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给了我们幸福 是谁拿走了我的幸福
是谁拿走了我的幸福
前不久,中青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孩子幸福指数低位徘徊》的文章,引发了人们关于幸福感的探讨。如今的90后、00后一代,可说是含着金汤匙出生,成长在物质条件极为丰富的环境中,吃穿不愁,家长们更是将其捧在掌心,有求必应。可本该幸福满足的孩子们,为何幸福指数会低位徘徊呢?
有研究表明,是缺乏幸福感的家长将其对于生活的种种不满传递给了孩子,加深了孩子的心理压力,甚至无形中剥夺了他们快乐的权利。特别是对于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中小学生而言,家长的情绪和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们的幸福感水平。从幼儿园阶段,家长们就开始精心安排,带着孩子穿梭于各种才艺班,生怕孩子的学前教育落于人后。上了小学又是各种名目的辅导班。到了中学阶段,更是苦心孤诣,句句话离不开中高考的话题。不少孩子反映,在这样沉重又单一枯燥的环境中,学习和考试似乎成了他生活的唯一任务,一想起来就会感到心烦,做什么事情都无精打采,连生活都觉得失去了乐趣。
家长过分强化学习压力和责任,让孩子压力很大

还在上幼儿园的乐乐马上要上小学了,妈妈经常说:“现在能玩儿就多玩儿会吧,等以后上了学,可就没时间玩儿了。”每当别人问起乐乐想不想上学时,乐乐总是大声地回答:“不想。”问他为什么,乐乐说:“上了学就不能玩儿了。”
升入初三快两个月了,林林没有在12点以前睡过觉。因为妈妈规定他每天学习到晚上12点,还给他找来重点中学的考试卷让他做。每当林林学累了想休息一会儿,妈妈就会对他说,现在苦一点儿,将来就会尝到甜头。现在考上一个好高中比考好大学都难。只要能考个好高中,还愁上不了好大学吗?这样的话简直成了妈妈的口头语,只要一有机会,妈妈就会灌输给林林。
为了不让妈妈失望,林林总是学到很晚。第二天上课常打瞌睡。“像我这样的,班里差不多有三分之一的同学。一到课间,大家都趴在桌上补觉。”
一项关于中国内地城市中小学生睡眠问题的调查显示,有七成以上中小学生不能保证充足的睡眠,约有三分之一没有固定的睡眠时间。有些家长会像林林的父母一样,规定孩子每天除了完成学校作业还要写多少课外习题,甚至还强行规定孩子的睡眠时间。专家指出,连睡觉这项最基本的生活权利都保证不了,孩子们的幸福感体验自然不会强。
南开大学心理专家袁辛表示:“在校园中安静地学习,本就是幸福的一部分,是一种生活的权利。但现在家长对于孩子的家庭教育,过分强化了学习的压力和责任,将学习诠释为将来安身立命和竞争的手段和工具,教育孩子只有学习成绩好才能在社会上立足,很容易使孩子对学习产生反感,仿佛学习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无法以轻松的心态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