说纳什关税谈判的结果是自由贸易。
这个结果与纳什均衡结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者导致了贸易好处的完全耗尽。同时这个结果也为为什么自由贸易不能通过市场机制取得提供了理论基础。另外它表明为了贸易自由化和充分利用贸易的好处贸易谈判是必需的。
如果两个政府能够在纳什关税战和纳什关税谈判之间进行选择,他们必定选择后者。因此,如果结构CC是一般均衡结构,而政府被允许选择贸易政策机制,那么一般均衡贸易政策会是由纳什关税谈判导致的自由贸易。
3.2 结构CD:部分国际分工
对于结构CD,国家1内的所有个人都选择专业生产商品x(模式x/y),故M[,1x]=M[,1],国家2内一部分个人选择专业生产产品x(模式x/y),另一部分选择专业生产产品y(模式y/x),故M[,2x]+M[,2y]=M[,2],国家2内选择专业生产产品y(模式y/x)的个人既和国内的选择专业生产产品x的个人进行贸易也和国家1的个人进行贸易。国家1的个人的决策问题是:
这个问题的解为:
国家2的选择专业生产产品x(模式x/y)的个人和专业生产产品y(模式y/x)的个人的决策问题分别是:
这里p[D,x]表示国家2内商品x的价格,并且p[D,x]=p[,x](1+t[,2])。x[d,12]和x[d,22]分别表示国家2内选择专业生产产品y(模式y/x)的个人对产品X的国外需求和国内需求。这里t[,i]表示国家i的关税率,R[,i]是购买进口商品者所得到的关税收入,其中R[,1]=t[,1]P[,y]y[d,1],R[,2]=t[,2]P[,x]x[d,2],x[d,2]=x[d,12]+x[d,22]。
解上述两个问题可得:
明显地,如果两个政府使用纳什关税对策,国家1的最优关税率是零,而国家2会尽可能地提高其关税率,但也不能太高,因为如果太高,会使得国家1退出国际贸易,从而使双方都得不到好处。所以国家2的最优关税率t[*,2]是使得国家1的个人在结构CD和结构AA中得到的效用是无差异的,也即由下式确定:
因此如果结构CD是均衡结构,纳什关税对策的结果是单边贸易保护和单边贸易自由化共存。
在纳什关税对策中,国家2得到了所有的贸易好处。而纳什关税谈判意味着分享贸易的好处,所以国家2没有参加贸易谈判的动机,即使两个国家的政府能够在纳什关税对策和纳什关税谈判之间选择,国家2也不会选择纳什关税谈判,故均衡的贸易政策是由纳什关税对策导致的单边贸易保护和单边贸易自由化共存。
3.3 结构CP:二元结构
在结构CP里,国家1的所有个人都选择专业生产产品x(模式x/y),故M[,1x]=M[,1]。国家2内一部分人选择专业生产产品y(模式y/x),另一部分人选择自给自足,人数分别为M[,2y]和M[,2A],M[,2y]+M[,2A]=M[,2]。国家1的个人的问题同结构CC是一样的。对于国家2来说,我们假设关税收入被平均地分配给每一个人,不管她是专业生产产品y还是自给自足,故国家2内专业生产产品y的个人和自给自足的个人的问题分别是:
这里TA表示政府征收关税情形下自给自足者的决策问题,x[d,2A]和Y[d,2A]分别表示对产品x和y的需求,表示人均关税收入。为了计算简单起见,假设x[d,2A]=0,即国内自给自足者不购买进口产品。
分别解上述最优化问题,得到相应的需求函式,然后利用效用相等和市场出清条件,可以求出相对价格、选择不同模式的人数和均衡效用水平: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区分外生交易成本和由贸易摩擦引起的内生交易成本。随着外生交易成本的不断下降,均衡的贸易结构从自给自足先跳到部分分工然后再跳到完全分工,在部分分工这个转型阶段,不发达国家的单边贸易保护和发达国家的单边贸易自由化共存。到了完全分工阶段,均衡的贸易政策是由贸易谈判导致的贸易自由化。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有两种方法获得贸易好处,第一种方法是通过改进外生交易条件使得均衡结构从部分国际分工跳到完全国际分工,此时双方都有动机进行贸易谈判,谈判的结果是贸易自由化,双方都从贸易中得到好处。第二种方法是通过强加进口关税以牺牲别人的利益为代价获取好处。第一种方法是双方分享一个扩大的馅饼,而第二种方法是双方分享一个缩小的馅饼。这些结果可总结如下:
命题2:随着外生交易条件的改进,均衡的结构从自给自足先跳到部分国际劳动分工,此时不发达国家的单边贸易保护和发达国家的单边贸易自由化共存,存在内生交易费用,一旦达到了完全国际分工,贸易谈判导致贸易自由化,内生交易费用不存在。
四、总结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把交易成本和内生比较优势引进到李嘉图模型中,考察了政府对不同的贸易政策机制的选择。有趣的结果是均衡的贸易政策和国际劳动分工水平有紧密的关系,如果国际劳动分工水平很高,政府之间会通过贸易谈判,谈判的结果是贸易自由化,如果是中等水平的国际劳动分工,均衡的贸易政策是由纳什关税对策导致的单边贸易保护和单边贸易自由化共存。这个模型为贸易政策机制的演化提供了一个理论依据,也为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变化提供一个解释。
特定要素模型弥补了李嘉图模型的哪些不足
李嘉图模型中只有劳动力一种生产要素,不能用于分析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特定要素模型引进了特定于出口部门和进口部门的生产要素,从而将特定要素的收入和国际贸易联络了起来,弥补了李嘉图模型不能解释国际贸易收入分配效应的缺陷。
显著的近义词分别是什么 标准答案.
