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悬梁刺股表示古人好学的成语 古人寒窗苦讀,除了懸梁刺股外,還有一種叫警枕的神器

火烧 2022-09-23 04:13:11 1056
古人寒窗苦讀,除了懸梁刺股外,還有一種叫警枕的神器 警枕北宋時期,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創作《資治通鑒》的時候,每日秉燭讀書寫作至深夜,有時候半夜三更,或者凌晨時分爬起來繼續寫。司馬光神經衰弱睡不著

古人寒窗苦讀,除了懸梁刺股外,還有一種叫警枕的神器  

警枕

北宋時期,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創作《資治通鑒》的時候,每日秉燭讀書寫作至深夜,有時候半夜三更,或者凌晨時分爬起來繼續寫。

司馬光神經衰弱睡不著覺?

非也,司馬光睡覺很正常,他擔心自己因困乏睡過了頭,耽誤讀書寫作,於是就用光滑的圓木當枕頭,倘若翻身,頭就會離開枕頭而被驚醒,這種枕頭即“警枕”。

“警枕”的發明人並非司馬光,同時他也不是唯一使用警枕睡覺的古人。

司馬光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記錄:“鏐自少在軍中,夜未嘗寐,倦極則就圓木小枕,或枕大鈴,寐熟輒欹而寤,名曰警枕。”

這段文字的白話意思是:五代十國時期,吳越王錢鏐在軍中常常通宵達旦處理軍政事務,困倦極了,就躺在用圓木做成的小枕頭上,或者把大鈴鐺當成枕頭,頭稍微偏斜,小圓木就滾落一旁,大鈴鐺就會發出聲響,人就會被驚醒,然後起身繼續工作。

當時有“折中不睡龍”的說法。“折中”意為不偏不倚,“不睡龍”的“龍”指的是吳越王錢鏐,兵荒馬亂年代,錢鏐很少能睡個安穩覺。

參與修撰《資治通鑒》的史學家范祖禹在《司馬溫公布衾銘記》一文中解釋說:司馬光效仿一百多年前的先賢錢鏐,“以圓木為警枕,少睡則枕轉而覺,乃起讀書。”

錢鏐

清代學者陸以湉[tián]在《冷廬雜識》中記載:“錢武肅王用警枕,司馬溫公亦用警枕。興王賢相,勤勞正相同也。”

北宋文學家富弼青年時代在洛陽天宮寺讀書,也曾在夜裡躺在圓木枕頭上,時刻警示自己不偷懶,後終成為一代名相。

那麽,吳越王錢鏐是警枕的發明者?答案依然是非也,警枕的出現,至少要追溯到先秦時期,《禮記》記載:“……弓、茵、席、枕、幾、熲[jiǒng]、杖、琴、瑟……”漢代學者鄭玄解釋說:“熲,警枕也。”

漢代學者蔡邕在《警枕銘》一文中有“應龍蟠蟄,潛德保靈。製器象物,示其有形。哲人降鑒,居安慮傾。”等文字。

蔡邕

漢朝的警枕製作成應龍形狀,應龍盤踞蟄伏時候一動不動,不彰顯自己的神德,以此物警示世人要居安思危,登臨高處預防傾倒。

準確的說,漢代的警枕以形示警,起到了座右銘的作用。

五代十國到宋代,警枕演化為圓木製作的實用器物,亦稱“神雞枕”,和今天的鬧鐘的作用極為相似。

《雲仙雜記》記載:唐朝時期,安徽宣城有個叫史鳳的妓女,待客有差別,她頗為中意的,就會引入“迷香洞”,裡面有“神雞枕、鎖蓮燈”,其中的“神雞枕”很顯然能起到不讓人睡好覺的作用。

稍差則有“交紅被、傳香枕、八分羹”等待遇,看不中的根本不見,在門口以一碗“閉門羹”把客人打發走。

有個叫馮垂的客人,為了得到迷香洞“神雞枕”的待遇,傾其所有,足足花了“銅錢三十萬”。

關於“神雞枕”,還有一種更神奇的說法。

明代出版的《華夷考》記載:“有名武孟者,得一瓦枕。枕之,聞其中鳴鼓起雷,一更至五更,次第不差……”

明朝時,有個叫武孟的人,不知從哪兒得到了一個“瓦枕”,枕著睡覺的時候,每到打更的時候,瓦枕裡面就會傳出敲鼓、打雷的聲音,從一更到五更,分秒不差。

瓦枕不再發出聲音,武孟聽到外面“雞三唱而曉”,天亮了。

到了夜間,瓦枕又恢復“打更”的功能。武孟“以為鬼物,舉而碎之”,發現裡面有感應夜氣的機關,有識貨的人告訴他,這是寶物,叫“諸葛行軍枕”。

悬梁刺股表示古人好学的成语 古人寒窗苦讀,除了懸梁刺股外,還有一種叫警枕的神器

武孟傻眼了,好端端的寶貝成了一堆碎瓦片。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