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佛因奇怪的运动2 千佛因一卷
千佛因一卷
[第507部第47一卷] 第0507部~千佛因一卷
姚秦三藏法鸠摩什
如是我:一,佛在王城耆崛山中,大比丘五千人俱。其名曰:尊者阿若如、尊者蠡迦、尊者伽耶迦、尊者那提迦、尊者摩诃迦、尊者利弗、尊者大目、尊者迦延、尊者阿那律、尊者阿等。皆大阿,而所知,如象王,所作已,三明六通,具八解。菩摩诃八四千人,梵德菩、行菩、行菩,而上首。跋陀波,俱上首也。他方月音菩、月藏菩、妙音菩,而上首。如是等大菩,皆久修梵行,安清,住首楞三昧,皆悉具足八四千波蜜,於娑婆世界及十方,示作佛,妙法,般涅,於耆崛山升仙堂皆子吼。是菩摩诃等,各各自去因,如是音遍三千大千世界。天、、夜叉、乾闼婆、阿修、迦、那、摩伽、人非人等,一切大皆悉集。
,世尊石室出,阿言:“今、菩等,皆何?”
阿白佛言:“世尊,菩,各各自宿世因。”
,世尊安庠徐步如大象,披僧伽梨入大中,告菩言:“汝等今者各何,其大音遍世界?”
跋陀波菩即座起,自世尊敷子座,面足,佛就坐,白佛言:“世尊,我於今日欲少咨。唯世尊,我解。”
是,八四千菩等,各璎珞散佛供。所散璎珞住佛上,如山可。有千化佛坐山窟中。菩佛足,口同音白佛言:“世尊,世尊劫千佛,去世何功德?修何道行?常生一,同共一家,於一劫中次第得阿耨多三藐三菩提,化度生等,令其三清菩提之心?我等及未世生故,分劫千菩去世波蜜本事果。”
,世尊告菩言:“谛!谛!善思念之,吾汝分。跋陀波,汝今知,乃往去量百千阿僧劫,是,此娑婆世界名大,劫名大,有佛世尊,名焰王如、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解、上士、御丈夫、天人、佛世尊,出於世。彼佛世尊出世,亦以三乘教化生。佛半劫,正法化世住於一劫,像法化世住於二劫。於像法中有一大王,名曰光德,十善化民,土安如王。,大王教人民毗陀。堂中有千童子,年各十五敏多知。比丘佛法僧,有一童子名德,白善比丘言:‘何名佛?何名法?何名僧?’比丘答偈言。
“‘波蜜足, 性智慧,
心得成就, 故名佛。
染性清, 永於世,
不世五, 常住名法。
身心常, 永四食,
世良福田, 故比丘僧。’
“千童子三名,各持香,比丘行僧房,入塔拜,佛色像,彼像身量高六十二那由他由旬,八四千相好皆悉具足。千童子佛像已,白比丘言:‘如此人大上士,去世修何功德,乃得如是上相?’比丘答言:‘善男子,汝今谛!佛世尊者,去修行八四千波蜜,亦修三十七品助菩提法,故得如此端之身。如身者,不但有此八四千相好,亦有十力、四所畏、十八不共、大悲、三念、三明、六通、八解等。’
“千童子於比丘佛已,五投地,即於像前弘誓:‘我等今者各各阿耨多三藐三菩提心,算劫必得成佛,如今世尊等有。’第三童子名藏,誓:‘我等今者因比丘故三名,得於如色像,於未世成佛疑。未成佛,比丘共生一。’跋陀波,汝今知,千童子三名身心喜,短後皆命。命,以三善根因力故,除五十一劫生死之,命之後得生梵世。天生法生梵已,即得三念,自往世三名,以是因得生天上。千梵王各乘殿,梵俱持七,至故塔前供佛像。千梵王口同音,而偈言:
“‘慧日大名, 久住善寂地,
名除, 自然生梵世。
我今面, 依大解!’
