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博尔赫斯代表作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简介_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_关于奥黛丽赫本的英文简介

火烧 2021-05-29 07:18:21 1057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简介_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_关于奥黛丽赫本的英文简介 很多人认为博尔赫斯作品很少。作家余华在访谈中曾说,博尔赫斯总共也就三本书。其实,这么说是不对的。博尔赫斯尽管不是高产作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简介_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_关于奥黛丽赫本的英文简介  

很多人认为博尔赫斯作品很少。作家余华在访谈中曾说,博尔赫斯总共也就三本书。其实,这么说是不对的。博尔赫斯尽管不是高产作家,但他的书也不十分少,就纯粹意义的文学作品而

《博尔赫斯》全集

言,至少比卡夫卡多。我们目前见到的《卡夫卡全集》是10卷330余万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版),其中随笔、谈话录、书信、日记占了6卷之多,而这些文字严格来说不是作品,只是卡夫卡的思想残片,以及他留下的文献资料(就像《鲁迅全集》一样,实际意义上文学创作能占一半篇幅就不错了)。而由博尔赫斯的夫人玛丽亚·儿玉授权出版的《博尔赫斯全集》(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1版)尽管只有5卷,却全是实打实的作品,没有一篇日记或者书信。

《全集》囊括的集子如下:

诗歌卷:《布宜诺斯艾利斯激情》《面前的月亮》《圣马丁札记》《诗人》《另一个,同一个》《为六弦琴而作》《影子的颂歌》《老虎的金黄》《深沉的玫瑰》《铁币》《夜晚的故事》《天数》《图片册》《密谋》

《博尔赫斯》全集

博尔赫斯代表作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简介_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_关于奥黛丽赫本的英文简介

小说卷:《恶棍列传》《虚构集》《阿莱夫》《布罗迪报告》《沙之书》《莎士比亚的记忆》

散文卷:《埃瓦里斯托·卡列戈》《讨论集》《永恒史》《探讨别集》《序言集成》《博尔赫斯口述》《七夕》《有关但丁的随笔九篇》《文稿拾零》《私人藏书:序言集》

以上计有诗集14部、小说集6部、散文集8部。共28种。

但这并非真正意义的全集。出版前言中说:“遵照博尔赫斯本人的意愿,没有收入《探讨集》(1925)、《我希望的尺度》(1926)和《阿根廷人的语言》(1928)三个集子”。可是,我们看一下书后所附博氏年谱,就会发现没有收入《全集》的,远远不止三个集子。

为了弄清博氏究竟写了多少书,我就此做了一番爬梳,整理出一份博尔赫斯全部作品集的书目。以下是浙江版《全集》中未收的集子:

诗集:《红色的旋律》《高乔诗歌》《短篇佳作选》

小说集:《赌徒的纸牌》《梦之书》《布·多梅克短篇小说集》

《博尔赫斯》全集

散文集:《探讨集》(1925)、《我希望的尺度》(1926)、《阿根廷人的语言》(1928)、《日耳曼语古典文学》《幻想动物学教科书》《天堂与地狱之书》《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语言》

诗与散文的合集:《阿德罗格》

与人合作的小说集:《幻想文学作品选》《伊西德罗·帕罗梅的6个问题》《优秀短篇侦探小说集》《痞子,他的命运》《埃络伊萨的姐妹》《岸边人家》《信徒的天堂》《中世纪日耳曼文学》《布·多梅克纪事》

与人合作编著的书:《美国文学入门》《什么是佛教》《盎-撒克鲁作品简编》

以上计有诗集3部、小说集3部、散文集7部、诗与散文合集1部,与人合作的小说集9部与人合作编辑出版的书3部,共26种。

就是说,博尔赫斯的全部著述(含编著)应在50种以上。[1]

博尔赫斯时时刻刻都在企图赋予作品以形而上学的意义。

博尔赫斯小说中的宇宙模型是无限的、混沌的、主观的、相对的、静止的。在阅读这些小说的时候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简介,你总能将它与哲学、神学和数学相联系起来。

