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劝曾国藩称帝 书生劝说曾国藩称帝,曾国藩一笑而过,用手指在桌上写下两个字
书生劝说曾国藩称帝,曾国藩一笑而过,用手指在桌上写下两个字
曾国藩是近代历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他组建湘军,攻灭太平天国,对清朝后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家知道,曾国藩的湘军是当时非常强大的一支力量,很多人也因此产生一个疑问,手握重兵的曾国藩为什么不背叛清王朝,自己做皇帝呢?

其实当时的确有不少人劝曾国藩自立为帝,其中有一个名叫王闿运的人,就先后两次劝说过曾国藩。
咸丰三年,奔丧在家的曾国藩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人际关系,在湖南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就是最初的湘军。因为曾国藩做事认真,性格又比较强势,很快就得罪了长沙的文武官员,难以立足。到了当年八月,曾国藩不得不将衙门迁往衡州。随着战局越来越紧急,朝廷对他的期望也越来越大,曾国藩趁机招兵买马,迅速扩大湘军队伍,成了名副其实的统帅。
这时,有一个名叫王闿运的湘潭书生,前来拜见曾国藩。此时的王闿运年纪只有二十出头,意气风发,对功名并不怎么感兴趣,却深信古代纵横家们的帝王之学。王闿运一心寻找明主,想要做开国的功臣。
曾国藩当时求贤若渴,就接见了王闿运。见面之后,王闿运劝曾国藩既不要帮助朝廷,也不要帮助太平军,而是拥兵自重,趁机自立,并且要曾国藩以韩信为前车之鉴。实际上,王闿运是要充当第二个蒯通。从前,在楚汉相争的关键时刻,蒯通劝韩信背叛刘邦,作为刘邦、项羽之外的第三方势力,形成鼎足之势。韩信没有听取,最终被吕后所杀,落得一个“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下场。
可是曾国藩的理想是做圣贤,而不是做枭雄,因此他并没有采纳王闿运的建议,但他认为王闿运是一个难得的人才,所以也没有斥责他,将他留在营中。过了一段时间后,王闿运觉得曾国藩当真没有自立的打算,于是才告辞而去。
咸丰十年时,曾国藩被任命为两江总督,他所领导的湘军也更加强大,可谓声威显赫。这时,王闿运再一次来到曾国藩的军营。这几年间,王闿运与王公大臣们交往,在京城推行他的纵横之术,颇受推崇。但是当他听说曾国藩做了两江总督,便离开京城,特意南下拜访曾国藩。
两人再次见面后,王闿运又开始兜售他的蒯通之计。据记载,曾国藩见王闿运说得滔滔不绝,却始终微笑不语,只是用手指蘸着茶水在桌面上写字。等曾国藩有事离开时,王闿运走近一看,见桌面上写着一连串的“狂妄、狂妄、狂妄”。王闿运怅然若失,只得怏怏离去。
同治三年,湘军攻下太平天国的都城南京,当时在湖南教书的王闿运得到消息后,立刻启程赶去见曾国藩,打算第三次劝说曾国藩,依仗军威率兵北上,以成就帝王大业。可是走到半路,王闿运就听说曾国藩主动向朝廷奏请裁减湘军,知道曾国藩绝无自立的意图,彻底感到失望,随即返回,连曾国藩的面都不愿意见了。
王闿运两次用帝王之学游说曾国藩,那么曾国藩究竟动心了没有?或许有一点儿,例如在咸丰十年七月十六日的日记中,曾国藩写道:“傍夕与王壬秋(王闿运字壬秋)久谈,夜不成寐。”可见曾国藩的心中也因此而犹豫挣扎,并不像表面上那样平静,否则何至于通宵失眠呢?
相关文章
- 曾国藩有没有可能称帝 曾国藩称帝之谜:手握重兵为何不造反?
- 左宗棠劝曾国藩称帝 曾国藩称帝之谜:手握重兵为何没有称帝?
- 左宗棠劝曾国藩称帝 探索曾国藩一生中为何四次拒绝称帝的历史
- 曾国藩有没有可能称帝 解密:曾国藩为什么三次婉拒造反称帝?
- 曾国藩有没有可能称帝 曾国藩简介 曾国藩为什么是半个圣人?曾国藩为什么不称帝反清
- 左宗棠劝曾国藩称帝 曾国藩手握百万雄兵,为什么却没有称帝?
- 左宗棠劝曾国藩称帝 曾国藩湘军如何建立?曾国藩称帝会成功吗?
- 左宗棠劝曾国藩称帝 曾国藩为何不称帝?
- 曾国藩有没有可能称帝 深度分析 | 曾国藩没有造反称帝,到底在顾虑什么?
- 曾国藩有没有可能称帝 曾国藩不肯反清称帝:只因他看透了国人性格里的丑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