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香港股史 香港历史三个史

火烧 2023-01-04 13:53:23 1090
香港历史三个史 1.香港的屈辱史香港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先后在南方建立了南海、桂林、象郡三个郡,香港隶属南海郡番禺县,由此开始,香港便置于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

香港历史三个史  

1.香港的屈辱史

香港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先后在南方建立了南海、桂林、象郡三个郡,香港隶属南海郡番禺县,由此开始,香港便置于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汉朝香港隶属南海郡博罗县。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香港隶属东莞郡宝安县。隋朝时香港隶属广州府南海郡宝安县。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宝安县为东莞县,香港仍然隶属东莞县。宋元时期,内地人口大量南迁香港,促使香港的经济、文化得到很大发展。明朝万历元年(1573年),香港隶属新安县。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事后清政府曾试图用武力予以收复,道光皇帝为此发下多道谕旨,但清朝始终不能捍卫领土完整。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

1942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无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

1945年9月15日: 日本战败后在香港签署降书,撤出香港。

1984年12月19日: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落实香港1997年之后实行「一国两制」。

1997年7月1日:香港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别行政区。根据《基本法》, 香港保留原有的经济、法律和社会制度,50年不变,实行「一国两制」,除防务和外交归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外,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

2.香港的历史资料抄最好的两三条

强行租借九龙半岛大片土地以及附近二百多个岛屿(后统称“新界”),租期99年,1860年英国迫使清政府缔结《北京条约》香港的历史 香港(包括香港岛。中国人民一直反对上述三个不平等条约、九龙和新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1997年6月30日期满,永久割让香港岛,强迫清政府于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九龙半岛尖端。1898年英国又乘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之机

3.香港有哪些屈辱历史

18世纪初,英国开始对华进行鸦片贸易。1840年 6月,清政府下令查禁鸦片,英国悍然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出兵攻打广州。1841年 1月26日,英国派兵强行占领香港。

早在1833年(道光十三年),英国侵略者就有意在中国海岸侵占岛屿,以便对中国进行侵略。1834年,他们首先看到香港在战略上和商业上对他们有利,此后,侵占中国沿海岛屿,就成为英国侵略者最重要的目标。在英军强占香港以后的50多年时间里,英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三个有关香港问题的不平等条约,霸占了整个香港地区。

1842年8月29日, 英国政府同清政府签订了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其中第三条规定把香港割让给英国。

1856年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强迫清朝政府于1860年10月24日签订《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的中国领土给英国。

4.香港为什么叫香港

关于“香港”地名的由来,有几种说法。

一、据说,“香港”当时只是指今天香港岛上的一个小村落。这座小村落靠近大海,村里有一条小溪流注入大海,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港湾。

溪水甘香可口,海上往来的水手,经常到这里来取水饮用,久而久之,甘香的溪水出了名,这条小溪,也就被称为“香江”、而香江入海冲积成的小港湾,也就被称为“香港”。 有一批英国人登上香港岛时就是从这个港湾上岸的,所以他们也就用“香港”这个词来命名整个岛屿。

直到今天,仍然有人用“香江”作为香港的别称。 二、香港的得名同香料有关。

那时,香港这座小岛在行政上隶属广东东莞。从明朝开始,香港岛南部的一个小港湾,因为转运产在广东东莞的香料而出了名,才被人们称为“香港”。

据说那时“香港”转运出去的香料,质量上乘,被称为“海南珍奇”,香港当地许多人也以种香料为业,”“香港”同种植的香料一起,名声大噪,也就逐渐为远近的人们所认可。不久这种香料被列为进贡皇帝的贡品。

可后来,村里人不肯种植了,皇帝便下令杀了村长,村民们四散逃走,香料的种植和转运,也就在香港逐渐消失了,但香港这个名称,却保留了下来。 三、香港的得名同一个名叫香姑的女人有关。

据说香姑是一个海盗头目的妻子,丈夫死后,她继续在这座小岛上拉起人马占岛为王,“香港”就是“香姑的港口”的意思。这种说法,看来有些离奇。

尽管有许多不同的说法,但可以大致肯定的是,“香港”这个地名最早出现在明朝,它最初是指今天香港岛上的一个小港湾、小村落,后来才扩大为对整个岛屿的称呼,最后,到了本世纪初,才成了被英国殖民主义者占领的整个地区的统称。 对于以上三种不同的说法,多数人赞同第二种,认为“香港”是因转运香料而得名,不过,三四百年前鼎盛的制香、运香业,除了给香港留下一个芬芳的美名之外,到今天已经没有其他什么痕迹了。

