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佛教入门网站 佛入

火烧 2023-02-24 04:34:21 1083
佛入 《佛入》佛陀教育基金著 gt 序 gt 一、迦牟尼佛史 gt 二、尊八相示 gt 三、佛陀的族姓 gt 四、佛陀的 gt 五、印度佛教地 gt 六、佛佛旗 gt 七、塞或佛陀日的意 gt 八、成

佛入  

《佛入》

佛陀教育基金著 >序 >一、迦牟尼佛史 >二、尊八相示 >三、佛陀的族姓 >四、佛陀的 >五、印度佛教地 >六、佛佛旗 >七、塞或佛陀日的意 >八、成佛教三要素表 >九、吾人有之警 >十、三依 >十一、佛法 >十二、佛法大意 >十三、起的人生宇宙 >十四、力的因果律 >十五、因果 >十六、宇宙有情概 >十七、宇宙器界概 >十八、方便五乘佛法 >十九、人天二乘和五戒十善 >二十、略述八戒 >二十一、六根本 >二十二、乘 >二十三、四谛 >二十四、三十七道品表 >二十五、略四念 >二十六、八正道 >二十七、五 >二十八、乘和十二因 >二十九、菩乘及六度 >三十、四量心 >三十一、四法四弘誓 >三十二、佛教基本教理 >三十三、佛的四次集 >三十四、印度佛法的三期 >三十五、佛法入中 >三十六、佛分宗的理由 >三十七、佛教徒的型 >三十八、教生活的准 >三十九、佛教服的人生 >四十、佛的目的任 >四十一、佛教是佛陀至善的教育 >四十二、 法相名及佛教常

  

  本《佛入》的容取自西佛教所著之《佛入手》《太大》及空大《佛教》中之部份容,加上李炳南菩所著之《佛十四》及方菩所之《佛教本》中之部份料,再加以重新整、打字排版,邱淑真居士心的校,字清晰,容易明了,希望能助初者佛法。敬此忱。

  本的容,第一章至第八章是明佛教的起。第九章至第十二章是勉菩提心,勤修上佛道及用功修行的。第十三章至第三十二章是述佛教的教理。第三十三章至第三十六章是明佛法的演化及入中的因。第三十七章至第四十一章是述佛法在世,不世,是悟的人生,非消、逃避、迷信的宗教信仰。第四十二章是介本有之易法相名及佛教常。

  以上的分,希望能助初佛者佛教,正的入佛法之,更盼一切有情,同菩提心,共上道。

佛陀教育基金董事 文 序於一九九七年九月二十六日

  (一)迦牟尼佛史

  第一章至第八章是明佛教的起

  一、迦太子生

  迦牟尼佛降生於西元前六二三年,他的父名叫,是迦毗的王,非常英明仁慈,母摩耶夫人,是拘利的公主,人十分慧。她四十五的候,孕太子,已足了十月,便在途中,距都五英的毗尼,生了太子。太子能周行七步,踏之,出七朵花;且目四,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自言自:‘天上天下,唯我尊。’天上落香花,有九吐水太子沐浴。

  父母晚年得子,喜出望外。太子回後,全行,有阿私陀修士,太子相貌,言可做一全世界的‘王’,或博的‘一切智者―佛陀’。父王他寄予非常殷切的希望,所以特著名的婆教徒,替他取名字,叫做‘悉多’,是吉祥及一切功德成就的意思。

  【注】

  1、阿私陀―信奉婆教之修士,悉多太子未降生前,彼在禅定境界中出天女太子降生散花之瑞相。

  2、王―世界第一有福之人。有四福。一、大富、珍、物、田宅等多,天下第一。二、形貌端正,具三十二相。三、身健康病,安快。四、命,天下第一。王出,天下太平,人民安,有天人。此乃由去生中,多修福,而不修出世慧,成治世界有福之大王,不能修行悟道果。

  二、幼年及少年代

  悉多太子生七天,母就去世了。姨母摩诃波波提,王後,太子。她把太子作生子一疼,使太子仍在幸福舒中生活大。

  七,太子始。王聘名教他梵文,由入深的研五明和四吠陀。明的太子,一知十,年(十二)便博通了一切。後又兵法和武,也都很快就精了。在一次王家子弟的比武中,他表演了越的力角斗,和超人的射箭武:王子中最好的,只能一箭射穿三鼓,太子能一箭穿七鼓。

