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唐朝最著名的外国人 大宋朝四面強敵,為什麼外國人還對此國家羨慕不已?有一重要原因
大宋朝四面強敵,為什麼外國人還對此國家羨慕不已?有一重要原因 趙匡胤因其發跡在宋州,故國號曰「宋」, 又因五德終始說,宋朝為火德,故又別稱「火宋」、「炎宋」,尊稱為「大宋」。宋朝定都開封,稱為東京。後

大宋朝四面強敵,為什麼外國人還對此國家羨慕不已?有一重要原因
趙匡胤因其發跡在宋州,故國號曰「宋」, 又因五德終始說,宋朝為火德,故又別稱「火宋」、「炎宋」,尊稱為「大宋」。宋朝定都開封,稱為東京。後逐步統一中國,由於疆域相對南宋而言到達黃河以北,所以,被後世稱之為「北宋」。靖康二年,金兵攻陷東京,北宋亡,宋高宗在南京應天府登基繼承皇位,改元建炎,重建宋王朝,史稱「南宋」。不論中外史學家如何讚頌兩宋的繁榮盛景,仍改變不了宋朝被強敵環伺的事實。就像伏爾泰先生說過的:「中國是全球歷史最悠久、地域最遼闊、民力最昌隆的國家,可惜,北宋在中國歷史上只是一個『小國』罷了。」我們不妨站在1009年的時間節點上,在當時東亞大陸上除了大宋外,尚有西夏、大理、吐蕃、遼、回紇等國家。
就在五年前,遼聖宗與蕭太后御駕親征,率二十萬大軍犯境。遼國出兵前夕,曾與大宋進行了談判,起初遼聖宗建議雙方和議,被宋真宗一口回絕。在寇準等官員的支持下,宋真宗御駕親征,來到澶州坐鎮,在北城上替宋軍助威。相傳,當時幾十萬宋軍在城內高呼萬歲,聲音傳到幾十里外,氣勢大振。
反觀遼軍則一邊調兵遣將,一邊與宋真宗繼續談判。
讓人大跌眼鏡的是,真宗一改此前的強勢態度,選擇了和談。同年十二月,雙方締結和約,劃定邊界,承諾永為兄弟之邦。雖名為「兄弟之邦」,但宋朝每年得撥付遼國十萬兩貢銀及二十萬匹絹布,明擺著一副賠款求和的態度。後人對這段歷史充滿疑惑,為什麼宋真宗會在宋軍士氣大漲時選擇退縮呢?按理說這場仗應該勝多敗少才是。
然而,若我們仔細研究當時的局勢,就會發現,當時的遼軍雖被兩路宋軍夾擊,但是,已擊破了宋軍的第一道防線,大有長驅直入之勢。倘若,宋真宗選擇決戰到底,即便打敗了遼軍,也得付出無數傷亡,戰後的宋軍根本無法反攻遼國,最終的結局恐怕仍是議和一途。
而宋真宗想要的是什麼呢?是擊敗強敵的成就感嗎?非也,宋真宗想得到的是邊境和諧,老百姓安居樂業。就這樣,雙方締結了「澶淵之盟」,大宋以每年幾十萬兩白銀換來宋遼百年和諧。說到這,可能有許多朋友會用歷史書上的內容反駁筆者,某教科書上明明寫著:這場盟約後每年宋朝繳納的貢奉加劇了老百姓的負擔,並直接導致北宋國庫連年虧空,這不是事實嗎?
我們不妨來算筆賬,從宋真宗他爹趙光義那一代開始,宋遼雙方便時常爆發摩擦,大小戰爭打了二十五年,在此期間北宋傷亡幾何?而邊境人民連年受戰火侵襲,流離失所者不計其數。這種於國民無益的戰爭宋朝還能打上幾年?就算堅持下去,勝算又有多少呢?而宋真宗每年砸出去幾十萬兩白銀,雖不是個小數目,但與每年在宋遼戰場上投入的軍費相比,哪個更多些呢?
讓我來給大家這樣一個數字——三千萬兩白銀,這就是北宋在一場「中等意思」戰役中的軍費開銷。資料顯示,宋真宗時期每年國庫收入約為一億兩白銀,而一場不大不小的戰爭就能消耗朝廷年收入的三分之一!這是多麼可怕的開銷。宋真宗登基七年,像這種規模的戰爭打了數場,總共投入了多少軍費?
