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树立正确历史观的意义 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指的是什么?

火烧 2022-05-18 20:21:22 1047
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指的是什么? 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指的是什么?即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五观”。一、国家观:“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

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指的是什么?  

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指的是什么?

即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五观”。
一、国家观:“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它包括3层含义 :
①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这说明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彻底消灭而自行消亡.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
②国家是阶级统治.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个阶级的统治.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一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一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靠它的政治统治来维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合力量,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力量的表现,一般都是通过国家意志来实现的.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封建制国家的本质是地主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统治,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级的统治.
③国家是机器.它形象地指出国家是由许多部件所组成的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国家组织与其它社会组织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它有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国家意志的能力,有行使这种权力的官吏(干部),有实现这种权力的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强制机关,还有供养官吏与强制机关的捐税和国债.这3项构成一种组织力量和物质力量 ,即特殊的社会权力.
二、民族观
 1.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且民族的发展是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的.
 2.民族和阶级是两个不同的社会历史现象,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问题.在阶级社会里,民族内部包含着不同的阶级,存在有阶级斗争,所以在阶级社会里,民族问题往往同阶级问题联系在一起,剥削阶级总是将这样那样的民族问题打上阶级的烙印.但不能因此得出结论说,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在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民族问题基本上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问题.如果把民族问题的实质归结为阶级问题,那就只能严重脱离以至伤害少数民族群众,不但不可能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加强民族团结,反而会给敌对势力帮忙.
 3.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问题从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是革命和建设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问题只有在社会总问题解决进程中,才能得到解决.如果我们在整个革命建设中重视民族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它就对整个革命和建设过程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如果忽视或者错误地处理民族问题,她可能会给革命和建设事业带来巨大的破坏力,使整个革命事业受到挫折乃至失败.
 4.各民族平等的联合,反对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各民族无论大小,都一律平等.每个民族都是人类物质财富和历史、文化的创造者,各民族应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团结起来,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全世界各民族的无产阶级应坚持国际主义的原则,同一切被压迫民族实行不分国界和民族的亲密联合,共同进行斗争,推翻实行民族剥削和压迫的反动统治阶级.
三、宗教观
1.宗教的本质.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此问题作了回答:“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2.宗教的发生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的形成和完善为揭示和阐明宗教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工具.恩格斯对宗教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宗教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展现的历史形态,先后提出过三种图式.第一种为从原始社会的“自发宗教”到阶级社会的“人为宗教”;第二种为从“部落宗教”到“民族宗教”再到“世界宗教”;第三种为“自然宗教”到“多神教”再到“一神教”.
 3.宗教存在的根源和消亡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宗教存在的最深刻的根源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合理,使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对人成为盲目起作用的、异己的力量.“只有当实际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为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候,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只有当社会生活过程即物质生产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结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的时候,它才会把自己神秘的纱幕揭掉.但是,这需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或一系列物质生存条件,而这些条件本身又是长期的、痛苦的历史发展的自然产物.”
 4.宗教的社会功能.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宗教是维护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本质上是历史上统治阶级用来维护其统治秩序的工具.但也不否认被压迫人民在历史的特定阶段利用宗教进行反抗斗争的事实.
 5.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宗教的态度.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宗教将随着其消亡的历史条件逐渐成熟而消亡;宗教对于国家来说是私人的事情,实行政教分离,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
四、历史观
 马克思的历史观普通称为唯物史观.但这不是马克思自己用的名称.此名称乃马克思的朋友恩格尔在一八七七年始用的.在一八四八年的“共产党宣言”里和在一八六七年出第一卷的“资本论”里,都有唯物史观的根本原理,而公式的发表出来,乃在一八五九年的经济学批判的序文.在此序文里,马克思似把历史和社会对照着想.他固然没有用历史这个名词,但他所用社会一语似欲以表示二种概念.按他的意思,社会的变革便是历史.推言之,把人类横着看就是社会,纵着看就是历史.喻之建筑,社会亦有基础(Basis)与上层(Uberbau).基础是经济的构造,即经济关系,马克思称之为物质的或人类的社会的存在.上层是法制、政治、宗教、艺术、哲学等,马克思称之为观念的形态,或人类的意识.从来的历史家欲单从上层上说明社会的变革即历史,而不顾基础,那样的方法不能真正理解历史.上层的变革,全靠经济基础的变动,故历史非从经济关系上说明不可.这是马克思历史观的大体.
五、文化观
