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阳县政府 宾阳县简介及详细资料
宾阳县简介及详细资料
地理位置
宾阳县位于东经108°32′~109°15′,北纬22°54′~23°37′,处在北回归线南缘。属南亚热带季风候区,县境受海洋暖湿气流调节,高温多雨,夏长冬短,年平均气温为28.8℃,日照15 手编工艺66.6小时,雨量1589.2毫米,蒸发量1569毫米,相对湿度81%,霜日5天,为南亚热带气候区,又有中亚热带气候性,便于多种经营。县境东、南、西三面边缘土山连亘,北及东北面边缘石山崛起,中为广西第三大冲积平原。一马平川,大片肥田沃野宜种性广。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到宾阳考察旅游时,惊叹其“平畴一望天豁岚空,不意万山之中,复有此旷荡之区也。”
宾阳县基本简介
中国壮族传统手工织锦。据传约起源于宋代。以棉、麻线作地经、地纬平纹交织,用粗而无拈的真丝作彩纬织入起花,在织物正反面形成对称花纹,并将地组织完全覆蓋,增加织物厚度。其色彩对比强烈,纹样多为菱形几何图案,结构严谨而富于变化,具有浓艳粗犷的艺术风格。用于制做衣裙、巾被、背包、台布等。主要产地分布于广西靖西、忻城、宾阳等县。传统沿用的纹样主要有二龙戏珠、回纹、水纹、云纹、花卉、动物等20多种,近年来又出现了“桂林山水”、“民族大团结”等80多种新图案,富有民族风格。 壮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壮族古代叫俚族、僚族、俍族和土族,从宋代起,才改称为僮,现在又改称为壮。壮族有很古老的历史,世世代代居住在我国西南部的广西、云南、贵州和湖南部分地区。壮锦又称“僮锦”、“绒花被”,较厚实。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锦之一的壮锦是广西民族文化瑰宝,这种利用棉线或丝线编织而成的精美工艺品,图案生动,结构严谨,色彩斑斓,充满热烈、开朗的民族格调,体现了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广西通志》载:“壮锦各州县出,壮人爱彩,凡衣裙巾被之属莫不取五色绒,杂以织布为花鸟状,远观颇工巧炫丽,近视而粗,壮人贵之。” 壮锦是在装有支撑系统、传动装置、分综装置和提花装置的手工织机上,以棉纱为经,以各种彩色丝绒为纬,采用通经断纬的方法巧妙交织而成的艺术品。壮锦又称“僮锦”、“绒花被”,较厚实。壮锦最适合作被面、褥面、背包、挂包、围裙和台布等。壮锦是用棉或麻的股纱作经线,以不加捻或者微捻两种彩纬织入起花,在织物正面和背面形成对称花纹,并将地组织完全覆蓋,增加厚度,还有用多种彩纬挑出的,纹样组织复杂,多用几何形图案,色彩鲜明,对比强烈,具有浓艳粗犷的艺术风格。
经济概况
年度数据
2008年,宾阳县全年完成生产总值(GDP)85.6亿元,比上年增长10.0%。规模以上工业较快增长,工业总产值85.8亿元,比2007年增长20.18%;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9亿元,比上年增长25.85%。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迅猛扩大,预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9.76亿元,比上年增长35.7%。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县完成财政收入5.02亿元,首次突破5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22.03%。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加,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03元,比上年增长24.18%;农民人均纯收入4169元,比上年增长19.49%。城乡消费品市场十分活跃,全县城乡市场同步增长,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43亿元,比上年增长23%。2011年,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41.8亿元,同比增长15.1%;全部工业总产值153亿元,同比增长27.