“此偈已各梵世。跋陀波,汝今知,彼王十善化人者,久已成佛,毗婆如是。善比丘,如是。千童子人乎?今拘留秦佛,乃至最後至如是。跋陀波,汝今知,我劫千菩,彼佛所三名,始阿耨多三藐三菩提心,其事如是。”
佛告跋陀波:“汝今知,我念去量阿僧劫,此娑婆世界有一大,名波奈,王名梵德,常以善法化人民。彼人八四千劫。王梵德自衰相,以付子出家道。於仙人生地,昙林中,晨朝出家,端坐思惟一食,逆於十二因,往察凡十八遍,即得辟支佛道,身空作十八。昙林中有五百梵志,辟支佛足下有十二因文字:明行,行,名色,名色六入,六入,受,受,取,取有,有生,生老死悲苦。五百梵志此文字,有明行所依起,有三百人即得辟支佛道。又二百人,明行及取有,即得成辟支佛。又明乃至老死悲苦,因常行成辟支佛。昙林一日之中,有五百一辟支佛出於世。是大地六震,乃至梵世天殿。
“千梵王各以衣,盛曼陀、摩诃曼陀、曼殊沙、摩诃曼殊沙,至昙林中供辟支佛,面足白言:‘大德,我法。’辟支佛身空作十八,舒手足。千梵王其足下十二因文字相,其掌中有十善文,於光中五戒法、八支文。千梵王身心喜,受持弘誓:‘我等今者快士,跏趺坐如入禅定,身分光明有此文字令我。’梵中有一梵王,名曰慧,告余梵言:‘我於今者辟支佛,受持五戒、八支法,行十善起,以此善根回向甚深阿耨多三藐三菩提。我等作佛法度人,於辟支佛百千倍。我成佛,我名者,我形者,速得除量障,如我今者辟支佛。’
“千梵王,供已各所安,梵天後各命。命之後,於娑婆世界千四天下,千王十善教化,本善故不因,命八四千。欲,雪山之中,有一婆,明多智命半劫,於先中,去有佛,檀如,十具足。彼佛世尊甚深檀波蜜,不施者及以受者,心行平等而行布施。大仙人此事已,雪山出千王求索,王甚深檀波蜜,於右足而右手,住立王前而偈言:
“‘施妙善, 服者常不死,
不身心, 物空寂。
受者如空, 如是行布施,
及受者, 乃菩行。’
“千王,各以土付其太子,告下:‘我等今者欲修一切施!有者,可我所意施。’一切人民,皆悉集千王所,白言:‘王,我等今者唯乏二事,余所。何等二事?一者、天,二者、天女。’千王,持摩尼珠置高幢上,大誓:‘我等福德受善果真不,令如意珠普雨天供一切。’念即雨器,器住空中不鼓自。更生念:‘若我福善真不,令如意珠普雨天女。’念即雨天女,容庠序如魔天後,一一天女各有五百眷以侍者。千王已,即土出家道。王千子及臣民,皆悉啕王後,奉送大王至於雪山。
“千王告臣民:‘行常,我身主,性相皆空,有者。我於今者信解此,是以所著。’即婆入於雪山,王子臣民退。千王,於雪山中各立草庵,端坐思惟弘誓:‘度一切求上道。’思大施。王宿世十善故,雪山千神各仙果,日日供更不求食,即得五神通空,命一劫。
“雪山中有大夜叉,身四千,狗牙上出高八十,面十二眼,眼出迸血光如融,左手持,右手持叉,住王前高唱言:‘我今渴所食,唯王慈悲矜愍施我少食。’千王告夜叉言:‘我等誓一切施。’各各以水澡夜叉手,授以仙果而令食之。夜叉得果怒置地,告王言:‘我父夜叉啖人精,我母啖人心,人血。我今急,唯人心血,何用果?’千王告夜叉言:‘一切己身!我等今日不能心持用相。’是,夜叉即偈言:
“‘心心相, 四大色所成,
一切悉能, 乃菩行。’
“雪山中有婆,名牢度跋提,白夜叉言:‘唯大我法,我今不惜心之血。’即衣敷高座,即夜叉令就此座。大夜叉即偈言:
“‘欲求道, 不惜身心分,

割截受苦, 能忍如地。
亦不受者, 求法心不悔,
一切吝惜, 如救然,
普渴, 乃菩行。’
“牢度跋提,此偈已身心喜,即持利刺胸出心。是地神地出,白牢度跋提:‘唯大仙,愍我等及山神,莫一鬼於身命。’牢度跋提告神言:
“‘此身如幻炎, 即,
如呼, 呼已更不;
四大五力, 其不久停,
於千, 未曾法死。
我今法故, 以心血布施,
慎勿固遮我, 障我上慧!