  十六,父就令他婚,娶的是公主耶陀。後生下一名叫侯的子。侯出生,太子道:‘侯有般奴。’意思是铐住了父的。

  王很太子,希望他承王位,所以特他了‘寒’、‘暑’、‘’三殿,挑多人美女服侍他,他著快的生活,但是悉多太子世的富、快,不感到趣。

  【注】

  1、五明:

  (1)文的明。

  (2)工的工巧明。

  (3)的方明。

  (4)理的因明。

  (5)宗教的明。

  2、四吠陀:(吠陀梵文VEDA,是明智的意思。)

  (1)梨俱吠陀―宗教的歌。

  (2)沙磨吠陀―祭祀式的文。

  (3)夜柔吠陀―祭祀式的歌。

  (4)阿婆吠陀―俗世相的咒。

  三、出家

  悉多太子,是王子,但他看印度四的不平等待遇,十分不意。他常想著:‘首陀什做奴?道他不是人?有什法,使他著自由平等的生活?’

  有一次,悉多太子著父王,到田野去游玩。看夫在耕田,上身有穿衣服,在猛烈的光下著,全身是泥,大汗直流,喘不息。耕牛上勒著子,皮破血流,要受夫的鞭打。犁的泥土,翻出多小,雀著啄食。太子生起慈悲的同情心,得了求生存,民是多痛苦!而生命的互相斗,更是一幕大悲!他便在大下的想著:‘怎去救他,大家著合理的生活?’太子想得出神,乎忘了回。

  後他出游四城,遇老人、病人、死人的痛苦情形,又看到出家修士的快神情,因此左右思,知道任何人都逃避不了老病死的痛苦,且一切生了求自己的生存,更做出罪,甚至不惜互相,造成悲,果是向著老、病、死亡的路上走,悲的生命界,矛盾不合理的人生,如何去解痛苦呢?

  些,使太子不能安住於王,享受尊富,於在二十九那年的一月光夜,下了最大的心,了王位、富,和父母妻子,只著侍匿,著犍陟白,偷偷的了王,越了阿那河,到深山野去追求痛苦的解人生的真理。

  【注】

  1、印度的四:(1)婆,(2)帝利,(3)吠,(4)首陀。

  2、阿那河(RIVER ANOMA)是一小河,二千多年泥沙的聚,在如不下雨,已有河水。悉多太子王河流,沿著河岸前走,又越河水南下道。

  四、修行的

  悉多太子出家以後,在阿那河畔,自己剃掉,披起袈裟,叫匿了冠服白回,匿哭泣,白悲,不得太子。

  王看匿回了,看不太子同,悲痛分,立刻派遣大臣去追他回。但是太子出家的意志,非常,追的大臣:‘我如果不悟真理(成佛),誓不回。’王法,只得了族中的五青年,去跟太子修行。

  太子向野前行,入跋伽仙苦行林,看那些苦行者,求生天,而修苦行,得不是正道,立即要。苦行者他的道志常,告他到河南面的苦行林,去找名,定可到望。於是他向南而行,越河南岸,到了摩竭陀,就在王城中乞食,之後,走向班去。婆娑王知道了,特到班去太子,要他去,供一切食,要他王位,和送他半土和物,他俗。太子因修道意志定,不接受,婆娑王非常敬佩,太子:‘你如果成佛,不要忘度我。’太子:‘大王,我一定能如你的心。’於是他向王告,朝著苦行林的路,再去找名了。

  太子同五侍向追求真理的征途前,了著名的宗教阿迦,和郁陀迦摩弗;可是他的都不,不能足太子的希望,便他,向他。

  太子在尼禅河近的宇奴唯拉村(URUVELA)修苦行,了六年其刻苦的生活,日食麻,身消瘦,四肢力。後自知份的刻苦,不能得真理,便放了苦行,接受牧羊女耶妲(SUJATA)乳糜的供,恢了身的健康。的五人,以他失了道念,就不再跟他了。於是太子到尼禅河去洗澡,把六年的污洗掉,下定心要追求最的真理。

