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罗马帝国和西汉 西漢王朝PK羅馬帝國

火烧 2022-07-01 20:04:24 1046
西漢王朝PK羅馬帝國 在西方古代文明史上,古羅馬帝國可以說是一個輝煌的巔峰,其遼闊的疆域、強大的軍事、發達的科技、燦爛的文化引無數後人頂禮膜拜,心向往之。幾乎與古羅馬同時在遙遠的東方,矗立著一個同樣偉

西漢王朝PK羅馬帝國  

在西方古代文明史上,古羅馬帝國可以說是一個輝煌的巔峰,其遼闊的疆域、強大的軍事、發達的科技、燦爛的文化引無數後人頂禮膜拜,心向往之。幾乎與古羅馬同時在遙遠的東方,矗立著一個同樣偉大的帝國——西漢王朝,其遼疆闊土鼎盛人文,與古羅馬相比不僅毫不遜色,抑或勝之。人們會很正常地異想天開:如果二者在戰場上碰一次面,羅馬帝國與漢帝國究竟誰更勝一籌?我們可以在雙方各自的實力上進行一番對比。

更飽滿的錢袋

打仗是要花錢的,人吃馬喂、武器裝備、戰功賞賜哪一樣都離不開錢。要開戰,我們得先看看羅馬和西漢誰的錢袋鼓。

漢朝總體的經濟政策是重農抑商的,農業稅的多少直接決定著國家財政收入的多少。但是單靠大體固定的農業稅收其實不足以支撐長期的戰爭。實際上,漢武帝能夠主動對匈奴發動進攻依靠的是漢高祖以來歷代皇帝的苦心積累,尤其是他的爺爺和父親創造的「文景之治」的遺產。但即使這樣,在連年對匈奴的戰爭之後,漢朝的國庫還是被掏空了,到漢武帝晚年時,幾乎難以支付龐大的軍費開支,甚至想出賣官牟利的主意。

與漢朝的重農抑商不同,羅馬的私人商業很繁榮。在長達幾百年間,來自世界各地的商品湧入羅馬,滿足羅馬貴族日益膨脹的需要。此外羅馬還有完善的財政制度和發達的金融體系。最重要的是羅馬的商業和戰爭是一體的,發達的商業運作為羅馬軍團提供了及時的後勤補給,而戰爭又為商業開辟了新的資源和新的商路。羅馬的繁榮是和戰爭分不開的。

可以說,對於羅馬而言,其國內的經濟制度是和戰爭相適應的戰爭就是一種生產,國內經濟與海外戰爭互相促進。而漢朝的戰爭則完全是消耗性的,很難持久長期的戰爭是難以承擔的重負。但是商業的發展卻使羅馬帝國陷入了分裂的尷尬境地。帝國的政治中心在西部的羅馬城,而經濟重心卻由於貿易的擴張不斷向地中海東部轉移。羅馬帝國西部對東部的貿易存在著巨額的逆差,整個羅馬的財富都在東移。最終羅馬的政治中心與經濟中心分離了,分裂成兩個帝國。比較而言,漢朝的經濟大多集中在北方,經濟中心與政治中心也都在北方,戰爭的主要方向還是在北方,這一點上漢朝要比羅馬有利得多。

更高效的政府

對於兩個龐大的帝國來說,在傾舉國之力對抗外敵的時候,能否有效地指揮軍隊,調撥物資,把全部經濟、政治潛力捏成一個拳頭打出去絕對是至關重要的。

漢朝初期採取的是分封制,後來經過漢高祖的消滅異姓王和漢景帝的削藩,中央集權逐漸地鞏固起來。漢武帝主政以後更是採取一系列政策加強中央集權。機制上,中國的國家機器靠龐大的官僚機構來運轉。它猶如一張巨大的蜘蛛網,從中央到地方,皇帝的觸角可伸至每個角落。以郡縣制為基礎的牢固的中央集權使得國內的維護成本降到最低,所有兵力和資源都可以集中到對外戰爭中去。