马克思就“文化”的界定,提出了“扬弃”的原则.此后,马克思主义经过了列宁等革命导师的发展而得以补充,马克思主义就“文化”的界定亦得以不断完善,但是,总而言之,经典的较为公认的是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采取批判性继承的原则,这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扬弃”的观点在文化中的通俗体现.
文化是与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的历史性的情况密切相关的,可以说,历史造就了文化,文化就某方面展现了历史.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条件下,某个社会群体或者是某些社会群体÷集团所处的文明的外在表征.
文化具有一定的时间性.这是显而易见的:封建社会时代与资本主义时代的文化所反映的社会文明是不同的;而原始社会的与后工业文明时期的文化,其本质各异.
同时,文化具有一定的空间性.这一点亦显而易见.譬如,所谓之“欧美文化”与“东方文化”,其类型不同;而“燕赵文化”较之以“江淮文化”,其形态亦各异.
阶级有先进与落后之分,文化亦有此之别.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先进阶级是那些更符合社会的科学发展规律的社会集团,其就生产力的发展起正向促进作用.那么,其所属的文化即为先进文化,与先进文化相对而言的,则是落后文化.先进文化是一个动态开放性体系.具体而言,所谓先进文化,又可以以某些标准划分为某些“亚子类”,在这些亚子类文化之间,与落后文化之间,均存在广泛联系.先进文化是鲜活的的,不断吸收正向的有力性促进发展的因素,自身才得以不断前进.
这种吸收是一种选择性的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之“扬弃”之说之体现,也即是“批判性吸纳”原则.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具体指的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五观”即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1、马克思的国家观
“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这是V.I.列宁对K.马克思、F.恩格斯的国家观点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它包括3层含义 :①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这说明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彻底消灭而自行消亡。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②国家是阶级统治。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个阶级的统治。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一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一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靠它的政治统治来维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合力量,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力量的表现,一般都是通过国家意志来实现的。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封建制国家的本质是地主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统治,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级的统治。③国家是机器。它形象地指出国家是由许多部件所组成的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国家组织与其它社会组织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它有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国家意志的能力,有行使这种权力的官吏(干部),有实现这种权力的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强制机关,还有供养官吏与强制机关的捐税和国债。这3项构成一种组织力量和物质力量 ,即特殊的社会权力。
2、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第一,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且民族的发展是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的。
第二,民族和阶级是两个不同的社会历史现象,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问题。在阶级社会里,民族内部包含着不同的阶级,存在有阶级斗争,所以在阶级社会里,民族问题往往同阶级问题联系在一起,剥削阶级总是将这样那样的民族问题打上阶级的烙印。但不能因此得出结论说,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在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民族问题基本上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问题。如果把民族问题的实质归结为阶级问题,那就只能严重脱离以至伤害少数民族群众,不但不可能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加强民族团结,反而会给敌对势力帮忙。
第三,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问题从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是革命和建设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问题只有在社会总问题解决进程中,才能得到解决。如果我们在整个革命建设中重视民族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它就对整个革命和建设过程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如果忽视或者错误地处理民族问题,她可能会给革命和建设事业带来巨大的破坏力,使整个革命事业受到挫折乃至失败。
第四,各民族平等的联合,反对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各民族无论大小,都一律平等。每个民族都是人类物质财富和历史、文化的创造者,各民族应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团结起来,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全世界各民族的无产阶级应坚持国际主义的原则,同一切被压迫民族实行不分国界和民族的亲密联合,共同进行斗争,推翻实行民族剥削和压迫的反动统治阶级。
3、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础理论或基本原理由下列几方面内容构成:
(1)宗教的本质。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此问题作了回答:“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2)宗教的发生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的形成和完善为揭示和阐明宗教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工具。恩格斯对宗教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宗教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展现的历史形态,先后提出过三种图式。第一种为从原始社会的“自发宗教”到阶级社会的“人为宗教”;第二种为从“部落宗教”到“民族宗教”再到“世界宗教”;第三种为“自然宗教”到“多神教”再到“一神教”。
(3)宗教存在的根源和消亡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宗教存在的最深刻的根源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合理,使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对人成为盲目起作用的、异己的力量。“只有当实际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为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候,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只有当社会生活过程即物质生产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结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的时候,它才会把自己神秘的纱幕揭掉。但是,这需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或一系列物质生存条件,而这些条件本身又是长期的、痛苦的历史发展的自然产物。”
(4)宗教的社会功能。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宗教是维护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本质上是历史上统治阶级用来维护其统治秩序的工具。但也不否认被压迫人民在历史的特定阶段利用宗教进行反抗斗争的事实。