  五、成道

  迦太子自己一人,渡尼禅河,走到迦耶山附近的菩提迦耶,有割草童子,先在一棵菩提下,用草了一座位,太子即在所草座上面坐。他出的誓:‘我不成正,誓不起此座。’(佛此座金座)

  了第七日深夜,候,太子在禅定中出魔境,即摩王波旬,派遣魔女惑他,魔兵魔威他;太子意志定,始不被他所,果魔王被降伏了。,是明了太子心中克服情欲威的心理程。

  降魔後,把精神全力集中起,用最高的智慧,去思考大地生的。於在三十五那年(西元前五八八年)夜半,看明星出,豁然悟一切真理,完成了上正。此世人就尊他佛陀,就是迦牟尼佛。

  佛陀所悟的真理是什?最重要的是起的理法,宇宙人生是起而有的,法是由因和合共依存。例如我的是由父母生育,而生命是自己的力因,我是自己去所做的明力,所以招感身果,有了果身的生,那老、病、死,就不能避免,所以要解生老病死的痛苦,只有修道除根本的‘明’。

  佛陀在菩提下成道:‘奇哉,奇哉,大地生,皆有如智慧德相,但以妄想著,不能得。’是一切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而不能成佛的原因,是明障蔽了佛性。故佛陀的成道,是了悟起,除明,慧光,佛性,心清,燃起了真理光芒,照耀人。

  六、法度生的工作

  佛陀成道後,就始法度生的工作。

  最初,到鹿野苑教化如等五人,他佛四谛法得道後,就成五比丘。是教史上最早的僧伽。

  又有波奈,俱梨迦者的子耶,和五十同伴,一跟佛出家。俱梨迦者及夫人也皈依佛陀,成最早的婆塞和婆夷。

  接著,佛陀自到迦耶山上,度化三迦兄弟,三迦是拜火教的袖,大哥名那迦,有五百徒,二弟名伽耶迦,有二百五十徒,三弟名那提迦,也有二百五十徒,合共一千徒集出家,大大提高了佛陀的望。

  佛陀了三迦兄弟,和徒千人,到摩竭陀去,婆娑王恭敬迎接,虔皈依,且建了竹林精,佛陀比丘,是佛教史上第一座寺院,也是佛陀在古印度南方法的根地。

  佛陀在竹林精法,王城的著名教徒,利弗和目犍,也因崇拜佛陀所的起真理,合他的徒二百人,跟佛出家。利弗智慧第一,目犍神通第一,成佛陀法的助手。

  不久,有摩竭陀大富者的子摩诃迦,皈依佛陀,成陀第一,後佛陀涅,他就承受了佛陀的。

  多者,皈依佛陀,在城建精,佛陀作法道,寺院的模比竹林精更宏大。是佛陀在北方法的根地。的王波斯匿和皇後末利夫人,也都皈依佛陀,成忠法的佛教徒。

  佛陀成道後的第六年,回祖探望年老的父。姨母波波提,和阿陀等堂弟及侯,也信佛,後都出了家。王高九十三那一年,已是病重垂危,佛陀特再回父王法,送扶棺,布施物,表示孝敬。

  佛陀是大的安慰者救者,他把一切人,都作自己的父母女一,替生病的比丘洗血,替瞎眼比丘穿。迦族和拘利族水,他不苦,特地道去替他解。毗疫症流行,佛陀不怕染,特城去安慰病人,教化病人,且指他,家有民主的政治方法。

  佛陀以慈悲畏的度,深入民,去播中道的真理,凡是同他接的,他法的,不深受感化,而衷心地信仰。

  佛陀的信徒,王、後妃、大臣,以至民、乞丐、奴,有有,遍布社的每一,是他提倡慈悲平等,度生的大表。

  【注】

  1、婆塞―近事男,即在家受五戒男居士。

  2、波夷―近事女,即在家受五戒女居士。

  3、陀―即苦行。

  4、耶皈依佛陀的因―耶是迦城俱梨迦者子,他著富的生活,但因沉迷酒色,困不安。在一次的豪宴散席後,他已喝醉,回室就,半夜做了,醒後,走出室外,看他私的舞女同一音正在弄,因此怒火燃,神,便家庭,一路盲目狂奔,直到黎明,走近鹿野苑河,遇佛叫苦,得佛陀的法音施慰,才恢精神安定。由此因,他及父母均皈依佛陀。不久,耶出家,其朋友五十人亦佛出家。