5.香港有什么历史《要详细》

【历史沿革】 香港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先后在南方建立了南海、桂林、象郡三个郡,香港隶属南海郡番禺县,由此开始,香港便置于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汉朝香港隶属南海郡博罗县。

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香港隶属东莞郡宝安县。隋朝时香港隶属广州府南海郡宝安县。

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宝安县为东莞县,香港仍然隶属东莞县。宋元时期,内地人口大量南迁香港,促使香港的经济、文化得到很大发展。

明朝万历元年(1573年),香港隶属新安县。 香港是一个优良的深水港,曾被喻为世界三大天然海港之一,英国人早年看中了香港的维多利亚港有成为东亚地区优良港口的潜力,不惜以鸦片战争来从满清政府手上夺得此地以便发展其远东的海上贸易事业,从而展开了香港成为英国殖民地的历史。

1842年至1997年6月30日,香港是英国的殖民地。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国。

【三个不平等条约】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于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

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于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南端即今界限街以南的地区。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英国又逼迫清政府于1898年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九龙半岛北部大片土地以及附近230多个大小岛屿(后统称“新界”),租期99年。

【重大历史事件年表】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事后清政府曾试图用武力予以收复,道光皇帝为此发下多道谕旨,但清朝始终不能捍卫领土完整。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

1942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无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

1945年9月15日: 日本战败后在香港签署降书,撤出香港。 1984年12月19日: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落实香港1997年之后实行「一国两制」。

1997年7月1日:香港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别行政区。根据《基本法》, 香港保留原有的经济、法律和社会制度,50年不变,实行「一国两制」,除防务和外交归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外,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

【地名来源】 关于香港的地名由来,有两种流传较广的说法。 说法一:香港的得名与香料有关。

宋元时期,香港在行政上隶属广东东莞。从明朝开始,香港岛南部的一个小港湾,为转运南粤香料的集散港,因转运产在广东东莞的香料而出名,被人们称为“香港”。

据说那时香港转运的香料,质量上乘,被称为“海南珍奇”,香港当地许多人也以种香料为业,香港与其种植的香料一起,名声大噪。不久这种香料被列为进贡皇帝的贡品,并造就了当时鼎盛的制香、运香业。

后来香料的种植和转运逐渐式微,但香港这个名称却保留了下来。 说法二:香港是一个天然的港湾,附近有溪水甘香可口,海上往来的水手,经常到这里来取水饮用,久而久之,甘香的溪水出了名,这条小溪也就被称为“香江”,而香江入海冲积成的小港湾,也就开始被称为“香港”。

有一批英国人登上香港岛时就是从这个港湾上岸的,所以他们也就用“香港”命名整个岛屿。直到今天,“香江”仍然是香港的别称。

尽管有不同的说法,但可以大致肯定的是香港这个地名最早出现在明朝,它最初是指今天香港岛上的一个小港湾、小村落,后来才扩大为对整个岛屿(香港岛)的称呼,最后到了19世纪初,才成了当时被英国殖民者占领的整个地区的统称。

6.香港的屈辱历史

1842年,英国侵略军先后攻占吴淞、上海、镇江后,于8月初将军舰开到南京江面,并把****口对准南京城。腐败的清政府公开违背广大人民坚决抗敌的愿望,向侵略者屈膝投降。道光皇帝派耆英为钦差大臣和伊里布同去浙江前线,就关于结束****战争问题向英国侵略者试探投降的条件,当时英军兵临南京城下,耆英赶忙来到南京,没有经过一次正式谈判,就全部承认了侵略者提出的“议和条件”。1842年8月29日,在英国军舰“汉华丽”号上,耆英、伊里布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江宁条约》。江宁就是现在的南京,所以《江宁条约》也称《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共有十三款,主要有以下几点:(1)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自此以后,香港就成为英国在远东的军事和商业基地。)(2)中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在这些通商口岸里,英人可以自由居住,英国可以派驻领事等官。(这样,封建中国的门户就被打开了。)(3)中国赔偿****烟费600万银元,军费1200万银元,商欠300万银元,共2100万银元。(这是对中国人民无耻的掠夺。)(4)英国进出口货物纳税,“均宜秉公认定则例”。(就是说,中国抽收进出口货物的税率,都要与英国共同商议,中国没有权力自己确定,这就是协定关税的开始。英国资产阶级根据这项特权,把大批商品运到中国来,控制中国市场,使中国海关丧失了保护本国工农业生产的作用。)(5)英国商人在各口岸可以自由和中国商人交易,不加任何限制。(从此英国商人可以自由地和中国商人接触,选择和培养他们的代理人。)