《环行废墟》里提供了一个简洁到极至又复杂的难以想象的宇宙模型。小说中的魔法师,在梦里创造了一个男孩。他对于“男孩是存在于我的梦里”这个事实是十分清楚的,而在梦中被创造出的人(虚影)在踏进祭祀的火堆时是不会被灼伤的。荒谬的是他在担心男孩踏进火堆时会发现自己是被创造出的幻影的时候,他自己踏入火堆却安然无恙。最终他发现自己也是一个被创造的影子。(他朝火焰走去。火焰没有吞噬他的皮肉,而是不烫不灼地抚慰他,淹没了他。他宽慰地、惭愧地、害怕地知道他自己也是一个幻影,另一个人梦中的幻影。)《环行废墟》是非常具有力量的,当你读它的时候你会一下陷入一种存在的荒谬中。因为这篇小说直接指向现实中的本体,而对于宇宙本身的无限,人是一直无法理解的。现实中没有无限,而宇宙却非要是无限向外延伸的不可。这个矛盾会让人感到震惊,人永远也想不清这个问题。

放在数学上,《环行废墟》里的宇宙模型就像数轴,向两端无限的延伸下去,而原点可以在任意一个位置上。《环行废墟》里的宇宙就是一个梦套一个梦,一个主体既是扮演创造者的上帝又是被另一个上帝所创造的人。就像两面互相照射的镜子,会聚了无穷多个世界。

除了《环行废墟》,另一篇让博尔赫斯着墨颇多的是《巴别图书馆》 (又译作《通天塔图书馆》)。这篇小说融合了许多宗教和哲学的观点。比如说开篇的引文“用这种技巧可以悟出二十三个字母的变异”,在文中,博尔赫斯试图将无限拆分成最基本的25个字符。这种类似于易经,易经用“两仪”、“四象”、“八卦”直到“六十四卦”来描述世界。博尔赫斯读过《易经》以及佛教的书,可以猜测,易经中的归纳思想被博尔赫斯用在这篇小说里,用以描述宇宙的本原。而小说中图书馆(即宇宙)的构造是六角形的回廊,上下无限延伸,而每个回廊里的门又通向另一个六角形。这个时空之间串联的灵感或许来自佛教的“大千、中千、小千世界”。《巴别图书馆》中的那本“包含了所有书籍的书籍”很明显的是在比喻形而上的本体。而“有人提出逆行的办法:为了确定甲书的位置,先查阅说明甲书的乙书;为了确定乙书的位置,先查阅说明乙书位置的丙书,依此无限的倒推上去……”则是对理性的置疑,很显然的,博尔赫斯否认推理、论证这样的手段可以认识本体。给玄学和宗教留下了一片天地,不让世界整个被狂妄的“罗格斯”所侵吞掉。可以看出,博尔赫斯发现了东方与西方思维方式上的不同,他更倾向于东方的整体式的、隐喻式的、诗化的思维方法,而暗示西方的二元的、Logos的、分岔化的认识手段不适合于认识本体。

读书是博尔赫斯生活中一项具有压倒性优势的活动,而且对于他的写作意义重大。他曾说:“我是一个作家,但更是一个好读者。”他的最初和主要的知识来源可能是他父亲的藏书室,到了开始真正作家生涯时,他已经是一个学贯东西、富有真知灼见的青年学者了。人们想像中那个在宁静幽暗、满是灰尘的的图书馆里坐拥书城,读破万卷、下笔有神的形象,可能是个误解。至少在被任命为国立图书馆馆长的时候,他已经近乎完全失明,所以他不无苦涩地写了一首诗向上帝致敬:“他以如此妙的讽刺/同时给了我书籍和失明……”

