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建国后的发展 上海过去20年发展历史
上海过去20年发展历史
上海的历史是怎样的
上海市 中国第一大城市。
简称沪,又称申。位于中国南北海岸的中心,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前缘,东濒东海、北界长江,南倚杭州湾,西接江苏、浙江两省。
面积6340。5平方千米,其中市区2057。
01平方千米。包括崇明岛、长兴岛、横沙岛3个岛屿。
人口、民族 1994年人口1356万。 汉族为主,市区散居着39个少数民族以及少数未识别的民族,约有5。
3 万人,占全市人口的0。4%。
其中回族最多,其次为满族 。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宗教在上海均有悠久的历史。
至1987年,上海共计有68座宗教活动场所,9个市级宗教组织,全市计有天主教徒10万人,基督教徒约5万人,佛、道教每逢宗教节日活动期间,各有约3万多人次与2000多人次进香,参加开斋节与宰牲节的穆斯林有4000多人。 上海市宗教界积极开展对外友好交往活动,接待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几百批宗教代表团。
其中有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伦西博士、南非圣公会大主教图图等。上海宗教界人士也多次出访,同各地的宗教界人士建立了广泛而密切的联系。
建制沿革 五、六千年前,先民们已在这块土地上休养生息。 战国时期,楚国春申君的封邑在现上海一带,故上海别称申。
4~5世纪时,松江(现代苏州河)下游一带称扈渎,此为上海简称沪的由来。唐时属华亭县。
宋始设上海镇,南宋咸淳年间,上海已是贸易港口。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从华亭县划出东北五乡建立上海县 ,县治设于上海镇上。
1553年,为了抗倭,上海筑起城墙,成了方圆4。5千米的城区,城市发展步伐加快,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纺织手工业中心。
清代辟为商埠,成为贸易大港。自1843年上海开埠,上海租界成了各国殖民主义势力在中国渗透扩张的政治据点及其经济侵略与经济掠夺的大本营。
1845年11月29日,上海道台宫慕久公布《地皮章程》,规定英国居留地的范围与租地办法;1849年4月6日法国取得上海居留地;1857年7月11日成立工部局,并在租地人大会上擅自修改《地皮章程》,英法美还开始雇佣武装巡捕。1863年9月21日英、美租界合并;1899年英、美公共租界扩充地界,并改名为国际公共租界。
1927年北伐军占领上海,7月南京国民政府宣布成立上海特别市市政府;1930年,上海特别市政府改组为上海市政府;1933年,把数百年治于上海旧县城里的上海县,迁治于北桥镇;1942年英美政府决定放弃租界(当时租界仍被日军占领),翌年1月签字。 1949年5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成立,为直辖市,设黄浦、老闸、邑庙、蓬莱、嵩山、卢湾、常熟、徐汇、长宁、普陀、闸北、静安、新成、江宁、北站、虹口、北四川路、提篮桥、榆林、杨浦20市区,新市、江湾、吴淞、大场、新泾、龙华、杨思、洋泾、高桥、真如10郊区,共辖30区。
1952年分洋泾区为东昌、洋泾2区;江湾、新市2区合并为江湾区;1956年,废老闸区入黄浦区,北四川路区入虹口区,北站区入闸北区,常熟区入徐汇区,静安区的东部入新成区,西部入长宁区,嵩山区北部入邑庙区,南部入卢湾区,郊区中高桥、洋泾、杨思3区合并为东郊区,吴淞、江湾、大场3区合并为北郊区,真如、新泾、龙华3区合并为西郊区,废水上区。 1958年1月,以江苏松江专区的上海、宝山、嘉定3县改属上海市,11月,苏州专区的松江、川沙、南汇、奉贤、金山、青浦6县与南通专区的崇明县归入上海市;1961年浙江舟山县(现舟山市)嵊泗人民公社划入上海市,1962年复归浙江省。
1988年撤消宝山县与吴淞区,设立宝山区。 1992年撤消上海县和闵行区,设立新的闵行区;撤消川沙县设浦东新区;撤消嘉定县设嘉定区。
自然资源和物产 上海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均温15。7℃,1月均温2~3。
5℃,7月均温27~28℃;雨量充沛,年降水量1123。7毫米;每年6月中旬至7月上旬为梅雨季节,7月到9月时常受台风侵袭与影响。
主要河流有黄浦江、苏州河与长江。黄浦江源出太湖东南的淀山湖,流至吴淞经长江口入海,全长80千米,流域面积约2。
38万平方千米。苏州河(又名吴淞江)源出苏州附近的太湖,全长120千米,水道比黄浦江浅狭,航宽约50米,最狭处仅30米,在沟通上海与内地联系上起很大作用。
