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适合什么人 “上善若水”到底是什麼意思?
“上善若水”到底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這裏講個人理解。因爲千百年能人異士無數,對《道德經》這本可以稱得上中華文化之源的奇書也是解讀無數,所以這裏的解釋只代表個人看法。
“上善若水”,如今已經是個成語,指的是“至高的品性就好像水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當然,現在大衆的理解把“善”理解爲“善良”,把整句話理解爲“最好的善良像水一樣潤物無聲,不求回報”。這些都對,一個成語在後世的引申和解釋都是要根據環境和時代來定的,但是我們用“品性”、“善良”代入到這一整章中,是否解釋得通呢?
老子五千言是爲了講什麼呢?“道”。
“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世間萬物不過循道生生滅滅,沒有什麼不同,那麼,“善”與“惡”也不過是大道在天地之間的正反映射,真正得道之人是不會在乎世人給出標準而定的善惡。老子的眼中沒有善惡,只有“無爲”和有“有爲”,無爲順道,有爲逆之,人們提出的所謂善惡在得道者心中不過是過眼雲煙,最終會歸於大道,混於大道。這就是《莊子·大宗師》中的“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
那麼這個“善”到底指的是什麼,解決了這個問題,這一章便能通讀了。
個人以爲,老子用“善”在這裏指代的一種“道”的狀態,“上善”是非常靠近“道”的狀態。因爲《道德經》里老子也說過,“道”是無聲無形無質的東西,名字都是勉強命名爲“道”,那麼道的這種不可捉摸性確實是很像水,而且並不止於形似,“道”的特性也像像水一樣既對萬物一視同仁,又生萬物而不自知。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越靠近道,就發現道的狀態像水一樣。水生萬物而低調不爭,隨遇而安,處在衆人都不喜歡的低處。所以是有點類似於道生世間萬物而不讓人察覺。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這裏繼續闡敘水的七種類似於“道”的地方,其實是將“道”形象化,讓大家學習水的各種品性一樣去追求“道”。
“居善地”,水往低處流,從來沒有逆流而上的,這是“道”的順應;“心善淵”,水空虛靜默而深不可測,這是“道”的如深淵般守中;“與善仁”,水澤被萬物卻不求回報,這是“道”的大仁;“言善信”,水遇阻礙即避讓,一定會依道前行,這是“道”的守信;“政善治”,水滌盪污穢,平衡測量,這是“道”的治理;“事善能”,水遇方則方,入圓則圓,這是“道”的能力;“動善時”,水冬冰春融,豐沛乾涸有節令,這是“道”的合乎天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我們只有像水一樣不與物爭,不與人爭,不與百姓爭,不與天地爭,對待外界事物順應其自然發展,順應大道規則,讓外物和自身達到完善和諧的地步,自然就沒有什麼好擔憂的了。
水兼七善(道的七種特質)而不憂,我們追求道也是如此。其實這章中所有的“善”歸結到最後還是“不爭”。
“不爭”即“無爲”,但“無爲”並非無所作爲,而是要通過有爲法來順應“道”、接近“道”、從而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