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法国大革命的后果 拾麥穗的女人:傳世名畫背後,隱藏著法國大革命的深層原因
拾麥穗的女人:傳世名畫背後,隱藏著法國大革命的深層原因 人們一直都在討論法國大革命為何如此激進,而自中古以來,法國農民所處的「被壓迫地位」卻常被人們忽略。比如傳世的法國名畫《拾麥穗的女人》,就把在最底

拾麥穗的女人:傳世名畫背後,隱藏著法國大革命的深層原因
人們一直都在討論法國大革命為何如此激進,而自中古以來,法國農民所處的「被壓迫地位」卻常被人們忽略。比如傳世的法國名畫《拾麥穗的女人》,就把在最底層勞作的畫面,描繪成一種安詳的田園詩。可現實哪裡有田園詩呢?當個人的基本生活屢陷困境時,就不得不對現狀提出抗議。法國正是在長期壓榨和忽略農民權益的基礎上發育起來的,她也因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法國農民的階層分布
P·瓊斯曾言:「法國的第三等級包括著所有的平民,無論是窮人還是富人。但如果用一個更加標準的詞來形容他們,最令人滿意的還是『農民』。」現在人所使用的「農民」一詞,可能更加傾向於該階級的職業狀態。而在中世紀法國的語境當中,「農民」更多用於表明一種受到剝削的殘酷生活狀態。因為大多數第三等級的生活更像是一直受到欺凌的農民一般,故「平民」一詞已經無法盡述其苦。
儘管農奴制度早已廢除,但法國的農民依然受到各種社會力量的控制。同英國農民那種「自由且有尊嚴」的形象大不相同,法國農民在一生中要受到國王、封建主和教會的三重盤剝。如果再稍微遇上點天災人禍,法國農民就很可能失去他們的生命。
在大革命前,「農民階層」總體能分成三部分。其一,是善於參與市場投機和土地買賣的土地承包商和農場主;其二,是固著在土地上,有時也依靠小商品交換獲取收入的普通農民;其三,是依靠出賣體力、出售手工藝品等低級手段獲取財富的貧農,他們甚至可能沒有一塊棲身之地。
這些或多或少同商品市場沾邊的農業生產者們,若不是從國王或領主那裡獲得「部分免稅權」,抑或在某次投機活動中「押寶成功」,便難以實現「階級超越」。也就是說,上述農民在很大程度上沒有享受到「離開土地」為他們提供的實惠。「依附土地」、「懶於進入市場」,這不僅是法國農民長期沿襲的思維習慣,也更是法國在工業革命中長期落後於英、美等國的重要因素。
二、法國農民受到的殘酷剝削
法國學者拉布魯斯曾言:「大革命是一場不幸者的革命,促成這種不幸的起源在於稅收。」法國從18世紀便走入了地方起義的「高潮期」,這種一而再再二三的對王權的失望與挑釁,促成了最終的「大革命」。
近代早期,法國農民最沉重的稅收負擔來自他們的國王。從15世紀起,法國王室就獲得了對「糧食、商貿和鹽酒等特殊交易」徵稅的權力。在黑死病肆虐期,法國的西部、中部人口損失最為嚴重。法王為了鞏固統治,曾數次將無主土地封賜給不同的領主。這種看似幸運的土地獲得反而為徙民們帶來了「稅收災難」。據統計,17、18世紀法國北部的加堤奈斯地區領主每公頃收取稅費為12蘇,東部洛林地區為30蘇,中部的奧弗涅地區達到了60蘇。法國中部地區的稅收數量顯示為最高。
為支撐法國王室進行的多次戰爭,朝廷便再一次把軍費分派給窮苦的農民。「富人免稅、窮人吃虧」的道理在法國一次又一次被驗證。相關證據顯示,法國農民從16世紀中期開始承擔加倍的稅賦,在17和18世紀這個負擔達到了頂點。歷史事實足以支持以上的結論。法國王室從三十年戰爭開始,直到大革命前夕為止,幾乎陷在戰爭的泥潭裡近200年。此後相繼設立的人頭稅、土地抽成稅、售賣貴族身份稅等,都是皇室為彌補用度而不斷增設的。
我們再來看看封建領主為農民們帶來的負擔。農民們的封建稅費基本繼承於古代。同英國農民狀況不同的是,法國領主對農民的剝削是根據「市場規律」不斷調整的。英國農民可以在500年前的稅收負擔中幸福地生活,然而法國農民就沒那麼幸運了。
