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道教联合会圆玄第二中学 香港道教联合会简介
香港道教联合会简介
香港道教联合会是由香港道教坛堂宫观联合组成,为香港六大宗教中道教的代表团体。该会作为统筹平台推动香港道教界举办各种宗教活动,并同时透过办学等形式回馈社会。现时会址位于九龙长沙湾青山道156号永基商业大厦8楼。
目录
1成立与发展1.1「港九道教总会」的筹办(1957─1960)1.2「道教联合会」从筹备到成立(1960─1967)1.3草创期(1967─1975)1.4建立固定会址到近来发展(1975─2016)2组织结构3定期活动3.1下元法会3.2道教节与道教日3.3罗天大醮3.4六宗教领袖座谈会4教育4.1资助中学4.2资助小学4.3幼稚园5道教青年团6出版7注释8相关连结9参考资料成立与发展
香港道教联合会的成立可分成四个时期,[1]分别是「港九道教总会」的筹办(1957─1960)、「道教联合会」从筹备到成立(1960─1967)、草创期(1967─1975)以及从建立固定会址到近来发展(1975─2016)。

「港九道教总会」的筹办(1957─1960)
自1950年代起,香港道堂已经逐渐开始联合起来建立组织。例如在一九四九年创立的先天道总会,而香港道教联合会的成立在1957年已经开始酝酿。在一九五零年代,部分香港道堂曾经聚首一堂,在座谈会中讨论香港道教界的发展。他们认为「儒释各有总会,天主基督各有教区」,[2]但道教却没有「总会之设」。有见及此,他们为了「集修广益,阐布扩扬」,使道教能「与世界各宗教并驾」,应该联合香港各大小道场,筹办「港九道教总会」。一九五七年七月,由云泉仙馆、万德至善社、竹隐长春洞、玉壶仙洞、翠柏仙洞、通善坛及青松观七所道堂及二十三名道长担任发起人。以青松观会址作为通讯处,去信香港各大小道堂,倡议筹办「港九道教总会」。然而,这个计划未能得到广泛的认同和响应,故港九道教总会并未有成立。
「道教联合会」从筹备到成立(1960─1967)
一九六零年,华民政务司署为了协调香港的中国人团体与组织,每三个月便会举行一次「传统中国人团体与公司连络会议」,以联系香港各慈善团体、宗教团体、街坊会、行会、同乡会、宗亲会、乡事组织等,而宗教团体的会议就有「儒、道、释宗教座谈会」。座谈会邀请了香港各大小的中国宗教团体,包括香港的大小道堂,以中国宗教为中心作专题讨论。在会中,华民政务司署代表提到道教团体众多,却缺乏组织领导,散漫难稽,因此提议组织道教联合会,以便办理福利事业,补助政令之不逮。这促使香港道教界在同年六月一日,在九龙基隆街龙庆堂会址开办了第一次「道教团体座谈会」,会上决定由二十七个道教团体组成「道教联合会筹备委员会」,[3]正式开始筹组香港道教联合会的准备工作。一九六零年六月十四日,各筹备委员于龙庆堂召开第一次道教联合会筹备委员会会议,会议主席为龙庆堂的黄石公,会议中加入了另外四个团体委员,[4]使团体委员人数增至三十一个。会上,龙庆堂、圆玄学院、万德至善社、青松观、云泉仙馆、金兰坛、蓬瀛仙馆、忠一草堂及啬色园被选为常务委员。同年七月十二日,天盛堂、济原堂和天真堂加入筹备委员会,组成共有三十四个团体会员的道教联合会筹备委员会。一九六四年,道教联合会筹备委员会向香港政府申请成为合法团体,于一九六七年获正式批准该会注册为有限责任法团,特准免用「有限」字眼,香港道教联合会宣布成立。同年4月,香港道教联合会在深水埗南昌街龙庆酒家召开招收团体会员及普通会员联欢大会,选出第一届理事会。一九六七年五月三日,香港道教联合会开第一次理事会会议,以筹备该会就职典礼和理事分工等具体事宜。根据一九六二年刊的《香港道教联合会组织章程》,该会规定会员是「凡经香港社团之注册,或华人庙庙宇登记,或有限公司注册之道教合法团体,得参加为本联会团体会员」。筹备委员除了先前的三十四个团体还有乾元洞,合共三十五个委员。
草创期(1967─1975)
香港道教联合会成立后制定五项会务方针:团结会员、举办道德讲座、出版书刊、统筹办学和建设道教坟场。《香港道教联合会组织章程》亦列明「举办各种社会慈善事业,如安老院、孤儿院、学校、医院、永远坟场等」。该会谨遵方针,在创会初期已以不同形式服务社会,例如一九七一年始在香港大会堂演讲厅分别举行道德讲座二百零九次;一九六九年由教育司批准在九龙牛头角区创办第一间津贴小学「香港道教联合会学校」;一九七二年六月十八日观塘秀茂坪安置区和香港岛半山宝山道因山泥倾泻而造成多人伤亡,香港道教联合会联合多间道堂组成「港九各界(六一八)雨灾超荐法会委员会」,诵经礼忏,追悼「六一八」雨灾罹难者。