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0亿元,同比增长37.62%;完成财政收入10.26亿元,同比增长26.83%;农民人均纯收入6121元,同比增长17.5%。2012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1亿元,增长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70亿元,达到172.9亿元,同比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8亿元,同比增长14%;超额完成市下达的目标任务。
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是宾阳一大特色和优势。宾阳自古以来就是商贾云集之地,以“百年商埠”闻名于桂中南。县城芦圩镇是广西四大古镇之一。其“宾阳货”以货真价实,物美价廉扬名于世,使得“宾阳货”自古以来兴盛不衰,也使宾阳赢得了“小香港”的美称。早在唐宋时期,宾阳的布匹和竹编就被列为贡品,至明、清两代,宾阳产的陶瓷、壮锦、纸扇、纸伞、毛笔、小五金等行销区内各地及湖南、云南、贵州等地。壮锦、竹编、瓷器堪称宾阳“三宝”。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导下,聪明灵巧的宾阳人通过引进技术,大力改造和创新传统手工业,创出了一批竞争力强的品牌,形成了建材、陶瓷、壮编、竹编、皮革、纸品、小五金、农机具、卫生香、毛笔毛刷、鞭炮、养殖和农副产品加工等30多个行业,花色品种730多个的民营企业产品系列。“红水河”牌水泥、广西著名商标“百娇”纸品,“美洁”牌瓷器、“广力”牌电杆、“檀香”牌卫生香、“金玉”牌餐巾纸、“宏伟”牌农机具等30多个品牌成为区内外响当当的“品牌货”,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和远销欧洲、东南亚各国,起到了“树一个品牌,带一个产业,富一方民众”的“龙头”作用。二十一世纪以来,宾阳把民营经济作为第一支柱产业来抓,通过经贸两会这个平台,大力改善软环境,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施项目拉动战略,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主要商品
宾阳资源丰富,是全国500家产粮大县之一,大宗农产品有甘蔗、莲藕、蔬菜、桑蚕、木薯、花生、玉米等,瘦肉型生猪、水养白鳝、点星鱼已享誉区内外。1996年,宾阳被列为“九五”首批国家商品粮基地县。1998年,成为广西优质粮生产县。名特优农产品主要有黎塘莲藕、武陵香米、大桥香芋、王灵夏阳菜等,远销粤、云、贵、湘、鄂各省。
宾阳县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色金属有金、银、铁、铅、锌等20多种,非金属矿种类多,品位高,储量大,石灰石和菱土较为丰富,宾阳黎塘已成为广西水泥生产重要基地之一,香港最大的中资企业华润集团和全国著名卫生用品公司——香港国际恒安投资有限公司均在我县设有生产基地。

悠久的传统手工业使“宾阳货”自古以来兴盛不衰。宾阳产的筒布、竹编在唐代和宋代列为贡品,至明清两代,宾阳产的陶瓷、壮锦、纸扇、纸伞、毛笔等畅销区内各地及湖南、云南、贵州。壮锦、竹编、瓷器堪称宾阳“三宝”。特别是以竹编产品为主的工艺品,以其实用舒适、雅致清新、乡土风味十足的特点,30多年来一直畅销欧美、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壮锦曾因入挂北京人民大会堂和作为国礼赠给美国前总统尼克森而闻名遐迩
白糖、红水河牌水泥、陶瓷、百娇纸品、美洁牌瓷器、檀香牌卫生香、金玉牌餐巾纸、宏伟牌农机具、大米、莲藕、蔬菜、桑蚕、木薯、花生、玉米、瘦肉型生猪、水养白鳝、点星鱼、大桥香芋、王灵夏阳菜、壮锦、竹编。
教育事业
宾阳的教育事业一直呈现出蓬勃生机,从每万人本科生录取率和中小宾阳中学学在学率等硬性指标看,教育发展水平居全广西各县(市)前列。二十一世纪初高中教育尤其突出:2003年高考重点上线299人,本科上线722人,并培养出一名全区理科状元;2004年高考重点上线358人,本科上线1402人;2005年高考重点上线418人,本科上线2616人,单是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宾阳中学考上重点线人数和本科线人数就分别有352人和1452人,稳居广西各中学前三名。
