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三國時期的著名學者,關鍵時刻卻成了賣國賊,其實他也是有苦衷的

火烧 2023-03-24 16:46:27 1083
三國時期的著名學者,關鍵時刻卻成了賣國賊,其實他也是有苦衷的 譙周,三國時期蜀漢的大儒,非常的有才華,所以得到了當時貴為丞相的諸葛亮的賞識,在諸葛亮的再三邀請下,他這才答應出仕為官。跟諸葛亮走得如此之

三國時期的著名學者,關鍵時刻卻成了賣國賊,其實他也是有苦衷的  

三國時期的著名學者,關鍵時刻卻成了賣國賊,其實他也是有苦衷的
譙周,三國時期蜀漢的大儒,非常的有才華,所以得到了當時貴為丞相的諸葛亮的賞識,在諸葛亮的再三邀請下,他這才答應出仕為官。
跟諸葛亮走得如此之近,而且又是學者,所以譙周有著跟諸葛亮一樣為蜀國殫精竭慮的心,畢竟「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但可惜的是,他的君主不是劉備,而是劉禪,所以他註定成不了第二個諸葛亮。
譙周最令人詬病的事情就是勸劉禪投降。
當年,鄧艾率曹魏大軍攻入綿竹,成都城岌岌可危,當時朝廷有兩種意見:一是投靠東吳;二是逃往南中七郡,投靠當時的南蠻。譙周對此堅決反對,反駁道:「哪有天子去投靠別國的,這還是天子嗎?況且現在曹魏勢大,東吳弱小,若東吳被滅,我們不是一樣的還要受辱嗎?往南逃更是扯淡,丞相在世時,他們就有異心,現在去投靠他們不是找死嗎?再者說了,我們往南逃,曹魏大軍不會追?到時候不還是免不了一場大戰嗎?」
其實譙周的這個觀點是對的,在當時那個形勢下,蜀漢被滅是遲早的事兒,只是時間長短的問題。
所以後人就多詬病他不忠,其實他是忠的,只不過他忠的不是蜀漢朝廷,而是他自己。
東漢以來有一勢力很強大,那就是士族,這個群體有一特點,就是自己的利益要最大化,在危急關頭要保證自己的家族能夠延續下去,不惜任何手段,比如後面五胡十六國時期那些投靠胡人的諸多士族。而譙周作為益州土著集團代表,他們對蜀漢的忠誠度肯定沒有以諸葛亮為代表的荊楚集團的忠誠度高,所以譙周勸劉禪投降其實也在情理之中。
整個益州的權力更迭史,其實就是益州土著的反抗鬥爭史。
先是劉焉、劉璋的東州集團來襲,益州土著發動過抵抗,但被鎮壓了;後來為了推翻劉璋集團,以張松為代表的益州集團幫助劉備拿下了益州,但沒想到的是,劉備的荊楚集團卻成了蜀漢的核心,益州的土著集團依舊得不到重用,依舊沒有實現蜀人治蜀的願望。
劉備和諸葛亮在世時還好,能夠鎮得住這些益州土著,可諸葛亮死後,姜維連年征戰,國力都被耗盡,益州土著自然不能忍了,所以益州土著的代表譙周就寫了一篇反對姜維北伐的文章,這便是《仇國論》。
在文章中,譙周極力反對姜維北伐,斥責他不體恤百姓,勞民傷財,在明知道自己是以卵擊石的情況下卻冥頑不靈,一意孤行,他認為當時採取的措施應該是休養生息,等待時機。
正是這篇文章,譙周背負了千古罵名,後人都認為他沒有民族氣節,是個賣國賊。當然了,也有人是支持他的,認為他保全了蜀中百姓,功德無量。
但透過現象看本質,譙周勸劉禪投降的借口是保一方平安,可實質上卻還是益州土著的權力鬥爭。所以對此你怎麼看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