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发现非洲大陆的第一人 話說世界系列:穿越非洲大陸第一人 利文斯通

火烧 2023-03-29 04:35:58 1058
話說世界系列:穿越非洲大陸第一人 利文斯通 本文已經獲得話說世界公號授權發布本內容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話說世界》20卷叢書辛巴威西北部的河畔立有一座青銅雕像,高高的石座上,站著一位蓄著短髭、鼻樑高挺的歐

話說世界系列:穿越非洲大陸第一人 利文斯通  

发现非洲大陆的第一人 話說世界系列:穿越非洲大陸第一人 利文斯通
本文已經獲得話說世界公號授權發布
本內容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話說世界》20卷叢書
辛巴威西北部的河畔立有一座青銅雕像,高高的石座上,站著一位蓄著短髭、鼻樑高挺的歐洲人。
他頭戴護耳帽,腳踏長筒靴,手持拐杖,一幅長途跋涉的神態。
這就是第一個完成從非洲西海岸到東海岸全部考察工作的英國傳教士兼探險家利文斯通。
大衛·利文斯通,英國探險家、傳教士,維多利亞瀑布的發現者。他是19世紀非洲探險的最偉大人物之 一,為世界打開了通往「黑暗大陸」的一扇窗戶。圖為吉布地共和國發行的帶有利 文斯通頭像的郵票。
傳教士的三重使命
大衛·利文斯通(1813—1873年)出生於蘇格蘭中部的南拉納克郡,在家中七個孩子中排行第二。
10歲時開始在格拉斯哥附近的一家棉花廠工作,1834年,基督教會招募懂醫的傳教士去中國,這對利文斯通很有感召力。
從此,他每天在工作10個小時之外,還花4個小時學習拉丁文、醫學和神學。
由於鴉片戰爭爆發, 和平無望,他不得不另謀出路。
這時利文斯通遇到「倫敦傳道會」的傳教士羅伯特·摩法特,被其理想所吸引,決心前往非洲南部傳教。
1840年12月, 利文斯通乘船來到南非開普敦。
他的非洲之行有三重使命:傳播基督福音、進行地理考察和開闢商業通道,正如在維多利亞瀑布旁的利文斯通紀念像下的銘文:「基督教·通商·文明」。
利文斯通來到南非之後,首先是熟悉民情。
他經常徒步或駕著牛車深入窮鄉僻壤,了解當地的語言、民俗和文化。
1843年,他外出時遭到獅子襲擊,左臂受傷,落下終身殘疾,但這並未動搖他在非洲工作的決心。
1845年, 利文斯通娶了摩法特的女兒瑪麗為妻。瑪麗支持他的工作,長期陪伴其身邊。
1849年,他穿過非洲西南部卡拉哈里沙漠,到達恩加米湖。
1852年4月,利文斯通帶著妻小回到開普敦,安排她們返回英國,自己則回到庫魯曼,繼續穿行於當時仍然充滿未知的非洲。
開普敦是南非第二大城市,也是南非繁忙而重要的港口。開普敦以其美麗的自然景觀及碼頭而聞名 於世,知名的地標有被譽為「上帝餐桌」的桌山,以及印度洋和大西洋的交匯點——好望角。圖為南非開普敦鳥瞰。
發現維多利亞瀑布
1853年11月,利文斯通帶著幾個土著隨從和很少的裝備從現今辛巴威和尚比亞交界地帶出發,乘獨木舟沿著贊比西河向西北進發。
不能航行時,他們就棄舟登陸,在多雨的茂密原始森林中穿行。
探險的路途困難重重,途中不但有強大好戰的部落,還有瘧疾、痢疾等致命疾病肆虐。
1854年5月31日,他到達目的地——位於非洲西海岸的葡屬西非(今安哥拉)首都羅安達。
這是歐洲人第一 次從東到西橫跨非洲大陸。
1855年11月17日,他在當地人帶領下來到今尚比亞境內的馬蘭巴(以當地馬蘭巴河命名),忽聽雷聲轟鳴,頓感天撼地動。
他舉目向東南眺望,發現贊比西河上煙波浩渺,雲霧飛騰。
當地人稱這個大瀑布為「莫西奧圖尼亞」, 托卡萊雅湯加語意為「像雷霆般轟轟作響的煙霧」。
後來證實,這是世界上最大、最壯觀的瀑布。
利文斯通欣喜異常,當即以英國女王的名字為之命名為 「維多利亞瀑布」。他寫道:
「在英國沒有這樣美麗的景象,沒有人能夠想像出它的美景。從來就沒有一 個歐洲人看到過它,只有天使在飛過這裡時才能看到這麼漂亮的景象。」
這個瀑布的發現被視為利文斯通在非洲地理勘查活動中取得的最大成就。
維多利亞瀑布。非洲最大的瀑布,也是世界上最大、最美麗和最壯觀的瀑布之一。
