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孔子对中华文化的贡献有哪些 中华文化的象征孔子:竟是因政治失意而名扬四海

火烧 2021-04-18 11:19:11 1066
中华文化的象征孔子:竟是因政治失意而名扬四海 2000多年来,孔子在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舞台上一直闪烁着不朽的光芒!集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文化巨匠为一体的孔子,早已超越了历史的时空,成为

中华文化的象征孔子:竟是因政治失意而名扬四海  

2000多年来,孔子在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舞台上一直闪烁着不朽的光芒!集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文化巨匠为一体的孔子,早已超越了历史的时空,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与骄傲!但是,孔子并非天生为文化教育而生,做官才是他人生的初衷与志向,“学而优则仕”也是孔子本人的人生坐标,只不过,孔子有政治家的智慧与方略,从政报国的运气与机遇却着实差了点,历史没有给孔子从政报国的机遇。也可以说是仕途的失意,逼迫孔子不得不转行专心从事文化教育事业,而后名扬四海,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因政治失意而名扬四海。

一:早期的孔子办教育不过是曲线救国、想进入政界而已。

孔子幼年时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时候,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同时,鲜为人知的是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身高九尺三寸(今1.9米以上,具体是4920px),臂力过人,且骑马射箭,样样精通。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当然孔子还喜欢喝酒、只是不耍酒疯而已!

早期的孔子一心想走仕途,想通过做官实现自己光宗耀祖的目的。当然,这对于知识分子来讲,是很普遍的想法。所以早年的孔子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可惜当时没有科举制,否则以孔子的学问,金榜题名估计不是什么难事。但此时的孔子人微言轻,其想法并没有引起当时权势阶层的注意,尽管孔子20多岁时也先后做过管理仓库和畜牧业的小官,史称“委吏”“乘田”。其实只是个普通的公务员而已!用孔子的话说是“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仅此而已!可见,此时的孔子做的不是官,是寂寞!在这段时光里,孔子虽然与牛羊田地为伴,但他始终在寻找着仕途大发展的机会。

孔子对中华文化的贡献有哪些 中华文化的象征孔子:竟是因政治失意而名扬四海

当时的鲁国百家争鸣氛围非常浓厚,各种思想潮流激荡澎湃!孔子以自己的聪颖和勤奋很快就成为闻名乡里的知识分子,于是,孔子终于发现了新事业------教育。不能通过做官影响别人,就用教育(或者说是思想)来影响别人,进而达到曲线进入政坛的目的。人到中年、三十而立的孔子开始广收门徒,传道授业解惑!且门庭若市,学生众多,《史记B孔子世家》记载“弟子弥众、至远方来!莫不受业焉!可见,孔子收学生办教育当时还是很受欢迎的。不仅如此,教育让孔子小有名气,开始引起了权势人物的关注,在孔子40岁的时候,仕途之门悄悄的向孔子打开了。在孔子40-54岁间,曾先后担任中都宰(相对于现在的市长)、司空(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长)和大司寇(相当于的政法委书记兼公安部长),并代理鲁相职务,孔子逐渐的走向了其政治生涯的巅峰。

二:孔子的确具备一定的从政智商。

在孔子逐步走向其政治生涯巅峰的进程中,屡次显示出政治家的智慧与方略。公元前517年,也就是孔子35岁那年,鲁国发生兵变,《史记・孔子世家》云:“昭公率师击(季)平子,平子与孟孙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齐。”那么在这场严峻的政治斗争中,孔子在干什么呢?他是站在哪一立场上呢?具体从事了什么活动呢?史书没有记载,我们也无从知晓,只知道当时孔子在齐国。或许,这正是孔子的高明之处吧!明哲保身也好,事不关已高高挂起也罢!以孔子早期的经历看,他应该站在鲁昭公一边,毕竟,儿子出生时昭公曾送鱼庆贺,这点感恩之心圣人孔子应该有之。但这场政治斗争的结局却是昭公惨败,不得不往齐国避难!也许孔子早就看出了斗争双方的胜负,所以以“有所不为而后有所为”。从这点看:不亏是老子的学生,此举无异是保全了自己,为后来的崛起积蓄了力量。

公元前500年夏,鲁定公于齐国国君相会于夹谷,孔子奉命以礼仪专家身份随行。会见之后,齐国演出民间舞蹈助兴,深受君臣国礼思想熏陶的孔子当然不能忍受,当众斥之。齐国只好改演宫廷舞,但却表演既不严肃,孔子认为这样的舞蹈犯下“贫民轻视国君之罪”,并让武士把那些男女文艺工作者统统绑起来,砍掉手足,以维护鲁国国威。孔子果断、甚至不失残暴的手段让齐国大为震惊,不仅放弃了挟持鲁定公的打算,还主动将大片国土还给鲁国。这次事件使孔子的政治声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公元前499年,孔子官至大司寇,代行鲁相之职,鲁国大治。也许,在他看来,政治上的得意或许比为人师表更具有诱惑力。孔子似乎已经看到了自己作为一代名相名垂青史的机会。

三:历史并没有给孔子仕途的好运。

如果从仕途的角度来说,孔子的确生不逢时,年轻时才华横溢的孔子没有科举制度的眷顾,渊博的学识却无施展空间。孔子40岁之后才开始在仕途上真正起步,50岁以后才真正的有了治理国家的权位,但就是这样,历史依旧没有给孔子仕途的好运。公元前498年,也就是鲁定公十二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本来叔孙氏和季孙氏为削弱家臣势力,支持孔子的这一主张,但这一行动却遭到孟孙氏家臣的强烈抵制!后来堕三都的行动未能最终成功,但对强公室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孔子杰出的执政能力让齐国倍感威胁,于是为了挤走孔子,公元前497年春,齐国送了上120匹良马和80名女乐给鲁国诸侯。鲁国国君沉溺于此,多日不理朝政,不按时举行祭祀仪式,孔子只有唱着“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遏,可以死败”的歌来抒发心中的寥落。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