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清缅战争伤亡 清朝最慘烈的邊疆戰爭-清緬戰爭 接連三任雲貴總督因此而死

火烧 2021-06-28 11:45:54 1044
清朝最慘烈的邊疆戰爭-清緬戰爭 接連三任雲貴總督因此而死 十八世紀下半葉,清朝乾隆中期,清朝曾與緬甸貢榜王朝為爭奪中緬邊界領土發生過四場戰事,雙發死傷慘重後簽訂臨時合約終戰,事後又都違約而互相不滿,這

清朝最慘烈的邊疆戰爭-清緬戰爭 接連三任雲貴總督因此而死  

清缅战争伤亡 清朝最慘烈的邊疆戰爭-清緬戰爭 接連三任雲貴總督因此而死
十八世紀下半葉,清朝乾隆中期,清朝曾與緬甸貢榜王朝為爭奪中緬邊界領土發生過四場戰事,雙發死傷慘重後簽訂臨時合約終戰,事後又都違約而互相不滿,這場清朝並未佔到便宜的戰爭,卻被乾隆視為他的十全武功之一。
1752年,雍笈牙建立了緬甸貢榜王朝,然後開始要求清緬邊界地區的土司歸附於他,按傳統交「花馬禮」,花馬禮就是貢賦錢糧,中緬邊境的土司們在歷史上總要向中緬一方或雙方交貢賦,以求得自身的平安。
有的土司懾於雍笈牙的威勢交錢了事,有的土司不服不願交錢,不願交錢的土司向雲南官府求援,希望清朝出兵對付雍笈牙,當時乾隆正在對付新疆的準噶爾和大、小和卓叛亂,無暇顧及雲南,於是雲南的官員們對緬甸採取了綏靖政策,就是任由緬甸人胡來。在雲南清朝的武裝力量有三類:政府的綠旗兵、土司的土練和邊境一些礦場主的場練。
1762年,緬屬木邦土司率自己的土兵聯合貢榜王朝軍隊共約2000人,向中囯境內不肯繳納貢賦的孟定土司和耿馬土司區域進攻,孟定土司被劫持,耿馬土司逃脫,耿馬土司的官衙和一些民房被木邦土司焚毀。耿馬土司逃出後到附近的土司和礦場借了一些土練和礦練,回來追殺緬兵,在滾弄江追上滿載而歸的緬兵,斬殺200多緬兵,緬兵大敗而去。
後來耿馬土司還是交納了貢賦,以求息事寧人,雲南官府加強了滾弄江的布防,但綏靖的思想並未改變,使得緬屬的土司連年來搶劫車裡土司(今西雙版納)。
第一次戰事,1765年,緬甸人勒索、搶劫的規模、頻次大幅增加,因為此時貢榜王朝正發動吞併暹羅(今泰國)的戰爭,需要大量的錢。面對這種糟糕的局面,剛上任的雲貴總督劉藻發兵剿殺緬人,第一次剿殺入境的緬人,只抓到五人,緬人帶著搶來的錢物離開後,劉藻卻上奏說緬人望風披靡、清兵大捷云云,虛報戰功。
這年十月,數千緬軍侵入車裡土司,佔領車裡土司地盤,並遣使向清廷宣布車裡(西雙版納)為緬甸國土。劉藻發兵七千馳援車裡,緬兵在車裡機動游擊,不肯撤離,一股清兵還被緬兵包圍擊潰,乾隆怒將劉藻降職,劉藻當即自殺。劉藻自殺後,乾隆以陝甘總督楊應琚接任雲貴總督。
第二次戰事,楊應琚上任時緬兵南撤,楊應琚乘機派兵攻入緬甸,佔據緬屬的兩個土司地盤,由於緬兵一路堅壁清野,清兵後勤不繼,楊應琚任命一些當他撣族人治理這些地方,留下800清兵駐防後大軍撤回。這種表面的勝利使雲南官府主戰呼聲高漲,不久楊應琚發布檄文稱:「發兵五十萬,大炮千樽」開始大規模進攻緬甸,乾隆此時不想對緬甸用兵,但架不住楊應琚的堅持,只好同意。
1766年中,有部分緬甸土司被嚇住,投降清朝,九月,楊應琚調集14000清兵準備向緬甸進攻,緬甸主力此時正在暹羅作戰,留守阿瓦(今曼德勒)的緬王辛標信糾合留守部隊與土司部隊三萬人沿伊洛瓦底江溯江而上扺御清兵,中緬邊境重鎮新街扼水陸要衝,清兵從此地順江而下,四、五日即可抵達緬甸首都阿瓦,清兵有五百餘人在此守衛,眼見數千緬軍直撲新街,楊應琚卻只派出了四百多人的援軍,這千多清軍在新街堅持了兩天一夜,終於擋不住數千緬兵的圍攻,幾乎被全殲,新街失守。