經過近兩年的艱苦跋涉,利文斯通於1856年5月20日抵達贊比西河注入印度洋的河口,即現今莫三比克境內的克利馬內,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有記載的從南非斜穿過整個非洲大陸到達非洲西海岸的旅行。
利文斯通乘船前往模里西斯,爾後回到闊別16年的故鄉英國,受到英雄般的歡迎。
倫敦地理學會為他頒發了大獎章,舉行了盛大的招待會。
1857年,他所著《在南非的傳教和考察之旅》一書出版,首版發行7萬冊,給他帶來巨大榮譽和收入。
1864年,他又發表了《贊比西河及其上游各支流考察記》。
在利文斯通踏上非洲前,從卡拉哈里到撒哈拉之間的非洲地圖幾乎是一片空白,利文斯通的探險打開了「黑暗大陸」,帶來了豐富而準確的資料。
贊比西河是非洲第四長河,是一條注入印度洋的大河。流向從西向東,從河源到入海口全長3540公里。贊比西河及其支流流經尚比亞、安哥拉、納米比亞、辛巴威、莫三比克、波札那和馬拉維。
為探險而獻身
利文斯通認為他對地理探險比傳教有更大的使命感,因此於1857年退出「倫敦傳道會」。
在英國政府的資助下,1858年3月10日,利文斯通從利物浦搭乘「珍珠號」出發,開始向贊比西河遠征。
這次遠征沒有什麼重大發現,導致利文斯通此後籌措探險經費十分困難。
1862年4月27日,利文斯通妻子瑪麗因瘧疾病逝。
瑪麗是大衛·利文斯通的妻子,曾兩度陪同丈夫在非洲探險,1862年病逝,葬在莫三比克的舒潘加 。她生前與丈夫聚少離多,死後依然被丈夫的光芒掩蓋。
1865年8月14日,利文斯通最後一次離開母國,這次從桑給巴爾出發,於8月8日抵達尼亞薩湖(今稱馬拉維湖)。
利文斯通本身是一位糟糕的領導者,處理不好與探險隊隊員的關係。
大多數隊員棄他而去,身邊只有他的僕人與腳夫,完全沒有任何後勤補給與專業支援。
他曾阻止了很多販運黑奴的交易,但當他窮困潦倒時卻不得不靠那些奴隸販子供給吃住。
後來,利文斯通又為了尋找尼羅河的源頭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探險,雖然沒有找到尼羅河源頭,但是他的偉大壯舉為全世界所公認。
據記載,利文斯通一生曾4次前往非洲。
當冒險家亨利·斯坦利在非洲中心的坦噶尼喀湖邊發現饑寒交迫的利文斯通時,後者只接受了他的物資幫助,卻拒絕離開非洲。
雖然有病在身,利文斯通依然出發前往盧阿普拉河,以為這條河可以通往尼羅河。事實上,它通往剛果河。
1873年5月,60歲的他因感染瘧疾,身體更加虛弱,在尚比亞東北部的班韋烏盧湖南岸去世。
兩位忠心的僕人知道他的心愿是死後葬在英格蘭,就將他的遺體進行防腐處理,心臟埋在去世的一棵樹下,那裡現在立了一塊紀念碑。
他的僕人步行兩個多月、跋涉上千公里抵達桑給巴爾島,托一艘船將其遺體和日記送返英國。
1874年4月,利文斯通葬於倫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同年,他的日記經過整理以《大衛·利文斯通在中部非洲的最後日記》為題出版, 為他長達32年的非洲探險活動畫上句號。
斯坦利後來在談到利文斯通時說:「在整部非洲探險史上, 沒有哪個名字像利文斯通那樣響亮。在他身上,集中了其他所有探險家所具有的優秀品德。」
利文斯通的非洲探險旅行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探險期間他親眼目睹了黑奴貿易給這些地區帶來的嚴重惡果,因此在政治上反對和要求廢除不人道的黑奴貿易。
他的著作中常提到奴隸制度的殘酷,對英國的廢奴運動有很大影響,如直接推動了 英國政府與桑給巴爾蘇丹簽署廢除奴隸貿易的協議。
他也認為人們應當關注非洲商業經濟發展,在合法通商中帶動經濟,阻止蓄奴。
同時,他的內陸探險為後人探索非洲提供了大量的地理科學信息。
作為非洲傳教士的先驅,他為基督教在非洲的進一步深入創造了條件。
1902年,人們在利文斯通去世地附近重新樹立了一個紀念碑。圖為碑上銘刻,寫有生卒年代等信息。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