羅馬的帝制與漢朝有很大不同。中央對地方的控制要弱的多。羅馬帝國由皇帝和元老院治理其統治中心實際上只限於羅馬本土。義大利半島以外的行省基本上呈半獨立狀況,他們有各自的議事會。羅馬的地方由軍團駐守,而軍團屬於將軍個人掌管,因此其部下只對將軍保持忠誠而非對國家。隨著羅馬疆域的擴大,地方主義的勢力抬頭地方軍團完全不關心帝國的其它地區。軍團和行省很難與整個帝國機器同步運轉。這樣松散的帝國在應對未開化的北部遊牧民族或周邊小國時不會過多顯露弊端,但假設羅馬對陣漢朝這樣的強大敵人時,勢必會顯出其調度不靈的一面。

沙場風雲誰敵手

現在我們來看看最直接的實力——軍隊戰鬥力。

在陸地上,帝國時代的羅馬軍團聲名顯赫一時。羅馬軍團由輕步兵、重裝標槍兵、重裝步兵、長槍兵、騎兵等兵種組成,士兵排列成正面寬200米、縱深90米的龐大的、無堅不摧的軍陣,由最外層的重裝步兵用盾牌排列出「龜甲陣形」,保護己方不為敵人的投槍和弓箭等投射兵器所傷,最富經驗的長槍兵則緊隨其後,在戰鬥最後關頭,長槍兵往往就是決定勝負的力量。輕步兵更為靠前以靈活機動戰術騷擾和疲勞敵軍,並為軍陣的突擊掃平道路。騎兵布置在兩翼,既是為了突擊,又是為了掩護整個軍團。

羅馬軍陣被認為「代表了西方軍事技術成就的完美頂點。」它是為戰爭而存在的機器,充分適應戰爭中的各種情況。相對來說,漢朝的軍隊在部隊組織和協作方面似乎稍遜一籌。

在海面上,羅馬人似乎也相當強大。古羅馬海軍為了打敗迦太基人而組建了以靠幫接舷戰為主要戰術的海軍艦隊,艦船上運載有大批武裝水手,駕輕就熟地在海上使用陸戰武器,同時也採用機動靈活的海上戰術和戰鬥隊形,後來,他們還在船上使用弩炮和弩弓投射石塊、標槍和易燃物,他們可算得上現代海軍陸戰隊的雛形。羅馬海軍為陸軍的海上運輸提供掩護,並向任何敢於和羅馬爭奪制海權的敵艦挑戰,他們在海上就像陸軍在陸地上一樣無堅不摧,終於將地中海變成了羅馬帝國的內湖。漢朝也有相當規模的樓船水師,但只適應於內河作戰與適應於海戰的羅馬海軍相比還是處於劣勢的。

當然,漢朝軍隊也有自己的優勢。首先是騎兵。漢朝與匈奴的長期戰爭中,騎兵得到空前的發展,成為當時邊防的重要力量。漢文帝對匈奴作戰時,發動的騎兵力量可以達到10萬以上。漢匈戰爭期間,漢軍龐大的騎兵集團在速度、衝擊力、載動力和騎術方面都不遜於對手,數量還多於匈奴。他們在長城外行進數百公里,通過步兵歷來難以逾越的缺水地帶一再向漠北草原出擊。而羅馬軍團的騎兵只是輔助作用,數量和質量都與漢軍相去甚遠。