2011年宾阳中学一本上线人数达到505人,宾阳高中一本人数达到36人。
到2011年左右,以宾阳中学、宾阳高中、宾州中学、宾阳芦圩完小等示范性学校创建活动为龙头,全县各类学校正以高昂的姿态,推进“建设教育强县,树立教育品牌”决策的深入实施。
政府领导
穆贤清 县长
领导县人民政府全面工作,负责机构编制、监察、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审计工作。主管县人民武装委员会、国防动员委员会、机构编制委员会、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环境保护委员会、土地资产管理委员会、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安全生产委员会、绿化委员会、食品安全委员会,县编委办、监察局、财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审计局。
覃存民副县长
负责县人民政府常务工作,协助负责机构编制、监察、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审计工作,负责发展和改革、统计、环保、政府法制、机关后勤服务、政务服务、政府采购、侨务等方面工作。分管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展和改革局(含物价局、粮食局)、统计局、环境保护局、法制办、机关后勤服务中心、政务服务中心管理办公室、接待办、政府集中采购中心、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市场开发服务中心、侨务工作办公室。协助分管县环境保护委员会。联系县国税局、地税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工商局、邮政局、老干局,宾阳公路管理局,南宁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宾阳县管理部,各金融、保险机构,各乡镇人民政府。
韦均来副县长
负责教育、民政、文化、广播、影视、体育、旅游、妇儿、民族事务、台湾事务和宗教事务、县志等方面工作。分管县教育局、民政局(含老龄办)、文化广播影视和体育局(含新闻出版管理办公室)、旅游局、民族事务局、台湾事务办、宗教事务局、县志办。联系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档案局、县总工会、团县委、妇联、工商联、残联、文联,广西广播电视信息网路股份有限公司宾阳分公司。
潘兆康 副县长
负责新农村建设和交通运输工作。分管县新农村建设工作、交通运输局。协助覃存民副县长分管、联系的工作。
黄 籍 副县长
负责人口计生、卫生、林业、科技、食品药品监督、农业机械化、水库移民、流动人口、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等方面工作。分管县人口和计画生育局、卫生局(含爱卫办)、林业局、科学技术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农业机械化管理局、水库移民工作管理局,人大代表建议办理、政协提案办理。协助分管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食品安全委员会、绿化委员会。联系县气象局、流动人口办、红十字会。
周晓斌 副县长
负责政法方面工作。分管县公安局、司法局、信访局、调处办。联系县法院、检察院、综治办、驻县解放军、武警部队。
冯晓锋 副县长
负责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国土资源、国有资产管理、地震灾害预防、征地拆迁等方面工作。分管县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含人民防空办、住房制度改革办)、国土资源局、昆仑资产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地震局、房屋和征地拆迁办。协助分管县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土地资产管理委员会。联系中国电信宾阳分公司、中国移动宾阳分公司、中国联通宾阳分公司、中石化宾阳石油分公司。