  5、佛陀度化三迦兄弟―佛陀到伽耶山先度化那迦。此山上有一火窟,常害人,外道不敢近,佛向那迦借宿窟,於翌日往,佛已火降伏,遂敬信皈投佛前,其五百徒皆法果。於是外道所用之物,於江中,逐流而下。伽耶、那提住江之下游,而,恐其兄人所害,率弟子往探,因亦佛法出家。其徒各有二百五十人亦出家。

  6、佛陀度化婆娑王―佛陀三迦兄弟及其徒千人往摩竭陀,婆娑王恭敬迎接他,其後提夫人及文武官均皈依佛陀,佛陀特他五法:

  (1)、布施―分配自己所有的物作自利利他,尤其施功德能得福,富。

  (2)、持戒―要修持身、口、意三清。

  (3)、果―明布施、持戒的功德能生天。

  (4)、因―明欲作,不能苦。

  (5)、修行―要修戒定慧三,才能到苦得。

  7、利弗目犍―‘利’言鹭,‘弗’言子,因其母眼似□鹭,故被利弗,或利子,亦身子。初外道,於途中比丘,因法理,便其好友目犍跟佛出家。利弗目犍佛二大弟子,先佛入。

  8、摩诃迦―摩诃‘大’,亦大迦。佛十大弟子之一。身有金光,映蔽余光使不,故亦名大光。未出家,家境富裕,因宿世善根,早修道,其父母彼娶美女妻,妻同名夫,於竹林精佛法,佛陀其皈依後,修持陀苦行,成陀第一。後佛於山上,拈花示,大迦佛意而微笑,受佛正法眼藏,佛心印,禅宗初祖。

  9、多者―是波斯匿王的大臣,他善好施,慈孤寡的人,又被孤者。他到王城友,特地去拜佛陀,佛到城去宣佛法,特向只陀太子花,建精供佛陀法道。因只陀太子送花的木,故精又名孤。

  10、波斯匿王皈依佛陀―的王波斯匿,知道他的太子只陀把首都城的花多者,建精供佛陀,早已佛陀仰慕。有一天百官大臣到精拜佛陀,波斯匿王:‘你是一位大悟的佛陀,故特拜。但我得有多修道者,年在深山林中修行,直到衰老之年,尚不能悟,你是年,怎能得到正呢?’佛陀回答:世界上有四事不可。即:

  (1)、年幼的王子―是治家的大王。

  (2)、初生的小―是未的大。

  (3)、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4)、年青的僧―只要心能清,守道,弘法利生,不老幼,都能得到正。故以上四事,不可。

  佛陀又向波斯匿王宣佛性平等,人人只要修善,迷悟,皆可成佛。王後,非常信服,便皈依佛陀,成佛教忠的大法。

  11、佛陀回王子出家―阿陀、提婆多、阿那律、跋提、婆娑王子跟佛出家。佛陀的弟陀,子侯也先後跟佛出家。

  12、阿陀―喜,相貌,力很,侍佛二十五年,多第一。

  七、涅(寂)

  佛陀法四十五年,席不暇暖地奔走,足踏遍了河岸。到了八十那年,摩竭陀到毗,在毗的大林精,作最後一次的教。,佛陀身染了疾病,已自知在三月涅。又向前走,每一村落,便利用休息,向村民法。在波婆村接受金工(金匠)名陀的最後供。病加重,於是步行到拘那拉城外的娑林,佛陀就在娑之,作他入的地方。

  佛陀在阿陀好的僧伽梨(大衣)上,右下,已疲倦不堪。一位外道名叫跋陀(SUBHADRA)的求,佛陀又抖精神向他法,成最後度化的弟子。侍佛陀的阿陀等佛病沉重,十分,佛阿陀等:‘,信任自己,握真理明,在真理中求解。’阿陀三次佛住世,佛陀回答:‘法自性仍於,人人有生必有死,我的肉怎能永存呢?我段生命,必循著自然法性而於寂。’阿陀和阿那律、侯等了,不禁流!於是弟子公推阿陀佛陀四:

  1.佛陀住世,我依佛陀,佛陀涅後,我依?