道光23年,即1843年,英国政府又强迫清政府订立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也称《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约,其中除了具体地规定《南京条约》的一些细则外,还增加了一些新条款,如英国人在中国犯罪,不受中国法律制裁;任何侵略者在中国获得特权,英国也同样可以享受等等。

《南京条约》签订以后,美、法先后强迫清政府订立了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从此后,各帝国主义国家纷纷效尤,通过各种手段,强迫中国订立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些不平等条约就象套在中国人民头上的枷锁,而《南京条约》就是套在中国人民头上的第一具枷锁。《南京条约》的签订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独立,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7.香港回归和香港的历史的资料,今晚打完急死了

大河网讯

在香港回归1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深圳市文物工作者日前在西冲大鹿湾发现一座立于1902年的关于大鹏湾权属的中英界碑。当地老人们介绍,这个碑是当年中英两国关于海面划分的界碑,碑以西也就是整个的大鹏湾,都是英方的,以东才是中国的,过去渔民到大鹏湾打鱼,经常会碰到英国船的询问。

专家则称,从碑文上看,这块碑确实是关于海面界限划定的,这是当年清政府丧权辱国的又一见证,也是迄今在深圳发现的唯一一块界定海域权属的界碑,意义重大,可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

香港股史 香港历史三个史

中英街历史博物馆馆长孙霄经过几天几夜研究,初步考证认为,西冲大鹿湾惊现的中英海域权属界碑,应是1899年3月18日中英两国完成对新界北部勘界后,3月19日(光绪二十五年二月初八),中英两国勘界委员在香港正式签订了《香港英新租借合同》,合同确定了勘界界线,即“北界大鹏湾英国东经线114度30分潮涨能到处”(大鹏湾英文是MirsBay,即界碑上英国人所称的“莫士湾”),合同所写界线与此碑所记载的数据完全吻合。

据记载,1898年6月9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在北京与英国签订《拓展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深圳河以南、尖沙咀界线街以北的整个九龙半岛以及大鹏湾至深圳湾,南厂岛和大屿山等大小235个岛屿,租借99年。这些被强租的中国领土和领水后被称为香港“新界”,约占广州府新安县面积的2/3。至此,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和《拓展香港界址专条》三个不平等条约强占了整个香港地区。

孙霄说,《香港英新租借合同》实际上是《拓展香港界址专条》的实施细则。根据史料记载,1901年5月,英国驻广州总领事司格达按照港督卜力意见照会两广总督陶模,提出“新租界水面英国之权至于何处一事”正是次年在西冲大鹿湾竖立石碑的起因与前奏,它们在时间上是吻合的。由此可以看出,西冲大鹿湾新发现的海域权属界碑是英方依据《香港英新租借合同》所规定的英国东经线114度30分所立的东部界线。合同签字后,港英当局借口合同内有“潮涨能到处”文字,经常派船闯入大鹏、深圳两湾自北面入海各河口,甚至远及各内河沿岸的一些村庄,诡称此等地方为“潮涨能到”之处(“潮涨处”在碑文上赫然入目),英方有权前往。为此,清政府与港英当局屡次发生争执。因此,基本可以证实,界碑就是1899年3月18日中英两国结束对新界北部勘界后,英方于1902年为维护自身权益,为标明东部大鹏湾界线,向中方提出“英国之权至于何处”的问题后,英方单方采取的一次竖碑行动,其目的十分明确,即提示中国船只不得向西越过英国东经114度30分界线。此勘界碑的竖立正是英国殖民主义武力逼迫清政府所采取的“租赁”新界,想达到长期侵占中国领土目的的行径。

中英街历史博物馆顾问、香港地方史专家、军事史专家萧国健博士说,英方刻制石碑有如下特征:一、多为方形基座;二、有中英两国文字;三、一般在碑石三面书写文字。以上特征与新发现的界碑基本是一致的,如今香港还有两块相同形制的英制石碑和西冲新发现的界碑基本是一样的。