在新街緬軍分為兩路,一路6000人向東北攻擊清朝鐵壁關,另一路2000人繼續沿伊洛瓦底江北上到戛鳩後向東進入中國再向南包抄鐵壁關後路,經過十多天的戰鬥,緬軍攻入鐵壁關,清軍退守隴川,緬軍追到隴川,清軍戰敗潰逃,楊應琚被打怕,提出議和,將新街讓給緬軍,緬軍撤軍。
此戰清軍損失近3000人,緬軍損失很少。這兩股攻入中國的緬兵不過8000人,楊應琚給乾隆的捷報卻報共殺敵一萬多人,乾隆派在雲南的侍衛福靈安回去報告後,楊應琚被逮捕進京處死。
第三次戰事,面對清軍的敗績,乾隆調伊犁將軍明瑞任雲貴總督,明瑞上任後,於1767年調集25000人,其中3000滿洲騎兵,其餘雲、貴、川綠旗兵,分南、北兩路進攻緬甸,南路主力在在蠻結之戰中擊殺緬兵2000餘人,在繼續進軍的過程中由於緬人堅壁清野,清軍後勤不濟,只好撤軍,緬軍追擊騷擾清軍,清軍前後被殺2000多人,快到中國邊境時,清軍忽然回身痛打追兵,擊殺緬軍千餘人,緬軍不再敢緊追,不久,擊退北路清軍的緬軍調集數萬人包圍了明瑞的南路萬多人。
被圍三日後,南路軍突圍,明瑞親率侍衛及數百滿洲騎兵殿後,最後明瑞身受重傷,策馬賓士20餘里後自縊在一棵樹下,突圍中一千餘清軍戰死,大多是殿後部隊,一萬餘人回到中國宛頂(今雲南畹町),其中有許多的傷、病員和文職人員,他們能生還是由明瑞親率的這支殿後部隊死戰換來的。這場戰事25000清軍只有一萬五六回到國內,損失近一萬,緬軍損失不到五千,清軍武器、輜重損失不計其數。
第四次戰事,緬甸雖然打敗明瑞,但也在野戰中被清軍打怕,於是遣使求和,但乾隆覺得受到侮辱,對緬甸的求和置之不理。1768年,乾隆調重臣傅恆為經略,阿里袞、阿桂為副將軍,鄂寧為雲貴總督,加派13000八旗兵、9000貴州兵準備再次討伐緬甸。
此次出征,清軍號稱六萬,實際由於後勤限制,只有28000人出征,再扣除沿路的留守兵,最後到前線的有19000人,而緬甸的瘴氣又使清軍大量減員,而緬軍有三萬以上,還有幾百名他們俘虜的法國火槍隊幫助他們。
戰鬥從新街打響,清軍水陸並進,擊敗緬甸水軍,佔領新街,緬軍敗退幾十里紮營,清軍追上去後在那裡想方設法攻打十多天也不能攻破緬軍大營,以後雙方都精疲力竭、不想再打,於是議和罷兵。議和後清軍只剩13000人,病死的多於戰死的,副將軍阿里袞、總兵吳士勝、水師提督葉相德都先後病死,傅恆也病倒了,回京不久病死。此次戰事緬軍損失遠小於清軍,這次緬軍其實能打敗清軍,但怕遭到清朝更激烈的報復而罷手。
此次議和後雙方都不滿意,清朝不滿緬甸不送貢表納貢,緬甸不滿清朝不開互市,雙發關係緊張,但都不敢再發動戰爭,直到二十年後緬甸受到周邊國家敵視而向清朝奉表納貢,雙方關係才恢復正常。
清緬戰爭清朝人員、輜重損失都遠多於緬軍,清軍實在不服緬甸水土,病死太多,這也是乾隆不敢再戰的原因,但是緬甸打不了持久戰,野戰能力也遜於清軍,所以只能防守。這場戰爭使得緬甸的死敵暹羅剛被緬甸滅國就得以復國,因為緬甸在暹羅的軍隊都回國對付清軍了,若不是清緬戰爭,現在有沒有泰國還是個問題。和西北的邊疆戰爭相比,清緬戰爭清朝實在輸得難看,而乾隆居然把這種敗仗納入十全武功之一,雖然說水土、瘴氣是清朝失敗的一部分原因,但敗仗就是敗仗,乾隆口裡的堂堂大清敗於他口裡的醜類,還說是十全武功,用他自己的話說真是「恬不知恥」。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