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解放战争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解放战争

火烧 2022-11-29 04:46:44 1076
高中历史解放战争 1.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各自的战术初中历史,简洁、标准战略作战,需要贯彻分批歼敌的方针。中共中央决定把第一个歼击目标选择在东北战场。 辽沈战役是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之间进行的

高中历史解放战争  

1.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各自的战术初中历史,简洁、标准

战略作战,需要贯彻分批歼敌的方针。

中共中央决定把第一个歼击目标选择在东北战场。 辽沈战役是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之间进行的。

第一阶段东北野战军主力南下,于10月15日打下锦州,歼敌10余万,俘敌东北“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范汉杰。 截断了北宁线,封闭了东北与华北的陆上通道。

长春守敌动摇,一部起义,一部投诚,长春顺利解放。第二阶段从10月20日开始至28日,进行了辽西会战,东北野战军全歼了妄图重占锦州,夺路南逃的廖耀湘兵团10万余人。

第三阶段从10月29日至11月2日,东北野战军解放了沈阳和营口,东北全境得以解放。 辽沈战役共歼敌47万人,解放了东北全境,连同其他战场的胜利,人民解放军上升为300万人,国民党军队则下降为290万人。

全国军事形势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从此,人民解放军不仅在质上占了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占了优势。

辽沈战役的胜利,使得人民解放军拥有了一个巩固的具有一定工业基础的战略后方,并拥有了东北野战军这支近百万的战略预备队,为以后解放平津与华北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这是中国革命的成功和中国和平的实现已经迫近的标志。”

淮海战役从1948年11月6日发起,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1月6日至22日。

华东野战军主力在徐州以东碾庄地区,围歼敌人黄伯韬兵团,击毙敌兵团司令黄伯韬。 敌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官、中共地下党员何基沣、张克侠率部23000人在贾汪、台儿庄地区起义。

从11月23日至12月15日,是淮海战役的第二阶段。主要作战目标是歼灭由豫南赶来增援而孤军突击的黄维兵团。

中原野战军在华东野战军一部的配合下,全歼敌第十二兵团于双堆集地区,生俘兵团司令黄维。 在此期间,国民党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率领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撤离徐州,被华东野战军主力合围在陈官庄一带,孙元良兵团被歼灭。

第三阶段从12月16日至1949年1月10日。人民解放军发起总攻,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击毙兵团司令邱清泉,生俘副总司令杜聿明。

至此,淮海战役胜利结束。这次战役共计歼敌55。

5万人,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的地区。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带京、沪一带完全暴露于人民解放军的攻击之下。

平津战役是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之间进行的。平津战役第一阶段从1948年11月29日至12月21日,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确定的对平、津、张实行围而不打或割而不围的作战方针,人民解放军完成了对平、津、张的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任务,使敌人失去南逃或西窜的可能,造成了解放军从容歼敌的态势。

第二阶段从12月21日至1949年1月15日,人民解放军按照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作战方针,先歼灭新保安之敌两个师,接着歼灭由张家口突围之敌七个师,并于1月14日总攻天津,全歼守敌13万人,生俘敌警备司令陈长捷。第三阶段从1月16日至31日,在中共北平地下党组织和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人士的有力地促进下,经过谈判,傅作义率部25万余人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

整个平津战役共歼灭和改编敌军达52万人,华北基本上获得解放,并使华北、东北这两大解放区完全连成一片。 三大战役的胜利,使人民群众胜利地完成了与敌主力的战略决战。

三大战役共进行了142天,歼灭敌人173个师,共计154万多人。连同在此期间其他地区的作战,人民解放军共计歼敌182万人。

这意味着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已被消灭殆尽。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巩固基础。

作战背景: 人民解放军经过两年的英勇作战,到1948年秋,敌我力量对比进一步出现了有利于革命而不利于反革命的变化。 首先,敌我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发生了变化。

这时,人民解放军已经增加到了280万人,第一线总兵力则超过了敌人。经过新式整兵运动,全军指战员的政治素质和战斗力也是大大加强了。

此时,国民党军队的全面防御和分区防御都已经破产,为了避免各个被歼,蒋介石决定实行重点防御,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完整的战线,缺少进行战略机动的兵力。 因此,从军事上来说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其次,国民党在政治上已经空前孤立,不但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群众日益看清蒋介石反革命集团内战、独裁卖国的反革命本质,而且国民党内部也是矛盾重重,陷于分崩离析的困境之中,经济上,国民党统治区也是一片混乱,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整个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 而这时解放区的政治经济形势却是蒸蒸日上。