以此布施, 誓成佛道。
若後成佛, 要先度汝等!’
“此偈已夜叉前,以刺施夜叉血,即破胸出心之。是,天地大,日精光,而雷。有五夜叉四方,取分裂共食之,食已大叫立空中,告千王:‘能行施如牢度跋提,如此行施乃可成佛?’千王怖退,不欲菩提生悔心,各欲。五夜叉即偈言:
“‘不是佛, 慈心良,
大悲常安, 老死。
一切受身者, 畏毒害人,
是故菩, 教行不戒。
汝今若畏死, 行不事,
何欲, 求愦?’
“千王,此已皆默然住。”
佛告跋陀波:“汝今知第一婆,檀波蜜者,去定光明王佛是。牢度跋提者,去燃佛是。千王出家道,燃佛修苦行,心生悔恨,於一劫中大地。地,菩提力心故,火不能。是已後,得值遇明王菩其法,地出,去千佛解佛乃至最後妙自在王佛。千王,千佛名喜敬,以是因超越九那由他河沙劫生死之罪。跋陀波,汝今知,千王人乎?我等劫千佛是也。”
佛是,一切大佛所皆大喜,八十人上道心,二百五十人漏意解成阿。
“次,跋陀波,乃往去量阿僧劫,此浮提有大王,名提,名幡。其王生七承足,天降瑞三十有四,地即行,七自至。四方山各有一神仙,五通具足集殿前。有百河沙七大山,出殿前,列住空中以神仙。提王大,王四天下,威德自在十善化人。王德力故,一切人民皆受快如忉利天。仙人各持仙授王令。王已,去有佛,琉璃功德光照如,十具足。王佛名身心喜,即冠向四方,大誓:‘我於今日,四天下一切所珍出家道,坐於光明菩提下,身心不。若不得成阿耨多三藐三菩提,我不起。’是六欲天王,名金摩尼珠,魔八千,一一鬼兵作百甚可怖畏,集道。提王端坐下,入智印慈心王三昧。三昧力故,魔兵同碎。七七日,得成阿耨多三藐三菩提。神仙俱妙法。仙人中有一大仙,名曰光果,偈曰:
“‘大德提, 金王四域,
今此七, 如去一毛。
坐於光明, 降伏魔,
甘露法已, 道已成就。
相好特比, 威光照十方,
大善寂, 必度我等!
我今面, 法!’
“第二仙人名曰光藏,偈言:
“‘大愍生, 誓坐下,
摧伏魔, 使海已竭。
生故, 甘露法!’