(5)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宗教的态度。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宗教将随着其消亡的历史条件逐渐成熟而消亡;宗教对于国家来说是私人的事情,实行政教分离,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
4、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马克思的历史观普通称为唯物史观。但这不是马克思自己用的名称。此名称乃马克思的朋友恩格尔在一八七七年始用的。在一八四八年的“共产党宣言”里和在一八六七年出第一卷的“资本论”里,都有唯物史观的根本原理,而公式的发表出来,乃在一八五九年的经济学批判的序文。在此序文里,马克思似把历史和社会对照着想。他固然没有用历史这个名词,但他所用社会一语似欲以表示二种概念。按他的意思,社会的变革便是历史。推言之,把人类横着看就是社会,纵着看就是历史。喻之建筑,社会亦有基础(Basis)与上层(Uberbau)。基础是经济的构造,即经济关系,马克思称之为物质的或人类的社会的存在。上层是法制、政治、宗教、艺术、哲学等,马克思称之为观念的形态,或人类的意识。从来的历史家欲单从上层上说明社会的变革即历史,而不顾基础,那样的方法不能真正理解历史。上层的变革,全靠经济基础的变动,故历史非从经济关系上说明不可。这是马克思历史观的大体。
5、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马克思就“文化”的界定,提出了“扬弃”的原则。此后,马克思主义经过了列宁等革命导师的发展而得以补充,马克思主义就“文化”的界定亦得以不断完善,但是,总而言之,经典的较为公认的是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采取批判性继承的原则,这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扬弃”的观点在文化中的通俗体现。
文化是与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的历史性的情况密切相关的,可以说,历史造就了文化,文化就某方面展现了历史。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条件下,某个社会群体或者是某些社会群体÷集团所处的文明的外在表征。
文化具有一定的时间性。这是显而易见的:封建社会时代与资本主义时代的文化所反映的社会文明是不同的;而原始社会的与后工业文明时期的文化,其本质各异。
同时,文化具有一定的空间性。这一点亦显而易见。譬如,所谓之“欧美文化”与“东方文化”,其类型不同;而“燕赵文化”较之以“江淮文化”,其形态亦各异。
阶级有先进与落后之分,文化亦有此之别。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先进阶级是那些更符合社会的科学发展规律的社会集团,其就生产力的发展起正向促进作用。那么,其所属的文化即为先进文化,与先进文化相对而言的,则是落后文化。先进文化是一个动态开放性体系。具体而言,所谓先进文化,又可以以某些标准划分为某些“亚子类”,在这些亚子类文化之间,与落后文化之间,均存在广泛联系。先进文化是鲜活的的,不断吸收正向的有力性促进发展的因素,自身才得以不断前进。
这种吸收是一种选择性的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之“扬弃”之说之体现,也即是“批判性吸纳”原则。

