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目字旁成语有哪些 成語: 目不識字是什么意思?

火烧 2023-01-13 04:04:28 1047
成語: 目不識字是什么意思? 成語簡解 編號: 4126成語: 目不識字注音: ㄇㄨˋ ㄅㄨˋ ㄕˋ ㄗˋ漢語拼音: mù ù hì zì參考詞語: 目不識丁釋義: 義參「目不識丁」。見「目不識丁」條

成語: 目不識字是什么意思?  

成語簡解 編號: 4126成語: 目不識字注音: ㄇㄨˋ ㄅㄨˋ ㄕˋ ㄗˋ漢語拼音: mù bù shì zì參考詞語: 目不識丁釋義: 義參「目不識丁」。見「目不識丁」條。Emoji符號: ‍️ (這是本站原創收集整理的漢字“目不識字”對應Emoji表情符號“‍️”,為漢字添加生動形象的符號‍️、對照PNG圖片及動畫GIF圖,也方便大家復制粘貼到社交媒體等地方,點擊Emoji符號"‍️"和圖片鏈接還可以查看該符號在《EmojiAll表情詞典》中更詳細的介紹。)

宋體矢量字庫:

楷體矢量字庫:

成語詳解 典故説明: 此處所列為「目不識丁」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目不識丁」原作「不識一丁」。據《舊唐書.卷一二九.張延賞列傳》載,唐代時,張弘靖被任命為幽州節度使,掌管幽州地方的軍政。當他前往幽州上任時,當地百姓夾道觀看,看到他乘著轎子走在軍隊之中,大家都非常驚訝。因為當地的將軍都是與士兵一同日曬雨淋,從不坐轎子的,因此對他產生不好的印象。又因幽州為安祿山之亂的發起地,人民向來強悍尚武,張弘靖想改善當地的民風,便毀壞安祿山的墳墓,此舉更引起當地人民的反感。他的兩個從官韋雍、張宗厚行為囂張跋扈,常吃喝玩樂直到深夜,喝醉酒還要大隊人馬護送他們回家,燭火照得整條街通亮。看到不滿意的事就亂罵大叫,還對士兵說:「現在天下太平,你們會拉弓射箭有什麼用?還不如去認識一個『丁』字來得有用!」因為「丁」字是很容易認識的字,如果連「丁」字都不認識,那就接近文盲了。所以這句話不但誇讚了自己,也取笑了長於武藝的兵士。使得士兵們相當地氣憤,對他們深惡痛絕。後來「目不識丁」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不識字或毫無學問。典源: 此處所列為「目不識丁」之典源,提供參考。#《舊唐書.卷一二九.張延賞列傳》弘靖之入幽州也,薊人無老幼男女,皆夾道而觀焉。河朔軍帥冒寒暑,多與士卒同,無張蓋安輿之別。弘靖久富貴,又不知風土,入燕之時,肩輿於三軍之中,薊人頗駭之。弘靖以祿山、思明之亂,始自幽州,欲於事初盡革其俗,乃發祿山墓,毀其棺柩,人尤失望。從事1>有韋雍2>、張宗厚3>數輩,復輕肆嗜酒,常夜飲醉歸,燭火滿街,前後呵叱4>,薊5>人所不習之事。又雍等詬責吏卒,多以反虜名之,謂軍士曰:「今天下無事,汝輩挽得兩石6>力弓,不如識一丁字。」軍中以意氣自負,深恨之。 〔注解〕 (1)從事︰職官名。漢刺史佐吏,通稱為州從事,歷代因其制,宋廢。 (2)韋雍:唐朝人,生卒年不詳。曾為太子賓客。張弘靖為幽州節度使時,其為觀察判官,攝監察御史。主政其間,與張弘靖多改習俗,引起當地居民不滿,憤而起亂,遭叛民捕殺。 (3)張宗厚:唐朝人,生卒年不詳。為張弘靖任幽州節度使之從官,與韋雍等俱遭叛民殺害。 (4)呵叱:大聲責罵。叱,音ㄔˋ。 (5)薊:地名。唐玄宗開元十八年置,治所在漁陽,約當今河北省薊縣。 (6)石:音ㄉㄢˋ,古代計算重量的單位。 〔參考資料〕另可參考:《新唐書.卷一二七.張嘉貞列傳》書證: 01.清.顧炎武〈與友人論門人書〉:「矧納貲之例行,而目不識字者可為郡邑博士。」 成語接龍

“目”字結尾的成語

歷歷在目賞心悅目廬山真面目掩人耳目廬山面目動心駭目遮人耳目一新耳目張膽明目十行一目如豆之目賞心愜目愁眉苦目遮人眼目結舌瞠目

“目”字開頭的成語

目不識丁目中無人目空一切目光如炬目光如豆目不交睫目瞪口呆目不見睫目無全牛目定口呆目牛無全目空四海目睜口呆目空一世目擩耳染目睜口開目瞪口噤目不定睫目下十行目不識字

“字”字結尾的成語

咬文嚼字目不識字 參考鏈接

參考《國語大辭典》中的成語:目不識字。

参考《國語大辭典》中成語“目不識字”分成的單字詳解:

目字旁成语有哪些 成語: 目不識字是什么意思?

目, 不, 識, 字。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