促使英國產生圈地運動的一大原因就是,領主們在傳統稅費獲利不多的條件下自願將土地轉讓給承包商,以便通過擴大生產來獲取更多的利潤。而法國領主卻能及時地根據物價水平,不斷上調對農民的壓榨標準。領主們用來壓榨農民的手段主要有:地租、年金、土地轉賣稅、租調稅和勞役。上述名目繁多的負擔中,真正「有理有據」的僅有「地租」一項而已。
農民在領主提供的土地上耕種,不僅要為領主提供勞力,負責領主地的撒種、翻土和收割,而且還要在使用領主磨坊、烤爐和酒窖的時候為領主提供一定的實物報酬,如免費的雞蛋、收集好的草料等。有時會趕上領主的家人結婚,農民們還要「隨份子」。在勃艮第,農民們還要承擔起幫助領主修復城堡、養護森林獵場等特殊工作。
最後,教會對農民的「什一奉獻」同樣有嚴格的要求。《聖經·利未記》記載:「地上所有的,無論是地上的種子、樹上的果子,十分之一是耶和華的。」早在779年,法國教會對民眾徵稅的特權就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了下來,西歐各國也在10世紀左右相繼實行了該規定。
法國教會稅的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在鄉村,很多地方的教區僅僅收取1/30的稅額。即便是在16—17世紀的法國境內,教會收取奉獻的情況大部分還是在6%—8%之間。人們對教會的不滿大多在於「新增領地的付稅比例」和因商貿而取得的利潤等問題上。
文史君說
更直觀地講,法國農民在15—18世紀,稅收負擔幾乎上升了4倍之多。以布列塔尼地區的農場資料為例,15世紀末,該地區農民的總體稅負僅僅佔據了收穫量的三成。拋卻家庭消費之後,農民尚可保存大約一半的收入作為積蓄。在17世紀中期,該地農民僅僅在支付王室攤派的賦稅時就要付出總體收成的1/3。在遭遇荒年或自然災害時期,法國農民愈發喪失了抵禦風險和保證生存的能力。誠如《劍橋歐洲經濟史》所言:「當時農民的生存狀況,基本上可以分為『能吃飽的和不能吃飽的』。」越來越多的小民難以逃脫負債的厄運,也有越來越多的貧民因無力生存而掀起叛亂。長期以來遭到忽略的法國「農民問題」,恰恰為大革命時期激進尋求變革的第三等級找到了團結起來的可能。
參考文獻
P·瓊斯:《法國大革命前的法國農民》,《國外社會科學》1991年第1期。
熊芳芳:《艱難的小農經濟:法國農民租稅的歷史考察》,《經濟社會史評論》2009年第00期。
(作者:浩然文史·瓷國垃圾堆)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路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號!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很赞哦! (1035)
相关文章
- 法国大革命的后果 法国大革命的主要势力:他们各自有着什么主张
- 斐扬派和吉伦特派 法国大革命期间吉伦特派领袖:布里索,布里索的生平事迹
- 法国大革命的特点 法国大革命的背景:波旁王朝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 法国大革命的特点 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著名人物——夏尔·弗朗索瓦·迪穆里埃
- 法国大革命的特点 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著名人物:夏尔·弗朗索瓦·迪穆里埃
- 法国大革命的特点 法国大革命期间吉伦特派领袖:布里索,布里索的生平事蹟
- 法国大革命什么时候爆发的 解密:为何法国大革命会在法国突然的爆发?
- 法国大革命的特点 法国大革命前夕人为何都热衷小道消息?
- 法国大革命的后果 解密:法国大革命中热月党人为何最终会失败?
- 法国大革命和七月革命 法国大革命——巨大的代价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