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经济差到什么程度 宋朝究竟差到了什么程度才会被后人称为"弱宋"
宋朝究竟差到了什么程度才会被后人称为"弱宋" 导语:一直以来,宋朝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就是软弱可欺的,对外战争总是在失败,对外总是在费尽心力的求和,最终还是被外敌灭亡。但近年来一种'宋朝不弱'的说法逐渐

宋朝究竟差到了什么程度才会被后人称为"弱宋"
导语:一直以来,宋朝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就是软弱可欺的,对外战争总是在失败,对外总是在费尽心力的求和,最终还是被外敌灭亡。但近年来一种'宋朝不弱'的说法逐渐开始流传,说的也有几分道理,那么,宋朝究竟是弱还是强呢? 其实,强弱是相对的,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而说宋朝不弱的依据就是他长期的与外敌对峙。从敌人的强大来推测与之对峙的宋朝的强弱,这种办法也是可行的,但不够准确,是否强大是需要力量来证明的,我不认为宋朝的力量很强大。 连战连败 都知道,宋朝之所以被人无限的低估就是因为他们那惨不忍睹的战绩,野战没赢过,只能守着城池等着敌人啦进攻,整个局面被动至极。而丢失战争主动权的结果就是战争方式的减少和战争强度的下降,以及国家不断地流血衰弱。 北宋疆域图 宋朝作为中原大一统的王朝,而且是从五代十国那个乱局之中一路杀出来的,连开国君王都是武将出身,自身实力应该不会差,也不应该差。但是,在对外战争中却屡屡战败,难道真的是'内战猛如虎'吗? 真实情况不是这样的,对内统一战争中各国战争方式并没有很大的不同,这就给了宋朝很大的发挥空间。但统一之后要面临的是建国时间更久的辽国,而且还失去了燕云十六州。 宋朝开国皇帝和第二位皇帝两兄弟进行了五次北伐,一口气把宋朝一统天下的气势打没了,而且还被人家反打回来了。在这期间,曾经的名将们的战绩惨不忍睹,八千辽兵破十万宋军的战例也出现过几次。 宋与辽、夏并立图 后来,宋辽在澶渊城下大战了一场,辽军主将不幸战死,宋辽顺势结束战事缔结和约。结果没有平静几年,西北党项族又开始崛起了,定国号为夏。 西夏崛起三战之一的好水川之战态势图 被称为西夏崛起之战的那三场战斗之中,宋国一败涂地,丢了两府之地,只能依靠城池、堡寨来进行防御,宋朝被迫和西夏进行了和谈,当然约束力很小。 国内无将 武将的舞台就是战场,和平时期的武将永远没有战争时期的武将活得精彩。当然,我们都不喜欢战争,但军队不见血就成不了精锐之师,也保护不了国家。 其实宋朝这么弱不是没有原因的,以文抑武的政策让优秀将领变得稀少,更何况宋朝提倡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让从军成为了冷门选择。当然,不是说不读书就成不了名将,要是百战还生一路升迁自然也是有几分本事的。 宋朝疆域变化图 名将狄青就是从士兵到枢密使的例子,但和丞相相当的狄青被白衣书生骂了却无可奈何,究其原因还是朝中的众位大臣。宋朝的武将完全的被压制住了。 至于开国时的将军,虽然都有各自的家族留下,但根据"将不过三代"的潜规则,大宋将门完全成了被圈养的猪,除了忠心就没别的本事了。 直到西夏崛起,西军成军,将门林立,一代代名将又在西北这片土地上出现。这个时候,宋朝又开始搞事情了,将西军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地位相当、相互独立,方便于朝廷的掌控,却让西军的战斗力下降了一个档次。 军队之中最不应该出现的是争权夺利,这会影响整支队伍的凝聚力,西军之所以会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出现后继无人的局面,朝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家天下 说实话,人从来不是什么大度的生物,自私自利是每个人的天性,在家天下的时代这种天性就被放大了。身为等级最高的家族,皇族对整个天下都拥有支配权。 这就有点像原始的种族制度,大家都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作威作福,你不服我的统治,我也不会屈服于你的统治,这个时候,皇族最大的敌人不是来自于外部,而是国内。 所以他们需要掐灭一切有可能危及到他们的统治的不确定因素,武将就是最大的不确定因素。所以,宋朝宁愿承受战败的损失,派文官去领兵,也不愿意给武将放权。 事实证明,万中挑一的文臣不如十里挑一的武将,术业有专攻用在这里再合适不过了。所以说,宋朝的问题出在了根子上,皇族的软弱造就了软弱的朝堂。 有人说宋朝还是有气节的,也有许多的殉难大臣,宁死不降的军民,那为什么这些人没有打赢敌人呢?本质上就是不想赢,宁愿死、宁愿国家在自己手上毁掉也不给自己的臣民。 当这种自私自利的心态占据了主流以后,灭亡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文官强悍 其实决定一个国家走向的是武将,当这个位置上的人是一位文臣,事情就会变得复杂。文武有别,他首先要保障文官的利益,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压缩武将的利益,然后双方敌对。 为了让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并且避免以后的报复,文官必须持续不断地执行这一计划,必要时还要加大力度。 挥斥方遒的文官 不要小看文人,文人狠起来就不是人,看看他们对付政敌的手段,真的有不狠心地文官吗?绝对没有。再怎么和蔼亲民,踏入了官场就必须狠,对对手狠、对自己狠。宋朝的文臣确实非常狠,权力从来没有放下过,想的永远是踩在武将头上。 在他们心中,他们是代表国家的,武将就是他们的跟班,但实际上,文臣确实没做什么好事。就算是领军战败他们也自有一套说辞,总之就是这事不怪我。武将战败,那就要狠狠的拿捏一番。 事实证明,文官狠起来就没有武将什么事了,宋朝的将领没有文官有用。带兵的时候,武将指挥不了全军人马但文臣可以,武将赢不了的战事文臣说他能打赢,。总之就是文臣比武将强,所以武将要听文臣的。 总结分析 其实我们分析下来就会发现,在宋朝武将是不受待见的,文官甚至觉得自己可以代替武将,虽然在事实面前退了一步,但牢牢的把握住了军队的命门,绝对不会让军队超出自己的掌控。 所以说这个国家已经没有了进取的心力,想的都是怎样维持现状甚至在现状之上。他们最大的梦想就是回复前朝故土,以证明自己身为正统,固步自封到了这种地步自然无法打赢敌人。 "国虽大,好战必亡;国虽安,忘战必危"就是对宋朝的真实写照,爱好和平没有错,但因为和平就将自身的血气生生抹除就不对了。 结束语: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没有进步本身就是一种退步,一个不断退步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 很赞哦! (1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