显著的近义词:明显
显著的意思是明显与引人注目。
大卫李嘉图的经济假设是
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建立在严格的理论前提下:
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或两种要素;
国家之间存在某种特征差异;
各国的比较利益的静态不变的,不存在规模经济;
自由贸易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进行的,以物物交换为形式;
生产要素在一国国内可以自由流动,在两国间则不能流动;
不存在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
李嘉图模型,要素比例理论和里昂惕夫悖论的区别与联络
H-O模型和李嘉图模型的异同点:
理解一:
李嘉图模型属于劳动价值论,主要讨论生产效率产生的比较优势引致的国际贸易;而H-O模型属于资源禀赋理论,主要讨论资源禀赋的相对差异引致的国际贸易。
理解二:
H-O模型是李嘉图模型的进一步扩充套件。李嘉图模型只是说明了劳动生产效率的比较优势产生国际贸易,而没有进一步解释造成劳动生产效率差异的原因;而H-O模型则加入了资本生产要素,采用边际分析法,重新论述古典贸易理论,属于标准贸易模型,解释了要素禀赋差异是导致劳动生产效率差别的一个原因。
以上个人浅见,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绝缘的含义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cosΦ就是功率因素,它是衡量一个电网使用质量的引数,单个装置的功率因数与装置自身已经电压、频率、负载大小等都有关系,一个电网的功率因素则是电网内所以装置功率因素的综合结果。
绝缘等级是用电装置在一些条件下能忍受的最高的可以保持绝缘的温度等级,不同的绝缘等级是判断绝缘材料好坏,装置绝缘效能好坏的标准,你说的F级绝缘,说明你的装置的允许工作温度是F级(130度),后面的功率因数0.87则是表示如果装置的功率因数小于此值,可能装置的绝缘等级就不能再是F级,COSΦ=P/S=P/(UI)因为功率因数越低,则输送同样大小有用功率的同时,需要更大的电流,而更大的电流会给装置带来更大的发热,所以同样负荷的情况下,温度高了,绝缘度也就下来了。
不过很少见到铭牌上有这样表示的
泣きたいです的含义和简体型分别是什么?
直接翻译:
因为还有很多,我很想哭。
普通翻译:
多的我想哭。
泣きたいです是【我想哭】的意思。
动词原形(简体型)是【泣く】。变成【。。たい】型,就是【想。。】的意思。
【动词的尾部变成い段(或者说:将动词变成ます型,去掉后面的ます)+たい】这句话的简体型是:泣きたい。
《泣きたくなるけど》是传田真央的音乐作品,收录在《泣きたくなるけど》专辑中。
歌词
「泣きたくなるけど」作词∶传田真央/巖里祐穂作曲∶传田真央/eff Miyahara歌∶传田真央なぜか泣きたくなるけど Maybe this is loveそして时はながれるけど ずっと雨にうたれても ひとつの伞であなただけの そばにいるからポケットで确かめる Love ringちょっとキュウクツな左の4の指人ごみの中で あなたがいる私こっそり特别に感じるの不安や淋しさが 心ためすからこの手を离さないよに あなたを爱していくよなぜか泣きたくなるけど Maybe this is loveそして时はながれるけど ずっと雨にうたれても ひとつの伞であなただけの そばにいるからただいまって帰れる场所があれば毎日好きだよって言ってくれなくてもいい楽しいことより 素直になって I'm sorry言えたら Anniversaryが増えてくの恵みの雨なら 幸せになれるあなたにだけは 全部の涙を见せられるから何故か泣きたくなるけど Maybe this is loveそして时はながれるけど ずっと雨にうたれても ひとつの伞であなただけの そばにいるから初めて出会ったあの日も电车がなくなったあの夜も偶然とは言い切れない気がするのすべては神様のChess受け取ったシナリオ二人が いつか死が别つとも誓うの under the rainこの世で あなただけねえ一生かかっても 伝えたいことがある目の前のDoorを开けたらふたり光の雨の中何故か泣きたくなるけど Maybe this is loveそして时はながれるけど ずっと雨にうたれても ひとつの伞であなただけの そばにいるから何故か泣きたくなるけど Maybe this is loveそして时はながれるけど ずっと雨にうたれても ひとつの伞であなただけの そばにいるから。
Maybe this is love。