急:五观读后感,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

明朝、中国、汉人、天下、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是一个概念啊
朝鲜、越南、日本、泰国、什么什么斯坦的,包括西藏、尼泊尔、外蒙都在中华文化圈,也就是所说的“天下”,里的一部分。
在中国传统的朝贡体制下,天下可分国,有周室所在的宗主国,也有齐、楚等诸候国,无非是周、汉的宗主国小,诸候国大,而唐之后,宗主国大而诸候国小。而所谓的朝代更换在明以前都是诸候国灭了宗主国,而自己做了宗主国,因此为“朝”,而不是新国。有时反叛的诸候国与宗主国形成对待,如宋、金,三国等,但在天无二日的概念下,总是很快会过渡到一个宗主国的时期。
而汉、金、藏、苗等民族,也只是同一个中华文化圈(天下文化)中的一员,像党内的派别,而不是不同的党。
而西方,我们可以比较一下俄国、法国、英国的变动。他们现在所指的国家都是现在这批人主政后的国家,在此之前的罗马、什么什么人等的都不是这个俄国、法国、英国。他们的国家观是某批人在某个地区,不是这批人还是在这个地区就是两个国家。这就是西式的殖民国家体制。
因此,他们的民族可是真民族,见了面就要你死我活。
变动发生在清末。
在清末我们的世界观由朝贡体制转向了殖民体制时(当然是被迫的),才发现,我们的宗主国(当时是清)与诸候国之间根本连边界都没有。而诸候国哪些可以成为国家,哪些应该划成省也是没有概念。因此像西藏、新疆、蒙古、满州等离宗主国近的划成了省,而远的那些(包括西藏的诸候国尼泊尔)不幸被划成了国(当然朝鲜纯是由日本给害的,不然也是中国的一个省)。
因此,现代的人,在殖民国家概念下长大的人,总觉得天下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在的领土,而中国、汉人、什么什么的都是一个概念了,民族观也是西式的你死我活式的,而不是中式的共存观。
其实,如果一个古人来看的话,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土,做为一个宗主国,是比以前大多了,但比起天下,是小多了,而且各诸候国也不服从,所谓的不来朝拜。
是到了重振朝纲的时候了。

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唯物史观分别指的是什么?

