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宋佳个人详细资料 THE BIG ISSUE详细资料大全
THE BIG ISSUE详细资料大全 The Big I ue 是一本创始于英国伦敦的杂志,自1991年成立至今已经达24个年头,该杂志原为月刊,1993年6月改为周刊,杂志内容涵括时事、社会议题及

THE BIG ISSUE详细资料大全
The Big Issue 是一本创始于英国伦敦的杂志,自1991年成立至今已经达24个年头,该杂志原为月刊,1993年6月改为周刊,杂志内容涵括时事、社会议题及艺文资讯,现于英国、日本、澳洲、韩国等十个国家以不同版本的形式发行;特别的是,这份刊物的通路,是透过Homeless来贩售。该组织是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以有限公司模式,负责生产和配送杂志到街头的小贩通路,另一个则以非营利组织的形态存在,以帮助这些小贩们解决造成他们无家可归的问题,重新取得生活的主控权。
基本介绍
中文名称:THE BIG ISSUE创刊时间:1991年出版周期:周刊地点:英国伦敦 杂志简介,刊物销售,台湾发行,相关活动,脚踏车日,创刊音乐会,质疑争议,杂志简介
The Big Issue 创办人John Bird TBI(The Big Issue)创办人高登·罗迪克(Gordon Roddick)是美体小铺(The Body Shop)的创办人之一。在全球拓展美体小铺事业期间,罗迪克在纽约看到专由街友贩卖的《街头新闻》(Street News),大受感动。有鉴于伦敦街头日益增加的游民和乞丐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回到英国之后,罗迪克找来具有出版经验、过去也曾一度露宿街头的约翰·博德(John Bird)一起合作,1991年9月,两人联手创办了TBI杂志。 创始TBI的罗迪克(Roddick)和博德(Bird)相信,解决游民的问题,关键在于让他们能自食其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a hand up, not a hand out)。刊物销售
各国TBI大抵都遵循英国版的经营取向。譬如南非版,杂志内容也是由一群自由工作的新闻记者、摄影师和专栏作家负责撰稿,贩卖者则规定必须是十八岁以上、生活贫困、无家可归、失业或无收入的人,但特别强调不分种族、宗教、国籍和性别。出刊时每个售货员可免费支领五本杂志,杂志的进价七兰特(Rand),售价十四兰特。南非版创刊时原为月刊,2008年4月改为每三周出刊,缩短刊期,是为了提高销售员的收入。具有贩卖资格的街友同样也须签订一份规约,包括贩卖时必须佩戴标志,不可乞讨或要求捐款,不能喝酒嗑药,不能挨家挨户贩卖兜售,不能越区销售,不能带着小孩在身边等明确的行为规范。台湾发行
大智文创于2009年底取得The Big Issue Taiwan台湾版《大志》授权发行,并于2010年4月1日正式创刊。创办者期望,这本在英国发行已有二十年的刊物,能同样成功的以社会企业的模式在台湾推行;创办者更期望,让所有有意愿工作的街友或社会弱势的人们,能够得到一个自营生计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借由杂志的贩售,重建个人的信心与尊严,进而重新取回生活的主导权。创刊号(2010.4.1)「愚人世代」台湾版《大志》的创办人李取中以网路起家,做过网路拍卖,创立“乐多”网路平台,2008年创办“乐多新文创线上志”,属于嗅觉敏锐并具商业头脑的“科技新贵”。《大志》将读者群定位在二十至三十五岁的Y世代,并称之为“愚人世代”,“因为这个世代有着无畏的精神,敢于去追求、探索自我,却又同时对社会怀抱着一份责任感。”李取中表示,他希望通过这本杂志,一方面为游民创造工作机会,另一方面则为Y世代的年轻人增进世界观。 《大志》创刊号印制了十万本,这在一般杂志的印量平均只有数千本,顶多上万本的台湾来说,是十分大胆的决定。同时担任《大志》总编辑的李取中强调,“ 这也是一种行销策略,要让更多人知道这本杂志的存在。”创刊初期的各种宣传活动,十足体现了李取中的网路经验及商业手腕,也看得出各界对这个公益议题的支持热忱:童书作家几米帮忙绘制创刊海报,《艋舺》制片人李烈等人出席创刊演唱会力挺,创刊演唱会及位于华山艺文特区的办公室都是接受赞助的,更有服装公司提供一千件T恤、知名背包品牌赞助了一千个书包,第二期《大志》的封面人物、知名歌手张惠妹也是无酬参与拍摄。此外,《大志》更与Facebook上红透半边天的“开心农场”幕后团队合作——开心农场提供十万农民币作为赞助,Facebook上的网友经过加入冬粉等三个步骤,就可以获得一块农民币。大量志工的参与,也显示这份杂志对热血青年的号召力,创刊之初,《大志》Facebook上迅速结集了三万多名冬粉,其中有一两千名愿意担任志工。相关活动