李嘉图租金是什么
李嘉图租金
决定企业存在以及企业市场行为的因素,除了竞争这一既定的制度因素外,还有企业拥有的其他企业或者竞争对手没有的知识和生产要素。这些知识和生产要素又被称为资源的异质性。异质性说明企业的资源禀赋不同,它们决定着企业之间的不同市场状态。因而,企业经济租金就是竞争和企业的不同资源禀赋的产物。由于资源禀赋程度的不同导致资源的供给程度的不同,而这样的资源供给产生的经济租金就被被称为异质性资源的“李嘉图租金”。李嘉图租金可以说是由于短期内资源供给所带来的经济租金(Peteraf,1993)。李嘉图租金的创造可以看成是企业拥有独特资源要素的结果,这种独特资源要素往往是同时具备有价值、稀缺和不可替代三项特质(Conner,1991)。可见,因为企业所拥有的资源的独特性是李嘉图租金形成的主要特征,这也是早期租金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
附:租金理论及其发展
租金(简称租)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学概念,在从传统经济理论向现代经济理论的演变过程中,租的定义也在不断地演进,经历了从早期经济学专指地租到地租的一般化——租金概念的产生,再到现代经济学专指由于政府的行政干预形成垄断所带来的超额利润等几个主要阶段。早在17世纪后期,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就对地租理论做了开创性的贡献。在他的《赋税论》中,首次提出地租是土地上生产的农作物的收获量减去生产费用(种子和工资)后所得的剩余部分(即剩余价值)。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均将地租看成是农产品价格超过成本和正常利润的余额。所不同的是,亚当·斯密提出了垄断地租论,大卫·李嘉图提出了级差地租论。地租理论又有地租的剩余理论和地租的边际生产力理论之分。在传统李嘉图学派中,地租被认为是土地收入减去成本之后的剩余,这一剩余的大小取决于农产品的需求和农产品的供给成本,而后者取决于土地的丰度和位置,得到这一剩余的是地主阶级。地租的边际生产力理论产生于边际革命时期,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马歇尔,他认为地租是边际以上土地的生产量超过边际土地生产量的余额。
马歇尔从供给价格的理论中汇出了“准地租”的概念。他指出在均衡价格的决定过程中,存在着短期的情形。假设因某种原因导致需求增加而价格上涨,在短期内,由于生产装置固定,又无新的竞争者,价格会超过生产成本而上涨。这两者之间的差额就是生产者剩余,由于其是依靠生产装置在某种意义上的垄断而来的,因此可以称之为“准地租”。可见这里的租已被扩充套件至泛指各种生产要素的报酬,即超过机会成本的剩余。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租”的概念被进一步扩充套件到“经济租”的范畴,用来表示某种产品或劳务的需求提高,而供给量由于种种原因(如政府干预、行政管制等人为限制)难以增加,导致该商品供求差额扩大,从而形成差价收入或要素收入。在上述租金理论的基础上,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许多有关租金的概念及相应的租金理论。它们分别是李嘉图租金、垄断租金与张伯伦租金、熊彼特租金、组织租金与网路租金和资讯租,等。
什么是李嘉图等价定理?前提条件是什么
由于理性预期学派的最主要代表人物罗伯特·卢卡斯授予1995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进一步奠定了理性预期学派在当今西方经济学界的地位。财政理论也是理性预期学派巨集观经济理论的重要方面。在财政领域中,该派主要集中攻击凯恩斯主义的赤字财政政策。理论上这一点是从理性预期学派的另一代表人物罗伯特·巴罗在70年代中期复活古老的“李嘉图等价定理”开始的。
李嘉图等价定理: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表达了这么一种推测:在某些条件下,政府无论用债券还是税收筹资,其效果都是相同的或者等价的。从表面上看,以税收筹资和以债券筹资并不相同,但是,政府的任何债券发行都体现著将来的偿还义务;从而,在将来偿还的时候,会导致未来更高的税收。如果人们意识到这一点,他们会把相当于未来额外税收的那部分财富积蓄起来,结果此时人们可支配的财富的数量与征税的情况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