读书对于作家博尔赫斯的意义,至少有两条必须强调:一,读书使得他从不将自己的视野局限在阿根廷的现实中,而是以整个西方文明为自己的当然传统和精神源泉,并以它的正宗传人自居(他身上的英国血统更强化了这一倾向)。二,由于读书在生活中的比重之大,与大多数作家不同,是书籍而不是生活成了博尔赫斯的写作素材。以小说为例,博尔赫斯之所以被称作“作家中的作家”,就是因为他的写作从书中来,到书中去,作品带有元小说特征,既具有形而上的艺术思维方式的普适性,又容易模仿,所以后世追随者非常多。博尔赫斯是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与后现代文学的分水岭。从他开始,传统的文学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文学种类的界限被打破、客观时间被取消、幽默与荒谬结合、写真与魔幻统一等等。

诗歌、散文和短篇小说是博尔赫斯三大创作成果,而且各有千秋,相互辉映。有一种很生动的说法是:“他的散文读起来像小说;他的小说是诗;他的诗歌又往往使人觉得像散文。沟通三者的桥梁是他的思想。”他是与帕斯、聂鲁达齐名的拉美三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语言质朴,风格纯净,意境悠远。他的散文大多非常短小,但构思新颖,结构巧妙,安德烈·莫洛亚:“博尔赫斯是一位只写小文章的大作家。小文章而成大气候,在于其智慧的光芒、设想的丰富和文笔的简洁——像数学一样简洁的文笔。”

尽管是《小径分岔的花园》使博尔赫斯名扬天下,但他写于1939年的一篇名为《特隆,乌克巴尔,奥比斯·特蒂乌斯》的小说也许更值得注意,因为他在其中将模糊真实时间和虚构空间界限的本领发挥到了极致,“虚构”这一美学概念从此在他的艺术世界里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而20世纪的世界文学也将大受裨益。故事从作者同好友比奥伊的对话开始,后者在一部伪托的百科全书里核查一段他认为起源于乌克巴尔的文字,大意是:镜子和男女交媾是可憎的,因为它们使人的数目倍增。由这些本已不可靠的叙述,又引出关于一个虚构的无所不在的国度特隆的叙述,读者被牵引着进入了一个意义、概念、历史、真实和虚幻纠缠在一起的迷宫,终难自拔。博尔赫斯成名后,连家中的女佣也成了报界采访的对象。这位侍奉博尔赫斯家族多年的老女佣称,博尔赫斯创作这篇小说的灵感源于家中图书馆内一套漏页的百科全书。博尔赫斯上中学时,有一次为了完成语言课的作业而查阅了某个条目,发现了百科全书缺页,还在当日的晚餐上向家里人宣布。对这篇小说,有论者作了如下总结:“在一个走向疯狂的世界,知识分子的反应只能是极端的禁欲主义形式,享受文学的情节,除自成体系的文学范畴之外,否定一切秩序。”

作于1941年的《小径分岔的花园》表面上采用了侦探小说的形式:一战中,中国博士余准做了德国间谍,遭到英国军官马登的追踪。他躲入汉学家斯蒂芬·艾伯特博士家中,见到了小径分岔的花园。余准杀害了艾伯特博士,以此通知德军轰炸位于艾伯特的英军炮兵阵地,最后被马登逮捕。实际上博尔赫斯意不在此,他用小径分岔的花园造了一座迷宫,又借角色的口宣布“写小说和造迷宫是一回事”,而下面的话才揭示了小说的主题:“由相互靠拢、分歧、交错或永远不干扰的时间织成的网络包含了所有的可能性。”博尔赫斯将关于时间相对性的深奥、复杂的哲学问题诉诸小说这一艺术形式,充分显示了他过人的智慧和非凡的文学才能。

“作家们的作家”,这是人们对博尔赫斯的至高评价。它在中国的流行,则多少说明了中国作家对博尔赫斯的敬畏。博尔赫斯对中国文学所产生的影响如此巨大,以至于谁不读博尔赫斯,就必定是文学之盲;谁不谈博尔赫斯,也仿佛等于无知浅薄。这样一种带有明显强制性的文学时尚,终于使博尔赫斯在十几亿人口的泱泱大国生根开花,也使中国文学在十余年的时间里不断变化、翻新,一派蓬勃。而这首先要归功于翻译家。他们的功绩远胜于作家的劳动。因为后者获取的,是翻译家拿来的种子。而且,是翻译家的汗珠浇灌了作家的禾苗。但是,在收获的季节里,人们常常微笑着忘却了引进种子、付出汗水的人们。

