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元曲精选十首 一朝興盛終亦衰,元曲該何去何從?在人海茫茫中尋覓知音、惟路艱

火烧 2022-02-11 23:55:02 1065
一朝興盛終亦衰,元曲該何去何從?在人海茫茫中尋覓知音、惟路艱 一直以來,在人們身邊見到的唐詩和宋詞較為廣泛,人們經常脫口而出、甚至是將其全部背誦下來,這種情況也是普遍現象。或許只有那些真正熱愛古詩詞的

一朝興盛終亦衰,元曲該何去何從?在人海茫茫中尋覓知音、惟路艱  

元曲精选十首 一朝興盛終亦衰,元曲該何去何從?在人海茫茫中尋覓知音、惟路艱
一直以來,在人們身邊見到的唐詩和宋詞較為廣泛,人們經常脫口而出、甚至是將其全部背誦下來,這種情況也是普遍現象。或許只有那些真正熱愛古詩詞的人才會體驗到這種樂趣吧。相比唐詩宋詞而言,元曲就顯得稍微特殊化一點,因為元曲是由一種表演的形式漸漸演化過來,它們的內涵通常是以抒情為主,主要有兩種方式,其一是小令,其二是散套。卻不知你喜歡哪一種?
元曲是盛行在元朝大一統的時期,每一個朝代都有著自己本國的文化特色,當然如此,元朝也不例外。元曲便是元朝的一種文藝形式。起初它是一種表演形式,到後來為了適應當時的社會生活漸漸發展成戲曲的模型。正如大家的見解一樣,元曲很快適應了下來。卻不知這元曲是唱盡一個朝代的興衰,一字一情、淚欲出眶。
然而一直以來,元朝的文化並未得到大家的認可,或是因為民族的的歧義,拋開那些往日的舊事。元朝文化仍有一些寶貴的存在,或許提及元曲四大悲劇,相必大家有著濃厚的興趣,分別是《竇娥冤》、《漢宮秋》、《梧桐雨》和《趙氏孤兒》,與那位英國的莎士比亞所著的四大悲劇而言,我更加喜歡本國的四大悲劇。通俗來講,我們國家的文化歷史悠久,一直流傳下來的往往都是瑰寶,豈有先閱讀外來文化而忽視本國文化的道理?
若是想要在文化實力上有所提高,當然是離不開在本國文化上的熏陶,歷經千年而仍然屹立不倒固然有著它的精髓所支撐。然而元朝並不是由漢人所統治,它是在中國歷史上首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歷時98年。而元曲便是在這近一個世紀中流傳下來,儘管時間有些短暫,但也阻擋不了文化的傳播。
昔日的王實甫便是在元朝寫下一本《崔鶯鶯待月西廂記》,簡稱為《西廂記》。這是當時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劇作,同時兼有濃濃的反封建禮制的色彩,無意中也將未來明清時期的小說之風盛行愈來愈顯現。雖然這僅是一部戲劇,可有何嘗不能勾起人們對那元朝腐敗的痛恨,彷彿那一個世紀前的報怨和仇恨依舊存在,這如同刻在骨子裡的深仇大恨。人們不能忘記、同樣也不敢忘記。
或許元曲四大家中對你影響最為深刻的莫過於號稱「銅豌豆」的關漢卿和《天凈沙·秋思》的作者馬致遠。當然了,元曲四大家還有白樸和鄭光祖。然而前兩位的影響力比較大,他們被譽為元曲四大家也是當之無愧。
因為在關漢卿的作品中能夠反映廣闊的社會生活,從而揭示出社會各個方面的矛盾和衝突,就像那位被譽為俄國革命的一面鏡子的作者列夫·托爾斯泰那樣,針對當時社會上出現的問題加以指出,也是希望能夠引起統治者的重視。往往得不到認可,所以他們無心於官場生涯,或是在編寫劇本才能足以得到他們心中的滿足,於是在他們的筆下多了一個又一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編劇寫戲,戲演人生,人生如戲,均只不過是逢場作戲罷了,若講演戲都是是假的,那麼什麼又是真的?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無窮也。
但在關漢卿最有名的一部《竇娥冤》劇作中,人們常說入戲三分即可,但在這部劇中,我想大家入戲九分也未必不可。《竇娥冤》是一部流傳已有700多年的歷史,感動的人也是不可計數。他藉助一個弱小的女子的身世遭遇,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大聲為竇娥喊冤「六月飛雪,血濺白練,大旱三年」,儘管這些都是虛構,但又顯得如此真實。
其中一句「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是否又勾勒起你的思歸之情?《天凈沙·秋思》是馬致遠所寫的一首小令,全曲僅有28個字,9種景物,可其中所暗含的深蘊堪比「詩仙」李白的《靜夜思》。與《靜夜思》相比而言,或許後者顯得有點單調,但前者卻給了人們一種沒落感,似曾那種無家可歸、漂泊不定,唯有心還是嚮往一個溫暖的家,哪怕在外奔波千里、萬里,數不盡的的日日夜夜,直到雙鬢泛雪,才明白自己缺了一個歸宿之地。
即將要遠行的人啊,莫要忘記那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有些東西失去了便再也無法挽回,且行且珍惜。頓時我想起我在一個書籤上所見的一句話,同樣也想送給大家——相交滿天下,知心有幾人?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