“,世尊默然受於仙人,於光明菩提下妙法,身放光照十方界皆如金色,四谛及十二因凡百偈。初法四山仙皆得生法忍,百千人上道心出家道,四部得陀洹道,有菩提心不可知。佛二十五劫,正法住世二百劫,像法住世四百劫。彼佛世尊法欲,有比丘游行教化。有一名曰光,有一者名牢度跋提,修行外道事梵天法。光大王遣千童子,供彼人天。千童子各持天欲往天寺,於其中路比丘持佛像行。童子言:‘此是何神端正威光巍巍乃?’比丘言:‘此大善寂像。’童子言:‘大善寂者,生何姓?有何等?’比丘答言:‘汝不知乎?去久提王,出家成上道,大善寂,於光林入般涅。我等今者是其弟子,今我所持是善寂像。’千童子佛因,各持以供像,像足。
“跋陀波,汝今知,以是供佛像因,童子短各自命;命之後,即得值遇六十那由他佛,觐供,於上道得不退。跋陀波,汝今知,彼佛世中四山仙人不可知者,今十方面各得成佛。千童子供者,人乎?我等劫千佛是也。跋陀波,汝今知佛度後,若四若持一供佛像得二福。何等二?一者、常得化生,二者、形色端正。得二果:一者、得值遇佛,二者、多生天上。”
比丘佛所,皆大喜。
佛告跋陀波:“汝今知,我念去量千劫,彼有佛,照空如供,十具足。彼佛出,此三千大千世界如金佛等有。照空如,亦以三乘教化生。佛度後,於像法中有一者,名曰月集,游行聚落教化生。以偈照空如名:
“‘照空正遍知, 上御天人,
久生死子, 染清真慧,
能世良福田, 普一切如王,
名必得大解, 我今上!’
“彼者此偈已,以香,供照空佛像。供已,有千比丘入堂,大者香供佛偈。第一比丘名曰日藏,者言:‘汝今日日香供佛名,欲求何等?’者白言:‘大德比丘,一心!今我供欲求上平等大道。’比丘言:‘何名上大道?’者答言:
“‘著所依, 累心寂,
本性如空, 是名上道。
大人心所行, 慈悲最,
三十七意, 道力,
乘於六度船, 永度生死流,
彼心著, 故名上道。
佛慧如, 亦若敷,
久解性空, 故名上道。
御知心如, 性亦然,
三界一切有, 皆入如寂中,
不生相, 同入法界性,
如此所有, 故上道。’
“是,者此偈已,白比丘言:‘唯大德行上道。’日藏比丘偈言:
“‘如仁所, 行所依,
本性相空寂, 我行何法?
我所大道, 欲知佛智,
今法界相, 知如空。
於此知中, 欲所求,
如是性相, 我何所行?’
“是,者偈言:
“‘日光住空中, 普照於一切,
彼亦心相, 欲破暝。
光明力照耀, 超黑,
黑光明, 二俱心意。
本性住, 性不停,
佛慧亦如是, 所生。
智力道, 於五眼起,
六通如, 不染著世。
戒定慧, 超度世相,
是故依, 上平等道。’
“是,者此偈已,白比丘言:‘大德,汝今欲求上道不?’日藏比丘者言,深解趣,佛足,而偈言:
“‘佛足大解, 久住涅有,
漏智力所, 如者寂慧。
我今欲求染累, 超世空相!
我今求於寂道, 不不解不住色,
亦不入解中, 有生死解相!
此名甘露道, 如我所得成果,
修行六度累, 必定得住首楞。
具佛位威行, 足佛智如先佛,
金不性空慧, 是一切智大人事。
摩尼珠如意王, 我亦得一合相,
平等度意上性。’
“是,比丘此偈已,告者言:‘汝今知,我已解汝所偈,我已堪任菩提器。我等千比丘,今日乃至成佛,常修大慈普一切,於生不生,何害?我今日乃至菩提,常起大悲普一切,而於大悲不起悲相不生著。我今日乃至成佛,他得心生欣,如比丘得三禅,不起及相。我今日乃至成佛,不生及生相,亦不住喜不入中。我今日乃至成佛,不造作九十五律。我今日乃至成佛,不己畜八不之物,若有畜必益生故。我今日乃至成佛,不菩法藏。若有才智慧,邪百千,我碎身如微,不信受。我今日乃至成佛,有生不造善作五逆罪,必教化令得益。我今日乃至成佛,誓度五世苦生。我今日乃至成佛,常修行波蜜,其到大智岸。我今日乃至成佛,不放一切生,必安慰以益。我今日乃至成佛,普一切佛事修行,十珍以足,解以眼目,游於大空竟涅。’
“千比丘此誓已,五投地遍佛,而偈言:
“‘佛智不可, 於解生,
本性相自空, 游金心,
已摧魔, 永已除,
清大慧者, 我今面!’