麦阳明 副县长
负责工业、投资、安全生产等方面工作。分管县经济贸易和信息化局、投资促进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供销合作联社、城镇集体工业联社、芦圩工业发展办公室、黎塘工业发展办公室。协助分管县安全生产委员会。联系县菸草局、盐业局,宾阳供电公司,黎塘火车站,中央、自治区、市驻宾阳厂矿企业。
刘宗晓 副县长
负责农业、水利等方面工作。分管县农业局(含扶贫办、水产畜牧兽医局)、水利局、马潭种畜场。联系县科协。
文化风俗
全县总人口106万人。宾阳是一个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聚居著壮、瑶、苗、侗、仫佬、毛南等21个少数民族,其中壮族人口约占全县总人口数的20%。全县各族人民和睦共处,别具一格的少数民族风情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形成了开放、宽容、创新的文化氛围。除了传统的春节等节日外,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有清明节、端午节、天贶节、关公节、灯酒节、中元节、重阳节、冬至节、送灶节、三月三,在民间和传统的节日里,除了家家户户烯放炮仗外,人们舞龙、舞狮、舞马、舞貔貅、舞鹤、舞蝶、舞蚌、游彩架、跳板鞋舞、抢花炮、彩灯、踩高跷、武术表演以及跳民间歌舞等,别有一番情趣。此外,宾阳的民间舞蹈、戏剧丰富多彩,戏剧方面有:粤剧、师公师戏、丝弦戏、采茶戏;歌舞方面有:仙马彩凤舞、鹰歌饮酒舞、群鼓舞等;音乐方面有:八音、民歌、马歌、侬歌及各种形式的配乐演奏等。与此同时,宾阳人民还创造了剪纸、刺绣、壮锦、竹篾编织、木器、制陶、雕刻、绘画等传统工艺,这些有上千年历史的传统工艺是宾阳独特文化积淀的精髓,一直流传至今。
宾阳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民俗风情浓郁。民间文艺丰富,文化形式多种多样。戏剧方面有:师公戏、丝弦戏、采茶戏等;歌舞方面有:仙马彩凤舞、鹰歌饮酒舞、群鼓舞、舞龙、舞狮等;游艺体育方面有:游彩架、舞炮龙、抢花炮、彩灯、武术等;音乐方面有八音等各种配乐演奏;民众文化方面有:歌圩、圩逢、诗社等;工艺美术方面有:剪纸、壮锦、刺绣、陶瓷、竹编、纸扇、饼模及泥塑儿童玩具、元宵花灯等等。土特产品有:莲藕、冬粉等;风味小吃白斩狗、狗脚、酸粉等吸引众多食客。
壮锦
壮锦是在装有支撑系统、传动装置、分综装置和提花装置的手工织机上,以棉纱为经,以各种彩色丝绒为纬,采用通经断纬的方法巧妙交织而成的艺术品。壮锦又称“僮锦”、“绒花被”,较厚实。壮锦最适合作被面、褥面、背包、挂包、围裙和台布等。壮锦是用棉或麻的股纱作经线,以不加捻或者微捻两种彩纬织入起花,在织物正面和背面形成对称花纹,并将地组织完全覆蓋,增加厚度,还有用多种彩纬挑出的,纹样组织复杂,多用几何形图案,色彩鲜明,对比强烈,具有浓艳粗犷的艺术风格。
壮锦传统的壮锦以棉、麻线作地经、地纬平纹交织,用粗而无拈的真丝作彩纬织入起花,在织物正反面形成对称花纹,并将地组织完全覆蓋,增加织物厚度。其色彩对比强烈,纹样多为菱形几何图案,结构严谨而富于变化,具有浓艳粗犷的艺术风格。用于制做被面、褥面、背带心、背包、挂包、围裙等。壮锦图案生动,结构严谨,色彩斑斓,常见的花纹有大万字、小万字,以及较复杂的双凤朝阳、凤栖牡丹、狮子滚球等。《广西通志》载:“壮锦各州县出,壮人爱彩,凡衣裙巾被之属莫不取五色绒,杂以织布为花鸟状,远观颇工巧炫丽,近视而粗,壮人贵之。” 历经一千多年的发展,以壮锦艺术为典型代表的广西民族织锦艺术已成为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壮锦在广西各族人民长期的劳动实践中,产生丰富而精彩的纹样,强烈地反映了他们对生活、大自然和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崇敬,渗透著民族文化的乐观精神,凝聚着人们的美好向往,表达出真诚的情感,在满足生活基本需要的同时,把物质的实用功能与精神需求紧密结合,成为承载民族文化记忆的"活化石"。 