建立固定会址到近来发展(1975─2016)
第一届至第五届(1967─1975)的香港道教联合会没有固定会址,只有设于深水埗龙庆堂及荃湾圆玄学院的临时通讯处,会议多在香港中环干诺道中惟康大厦(当时圆玄学院主席赵聿修所提供的一个名下物业)中举行。直至一九七五年十二月六日第五届理事会第七次理事会议之后,位于深水埗大南街金宁大厦的固定会址落成,才建立弘道会所。二零零三年,会址从深水埗大南街迁至长沙湾青山道。香港道教联合会的活动层面及规模不断扩大。自一九七六年举办「下元降厄消灾集福迎祥万缘胜会」,香港道教联合会每三年便会启建下元法会,至二零一四年已先后举办十三届。一九七八年,香港道教联合会与香港六宗教领袖组织成立领袖座谈会。一九九七年,该会为庆祝香港回归启建「香港道教界庆祝香港回归祖国暨祈福法会」。二零零一年道祖诞期间联会举办了第一届香港道教节。二零零七年为香港道教联合会创会四十周年,同年举办了罗天大醮和中国国际道德经论坛。除了香港本地的活动,香港道教联合会亦曾多次到内地探访交流,支持宫观复修和贫穷地区办学,又参与各种法会仪式。在招收会员方面,香港道教联合会自一九六八年起接受个人会员申请,在一九六八年至二零零三年间接受了五百五十六个个人会员申请。团体会员的数量亦有所上升,据其年刊《道心》所载,一九八七年有六十三个,一九九六年有六十五个,二零零七年有九十五个,二零一六年有八十一个。
组织结构
香港道教联合会采用理事会制度。根据创会初期的《香港道教联合会组织章程》第二章「组织」第十二条,「理事会设理事长一人,副理事长二人,下分总务部,财务部,慈善部,宣道部,交际部,审查部,文书部等七部,各部设主任一人,副主任一人,均由理事互选之」。至到第二十六届(2017─2018)理事会,职衔已改为会长、主席及副主席,部门则增加到十六个,新增部门包括秘书处、关顾部、六宗教联络部、会计部、稽核部、经忏部、妇女部、学务部和道教青年团。每届理事会任期为两年。
定期活动
香港道教联合会经常举办大大小小的道教活动,部分恒常活动会定期举行。
下元法会
下元节是农历十月十五日,在道教信仰中下元亦与三官之一的水官有关,其主宰赦罪解厄钖福保民。[5]下元节就是水官大帝下凡人间为民解厄之日,故下元节又被视为消灾日。道教徒在当日会启坛设醮,祈福禳灾,以求平安[6]。香港道教联合会秉承传统,藉下元宝诞之期,举办法会,进行祈祷,希望能解厄消灾,香港繁荣安定,寰宇共享升平。一九六八年九月,香港道教联合会首次筹办「万缘法会」。一九七六年,香港道教联合会在屯门青松观举行一连八天的「下元解厄消灾集福万善缘法会」,自此之后该会每隔三年便会举行一次「下元解厄祈祷世界和平万缘法会」。至今已举办了十三届,最近一届于二零一四年十二月二至六日在圆玄学院举行。
道教节与道教日
二零零零年二月,香港青松观与蓬瀛仙馆联署倡议成立香港道教节。此举除了是弘扬道教,正本清源,纠正和加强社会大众对道教的认识之外,亦祈望将太上道祖宝诞争取成为香港特区假期。于香港道教联合会第十七届理事会第八次会议,一致决定将每年的太上道祖圣诞日(农历二月十五日)定为道教节,由香港道教联合会带领,会属道堂承办,团结全港宫观,举办大型的道教节庆祝活动,例如讲座、展览、音乐会、宴会、嘉年华等。第一届香港道教节于二零零一年三月九日举行,至二零一三年一共举行了十三届。历届香港道教节主题如下:
二零零一年第一届道教节:顺天乐道:道教的生命观 二零零二年第二届道教节:道德化劫 转戾为祥 二零零三年第三届道教节:观妙观徼 二零零四年第四届道教节:生活道教 二零零五年第五届道教节:和谐人生 二零零六年第六届道教节:慈俭为怀 乐善为本 二零零七年第七届道教节:德范九美 义理函善 二零零八年第八届道教节:道教现代化,融入当今社会,共创和谐新世纪 二零零九年第九届道教节:返璞归真:五行不到处 万化总归时 二零一零年第十届道教节:道通天地 继往开来 二零一一年第十一届道教节:道通天地 继往开来:煦育群生 和光同尘 二零一二年第十二届道教节:道通天地 继往开来:利物济世 广结善缘 二零一三年第十三届香港道教节:道通天地 继往开来二零一三年,香港政府民政事务局接纳将每年三月第二个星期日定名为道教日,以便道教徙和市民庆祝。经会议和政府函覆,确定香港「道教日」成立。[7]故2013年的道教节称为「道教日成立暨第十三届香港道教节」。二零一四年起便以「道教日」之名取代了「道教节」。