工艺土特产品有金漆镶嵌、牙雕、木雕、红木雕刻、玉雕、金银首饰、玩具、绢花、塑料花、地毯、绒绣、檀香扇、上海土布、南桥腐乳、解放西瓜、龙华水蜜桃、水蜜梨、撒花红蟠桃、蜜饯、盐水火腿、熏火腿、猪肠衣、浦东鸡、香粳稻、杨行黄瓜、嘉定大白蒜、张江腰菱等。 经济 1949年前,上海是中国金融、贸易和轻纺工业的中心,是中国民族资本最集中的城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上海经济迅速发展。1982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决定建立上海经济区,当时的范围包括长江三角洲的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10个市;1984年底扩大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1市4省;1986年8月福建省加入上海经济区。
区域内江、河、湖、海相连,铁路、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工商业发展历史悠久,商品经济发达,又是全国农业经济发达地区,重要的农业商品基地。
再加上该区科学技术先进,文教事。
最近二十年上海有什么变化
最近二十年上海的变化位于兴业路上的“一大”会址纪念馆,这幢房子是上世纪20年代上海市典型民居风格的石库门建筑, 83年前,13位平均只有28岁的革命志士秘密聚集在这里,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举行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中华民族的命运从此焕然一新。
走进会馆,浓浓的革命气息深深地吸引了我,对于进去革命的艰辛,生长在新时代的我们或许无法体会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出现对于当时灾难深重的中国和中国人民有多么重要,但一大12名代表之一的毛泽东主席曾说过的一句话正巧说明了她成立的伟大意义——“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二楼,“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文物陈列”展览厅里有一处蜡像群,生动地再现了15位“一大”参加者团团围坐在长桌旁开会的场景,人们眼前仿佛又浮现出80年前那开天辟地的一幕…… 1921年7月23日,13位“一大”代表及2位共产国际代表先后到达会场,也就是李汉俊寓所的楼下客厅,房屋的面积不大,陈设布置也很简朴。
大会由张国焘主持,毛泽东、周佛海担任记录。 这几年上海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现在整个上海已经有3000多幢高楼拔地而起,我们可以看到我脚下的浦东非常的欣欣向荣。
金茂大厦、国际会议中心等3000多幢高楼如雨后春笋,一批批代表国际大都市面貌的标志性建筑拔地而起,"东方明珠"塔上的"景点"连成了"景区","景区"延伸成"新城",今天,520多平方公里的浦东已成为长江龙头上一颗闪亮的明珠。浦东只是上海缔造传奇的一个缩影,近十年来上海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累计超过3600亿元,平均每年增长30.7%。
城市在变大,上海人的生活空间也变得宽敞明亮。小阁楼、窄弄堂、亭子间,这些多年以来描绘上海人居住空间狭小的专有词汇,如今已悄然退去。
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全市还有30多万户人均居住面积低于4平方米,其中的3万多户人均居住面积竟不足2.5平方米,小得难以容身。如今,上海市区人均居住面积已经达到13.8平方米,宽敞的居室,优雅的环境,使这座城市的市民近一个世纪以来“为居而忧”的烦恼成为历史。
今天的上海,时刻能感觉到历史和现实、传统和现代、东方与西方文明的融合。改革开放以前,由于人口流动的停滞,上海人的封闭性十分明显,随着现代化国际化步伐的加快,上海的人口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汇集海内外华人精英的一代“新上海人”正在诞生,截至去年底,上海市的常住人口达到了1711万人,其中,包括外籍人士的外来常住人口已接近30%。
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参观纪念册上,有这样一段话:走进一大会址,我们看到的党领导劳苦大众翻身求解放的艰辛历程,走出“一大”会址,我们感受到的是今天国际性大都市的繁荣。而当前,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加入世贸组织后企业间的竞争更加激烈。