  2.佛陀住世,我依佛陀安住,佛陀涅後,我依什安住?

  3.佛陀住世,性的比丘有佛陀伏,佛陀涅後,性的比丘,如何伏?

  4.佛陀住世,佛陀的言教,大家易生信解,佛陀涅後,典的集,如何才能叫人起信?

  佛陀:‘我答覆你的四,你好好著:

  1・我涅後,依戒律;

  2・我涅後,依四念安住;

  3・我涅後,性比丘,‘默’(不之往)置之;

  4・我涅後,一切典首句安‘如是我’等信的句子。

  阿陀和弟子在佛陀身旁默默流,佛陀像慈母般的安慰他:‘你不用悲,我一生所的教法已很多,只要你依照著去行,就是我的法身永在人了!’又:‘一切生均有佛性,皆作佛;善根的提也可成佛。’就在年(西元前五四三年)的五月月夜半,容安的涅了。

  拘那拉王和佛陀弟子,用最隆重的,佛陀行了火葬。佛的利由八王去建塔供奉。利塔,一直到在,留在人。而佛陀一生慈悲救世的精神,永人仰慕崇拜。

  【注】

  1、梵涅,寂,即一切智德,寂一切惑。

  2、梵利,骨,或固子,是修戒定慧的功德晶而成的。

  八、最的真理

  佛陀他所悟的道理,了出,指示我怎做人,怎由做人而成佛的方法,就叫做‘佛法’。

  佛陀成道以後,到涅以前,一直宣佛法。鹿野苑五比丘的最初法,到拘那拉跋陀的最後法,三十五到八十,整整的了四十五年的佛法。

  佛陀的些教法,在他涅的那年(即佛涅後的九十天)由五百大阿,公推摩诃迦首席,在王城外,鹫山七集起;先由持戒波出律藏,次由多第一的阿陀,出藏。大的印可,完成了第一次的集。

  後,又次的集整理,且翻成各文字,播到世界各去。我翻的佛,一直流到在的名大藏,在世界文化上,是有值的文。

  佛法的容,明了宇宙的真相,人生的意,和道德的。佛法之目的,在教我怎去止行善,迷悟,苦得,己利人。佛法是世界上最的真理,是人生所最需要的。人人能去研修佛法,弘佛法,可娑婆。

  (二)尊八相示

  八相示是佛陀一代的史,述於下:

  一、降兜率―先住於兜率陀天院,欲降生人,先五合宜之,即、地、家,家庭及父母,然後下降人。

  二、托胎―乘六牙白象,象口含白花,降入母胎。

  三、出生―西元前六二三年五月月日,在毗尼,摩耶夫人右出生。

  四、出家―年二十九,世常,欲追求宇宙人生真理,解生死痛苦,王,入山修道。

  五、降魔―在尼禅河附近的苦行林,修六年苦行後,到伽耶山附近的大菩提下,金座上,降伏魔。

  六、成道―西元前五八八年五月月日,夜睹明星,豁然悟道,年卅五。(成道地即在印度的菩提迦耶)

  七、法―成道後四十五年法度生。

  八、入涅―世八十,在拘那拉城娑,示入涅。

  因果中於佛陀宿世:

  在去量劫前,燃佛住世,有一位善慧仙人,依於佛,得五,以供佛。燃佛善慧仙人授:‘成佛,迦牟尼。’有一天,善慧仙人燃佛,因地,善慧便己身所穿的鹿皮衣,在地上,又上的,再上去,待佛走。於是燃佛更授善慧:‘在娑婆世界作佛,度生。’善慧便出家修菩行。此又了若干劫,迦佛,善慧菩功行,命生兜率天。

  按:兜率天乃是欲界的空居天。此天有外院;外院乃是享福的天人居住,快,院乃是位登,欲承佛位的菩住的。菩修功,此一生,便可成佛,因此又名一生。善慧菩已登,在此天中,天,演妙法。嗣因生的根性已熟,已至,便下生人,成就佛道。

