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沙丘之变 中国改革第一人“赵武灵王”,有着怎样的悲惨结局?
中国改革第一人“赵武灵王”,有着怎样的悲惨结局?
改革,是这个时代最热辣的浪花,是人类社会发展永远的主旋律。而改革一词,从何而来?历史早已公认,以胡服骑射而成功的赵武灵王,便是中国改革第一人。
为了战争需要,由丝麻为主体衣料的中原服装,改穿便于骑射的以皮革为主的胡服,这便是改革的原始由来。只是,改革成功后的赵武灵王,却有一个悲惨的结局……
公元前325年,赵雍15岁。赵雍,即本文的主人公——赵武灵王。但是,武灵王,只是死后追赠的谥号。那么,其生前的称谓是什么呢?
当时,虽然已是战国初期,礼崩乐坏,但周天子在上,余威和名分尚存。周有爵位之分,各诸侯国共分五等:公、侯、伯、子、男。公爵国国君称公,侯爵国国君称侯,以此类推。
赵是侯爵国,所以其国君称赵侯。死后加谥号,即为赵烈侯、赵敬侯、赵成侯、赵肃侯等。
这一年,赵雍之父赵肃侯猝然去世。正逢乱战之际,邦国林立,诸侯争霸。西有暴秦,东有强齐,南有悍魏,北有鹰燕,内有中山,更有匈奴、林胡、楼烦等游牧集团伺机侵扰,群狼环视。
赵国主丧,子幼。久已觊觎的秦、楚、齐、燕、魏认为这是瓜分赵国的最佳时机。于是,五国联盟,以吊唁名义,各率精兵数万,合围赵国。一时间,四周大兵压境,城头黑云翻滚。
赵雍甫一上任,就面临前所未有的危局!可是,他临危不乱,在父亲托孤重臣肥义的辅佐下,积极应对,从容化解,展开了一场鱼死网破的救国战争。
赵武灵王命令代郡、太原郡、上党郡和邯郸的赵军一级战备。同时,联合韩、宋这两个友好国家,形成品字型结构,将秦、魏、楚、齐四个国家置于两面或者三面受敌的被动局面。
又重赂越王和楼烦王,使其分别攻击楚、燕和中山,以分裂五国联合之势。然后下令全国戒严,所有外国军队不得入境,只许五国使者代表各国国君,前来吊唁。五国联军,没想到年少的赵侯有勇有谋,严阵以待。便宜不好占!
于是,五国使节规规矩矩地参加赵肃侯葬礼之后,偃旗息鼓,灰溜溜撤走。

赵雍,在战国舞台上的第一次亮相,即获点赞。赵氏乃赢姓,商朝名臣蜚廉之后。
赵氏先祖初事周朝,至叔带时,因周幽王无道,入晋。从此,在晋国播下赵氏火种,渐成旺族。
公元前661年,赵夙因功封大夫,封邑在耿。赵衰随晋文公重耳出亡19年,竭其一生从王佐霸,被封国政,从而奠定赵氏家族在晋国的卿族地位。
其后,赵盾承父余荫,事晋襄公、晋灵公,凭三朝元老之尊,平叛乱、颁法制、立国君、会诸侯。不料,竟遭晋灵公时期的下宫之难,于是就有了司马迁笔下的赵氏孤儿。
赵简子被后代视为立国始祖,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营建了赵氏家族的根据地,并以此为中心,向西北、东南扩张,吞并邯郸。
公元前403年,赵烈侯与韩、魏三家分晋,赵氏正式立国。公元前386年,赵敬侯迁都邯郸,意在逐鹿中原。
赵雍继位时,赵国无论疆土、人口和实力,在诸国中皆处弱势。赵地处各国要冲,西有虎狼之秦,地势险要,兵卒善战,变法图强。南有雄楚,地千里,可攻可守,带甲百万。
悍魏以铁甲步兵称雄七国。齐占东方,民殷国富,居战国之首,数次攻赵。赵国之北,是胡林、楼烦、东胡等游牧民族,屡屡侵袭。更加恶劣的是,中山国犹如尖刀,斜插在赵国心脏。
中山国原为白狄族,公元前406年,魏文侯派乐羊经过赵国,将其攻灭。后来赵魏交恶,中山成为远离魏国本土的飞地,不久即摆脱控制,得以复国。而且,中山实力不断壮大,直追燕赵。
中山国正好楔在赵国中央地带,全境只有东北角与燕国接壤。中山将赵国领土的四大重镇邯郸、上党郡、代郡、与旧都晋阳一分为二,致使赵国南北交通极为困难。赵国是一个北为游牧文明、南为农耕文明的国家,本来就存在严重的分裂趋势,中山国横亘中央,使偏居南端邯郸的赵国中央政府,对全国的控制更加不力。
赵国如欲图强,必须消灭中山,铲除心腹大患。但几代国君在此问题上,都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在肥义的辅佐下,年轻的赵雍明智、机警而低调。他明白,赵国是在夹缝中图生存,最需要稳定、和平的发展环境,少冲突,暗长膘。
赵武灵王四年(公元前322年),赵雍与韩宣王在区鼠相会,实行联姻。赵雍迎娶韩宣王女为夫人,立为后,生公子章。
公元前314年,燕国发生内乱。在赵雍的极力斡旋和主持下,会同诸侯国,扶持燕太子公子职正式继位,是为燕昭王。自此,燕国与赵同声共气,守望相助。赵国,不仅减少一个强大敌手,更搬掉了中山国的一大靠山。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在周举鼎绝膑而死,其生母惠文后和庶母宣太后在选立新秦王问题上爆发激烈争斗。赵雍密切关注,插手秦政,巧借燕国势力,迎立宣太后的长子公子稷。是为秦昭王。这两项绝妙的外交政策,为赵国换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这期间,最能显示赵雍性格和抱负的,是五国相王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