参与国际竞争主力军的国有特大型企业,与国外著名跨国公司的差距还是相当大的。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对发展先进生产力的极端重要性,对我国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的极端重要性,对现代化建设全局和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极端重要性,进一步增强搞好国有企业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必须坚定不移地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按照中央确定的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方针、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坚定不移地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现在,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经济理论界空前活跃,不断解放思想,从中国国情出发,努力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其中最突出和最主要的,就是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在计划与市场关系这个世界性和世纪性难题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如果说90年代上海的城市建设是有形的巨变,那么,无形的工业生产力布局的大调整,则更加蔚为壮观。
如果从空中俯瞰,今日上海的城市布局已显示了走向国际化大都市的宏大气派:以环绕城区的内环线和外环线为界,内环线内主要是商贸、金融等第三产业,展示了新上海的繁荣和繁华;内、外环线之间主要是优良的人居环境;外环线周边是重点工业区和新兴产业区,北边是钢铁基地,南边是石化基地,东边是集成电路基地,西边是汽车工业城。这一崭新的格局,体现了大上海工业经济的不凡实力和水平。
20世纪末,这座中国最大城市在跨入新世纪之时,为自己竖起了一座新的里程碑:GDP连续第九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人均GDP4180美元,达到世界银行划定的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的水平。也就是说,除港澳台地区外,这个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火车头"已经率先进入了全新的站点。
面对过去革命的艰辛与今日上海的繁荣,我们不得不感概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我们是幸运的,所以作为我个人应该加倍努力,在工作中做到仔细不马虎,踏踏实实地工作,每天工作结束后好好。
上海从古至今的发展历史
上海历史简介 上海历史悠久,系1986年国务院颁布的第二批38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上海西部在6000年前就已成陆。市区成陆约在10世纪前叶才全部形成。
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后设会稽郡,治所在苏州。会稽郡辖缪县、由拳县和海盐县。
缪县包括今嘉定、上海两县及青浦、松江两县大部和市区部分地区。今嘉定县境内还有一个以缪命名的缪城乡。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筑了一条由咸阳经湖北、湖南而抵江苏、上海一带的宽阔驰道。据史载,驰道宽50步,每隔3丈植树一株。
驰道通过今松江西北,“经青浦古塘桥,西通吴城”。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率丞相李斯、少子胡亥等一批文臣武将南下巡游,曾通过松江西境和青浦南境的横山、小昆山、三泖地带,看到当地物产丰富,人众熙攘,人们划船在水上交易。
这说明上海那时还没有形成城市。 公元前207年的汉代,缪县政为娄县。
今金山县境内的海盐县,汉时为刘濞的封国,此地煮海水以制盐。这种盐称散盐,质量好而量多,都被运往吴都(苏州)集散。
和海盐县发展同时,由拳县也在发展之中。由于局部地体下沉现象存在,海盐部分沦为拓湖,由拳也陷入了谷水。
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前后海盐县被迫向南迁移。 到了晋代上海地区主要依靠渔、盐之利,经济已相当发达。

南朝梁大同元年(585年),分割原海盐县地域置青浦县和前京县。唐时将昆山南境、嘉兴东境、海盐北境建华亭县,县治设在今松江县境内,天宝五年(746年),在今青浦东北的吴淞江南岸设置了青龙镇,直属华亭县。
青龙镇原是三国时吴孙权建造和停泊战舰的场所。青龙港是吴淞江下游的起点,是唐代对外贸易的新兴港口,航运船只不仅可抵沿海和内河重镇,而且可直达日本、朝鲜。
宋初,华亭县改属两浙路秀州(州治在今嘉兴)。这时华亭县以东的海滩,已经成为重要盐场,“人烟浩穰,海舶辐揍”,商业日益发达。
宋宣和元年(1119年),随着松江航道重新疏浚,青龙镇更见发展。据宋诗人梅尧臣在《青龙杂志》中记载,青龙镇有二十二桥、三十六坊,还有“三亭、七塔、十三寺,烟火万家”,时人誉称“小杭州”。
青龙镇虽如此繁华,但当年作为华亭一个海口的上海,仍然是个荒凉的渔村。后来因为吴淞江下游的淤浅,曾经繁华一时的青龙镇,就逐渐丧失了作为长江口良港的地位,而日趋萧条冷落。
