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的发展包括哪几个时期 中国古代礼仪的形成和发展是怎么样的
中国古代礼仪的形成和发展是怎么样的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
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

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
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
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
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
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见中国宗法)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
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
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
“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
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
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
扩展资料:
相关资料:
中国古代礼仪大全《礼记·曲礼上》对日常礼仪作了许多非常详尽的规定,如“坐毋箕”。
由席地而坐到箕踞是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所谓箕踞即是两脚前伸,两膝微曲而坐,状若簸箕,故而得名。
这是一种极其不礼貌的行为。
箕踞者多为刚愎自用、妄自尊大、目中无人的傲慢之徒。
《战国策·燕策》里记载了一个着意的箕踞者,他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刺秦王者荆轲。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笑、踞、骂——三个字将一个视死如归、豪情万丈的荆轲形象跃然于眼前。
司马迁在《史记·张耳列传》中,写张敖见汉高祖刘邦时曰:“高祖箕踞詈,甚慢易之。
”刘邦是何等人物?别人箕踞是无礼无仪,而他简直就是雄视天下的傲慢了。
司马迁惜字如金,却字字中的。
可以想象,张敖见刘邦此等羞辱必定“啮其指出血”。
刘邦对待英布,也是狡黠万端,先以“踞床洗”挫英布的傲气,然后再给予意外之喜,这样英布就为他所用了。
难怪鲁迅说:“汉的高祖,据历史学家说,是龙种,但其实是无赖出身。”
回头看今天,箕踞现象越来越多,它不仅仅是男人的专利,女子也敢箕踞了。
这决不是我有半点重男轻女的思想。
《韩诗外传》记载,孟子撞见箕踞的夫人,顿时脑血冲顶,恼羞成怒。
立即禀报老娘说:“我老婆不顾礼仪,伤风败俗,我要即刻休了她。”
孟母知晓事理,问清缘由后,便引经据典,批评儿子进房间不打招呼,让自己老婆猝不及防。
“真正不懂礼数的是你,而不是你老婆。
你反而还要休妻,这不是侮辱了她吗?”
如果这个情节出现在今天,我们一定会以为孟子有了外遇,想找个借口休了妻子。
其实不然,古人是非常鄙视箕踞的,尤其认为,女子箕踞伤风败俗。
其实女子何罪之有?要怪就怪古代女子穿的衣裳。
《说文解字》说:“上曰衣,下曰裳。
”古代的裳就是裙子,而不是裤子。
所谓上衣下裳、宽衣博带。
有的把裙摆放长,裁剪成三角形,显得格外飘逸;
而裙子多是由粗麻制成的,夏天为了避热,裙子都十分肥大,而古代人又少有内裤。
因此,女子箕踞极易“春光乍泄”,所以为世俗所不容。
参考资料:
中国网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漫谈:跪坐背后的文化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