全球史观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全球史观”的讨论颇多,对全球史观的概念、内涵、产生的背景及发展过程都有论述,基本上也都认可这样的观点:“全球史观是历史时代的产物”,“是一种超地区、超民族的史学观念,即用全球的视角和宏观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从总体上考察、研究世界史”。 但在实践中,真正能全面体现全球史观的世界史教材却不多,最近,北京大学出版社翻译出版了由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杰里·本特利和赫伯特·齐格勒合著的《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一书,反映了最近一个时期以来西方学术界对全球史观的新的理解,对中国学者编纂世界历史教材应该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首先,该书系统性地关注跨文化互动和交流的过程。本特利认为,以全球史观透视历史,要求尊重世界上所有民族——而不是一个或少数几个民族的历史经验,因而要考察每一个民族为人类所做的贡献,考察那些对不同社会中人们之间交流有促进作用的网络和结构,关注各地区、各民族和社会之间的互动交流所带来的长期影响和结果。因此,本特利关注了早期人类的迁移活动、早期农业技术的传播和有限的商贸活动。 第二,该书体现了作者为完全摒弃“欧洲中心论”所作的努力。本特利在写作中不是把“国家”作为主角,而是把“社会”作为研究对象,比如书中提到的地中海社会、基督教社会和新石器时代的城市社会,等等。全书的篇幅也大体上在几大地区之间进行平衡,并有意识地避免欧洲所占的比重过大。 第三,《新全球史》注重对最新学术成果的吸纳,具有新意。本特利认为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往往能对历史学家理解历史产生影响——有时甚至是剧烈的影响,因而在叙述过程中亦能有意识地传达近期学术成果。比如在讨论欧洲工业化的章节里,对“西方兴起”这一热点问题也是着墨颇多的。 第四,作为一部教材,《新全球史》有着较强的实践教学功能。该书问世于2000年,至2005年已经出到修订第三版,短短五六年间一跃成为全美销量第一的世界通史教科书,其可读性可见一斑。该书的每一章都以一个历史人物的故事为开篇,不仅能勾勒出该章的主题,帮助学生记忆那些深刻影响人类的世界历史知识,也使每一章的内容更加生动有趣。 为了配合教学实践,《新全球史》还做了很多辅助性的工作。该书的每一章都有“历史文献”专栏,摘选那些与该章内容相联系的主要历史文献,诸如诗歌、报刊新闻、宗教信件及信件等,读者可以借助历史背景来解读这些文献,同时也可以通过这些历史文献来理解产生这些文献的历史环境。历史文献把读者带进往昔的历史,而附在历史文献结尾处的一道思考题,又起到了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背景链接”是另一个专栏,每一章都会设置一至两个。“背景链接”以所在章节里的一个具体问题为出发点,穿越时空隧道来理解具体历史事件的大背景,同时也试图通过现实的视角考察历史事件,能够抓住读者的想象,使过去更贴近现在,并为课堂讨论提供了基础。该书分七个部分,每一部分的开篇都对该部分所有章节的主题进行概括性的介绍,为读者理解每一章的具体内容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每一章结尾处,还有一段结论性的文字,强调该章的重要内容,其后附有简明时间表,以供学生查阅该章提到的最重要的历史事件。比较重要的是,每一章在最后,都附有“进一步阅读文献”,提供了与该章所讨论的历史内容有关的重要著作的书目以及对这些书的简单评价,有助于读者对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 书写世界几千年的历史不是一件易事,所以《新全球史》存在一些瑕疵也在所难免,比如作者特别关注文化交流的过程,在对传统沿革的叙述上难免会有割裂之感,另外作者对中国历史的叙述有疏漏和错误,这些都是读者在阅读时需要注意的。 文明史观, 文化类型史观A。作为文化类型学说,它与下面讲到的文化类 型史观B一样,以共时态的各种“文化”横向并列否定了历时态的各种 “社会发展阶段”的纵向演进。但与B不同的是:这种史观主张“文化” 有优劣之分,因而往往站在某一文化本位的立场,甚至从文化优劣论 走向种族优劣论。法西斯主义的“雅利安史观”与“皇国史观”即为 其典型。当代已不存在明显的种族优劣论史观,但文化优劣论以及以 文化基因优劣决定各民族历史不同进程的文化决定论史观仍然流行。 文化类型史观B。它也强调各种文化或文明的共时态并列而否 定超文化的全人类社会发展“阶段”论。但与文化类型史观A不同,它 有文化相对主义的倾向,不强调文化有优劣或明确否认文化有优劣。 因此可能表达一种反种族主义、反特定文化本位主义的普世人文主义 价值。也正因此,它还可能认为(与史观A往往强调某一优秀文化之永 恒活力相反)不同文化会有类似的“生命历程”,即都经过起源、繁 荣、衰落与灭亡等阶段,而且其间有许多机制是各文化的生命历程中 共同的或相似的。与进化史观不同的是这里的文化生命历程并不具有 “进步”的意义。因而一种文化衰亡后如果有另一文化兴起,那也不 意味着由落后向先进的演进,而只是生命周期的又一轮循环。所以尽 管各文化或“文明”在经验上存在着时序的先后,但“在哲学意义上” 仍可以把它们都看作是共时态的。

现代历史教材观指的是什么?

泛指学生思想上对现代历史教材的整体认识以及情感倾向。
有被提及的僵化的,圣经式的历史教材观,指学生不动脑思考历史发展的原因而全盘接受教材,得不到自己的认识。

什么是文化历史观

错了吧,不是从文化的角度研究历史,是用“历史观”研究“文化”。
不过也无所谓,这些东西都是忽悠高中生以下的孩子的,嫌他们生长期荷尔蒙分泌太旺给他们找点事情。
历史观 ,自然就是那个什么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了,用那来分析文化,只会越来越没文化。文化是艺术的表现,你觉得现在的人往那一坐,谁TM谈文化,谈的都是钱。

树立正确历史观的意义 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指的是什么?

2013年修版的马克思主义当中的民族观和宗教观的论文怎么写

2013年修版的马克思主义当中的民族观和宗教观的论
通过了解更多信息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