当时各主要解放区已经连成一片,面积达到235。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24。

5%,人口有1。68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5。

3%。而且经过土地改革,解放区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解放军的后方进一步巩固。

这些情况表明,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中共中央军委制定了关于第三年的军事计划,决定在东北、华北、西北、华东等地发起攻势,进行几次大的战役,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

2.以前在中学历史课本上说蒋介石在国共内战开始时有800万军队 其实就

你说的有关日本兵力的数据有误,不止这些。

日本在还没发动战争时已有近一亿的人口(1940年日本人口为七千一百九十三万三千人。1945年日本人口为七千一百九十九万八千人。)

二战中国军民伤亡数据 历史上,中国的抗日战争被称为民族解放战争,它开始于1937年的“七.七事变”;在今天,这一阶段的时间划分,也可以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算起。一场历时14年之久的战争,给神州大地留下了满目创痍,使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延缓达半个世纪之久。

一场针对中华民族的、亘古未有的、残杀手段达250种之多的大杀戮,在北起黑龙江,南至海南岛,东起海岸,西到重庆的广大地域,几乎14年不曾间断。日寇铁蹄所至,奸淫掳掠,生灵涂炭;强盗屠刀所向,血流成河,尸骨如山。

除西藏、新疆之外,全国其他省份大多横遭战祸,无一不受殃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期间遭受损失最惨重的国家,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为了这场战争,付出过像中国这样惨重的牺牲与代价。

然而,14年抗战中中国损失多大?中国人民伤亡几何?却始终是个难以破解之迷。战争已于61年前结束,然而,我们至今却仍未得出一个全面的、准确的、权威的、令人信服的伤亡数据,实在是难以交代。

自1995年以来最权威的数字表明,直接财产损失为1000亿美元,间接损失5000亿美元,军民伤亡3500万人以上。 中国历年来公布的几个数字: 1946年底,国民政府提出,自1937年7月7日至战争结束,我军伤亡331万多人,人民伤亡842万多,共计1173万人; 1947年5月20日,国民政府对1946的抗战伤亡人员总数进行了修订,增加为1278.4974万人; 新中国成立后,就1937年至1945年日本侵华给中国造成的损失作了初步估计——1000万人牺牲和500亿美元以上的财产损失; 1985年,公布战争中的伤亡人数为2100万以上; 1995年,公布战争中我国军民伤亡3500多万人。

由于人们对伤亡3500万的来历不甚了了,加之数字确乎庞大,十年来质疑之声从未停止。概括起来,与此相关而又各不相同的官方机构的统计数字有:中国军民牺牲与死难500万、600—700万、2000万、2062.1万、2200万; 中国军民伤亡1173万、1278.4974万、2000万、2100万、2168.5万、2180万、2500万、2800万、3000万、3480.5896万、3800万、4100万,及人口损失5000万以上。

其中中国军队伤亡380万、1140万。 以上1140万是指——中国军队牺牲207.8万,兵役壮丁牺牲355.5万,共计563.3万;中国军队负伤227.8 万,兵役壮丁负伤347.7万,共计575.5万。

中国战场击毙日军20万、40万、43.56万、45万; 中国战场毙伤日军133万、138万、155.9万、250万(包括俘)。另外,中国战场接受投降日军有105万和128.3万。

由此可见,最小数字与3500万的数字差额甚大,除统计的地域、时段有别,对原始资料的取舍不同外,采用的方法不尽科学合理也是重要原因。 人们对3500万伤亡的质疑,主要基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统计时段含混不清,是自“七.七事变”起,还是“九.一八事变”始,有欠明晰;二是较之1947年国民政府公布的数字增加了近两倍;三是比人民政府于1985年公布的、得到国际史学界认可的数字增加了1400万,幅度相当可观;四是没有采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死亡人数统计法”,而是使用“伤亡人数统计法”。就采用何种方法更为准确可靠的问题,有专家以当年的一支国民党部队为例,用两种统计方法进行了计算与比较,得出的结果是令人吃惊的。

由于人的死亡只能是一次,而负伤则不然,采用“伤亡人数统计法”得出的数字,竟比采用“死亡人数统计法”得出的数字扩大近12倍!与日本军国主义算账,要算个清楚、明白账,而不能是一本糊涂账。“中国做为一个深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受害国家,一个坚持日本应该‘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世界大国,自己却对中国八年抗战历史的一个基本问题都没有一个权威的准确的结论。”