各种版本梦幻、迷宫、镜子、玄想、时间、宇宙,这些无可捉摸的意象,风一般掠过你我身旁,只可感悟,不可触摸。许许多多遭遇过博尔赫斯之风的人大约都有这种感觉。一有从众心理。但最终又有几个真正闯进了错综复杂的博尔赫斯迷宫呢?多数人恐怕只有布宜诺斯艾利斯街道的匆匆过客。有的可能刚刚踏进了迷宫的门槛,或者浅尝辄止地在门口逗留一番;有的可能战战兢兢地摸了进去,但稍稍深入也就望而却步了,然后便原路返回。更多的人是站在门口了望、围观,以便从各色打道回府的探险者嘴里按过些感奋的呐喊或扫兴的叹息。而真正闯入迷宫并胜利找到出口者,却是寥寥无几。

博尔赫斯在中国的登陆,应该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事情。先有王央乐、陈凯先等人的译介,并由此散播开来,竟一发而不可收了。之后,到了90年代,随着陈众议等人编译的《博尔赫斯文集》的面世以及众多盗版产品的出现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简介,博尔赫斯之名如狂澜席卷中华大地。博尔赫斯也由此完成了对中国作家的精神占有。他的晦涩、神秘连同其梦呓、圈套及至重复与矛盾,统统成了中国作家的写作罗盘。惟一不能化来的是他的西班牙以及他的精短、他的洗练、他的贵族气息。再之后,他的《全集》出版。终于,我们到了该做总结的时候。

于是有了《博尔赫斯》一书。它是中国人自己撰写的一本博尔赫斯批评。它不仅有别于业已译介过来的博尔赫斯评传,也有别于迄今为止我所见到的所有关乎博尔赫斯的文字。此书可以说是国人对博尔赫斯迷宫的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探询,也是对萦绕在迷宫之上的众多谜团的一次令人服膺的清理和驱逐。它以短短的15万字,包容和解剖了一个大大的谜。它一方面剌博尔赫斯生平与作品于一体,另一方面又应付裕如地超越了一般生平传略和作家作品研究,有点有面,深入浅出。它虽然没有指出走进博尔赫斯迷宫的路径,也没有留下走出博尔赫斯迷宫的诀窍,却处处显示出一个译家、学者的孜孜探求:博尔赫斯是怎样建筑他的迷宫的,即他何以形成自己的文学罗盘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因此,我在《博尔赫斯》中看到了作家建造迷宫的全过程,看到了迷宫的根基和机关陷阱、转角和无数小径,甚至还有断垣残壁和真假标志。我还清晰地看到,博尔赫斯不但有其作为生命个体的一般性和特殊性,而且有其作为一个著名作家的起初的幼稚与盲目以及后来的矛盾与偏见。总之,这是唯物主义对唯心主义的一次清算。它给出的博尔赫斯是一个文人,而非一尊文神。博尔赫斯修建的是他的迷宫,而非普天同归的文学圣殿。博尔赫斯只为自己写作、为少数喜欢形而上学的人写作,却并不负责为中国文学铺路修桥。博尔赫斯只能为一个挑灯夜战的写作者作伴,却决不是每一个作家日落之哀伤和日出之辉煌的任何保证。

而且,《博尔赫斯》文风特别。它给出的对象,是经过解构的重组。在此,读者可以清楚地窥视博尔赫斯迷宫的景色。至于他能否感知迷宫、走出迷宫,则要看他的造化。于是我想,爱好或者怀疑博尔赫斯的人最好都来看一看《博尔赫斯》这本好书。

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

1935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从此奠定了其在阿根廷文坛上的地位。

1950年至1953年间任阿根廷作家协会主席。

1955年任国立图书馆馆长、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哲学文学系教授。

1956年阿根廷国家文学奖。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