宋熙宁年间(l068一l077年),贸易中心转移到华亭东北地区,这里形成居民点,由渔村变成初具规模的小镇。南宋咸淳三年(1267),在此正式设立镇治,并派镇将驻守。
因地处上海浦西侧,便称“上海镇”。元朝至元十四年(l277年),在上海镇设立市舶司,与广州、泉州、温州、杭州、庆元、澉浦合称全国七大市舶司。
本埠市舶司的衙门设在后来的上海县署内,即今小东门方浜南路的光启路上。 元朝至元二十八年(l291年),正式建“上海县”,这是上海建城的开始。
到了明代,上海地区商肆酒楼林立,这时,上海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东南名邑”。明末清初,上海的行政区又进行了沿革,逐步形成了今天上海的规模。
到l840年鸦片战争前夕,上海县东界川沙,南邻南汇,西接青浦,北连宝山。县城内有街巷63条,商店林立,鲜萃羽集,地大物博,被称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
鸦片战争失败后,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指令投降派蓍英和伊里布同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签订了《南京条约》。“条约”第三款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清道光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接着,英国又以“理定善后事宜”为借口,于l843年l0月8日又同清政府签订了《虎门条约》。“条约”第九款规定:“在万年和约(指《南京条约》)内言明,允许英人携带眷赴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港口居住。
。但中华地方官必须与英国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拟于何地方、用何房屋和基地,系准英国人租赁。”
同年l1月8日,英国首任驻上海领事巴富尔到任。他根据《虎门条约》向上海道台官慕久要求划出一块土地作“居留地”,专供英国侨民使用。
宫慕久居然以为华洋分居能避免“纠纷”,默许巴富尔的要求。据此,巴富尔在11月l4日发出通告,宣布上海于1843年ll月l7日正式开埠。
在上海被迫开埠后的一百多年里,帝国主义列强纷纷侵入上海,他们在上海竞相设立租界。先是英国于1845年在上海建立租界继而美、法也分别于l848--1849年在上海建立租界;后来英、美租界合称为“公共租界”。
整整一个多世纪,上海成了外国侵略者“冒险家的乐园”。 1853年,上海“小刀会”响应太平天国革命,举行武装起义,反对帝国主义和清政府封建王朝,占领上海城,坚持斗争十八个月。
在19l9年的“五四”运动中,上海工人、学生和各界人士举行全市性罢工、罢课、罢市斗争,充分显示了上海人民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精神。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5年1月奉军进人上海,当时的北京政府将上海改为淞沪市。1927年3月29日上海临时特别市政府成立。
1930年7月1日上海特别市改称上海市。1949年5月2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成。
中国上海史的发展史、屈辱史、重大事件等
上海早期只是默默无闻,清朝后期,西方国家用大炮打开中国的国门后,迫切要求中国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在这种背景下,上海由于其有利的港口位置及靠近富庶的江南地区等原因,在很短的时间内,发展为全国特大城市。
由于半殖民色彩浓重,一直以来,上海的经济都是买办经济。即便是现在,可以说买办色彩仍然存在。
清末民初,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也是最发达的城市,一战期间,上海的轻工业发展很快,表现在纺织业、面粉加工等产业。华丽的经济现象背后是无数劳苦大众在社会底层苦苦挣扎。
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沦陷,经济秩序被严格管制。淞沪会战期间,对上海和其周边地区造成严重破坏。
1949年后,上海仍然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城市,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改革开放后,南方被划了一个圈,但是并不包括上海。八十年代,上海的经济发展阻力重重,与南方的广东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到九十年代后,上海的经济才开始腾飞起来。
求一篇介绍上海的文章,800字左右,要写到上海的历史,近几年发
我的故乡真美啊!黄浦江是我故乡的母亲河,它滋润和哺育故乡的人们。它的两岸历经了风风雨雨的历史变迁,如今越发变得光彩夺目。