“此偈已,遍十方一切佛。是空中而雷,天神普雨天以供,而偈言:
“‘善哉大士! 出家修梵行,
命乞自活, 常四食,
染衣器, 大一千,
今最上, 微妙菩提心。
福田中最, 比丘僧,
我今面, 修行大乘者!’
“千比丘,偈德倍加精,即得甚深佛三昧,告者言:‘善哉!者,我因汝故菩提心,汝亦於佛法海中出家道。’,者受比丘教,於正法中出家道,常修陀苦行,七七日得生忍。跋陀波,汝今知,大者,教化多入菩提心者,久已成佛,殊月王佛是也。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是佛名得值佛,於菩提心得不退,即得超越十二劫重。千比丘誓者,我等劫千佛是也。”
是,百千梵王菩提心思佛,千婆塞等得生法忍,郁多母善比丘尼等五百比丘尼,不受漏,心得解成阿。是,大佛所,皆大喜。
佛告跋陀波:“汝今知,我念去量阿僧劫,彼有佛,音如,十具足。彼佛出,此三千世界七,如等有。佛二十大劫,正法住世四十劫,像法倍八十劫,亦以三乘教化生。於像法中,有一比丘名一切忍,持菩藏,行菩法,游巡村落常此偈:
“‘佛住平等空, 法性相亦然,
僧依, 三。
了本性相空, 依寂,
常行真如道, 乃菩行。’
“忍辱大比丘常此偈。光林中有千梵志,修四梵行慈悲喜,此比丘三名,身心喜,即白比丘:‘於何中有如此?’比丘白言:‘大御,於大方等真中,佛法僧平等空慧住一相中。’千梵志,佛法僧平等空慧,即思甚深大空智,八千中端坐正受,於空法中而不了。更思惟一切法空,於如亦不了。然不生疑亦不,作此思惟。有一比丘,名曰智藏,告梵志:‘汝等知不?去有佛,名三昧尊如,十具足。如是同字百千佛,皆甚深般若波蜜。其中,不住法,法性皆空。如是梵志於空法中心不明了,但一心於空。’千梵志,此已心大喜,白比丘言:‘般若波蜜是大空智。我等今者明所覆,於空中由解了,但於大德所法中身心喜。’”
佛告跋陀波:“彼二比丘善法者,第一比丘今已成佛於妙,喜珠王佛是。若有四彼佛名,五投地依,即得超越五百阿僧劫生死之罪。第二比丘久已成佛,帝幢摩尼光如,十具足。若有四彼佛名,五投地依,即得超越七百阿僧劫生死之罪。千梵志,以甚深般若波蜜身心喜,不生疑怖畏,即得超越五十劫生死之罪,身他世即得值遇十六佛。於佛所,得念佛三昧以心;念佛三昧心故,於空法中心得解。跋陀波,千梵志人乎?我等劫千佛是。以得空法心疑故,於娑婆世界次第得成阿耨多三藐三菩提。是故一切生,於空心疑惑。”
佛此,大佛所,有得初果,有上正真道意,甚多不可具。一切大佛所,皆大喜,佛足。
佛告跋陀波:“我念去量阿僧劫,彼世有佛,名海慧如,十具足。名,七。地生,如山七合成,可。彼佛世尊常入禅定,默然不言不法,但放白毫大人相光施作佛事。或有生白毫光,如十善印十善。或有生白毫光,如五戒印五戒及五戒。或有生白毫光,如八戒印八戒及八戒。或有生白毫光,如波提木叉印波提木叉及波提木叉。或有生白毫光,如六波蜜印八四千度。或有生白毫光,如四谛印四谛及三十七助菩提分法。或有生白毫光,如印十二因。或有生白毫光,如智相印演菩初地境界乃至十地,首楞光印三昧,金定不境界。
