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恼羞成怒的成语故事 恼羞成怒
恼羞成怒 【成语名字】恼羞成怒 gt 【汉语拼音】 ǎo xiū ché g ù gt 【成语解释】 gt 因羞愧到极点而恼恨发怒。语或本《儿女英雄传.第一六回》。 gt 【成语典故】 gt 《儿女英
恼羞成怒

【成语名字】恼羞成怒>【汉语拼音】nǎo xiū chéng nù>【成语解释】> 因羞愧到极点而恼恨发怒。语或本《儿女英雄传.第一六回》。>【成语典故】> 《儿女英雄传.第一六回》> 安老爷便研得墨浓,蘸得笔饱,手下一面写,口里一面说道:“九兄,你大家要知那十三妹的根底,须先知那十三妹的名姓。”因写了一行,给大家看,……安老爷又道:“你大家道他这仇人是谁?真算得个天大、地大、稀大,无大不大的大脚色。”因又写了几个字,指给众人看,道:“便是这个人!”邓九公道:“哟哎!他怎的会惹着这位太岁去,合他结起仇来?”安老爷道:“他父亲合那人,是个亲临上司,属员怎生敢去合他结仇?就为了这姑娘身上的事。”说着又写了两句,指道:“便是这等一个情节。无奈他父亲又是个明道理、尚气节的人,不同那趋炎附势的世俗庸流。见他那上司平日如此如此,更兼他那位贤郎又是如此如此,任他那上司的百般牢笼,这事他绝不吐口应许。那一个老羞成怒,就假公济私,把他参革,拿问在监,因此一口暗气而亡。那姑娘既痛他父亲的含冤,更痛那冤由自己而起,这便是他誓死报仇的根子。”>【成语注解】> 1、 趋炎附势:比喻依附权势。见“趋炎附势”。> 2、庸流:平庸无能的人。> 3、贤郎:对他人儿子的敬称。> 4、牢笼:笼络。> 5、吐口:透露口风。> 6、假公济私:假借公家的名义以谋取个人私利。见“假公济私”。>【成语出处】> 1、《三侠五义.第七回》:“当时被小妇人连嚷带骂,他才走了。谁知他恼羞成怒,在县告了,说他兄弟死的不明,要开棺检验。”> 2、《官场现形记.第六回》:“(王协台)射完之后,照例上来屈膝报名。那抚台见是如此,知道王协台有心瞧他不起,恼羞成怒。”> 3、清.陈春晓〈闹房〉诗:“昼闹房,夜闹房,主翁无语坐画堂,意取热闹兆吉祥,亦有恼羞成怒忽参商,此风可笑沿余杭。”>【成语用法】> 语义说明 因羞愧到极点而恼恨发怒。> 使用类别 用在“激愤恼怒”的表述上。>【恼羞成怒造句】 > 1、小明被大家说得恼羞成怒,便转身跑出门去。> 2、面对大家的不断指责,他恼羞成怒,发了脾气。> 3、已经恼羞成怒的老王,再也听不进任何人的劝告。> 4、谈判破裂后,双方代表都恼羞成怒地互相攻讦对方。> 5、大家一再拿小美的糗事开玩笑,让她不禁恼羞成怒。> 6、李秘书拒绝了王经理的追求,王经理竟恼羞成怒地将她开除。> 7、得知有人在背后中伤他,老陈更加恼羞成怒,誓言不会善罢罢休!> 8、恼羞成怒的主管破口大骂了起来,所有员工都战战兢兢地不敢作声。> 9、看见自己的男友当面跟别人调情,她恼羞成怒地拿起水杯往两人泼去。>【近义词】气急败坏>【反义词】心平气和,平心静气> 辨似:> 形音辨误 恼,恼恨。不可写作“脑”。>【参考词语】:老羞成怒>【汉语拼音】:lǎo xiū chéng nù>【成语解释】:即“恼羞成怒”。见“恼羞成怒”条。> 1、《儿女英雄传.第一六回》︰“那一个老羞成怒,就假公济私,把他参革,拿问在监,因此一口暗气而亡。”>【参考词语】:老羞变怒>【汉语拼音】:lǎo xiū biàn nù>【成语解释】:即“恼羞成怒”。见“恼羞成怒”条。> 1、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一二出》︰“想因却奁一事,太激烈了,故此老羞变怒耳。” >【参考词语】:羞恼成怒>【汉语拼音】:xiū nǎo chéng nù>【成语解释】:即“恼羞成怒”。见“恼羞成怒”条。> 1、《程乙本红楼梦.第七一回》:“这婆子一则吃了酒,二则被这ㄚ头揭着弊病,便羞恼成怒了。” >【参考词语】:恼羞变怒>【汉语拼音】:nǎo xiū biàn nù>【成语解释】:即“恼羞成怒”。见“恼羞成怒”条。> 1、《文明小史.第九回》:“傅知府听了不禁脸上一红,不由恼羞变怒道:『绅士有好有坏,像你这种──』”> 2、《官场现形记.第三○回》:“冒得官见他如此的说法,不禁恼羞变怒,喝令左右:『替我赶他出去!』”>【恼羞成怒的】> “恼羞成怒”原作“老羞成怒”。每个人皆有羞耻之心,有的人感到难为情时,会设法改正错误,除去羞耻之处;有的人却硬着颈项不愿悔改,反而发怒来掩盖自己的羞耻,指责他人,这种情形便是“恼羞成怒”。《儿女英雄传.第一六回》叙述安老爷为众人解释十三妹为何要报父仇,十三妹的父亲原本在朝为官,他的上司想让自己的儿子娶十三妹为妻,但十三妹的父亲是个尚气节的人,平日不喜欢其上司趋炎附势的作法,因此不肯答应,上司见自己被拒绝,便老羞成怒,藉公务之便,弹劾十三妹之父,将他下狱害死。文中的“老羞成怒”,与“恼怒成怒”的意思相同,都是极为羞恼,转而发怒恨人。后来“恼羞成怒”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因羞愧到极点而恼恨发怒。出现“恼羞成怒”的【成语出处】如《三侠五义.第七回》:“当时被小妇人连嚷带骂,他才走了。谁知他恼羞成怒,在县告了,说他兄弟死的不明,要开棺检验。”
很赞哦! (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