脚踏车日
来自于英国的社会企业《The Big Issue》Bike Ride的活动已举办多年,2010年5月底刚举办完从伦敦—柏林的脚踏车日活动,以及7月底的伦敦—巴黎长达230英里的脚踏车骑士。为让国内的志工活动更加多元、活泼,且能够让更多不同兴趣的朋友一同加入,《The Big Issue Taiwan》也希望延续Bike Ride的精神,因此未来将不定期举办『The Big Issue大脚踏车日』的活动,欢迎热爱脚踏车运动并对《The Big Issue》社会企业理念认同的车友们一同参与。台湾『The Big Issue大脚踏车日』为较小型的脚踏车活动,未来希望能够发展到如英国《The Big Issue》较大的规模,并成为定期举办的常态性活动。创刊音乐会
配合台湾中文版创刊,《The Big Issue》在2010年4月3日星期六下午2:00台北华山创意文化园区举办《The Big Issue》创刊音乐会,现场邀集创作乐团演唱,希望透过音乐会的形式,让更多人可以了解《The Big Issue》所要表达的社会企业理念。同时,电影《艋舺》制片李烈小姐也特地亲自到场参加,号召明星艺人们共同支持对街友问题的关怀,并成为首位The Big Issue的终身志工。质疑争议
全世界所有国家的TBI杂志,都只有通过街友这个唯一通路来贩卖。这项设计的意义在于,街头贩卖不仅可为街友创造直接的收益,同时也让街友有机会与社会接触,重新找到自信和信任。在日本,读者称许TBI贩卖员让街头的气氛显得温暖愉悦,许多人表示受到贩卖员积极态度的鼓舞,读者和街友贩卖员之间的互动,为社会带来正面效益。 台湾版以便利商店作为销售通路,等于直接抹煞了这些潜在的效益。更何况,统一企业在通路经营上向来恶名昭彰,因为剥削严重,甚至有“血汗超商”之名。 超商取代街友通路的争议未休之际,网路上又爆出,《大志》招募的大批志工,除了发放传单、对有兴趣的人解释该刊的目的之外,“任务之一”,还包括帮忙卖杂志,卖出所得一半归杂志社,另一半才捐赠公益团体。 关於志工参与杂志销售的问题,李取中表示,曾经有不少台湾旅英的学生也贩卖过TBI,但这个说法,已被英方驳斥。网友写信到英国TBI的志工部门,询问该杂志志工究竟可不可以上街参与贩卖,得到的回复很明确:英国志工“不能参与贩卖”TBI。 关于《大志》进便利商店贩卖一事,李取中最初的说法是:“我其实一开始是不希望铺这些通路的,但因为希望让社会大众接触到这本杂志,也需要媒体炒作,因此只要不违背我原则性的问题,也就是有游民在卖的地方不铺通路,我就可以接受。”“初期在7-Eleven贩卖只是为了拓展中南部的通路,因为目前中南部并没有贩卖员,等到其他县市也有贩卖员之后就会将刊物撤出7-Eleven。”这样的做法原本就不令人满意,当读者发现台北市的超商也买得到杂志后,反弹声浪自然更大。《大志》后来又宣称,他们正和中南部社福团体合作招募、培训街友,目标是今年达到一百位游民固定贩卖。最快6月或7月,就可能终止便利商店的通路。但这些说法,多数读者大多存疑。 根据《大志》杂志的解释,交由7-Eleven销售的所得,五十元回归《大志》,便利商店自行决定上架费,剩余再以便利商店之名捐给慈善机构“联合劝募基金会”。捐款以专款专用的方式处理,由联劝决定申请单位是否符合失家(homeless)的适用对象,再行拨款。不过,因为《大志》并未与超商决议捐款数字,实际上进入联合劝募的款项,目前尚未公开。至于直接用在游民服务团体的捐款到底有多少,更不得而知了。 回顾过去,其他国家的TBI,也曾多少招来訾议。英国版TBI曾因对其他街头报纸造成竞争威胁而备受批评,尤其在美国,TBI被指内容过于商业化。批评者认为,街报应该关注会影响街友的政治及社会议题,而不是为了追求营收而一味模仿主流报纸。日本版创刊之初,社会上也出现了各种反对的理由,并预言“100%失败”。 不过相较之下,《大志》的风风雨雨,争议焦点是更核心的问题。追根究底,可以发现其中关键在于“社会企业”这个概念。李取中曾表示:“我必须诚实说,我一开始并不是为了帮助弱势才去做杂志……社会企业就是企业,我们只希望能够让大众有持续关注且改善游民的机会,但其实我们与其他商业是没有差别的。一般社会大众会以为我们是非营利组织,用比较高的道德标准要求,但说实话,就是商业企业,不然我直接做非营利组织就好了……” 《大志》强调,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着慈善团体的旗帜,而是开宗明义表示自己是社会企业。“收入的一半扣除通路成本后将会拨入公益组织,作为帮助弱势族群之用。 “不做大志事,就别说自己是大志。”反弹的读者认为,既然不是以TBI的模式和做法来经营,这本杂志的名称就不能称《大志》。有人将台湾《大志》的做法通报伦敦,英国方面表示将深入了解。这场The Big Issue的大志如何收场,未来发展还有待观察。 很赞哦! (1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