  菩兜率天,下降人,天侍,放大光明,菩乘六牙白象,象口含白花,威神巍巍,於明星出,降入母胎,於世。便是八相中的一二相的故事。

  (三)佛陀的族姓

  迦牟尼佛的家族姓,族姓,四姓,及所的民族分略:

  一、悉多摩,(巴利文SIDDHATTHA GOTAMA,梵文SIDDHARTHA GAUTAMA)―悉多是迦牟尼佛幼的名字,意是‘吉祥’及‘一切功德成就’。摩是佛陀家族的姓,可摩,就是悉多太子的姓。也有把‘GOTAMA’瞿昙。

  二、迦牟尼佛(SAKYAMUNI BUDDHA)―佛成道後的尊迦牟尼佛。是以迦族姓,不用家族的摩姓。故‘迦’是佛的姓,‘牟尼’是佛的名。

  三、迦牟尼是於古印度四姓(或四姓,即四)的第二帝利王族。

  四、如以世界民族之分布,西元前二千多年,雅利安族侵入印度,征服了印度原始民族拉甸人,到定居後所建立的家,是於雅利安民族,故迦牟尼佛是於雅利安民族。

  五、古印度的四姓(四)最高的是僧,婆,他的任是授典,司祭祀,享有特。第二是族和王,帝利,他的任是治理事,也有特。第三是工商者,吠,他的任是耕田地,工商,有特。最下的是奴和役,首陀,他的任是以上三的服役,可做人的利都有。迦牟尼佛成道後,悟一切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提倡慈悲平等,故能折服婆教徒,皈依佛教。

  【注】

  1、迦牟尼佛的父系

               ┌悉多>          ┌大王┤>          │    └陀>          │    ┌提婆多>(迦毗)   ├白王 ┤>子王──────┤    └阿>(其妃阿迦之妹)│    ┌摩诃男>          ├甘露王┤>          │    └阿那律>          │    ┌婆娑>          └斛王 ┤>               └跋提 >

  2、迦牟尼佛的母系

(拘利族天臂城王)   ┌善大王───────┬提婆多>阿迦王───────┤           └耶陀>(其妃子王之妹) ├摩耶夫人(悉多之母)>            └摩诃波波提夫人(悉多母)>>

  (四)佛陀的

  悉多摩太子成道後,迦牟尼佛。迦是佛的姓,‘能仁’,牟尼是佛的名,‘寂默’。能仁是表征佛陀有慈悲救世,牲我利他的德行;寂默是佛陀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理,表征他的智慧高深最,有自利的功能。

  佛:梵佛陀耶(BUDDHA),意思是者,是先知先的者。者有三:一、自,二、他,三、行。故佛陀是三,德具足的大人。

  (五)印度佛教地

  印度佛教地明:

  一、迦牟尼佛是迦毗王的太子。

  二、毗尼是佛陀的生地。

  三、菩提迦耶是佛陀的成道地。

  四、波奈的鹿野苑,是佛陀初法地。佛陀如等四谛法,在教史上次所的法,叫做法(PRAVARTA  SUTRA)。如等五人佛法悟道,是教史上最初的五比丘,亦即有僧伽的始。

  五、摩竭陀婆娑王,在王城建竹林精,供佛法道。是教史上最早的一座大寺院。

  六、城是的都城。多者在此建立精,供佛法道,是教史上第二座大寺院。

  七、拘那拉城即拘那拉的都城,是佛陀的涅地。佛陀在拘那拉城的娑涅,拘那拉的王摩斯(THE KING OF THE MALLAS OF KUSINARA)及高僧料理佛陀的,在城行焚化。

  八、佛涅後,由五百大阿,公推摩诃迦上首,在王城外,鹫山七,行第一次集。由多第一的阿陀出藏,持戒第一的波,出律藏。

  九、在印度佛教四地的建念物:

  1・毗尼有阿育王建立的石柱。

  2・菩提迦耶有金大塔(又大菩提塔)。

  3・鹿野苑有法塔。

  4・拘那拉城有涅塔。

  (六)佛佛旗

  世界佛教友於西元一九五零年,在哥坡行第一次,於佛陀降生、成道,涅年代,及出家、成道、涅年史。因南北佛教所的,各有差,故作共同定如下:

  一、佛陀降生於西元前六二三年的五月月日。

  二、佛陀出家是二十九,成道是三十五;即西元前五八八年,五月月日夜睹明星悟道。

  三、佛陀法四十五年,八十涅,即西元前五四三年,五月月日夜半入。

  四、佛是由佛陀涅算起。

  佛算的方法:即佛降生於西元前六二三年去佛八十,即得五四三佛涅年(佛涅於西元前五四三年),再五四三年加今年西元一九七二年,即得二五一五年。但到今年佛起,增加一年,故今年一九七二年佛後的佛是二五一六年。算佛方法,依此推。

  如算佛陀降生到在有多少年?佛降生在西元前六二三年,再加今年西元一九七二年,即得二五九五年,但到今年祝佛日,再加一年,已有二五九六年。

  又在次,於佛教旗的定:即根佛陀成道,放出六色光,制成佛旗:1・色,2・色,3・色,4・白色,5・橙色,6・前五色混合色。如:

佛教旗

白橙橙白

  (七)塞或佛陀日的意

  塞(Wesak)是古代印度五月的一名叫‘塞迦’(Vaisakha)的。佛教徒指‘塞’不是指哪一月,是指一天,是神五月月日的那一天(四月十五日),所以塞是月日的意思。

  西元一九六七年九月,世界佛教友在泰的曼谷行理事,原的塞,改‘佛陀日’(Buddha Day)西元一九六八年四月世友在大吉隆坡及槟城行第九大,通塞改‘佛陀日’(如用塞仍可沿用),如是佛陀日乃示佛陀自他,行的智慧光,照耀全球,慈悲平等教,倡世界和平,其意更明切合了。

  大多的假日或,只念某一事,有候是某人辰,或一的立日,或功日,塞或佛陀日,不念一事,而是三件事,佛陀一生中三大事―降生、成道、涅的一代史念日。因佛陀降生、成道、涅,都在五月月日(The Full Moon Of May)也三期同一。

  但有人做‘花’,因佛在毗尼出世,那天上散下多香花;涅天上也散花。天我常在佛像前供花或香水佳果等,供什物,只是表示佛的恭敬慕了。

  至於佛教祝塞委,特用花游行,佛教旗,一切非是吸引大家日的注意,有布施等都是促使佛教徒行善修德,勿忘教。怎繁忙的佛教徒祝佛,加游行等不放,而且快的、虔的加,是心的透露,很自然的表。

  在中是以每年四月八日迦牟尼佛生之日,而近年以也有改用四月八日者。

  【注】

  1、中人佛陀是在周昭王二十四年(西元前一0二七年)四月八日生。中史,於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四月八日,是日江河泛溢山川殿震,有五色光太微,王群臣,是何原因有此象,大史由奏曰:西方有大人生,千年以後教法於此,王令刻石埋於南郊志之。

  (八)成佛教三要素表

   ┌1.教主─本迦牟尼佛>   │    ┌五戒(人乘)>   │    │十善(天乘)>   │    │四谛(乘)>   ├2.教理─┤八正道(三十七道品中主要道)>佛教 │    │十二因(乘)>三要素┤    │六度法(菩乘)>   │    └三法印及一相印(小乘行常,法我,>   │    涅寂三法印,大乘一相印,即法起性空)>   │    ┌比丘(出家受具足戒之僧伽)>   │    │比丘尼(出家受具足戒之女尼)>   │    │式叉摩那(法女,法二年始受戒)>   └3.教徒─┤沙(未受具足戒之出家男□)>        │沙尼(未受比丘尼戒之出家女□)>        │婆塞(在家佛男居士)>        └婆夷(在家佛女居士) >

  (九)吾人有之警

  第九章至第十二章是菩提心,勤修上佛道及修行

  一、世法常

  先言境:三界之,整世,不大小精粗,皆成、住、、空,不停化;由而有是‘成’,成至和是‘住’,著是‘’,至於是‘空’。一般房屋器皿,固然是要成住空;就是山岳、溟海,照也要成住空。故海桑田,桑田亦海;可法常,一物,可依靠。