孙霄认为,西冲大鹿湾新发现的中英海域权属界碑属英方的单独行为,因此,碑文未留下“大清国光绪年”的记载也就不难理解了。界碑的发现不仅填补了深圳目前没有“英权海域界碑”实物的空白,而且由此证实该界碑与沙头角勘界历史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界碑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尤其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界碑为英方所竖立,他们为证实自己的侵略行径而在大鹏湾留下了永远的历史见证。

孙霄告诉记者,他将专程前往香港,就此界碑和香港的有关专家进行研究。他还表示,在香港回归祖国1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新发现这一距今已有105年历史的界碑,足以证明英国殖民主义侵略和瓜分中国领土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建议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尽快采取保护措施,以免界碑丢失和再遭损坏。考虑到界碑已经移动和损伤,建议尽快研究将西冲大鹿湾新发现的中英海域权属界碑移交有关专题研究中英勘界的博物馆收藏保管,以发挥文物所具有的证史和爱国主义教育作用。

(本报综合《深圳商报》等媒体)

▲立于1902年的关于大鹏湾权属的中英界碑资料图

8.香港万年历史有哪些

香港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先后在南方建立了南海、桂林、象郡三个郡,香港隶属南海郡番禺县,由此开始,香港便置于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汉朝香港隶属南海郡博罗县。

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香港隶属东莞郡宝安县。隋朝时香港隶属广州府南海郡宝安县。

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宝安县为东莞县,香港仍然隶属东莞县。宋元时期,内地人口大量迁至香港,促使香港的经济、文化得到很大的发展。

明朝万历年间从东莞县划出部分地方成立新安县,为后来的香港地区。香港岛自此由明神宗万历(公元1573年)起,一直到清宣宗道光21年(公元1841年)成为英国殖民地为止,该地区一直属广州府新安县管辖。

香港的都市与绿地(4张)香港是一个优良的深水港,曾被誉为世界三大天然海港之一,英国人早年看中了香港的维多利亚港有成为东亚地区优良港口的潜力。香港全境的三个部分(香港岛,九龙,新界)分别来源于不同时期的三个不平等条约。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迫清政府于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原名称《江宁条约》),只割让香港岛。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于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即今界限街以南的地区。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英国逼迫清政府于1898年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界,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事后清政府曾试图用武力予以收复,道光皇帝为此发下多道谕旨,但清朝始终不能捍卫领土完整。

从维多利亚港远眺香港中环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条例》,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1941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无奈宣布投降。

香港被日本占领。1945年9月15日:日本战败后在香港签署降书,撤出香港。

1984年12月19日: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落实香港1997年7月1日之后实行“一国两制”。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香港保留原有的经济模式、法律和社会制度,五十年不变,实行“一国两制”,除防务和外交事务归中央政府管制外,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 地名来源 关于香港的地名由来,有四种说法:说法一:香港的得名与香料有关。

宋元时期,香港在行政上隶属广 香港(6张)东东莞。从明朝开始,香港岛南部的一个小港湾,为转运南粤香料的集散港,因转运产在广东东莞的香料而出名,被人们称为“香港”。

据说那时香港转运的香料,质量上乘,被称为“海南珍奇”,不久这种香料被列为进贡皇帝的贡品,并造就了当时鼎盛的制香、运香业。后来香料的种植和转运逐渐息微,但香港这个名称却保留了下来。

说法二:香港是一个天然的港湾,附近有溪水甘香可口,海上往来的水手,经常到这里来取水饮用,久而久之,甘香的溪水出了名,这条小溪也就被称为“香江”,而香江入海冲积成的小港湾,也就开始被称为“香港”。有一批英国人登上香港岛时就是从这个港湾上岸的,所以他们也就用“香港”命名整个岛屿。

直到今天,“香江”仍然是香港的别称。说法三:因“香姑”而得名。

据说,香姑是一位海盗的妻子,海盗死后,她就占据了这个小岛。久而久之,人们就把小岛以她的名字为名,称之为“香港”了。

说法四:因为一名叫陈群(“阿群”)的渔民,带领英人从香港仔越山循此路至 《粤大纪》上的香港 上环一带为英军开路,因而得名。她极有可能是一名疍家婆,因为路是阿群带的,所以就称之“阿群带路”了。

英人即以疍音"HONG KONG"为记,便因而成为全岛的总称。这也成了香港名字由来的其中一说。

现仍有人把香港称作“香江”、“香海”、“香岛”、“香州”等。香港的英文名称,是照广州语音, 原译作Heung Kong, 香港有很多水上居民读“香”为“康”,所以英文名称也就随着改拼为Hong Kong。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