在武器裝備上面,漢朝毫不含糊地領先於世界。漢朝武器以鋼鐵兵器為主。中央有專門的部門主管全國兵器製作。冶鐵業比較發達的郡,設工官、鐵官,主管兵器製造並輸送京師。長安、洛陽及各郡設武庫,由武庫負責兵器儲存和發放。武器種類多種多樣,從攻城類到野戰類劃分極為詳細。這些兵器質量較高,大大增強了軍隊的戰鬥力。反觀這時西方的兵器,據說羅馬人的對手高盧人的鐵劍是海綿鐵鍛成,一刺就彎,在地上踩直後才能再用,但是拿著這種兵器的高盧人居然也多次打敗過羅馬人,還曾經攻陷過羅馬城,由此可以猜想羅馬人的兵器質量。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西漢軍隊裝備的遠程兵器——弩。當時的強弩裝有望山和刻度,普通士兵也可以指哪兒打哪兒又用銅弩廓取代木弩廓,大大增強了弩身的承受力。最強的腰引弩拉力可達370公斤,有效射程超過500,簡直到了不可思議的程度。羅馬軍隊主要靠近戰突擊,其重標槍力量很大,但是能投多遠全靠臂力,在漢軍的弓弩面前則沒有發揮的空間。

中國還有一項最大的優勢——人多。經過了春秋戰國的混戰洗禮,中國土地上的戰爭頻次和規模早已不是歐洲人能夠想像的。馬邑之戰漢朝投入近三十萬兵力,朔方之戰漢軍十萬,漠北之戰漢軍十餘萬。有了這麼多的實踐機會,從戰國到秦漢中國名將輩出,戰術理論豐富。羅馬可投入的兵力則少的可憐。羅馬全國長期駐軍才不到15萬人每次能出動的軍隊就更少了,愷撒的高盧戰役中總共四個軍團兵力2.5萬人。其它戰爭規模也不會太大。羅馬帝國的將軍們在孫子的門徒面前恐怕還嫩了點。

勝負一念間

這樣看起來,如果就一次戰鬥而言,羅馬軍與漢軍相遇交戰後的場面將會是這樣的:兩軍對壘羅馬人會排出整齊的方陣步步逼近,試圖與漢軍進行肉搏。漢軍則會施放遮天蔽日的弩箭,在羅馬人的標槍射程之外實施遠程攻擊。如果羅馬人的重盾能夠抵擋住漢軍的弩箭,沖到漢軍面前,漢軍的陣勢就會受挫。同時,漢軍騎兵開始從側翼迂回輕鬆驅散羅馬騎兵,只要漢軍的步兵能夠抵抗到騎兵勝利的瞬間,漢軍將會獲得勝利。

罗马帝国和西汉 西漢王朝PK羅馬帝國

至於海上的爭雄,恐怕沒有多少海戰經驗的漢朝只能眼看著羅馬帝國的艦只橫行於沿海地帶了。如果戰爭發生在羅馬的土地上,地中海沿岸,漢軍肯定會被迂回而來的羅馬海軍陸戰隊打得顧頭不顧尾。可是如果在中國內陸羅馬海軍的力量就完全成了擺設。

如果戰鬥擴大為戰役,雙方必須動員全部國力一爭雌雄的時候,西漢大一統的高效率就體現出來了,不論是兵員的補充,糧草的調配,部隊的協調,只要皇帝一聲令下,都會迅速完成。羅馬帝國就麻煩得多,皇帝要受到元老院的制約,從羅馬城裡發出的聲音也只能傳達到亞平寧半島其他行省是否同意配合這場戰爭還得商量,擁兵自重的將軍們也不是很聽話。更何況,羅馬精兵與漢軍在數量上相差甚遠。所以西漢王朝可能會贏得幾個戰役的勝利。

如果雙方僵持下去,形勢可能就會向著不利於西漢的方向發展了。羅馬軍隊以戰養戰,越戰越強。而漢軍則會隨著國庫的日漸拮據漸露頹勢,最後只能處於防守的狀態。當然,如果西漢還能頂住的話可以指望羅馬帝國因為東西部發展不平衡而自己分裂,最終不戰而勝。(來源:重點閱讀/張博文)

古典書城 :gudianshucheng(長按字母復制)

為您分享國學經典、歷史趣聞、詩詞歌賦、名人軼事、秘聞野史、神話傳說、風俗禮儀等精彩內容,通俗不惡俗,呆萌不呆板,共同品味古典文化的神奇魅力。

本文來源:全球通史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