壮锦是壮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它不仅可为我国少数民族纺织技艺的研究提供生动的实物材料,还可以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纺织史增添活态的例证,对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起到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多方面的原因,壮锦面临着严峻的传承危机,急需抢救和保护。随着自然经济结构的溃散,商品经济和都市文明不断冲击古老的民间文化,织锦这门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发展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过去织锦工艺得到广泛发展,很大的一个因素是缘于它是不少壮族妇女赖以为生的基本技能。织锦工艺代代相传,有灵性的织锦手或是特别聪明的姑娘,会把师傅传给她的一些基本原理,再加上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创作揉合在壮锦里面,所以壮锦是在不断地发展、补充和升华。在今天的商品社会中,织锦技艺已不再需要承载着生存的压力,只是单纯地还原到一种民间工艺的身份,壮锦的意义只是作为一种民族工艺美术品为人们接受。而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延续大都靠口传身授,艰难的生存困境使得年轻一代望而却步,也使得织锦技艺后继乏人。因此,艺人工匠的个人生存条件,是民间技艺存在的前提。
炮龙节
炮龙节:炮震千山醒,龙腾百业兴。炮龙节是独具宾阳民族特色的一种非常热闹、隆重、 中国少有的传统节日(即一年一度的农历正月十一晚举行舞龙活动)。
炮龙节距今已有150年历史了。炮龙比一般常见的彩龙要大,装裱简单,短有7节,长有11节不等;龙长有30-40米,龙头龙尾用竹篾扎制,用沙纸装裱,龙身用色布装配。举舞之前,一般由组织舞龙单位发动捐献,筹备,张贴龙路(即向全城各单位各户发出邀请喜贴),敬请当日炮竹增光。是日,黄昏时分,无论是舞龙人,还是鸣炮者,无论是父老乡亲还是贵客嘉宾,他们从四面八方奔踊到各个开光点,兴奋地等待着开光一刻。举舞时,组织单位首先举行开光(开光可分多个点)仪式。开光时,"啪啪啪",总指挥准时发出三发信号弹,震撼人心的开光时刻突现,多处开光点的几十条龙同时向天地拜几拜,迅速间万炮齐鸣,光焰冲天,巨龙狂舞,欢声雷动。整个县城倾刻变成了炮龙之城,辉煌之城。开光后,由龙牌、锣鼓、八音(唢呐、京胡、二胡、大胡、秦琴等管弦乐器以大小锣鼓、钹、木鱼)等打击乐器开路,高举火蓝、火把相随,按事先安排的龙路循序渐进。舞龙者可分多套人马,轮流举舞,他们头戴滕帽,身系腰带,个个赤膞上阵任由多少鞭炮爆灼。请看吧,炮助龙兴,龙凭炮威,那一条条穿着金色龙袍的巨龙,时而高昂起头,向天空喷射出一团团吉祥的火焰,时而摇著奔腾,和光彩夺目的太金珠相戏相乐,一串串的电光炮竹,惊天动地煨响着,为巨龙助威助兴。炮龙每到各家各户各单位,都事先备足炮竹夹道而迎。凡炮龙到之处,鞭炮齐鸣,焰火缤纷,万头攒动,鼓乐助兴,热闹非凡。炮龙每到一家都必须待鞭炮响停后方可向前舞去,放炮竹数量有的户放几千头,有的放数十万头。舞龙一定要沿原来邀请的大街小巷举龙舞去,直到舞完所有的街道为止。炮龙举舞一般连续昼夜,炮竹长鸣,也可直至两昼夜。舞龙者(人马)不怕疲劳,昼夜不睡,坚持到底。如有炮龙被炮毁,不管多少条龙全在所不顾。炮龙节,人们看到的是全城街巷人群万头赞动,鞭炮轰鸣,雾气冲天,竹光映红满城,街道全是铺满炮竹纸屑和火药的尘砂。
宾阳炮龙之所以能够久盛不衰,全在于当地人民认为舞炮龙能招吉祥兴旺。当晚舞炮龙时,有不少人抱子抱孙去钻"龙肚",以求吉祥;敬请炮龙进自家屋宅举舞,更为吉利。有些民众求子心切,早与龙队私下定取"龙珠",以求添丁发财。20世纪80年代后,宾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炮龙节规模更为盛大。1993年炮龙节,宾阳县委、县人民政府隆重召开炮龙节招待会,邀请广西区、地、邻县各厅、部、委、办、局、银行、公司、军分区等有关领导及海外侨胞,港澳台胞、外籍在华的专家、教授等200多人参加。这年炮龙节,为历史上最隆重、最盛大的一次,共有炮龙28条,游遍全城12条街道,热闹通屑达旦。2007年,为了展示宾阳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丰富的民俗风情,打响炮龙文化特色品牌,宾阳县委、县政府决定举办百龙舞宾州炮龙节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