它的西岸是一幢幢用花岗石筑起的具有异国风情的大楼,有哥特式建筑、巴洛克式建筑、西班牙建筑、罗马式建筑、中西合璧式建筑等52幢,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群”,也被誉为“凝固的音乐”。看到它们我仿佛来到了西方世界,它们代表了故乡的昨天。
如今,一座座具有现代化的城市建筑在母亲河的东岸拔地而起。有高耸入云的“金茂大厦”。它高420.5米,共有88层。在它的53~87层为世界上最高的超豪华五星酒店——金茂君悦大酒店。特别是高152米,直径为27米的酒店中庭,28道环廊在霓红灯的照射下光彩迷人,仿佛置身在时光隧道。设在88层的观光大厅是目前国内最高最大的观光厅。它是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与世界高新技术的完美结合。在金茂大厦的边上有上海城市标志性建筑——“东方明珠”。它有十一个大小不一、高低错落的球体从蔚蓝的天空中至如茵的绿草地上通过三根直径9米的擎天立柱串联起来。而两颗红宝石般晶莹夺目的巨大球体被高高托起,整个建筑浑然一体。体现了“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诗情画意。白天登上东方明珠,可以尽情饱览浦江两岸和上海的秀丽壮观的景色,夜晚东方明珠在璀璨的霓红灯映照下现得流光溢彩。浦东的开发、开放使得一座座、一幢幢风格各异、造型别致的摩天大楼矗立在故乡的热土上。
到了傍晚,天空已是灰蒙蒙的,这时,高楼上的灯已经陆陆续续亮了起来。就像是几颗星星陨落人间,对着我眨着眼睛,这些调皮的孩子,和我玩起了捉迷藏。接着,路上的路灯、车灯也争相亮了起来,整条路顿时灯火通明,一盏盏灯就像是一只只萤火虫在空中飞舞。等到天空完全暗了下来,霓虹灯也亮了起来。这下,上海仿佛穿上了件闪亮的新衣服:一盏盏霓虹灯千变万化,一会儿红,一会儿绿,一会儿半紫半黄,真是五光十色;还有那变幻无穷的形状,又像彩虹,又像鲜花,这是那衣服上美丽的花纹。一条条公路,一片金光,像是一条条彩带。高楼顶上的灯光好像是闪闪烁烁的宝石,装饰着花花绿绿的时装,这不是一个时装表演么?
这就是我的家乡——上海。我永远爱着我的家乡。
上海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过程中···上海在全面建设小康社
其一,便利的水陆交通.上海原来是河港,现在已经有了海港.这是上海的重要经济发展优势.上海的河港优势,以及河港导致的便捷出海口,是上海从小鱼村,变成大城市的重要原因.也是外国租借上海部分地区,的重要原因.上海在逐步发展中,积聚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这促进了上海经济发展,也加强了上海的重要性.在这个过程中,也是上海陆路交通,迅速发展的时期,比如修建了铁路与公路,这也加强了上海的交通优势.随着上海人口的继续增多,富裕程度的提高,上海出现了飞机场.空中交通的发展,进一步加强了,上海综合交通的优势.就是现在,具备海陆空交通条件的城市,在大陆也不多.其二,密集而众多的人口.这是一个难得的优势.在大陆,上海是占此优势最多的城市.因为,上海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城市.上海也是大陆人口最密集的省区.上海人口密度可以达到3000人每平方公里,是中国整体人口密度的20多倍.人口的高密度,可以导致许多优势或经济效益.能提高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电信产业,以及工业运行的效率.效率的提高意味着收入的增多.这是上海比较富裕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上海人坐飞机,要比苏州人,便捷.这种便捷意味着,省钱、省时间.这就是上海交通优势的部分体现.人口众多而密集,有利于吸引企业的到来.比如,上海之所有能吸引那么多世界500强企业.这确实得助于上海的综合优势,既人口众多而密集,导致的综合交通优势、市场优势、以及人才优势.其三,上海有雄厚的人才实力.上海的人才密度比较大,上海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也比较高.上海人才多的原因是,上海经济比较发达,自己培养的人才比较多,以及吸收了大量的外来人才,比如吸引了大量来自农村的人才.人才优势是上海的重要优势,也是上海比较富裕的重要原因.其四,上海过去,有良好的经济基础.比如大量工厂与基础设施.这对上海现在比较富裕,上海有许多劣势.比如,人均自然资源的稀少.这个劣势当然不利于上海经济的发展.不过,这个劣势,带给上海的坏处,相对于上海人口密集导致的优势,所带来的好处,要逊色的多.上海是大陆最富裕的省区,在世界上,这并不是中国所特有的现象.大部分国家,一般都是,人均自然资源极度稀少的特大城市,人均比较富裕.人口密度稀少导致的,人均自然比较多的地区,恰恰是各国相对不富裕的地区.上海最重要的劣势,是大陆所普遍具有的劣势,社会制 度因素,这是阻碍上海,以及大陆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