相比之下,一場戰爭中支出的三千萬兩,足夠頂兩國議和後的百年貢奉,這筆買賣還是很划算的。其實對於北宋來說,三十萬兩不過九牛一毛,可對於相對貧瘠的遼國來說,這可是個天文數字。為了這筆巨款,遼人的騎兵不再南侵,其中的利弊無需筆者多言。
還有人拿「澶淵之盟」後宋朝地位下降來說事,宋朝真的吃了虧嗎?「遼宋為兄弟之國,聖宗年幼,稱真宗為兄。」其後的兩國統治者以年齡平輩論交,這不是一件很公平的事嗎?於遼於宋來講都不吃虧。簡而言之,和諧就是最大的生產力。倘若沒有1016年的和約,宋真宗駕崩那年國庫收入怎會達到一億五千萬?恐怕這些錢都得搭在軍隊里。
若說真宗給大宋帶來休養生息欣欣向榮的和諧氣象,那麼,真宗的廉政方針就是將「和諧氣象」變成「繁榮盛景」的錦上添花之舉。
1009年末,宋真宗寫了一篇流傳百世的政治論文。大夥都知道,真宗是個附庸風雅之人,文筆不錯,那句「書中自有黃金屋」就是他的名言。不過,這篇政治論文絕非真宗一時詩興大發隨手寫就,而是經仔細斟酌作出的治國良方,這就是影響北宋官場發展的《文武七條》:
「一是清心,用平等心處事,不以自己的愛憎影響決策;
二是奉公,處理事務公平公正,保持廉潔;
三是修德,以德治公,忌仗勢欺人;
四是務實,不要為了榮譽弄虛作假;
五是明察,下基層體察民意;
六是勤課,除了日常政務外,要關注農桑;
最後是革弊,三省自身,有過則改。」
這簡簡單單的七條,正是告誡朝官們廉潔奉公的金玉良言。《文武七條》頒布的那年,儘管宋朝的國土、人口都比不上盛唐,但是,北宋的經濟卻扶搖直上,遠超盛唐七倍有餘。就算是後來災荒頻發的年景,北宋的國庫收入仍是盛唐的三倍。
按說經濟繁榮昌盛,勢必會滋養蛆蟲,官員們接觸金銀的機會越來越多,難免有人貪贓枉法。然而,真宗時期,犯貪污罪的官員卻明顯減少。借用朱熹的一句話:「問渠那得清如許?」答案正是源頭與活水。
所謂源頭,就是宋真宗的那句「清心」。在宋朝入仕要經歷一段時間的「實習期」,當實習期滿想要轉正時,需得到幾名正式官員的推薦。按照規定,所有在職官員禁止推薦貪贓枉法的實習官員。
此外,宋朝允許在職官員繼續參加科舉,有點像是現在的「遴選」,榜上有名者可根據成績升遷,但若該官員有貪污的前科,則禁止參與科舉考試。對於掌管錢財的官職,宋朝採用的是「一經查處,終生不用」的原則。
但凡底子不幹凈的官員,今後的仕途步履維艱。
那麼,負責推薦實習生的官員若收受賄賂,弄虛作假,怎麼辦?宋真宗規定,倘若,有官員貪贓枉法事發,那麼,當年推薦過他的官員一概受到牽連,並且,該官員的上司也要追究責任。在這番政策下,每個上司都會嚴查屬下是否廉潔奉公,而負責推薦新人的正式官員則關注被推薦者的德行,避免受到牽連。
如果,有官員犯了貪污罪,他的罪行會被寫入吏部的檔案中,終生無法消去。宋朝還有一個規定,但凡官員調動或升遷,必須先去吏部重新申報自己犯過的貪污罪,更新履歷。而且,職業生涯中有污點的官員終身不得改名。
既然,朝廷對官員的要求如此嚴格,在宋朝做官一定很累吧?
恰恰相反,宋朝的官員的假期很多,宋真宗增加了官員們的暑假,對其他節日的事假管理也更加寬鬆。此前官員若達不到一定官職,趕上祭奠亡親的時候不得請假,宋真宗取消了喪葬假對官職的限制,不論大小官員均有權請喪葬假。
更難能可貴的是,宋真宗還要求在重要節日里,不僅官員放假,就連在官府謀職的小吏、工匠也能享有假期。從現存的資料來看,真宗時期全國官員約為一萬人;除此之外,還有幾十萬名在各級政府中辦事的小吏。
按照當時的規定,正式的官員每年可享有77天的休假,偶爾還有臨時增立的假日;而在基層的小吏每年放假65天。宋真宗的政策不但照顧了正式的「公務員」,就連「事業編人員」們也得到了公平對待。相信在宋朝,只要是吃官糧的,每年都能過上幾個愜意的「黃金周」。
宋朝是我國封建史上經濟最發達的朝代,也是城市化率最高的朝代。如果,將物質生活作為衡量幸福指數的標杆,那麼,宋朝老百姓一定比後來的明清老百姓幸福得多,他們的平均生活水準約為明清人民的四倍。
許多中外學者都對宋朝倍加讚譽,說:「宋朝是我國歷史上文化發展最發達的朝代,也是封建統治時期最講究公平、民主,崇尚自由的朝代。」
所以,我們不妨將自己置身於宋朝的大環境下,倘若我們是真宗時期八千萬人民的一員,碰到一個意識超前的、注重經濟發展的、關心民生的統治者,會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生活呢?那一定是提高消費意識,促進國家經濟發展了。
宋朝的經濟總量是一個可怕的數字,據統計宋真宗時期大宋經濟總量佔全世界的八成,每年朝廷鑄造的銅錢多達五百萬貫。五百萬貫是什麼概念呢?明朝上下幾百年,每年鑄造的銅錢加在一起也不過一千萬貫,跟宋朝鼎盛時期兩年造出來的銅錢差不多。
可見,千年前的中華民族在大宋的繁華盛景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外國人有多羨慕宋朝呢,美國歷史學家伯恩斯在《世界文明史》中如是說:「日本在公元6世紀及其後的幾百年如饑似渴地學習和吸取中國文化。」一句「如饑似渴」,是否道出了歷史上的繁榮華夏呢?
參考資料:
【《宋史》、《世界文明史》、《文武七條》】
很赞哦! (1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