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最厉害的时期 中国足球历史?
中国足球历史?
中国足球历史
足球运动,最早的起源在中国。
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蹴鞠”或名“塌鞠”。
最早的说法见《战国策·齐策》:“临富甚福而实...塌鞠”。
到了汉代,由于社会经济的繁荣,蹴鞠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几乎是万人空巷。
而且蹴鞠成了宫廷的主要体育活动。
汉高帝刘邦的父亲初入皇宫时,曾因没有球踢而一直闷闷不乐。
后来刘邦特意为刘太公建造了“新丰宫”,于是太上皇就可以和家乡的人一起蹴鞠取乐。
这样的环境,也造就了汉武帝、汉成帝这样的“帝王球星”。
另外,蹴鞠还成了军队训练的内容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国家队曾集体去匈牙利留学,并与1958年回国,可惜冲击1958年世界杯决赛圈失败,打击不小。
其后的时间内,是十年“文革动乱”,在一个“政治第一”的年代,足球被禁止了。
改革开放之后,苏永舜率领中国队冲击1982世界杯决赛圈失败。
这是中国足球长期封闭,重返国际足联后首次冲击世界杯出线权,实质上它是中国足球现代史的开端。
1985年5月19日,由于中国队在世界杯预选赛中主场败给了香港,失去出线权,在场球迷情绪激昂,气愤难平,无处发泄,进而演变成打砸抢的街头暴乱。
从此,中国足球不再孤立地被当作体育运动,而更多地从文化角度,被当作中国社会的一个窗口。
1988年的奥运会和1990年的世界杯,中国队插肩而过,因为了两个“黑色三分钟”。
进入现代足球的中国队,抓住东西亚分治,不必硬碰主要对手韩国队的历史机遇,第一次从真正意义上冲出了亚洲。
但中国足球却未能把握住这次难得的机会,从而使自身有质的飞跃,因此进军奥运并未带来太多的影响。
反倒是次年的世界杯预选赛所带来的冲击与反响要强烈得多,中国队两次在领先的有利形势下,两次在终场前三分钟内连失两球,痛失冲出去的历史良机。
尽管又一次失败,但这种极度戏剧性的结果,使足球在中国社会受关注的程度又达到了空前的高峰。
1979年开始改革,开始对外开放,但足球上与“洋教头”的“再一次亲密接触”却一直等到了90年代。
1992年,谋求开拓发展的中国队将请来了施拉普纳,但是冲击1994年世界杯决赛圈又再次的失败了。
职业化联赛之前的格局是辽宁的一统天下,作为中国足球第一大省,辽宁建立了1984年到1993年十连冠军王朝。
实际上,东北足球早在50年代已居中国前列,但直至二十世纪80年代初,以李应发为代表的辽宁队,才逐渐确立了辽宁足球在中国无可撼动的霸主定位。
他们以每年夺一冠的方式,建立起十连冠王朝,其中包括代表中国最高水平的全运会,全国甲级联赛,足协杯冠军称号,和迄今为止中国球队唯一所获的洲际冠军亚俱杯。
甚至在今天,职业联赛七年五夺冠的大连队,仍然带有当初的影子。
辽宁足球成为中国足球最大的组成部份,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中国足球的辉煌与失落。
1994年,中国足球职业联赛全面启动,这意味着中国足球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职业化本意是通过建立竞争机制,从而使球员完成“要我练”到“我要练”的良性转变。
结果这一无心插柳之举使足球成为一项巨大的产业。
但职业联赛又衍生出的一系列新问题,如假球黑哨,球员素质不升反降等等,随着投入的增加愈演愈烈,到了不可收拾,甚至使中国足球改革不下去的程度。
与此同时中国球员外战中一系列拙劣的表现,终于使中国足球自我定位在亚洲二流上。
1997年的戚务生,“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冲击世界杯力不从,所以惨败大连金洲,国人继续失望。
本土教练的水平使得中国队不得不再次寄望于外教,霍顿来了。
这位曾经中国国家队和国奥队的主教练,花了中国足球两年时间和若干万美金的“英国绅士”终究没有经得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考验。
他的“平行站位”、“长传冲吊”理念没有拯救得了中国队。
我们的打法没有变数和套路,结果只能那样。
可惜一代那么有潜力的队员和同他们的前辈一样被写入了失败者的史册。
但是,和施拉普纳一起,他们的足球思想却大大的影响了中国足球。

因此,中国足球坚定不移的走起了外教之路。
进入21世纪,2002年国足以亚洲第五的身份冲入世界杯决赛圈让中国亿万球迷再次看到中国足球的曙光,虽然在小组赛被淘汰,但是中国球迷的情绪异常高涨,他们感觉中国足球即将雄起,然而国足在接下来的表现却让人们大跌眼镜,一场场的失败将中国球迷的热情浇灭,强队强队打不过,弱队弱队打不赢。
中国足球笼罩在一片灰暗之中。
2011年的中超黑哨案,更是让脆弱的中国足球雪上加霜。
球迷们越来越不关注国足,对国足的不作为越来越感到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