是的,这的确是一个须要解答或亟待解答的问题——在14年(不仅仅是8年)的抗战中,中国死难者的人数究竟有多少?再者,为中国军民所击毙的日军又究竟有多少?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判断己方战果与贡献,主要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多寡为指标。在二战结束60周年之际,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提供了一份经过数年广泛考证、内容可谓详实的、与1995年官方公布的数据基本吻合的统计报告。

它按死亡和受伤分别予以计算,得出中国军民伤亡3480万人为最低限度的结果:死亡2062.1万人,受伤1418.5万人。 其中:中国军队牺牲563.3万人(包括属于军队编制、具有军人身份的兵役壮丁355.5万人); 中国军队负伤575.5万人(包括兵役壮丁347.7万人)。

然而,这份报告所反映的也仅是八年抗战时期,所以,仍不是一个全面的数字。但是,据估算,由日本侵华给中国带来的人口总体损失,可达5000万人以上! 中国人民经历的苦难太多太多,遭受的杀戮太惨太惨,以至于我们对这动辄上千万,包含了祖辈、父辈甚至曾祖辈性命的数字,充满血腥气味的数字不堪回首。

每一个伤亡的数字,无不饱含着中华民族的血和泪,。

3.整理高中历史的战争和国际机构

世界史中的一些国际组织 ⑴反法同盟 ①1793年春,英国纠合普、奥、意、西等国以法国处死路易十六为借口,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武装干涉法国革命时期,英俄奥等国又先后组织了七次反法同盟,对法战争。

②反法同盟对法国的战争,前期主要是干涉法国革命,维护法国的封建统治秩序,后期的战争既有干涉法国革命维护欧洲封建统治秩序的一面,又有英俄等欧洲国家与法国争夺欧洲霸权的一面。 (2)国际联盟 ①提出: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十四点原则”中提出建立国际联盟的建议。

②建立:巴黎和会决定成立国联,国联盟约列入凡尔赛和约。1920年1月在日内瓦成立,为英法所操纵。

③宗旨:维护和平,制裁侵略。 ④实质: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⑤主要活动: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采取纵容侵略的政策。

⑥解体:二战期间,国联名存实亡。联合国成立后,国联宣告解散。

(3)法西斯同盟 ①形成:1936年11月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 ,1937年意大利加入,构成“柏林—罗马 —东京”轴心。 ②活动: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1939年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1940年春夏之交德国攻占北欧和西欧的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和比利时等国。

1940年6月法国投降。1940年秋,德军猛攻英国。

1941年德军进攻苏联。与此同时,意德军队进攻北非。

历史解放战争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解放战争

1941年12月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4)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①建立:1941年秋,罗斯福和丘吉尔会晤,发表《大西洋宪章》,提出尊重各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倡导自由、和平,反对侵略。

同时美英加强对苏的援助。1942年初,26国代表在华盛顿共同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

②主要活动:政治上互相协作(二战中的四次会议)、经济上互相支持、军事上互相配合。 (5)联合国 ①建立:1945年春天空,中美英苏等50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开会,筹划建立联合国。

10月,《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联合国成立。总部设在纽约。

②主要机构: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安理会是联合国中惟一有权采取行动来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 ③常任理事国:中、苏(俄)、美、英、法 ④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各国间的平等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协调各国行动。

(6)欧共体 ①原因: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西欧国家感到要在美苏两大国之间保证自己的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必须密切联系,加快合作。 ②成立: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由欧洲煤钢联营、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三个机构合并组成。

③主要国家:起初,只有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后来又有一些西欧国家加入。

到1986年,又有英国、丹麦、爱尔兰、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六国加入。 ④主要目标:争取在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有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

⑤影响:a.西欧各国间的政治、经济联系日益加强,政局日益稳定,它的国际地位提高并日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b.美国对西欧的控制减弱,美国与西欧的主从关系改变,并逐渐向平等的伙伴关系发展,这就使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开始受到挑战并发生动摇。

(7)七十七国集团 20世纪60年代第三世界建立的国际经济组织。这个组织主要通过与发达国家在联合国进行谈判,来实现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目标。

(8)北约和华约组织 1949年,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等12国代表在华盛顿集会,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和后来的“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