“跋陀波,如是白毫大人相中,量河沙印,或有印中演法畏,或有印中九十五外道邪,或有印中天上妙,或有印中於劫成及劫,或有印中日月五星、二十八宿、怪一切世事,或有印中神仙及鬼神道。此白毫印,普照十方化度生,有者佛事。彼佛命十二大劫,正法住世亦十二劫,像法住世二十四劫。於像法中有千婆,第一婆名檀那世寄,其最後名分若世。千婆明博智,各皆通四毗陀。海慧如像法之中,有一比丘名曰,婆共相诘。婆毗陀神我之法,沙以十二部甚深空,演相破其著。千婆相,白比丘言:‘汝於何得此我空寂之法?’比丘答言:‘三世佛,十具足,所共宣。海慧如白毫印中,常此偈:
“‘本性不生, 受取者,
四大性如幻, 五如炎。
一切世, 如旋火,
皆明, 力生。
性相常, 我有生,
智者谛, 本末因。
本性空, 著有,
若能解空, 作。
相所依, 必得道如佛,
降伏魔怨, 度天人。
亦入大解, 知空是本,
是名佛所, 我及空。’
“此偈已,千婆心大喜,比丘足各自,端坐林野思我空,八千,於大空心不了。以思空功德力故,即於空中得百千佛,於佛所得念佛三昧,即於三昧中海慧佛,白毫印中甘露偈。
“‘若欲道心, 修持菩戒,
欲求真空, 菩道,
常行慈心, 除去恚害想,
悲愍於一切, 彼身空寂。
我身性相, 假於四大生,
佛法, 不不起。
悉堪受法, 其心如地,
常行所著, 一心住一意。
悉法平等, 彼亦此,
正心思此, 乃菩行。’
“千婆此偈已,身心喜倍加精,即得佛前三昧,於三昧中固正受,不退於阿耨多三藐三菩提心。跋陀波,比丘者,久已成佛,光土自在王佛是。千婆人乎?我等劫千佛是。跋陀波,我劫千佛,於海慧如法之中,大空偈端坐思惟心不了,得超越量劫生死之罪。是故汝等於空思惟取。”
是佛所,有得初果,有上正真之道,有辟支佛道因者。大佛所,皆大喜。
“跋陀波,我念去量世,彼有佛,自在如,十具足。彼佛世尊出世,此娑婆世界其地金色,金金光充遍世界。自在如五十大劫,正法住世三十大劫,像法住世百二十大劫。於像法中有千居士,多各一,俗利不以喜,常修苦空常之相。彼世中有一婆塞,明多智,名摩诃那伽,至居士所高偈:
“‘主物, 王所侵劫,
水火吹, 不安不久居。
此身常, 老病使,
匆匆, 不死苦。
常力解, 如大毒蛇,
毒害猛於, 亦世怨俱。
佛及, 如疣,
捐之於大地, 如人涕唾。
善士修布施, 於我,
物及受者, 三法俱空寂,
以此心, 乃菩行。’
“千居士,婆塞所偈,深心喜得未曾有,即共相到於僧房。到僧房已,白比丘:‘此大中有智者?唯我甘露法。’,中有一比丘,名曰音,居士菩檀波蜜,即此偈:
“‘去有佛, 自在, 彼佛世尊, 常此法:
施妙聚, 受, 天世人, 因施得立。
是故智者, 行修施, 施, 覆者,
今世後世, 生安! 若能意, 修空慧心,
不住有, 而行布施, 如此施者, 必成佛道!
古昔佛, 所檀法, 者念, 宜修行!’
千居士,比丘於布施,身心喜,即王所大王言:‘我等今日比丘檀波蜜。唯大王,我宣令一切苦生普使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