罗天大醮
香港道教联合会于二零零七年举行「太上金箓罗天大醮」,醮期长达十二日(三天预科合计十五日),醮场设于圆玄学院新辟后山福地。[8]参与是次罗天大醮的道教团体及道众来自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新加坡等地。不论是醮期长短、醮场大小还是参与人数方面,这次罗天大醮都可谓历来最盛大的道教活动。详细活动日期:三月四日初上表,八月十三日再上表,十一月十日三上表,十一月十三日启坛大典,十一月十四日揭金榜仪式,十一月二十四日圆隆,十二月二日庆功宴。[9]罗天大醮每隔十年举办一次,故来届罗天大醮将在二零一七年举行。初上表已于二零一七年五月九日进行,再上表及三上表分别定在八月二十二日及十一月二十四日,并在十一月二十四日启坛,举行地点为西环坚尼地城城西道海滨区。
六宗教领袖座谈会
一九七零年代起,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佛教、孔教和伊斯兰教就成为了香港的六大宗教。自一九七八年起,香港六宗教组织成立领袖座谈会,每年定期举办六宗教思想交流活动,表达对不同宗教的尊重和了解。[10]香港道教联合会会务之一为参与各种宗教联谊活动,故该会一直有定期出席座谈会,与香港佛教联合会、孔教学院、基督教协进会、天主教香港教区、中华回教博爱社进行交流。除了思想上的交流,各组织亦会参与彼此的宗教活动,例如香港道教联合会在主办二零零一年第一届道教节时邀请了另外五个组织的代表出席活动。[11]道联会亦设有六宗教联络部,以便与其他五大宗教保持联络。
教育
香港道教联合会的会务之一乃兴学育才,故该会一直致力于培育人才,自一九六九年创办第一间津贴小学「香港道教联合会学校」,至现时已开办中学五间、小学五间、幼稚园六间共计十六间学校,学生人数共一万四千余名。以「道化教育」为办学方针,本着「以道为宗,以德为化,以修为教,以仁为育」为宗旨。下列为香港道教联合会会属学校及其开办年份:
资助中学
香港道教联合会圆玄学院第一中学(1971) 香港道教联合会邓显纪念中学(1982) 香港道教联合会青松中学(1985) 香港道教联合会圆玄学院第二中学(1988) 香港道教联合会圆玄学院第三中学(1998)资助小学
香港道教联合会云泉学校(1969) 香港道教联合会圆玄学院石围角小学(1982) 香港道教联合会云泉吴礼和纪念学校(1984) 香港道教联合会纯阳小学(1995) 香港道教联合会圆玄学院陈吕重德纪念学校(1996)幼稚园
香港道教联合会圆玄幼稚园幼儿中心(石围角)(1982) 香港道教联合会圆玄幼稚园幼儿中心(富善邨)(1986) 香港道教联合会圆玄幼稚园幼儿中心(平田邨)(1986) 圆玄幼稚园幼儿中心(东头邨)(1990) 圆玄幼稚园幼儿中心(天逸邨)(2002) 香港道教联合会飞雁幼稚园/幼儿中心(2001/2005)道教青年团
道教青年团是香港首个由青年主导的道教组织,团员以十二至四十岁的青年人组成。原为香港道教联合会的「青年部」,二零一三年四月改成「道教青年团」(简称「道青团」),同年七月开始招募会员,二零一四年四月二十七日正式成立,并于尖沙咀街坊福利会举行「道教青年团成立暨委员就职典礼」。该团宗旨为认识道家哲理、培养品德人格、培育青年道教领袖、组织和推动青年服务社会、促进本地与外地宗教青年团体之交流、弘扬道教文化。其活动十分多元化,包括恒常团聚交谊、领袖发展培训、道教文化研修、义工社会服务、文化艺术活动和外地交流考察。二零一三年至二零一六年间,道教青年团已到访新加坡、杭州和汕尾等地进行交流。
出版
香港道教联合会有双月刊《会讯》及年刊《道心》向会员和各界报导会内最新消息。《会讯》本为月刊,于第一百四十九期起改版为双月刊,每逢单数月份出版。《道心》则于一九七八年创刊,每年刊行一期。此外,香港道教联合会成立了香港道教联合会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各种道教书籍,包括信仰、哲理、科仪、音乐和养生等范畴,让道众和社会大众对道教有更多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