  又,一切有情世,不富,亦必依生、住、、,不循;投胎而出是‘生’,而是‘住’,老病衰是‘’,命了是‘’。其妾乞丐之流,固然要生住,即王公豪富之,也要生住。既死,或天堂、或地、或腹、或胎,莫不受生矣,是故有六道回,休。古人:生死事大,不痛哉!是之也。

  二、人身得

  次言本身:吾人今得人身,此事因,甚是;欲出三界,而了生死,必假道,修行。而六道中,其他五道,皆修。譬如天道,耽著境,每忽解,不思修行;若阿修,宿多嗔,道相背,不肯修行;鬼生,火中,呼求食,恐不及,不得修行;而畜生道,愚昏昧,但知食睡,不修行;至於地,苦交煎,受罪,更是不能修行。唯有人道,亦有苦,而道切,易悟;且尚存小安,得道,而至果。故古德曰:整心,趣菩提,唯人道能耳。

  然欲得人身,非易事。良以生投胎之,耶本(俗魂)昏迷倒惑,循受生,只男女交因,而不其善好歹。其中投生人道之,得一二;投生余道之,恐不止百千。故昔迦佛涅,即迦言: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印度手爪);失人身者,如大地土。是故,若此人身,想再投生人,如高山上,胡垂,而能正穿孔;亦如大海上浮木,浮木上有一孔洞,盲伸,恰入孔洞,其之,固甚寥寥。且一旦投生余道,不天鬼地,皆甚久;即畜生道,短促,恐多生。如昔利弗,中所子,已七佛,至今九十一劫,仍受身,不得解。故:一失人身,劫。思之可畏!

  三、佛法

  再言佛法:吾人所佛法,此真正之。世金物,只能身,不能心,固不可;宗教哲,能心,徒增分,不得解,亦不可。唯有佛法,能破迷悟,真性智慧;令苦得,究竟了生死,故名也。

  然佛法,具善根因。若生於地,人弘,根本不遇;或所遇非真,尤其末法,邪行,其中旁邪道,泾渭分明,尚易分;更有附佛法外道,目混珠,辨;或遇正法,不能解;:佛法人,慧不能解。又或解而不信,信道元,既信根,道入。故皆不可。必所遇正真,且能解能信,欲行,乃可。

  四、四警喻

  呼!常迅速,一不便成隔世;生死海深,一三途劫。吾人何幸而得人身,又何幸而正法;然,吾人如何努力耶?

  阿含喻世有四等:其第一等,以鞭影,遂知,而不待鞭之加身;其第二等,亦只要鞭著毛尾,知;若第三等,待鞭杖小侵,方知;至於第四等,必待刺骨身,方肯著路。警有利,致分良莠也。古人:到他人死,我心如火;不是他人,看看到我。此其佛者之良乎?

  行常,不可悠悠日。古德有偈:人身得今已得,佛法今已;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大家起心―修。

  (十)三皈依

  三皈依即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的‘皈’字是反黑白,染成,把心地住於正念清境界;‘依’字是依靠的意思。普通皈依二字依靠、救度、恭敬等。如把三皈依白地:皈依佛是我依靠佛陀的指示,皈依法是我依靠教求得真理,皈依僧是我依靠僧伽引,正信佛教。句,皈依了三可得救度,好像大海中的航船,需要有指南,迷路的小孩重慈母抱,便可得天的暖慰藉。

  皈依三是入佛教的初步式,表示正式做一佛弟子。要知道一忠的佛弟子,是要行佛陀的教理。佛陀在世告下弟子:‘莫作,善奉行,自其意,是佛教。’是佛教精要的教,只要依教奉行,事不作,善事多做,心地一定快。

  大家著:佛陀是正的示范,我的大;教理是指示人生正道,消痛苦清;僧伽是隆佛法,代表佛陀法,引生入佛智的比丘。大家要念三的功德,即念念不忘至尊(佛陀),生活指南的佛法,代表至尊的僧伽,使自己的思想正,心地不染,行善良;同更要努力利他的工作,表佛法救世益人的精神,完成美快的佛化生活。

  【注】

  1、三皈依有其表法之意,即佛者也,法者正也,僧者也。

  六祖慧能大:皈依佛,佛者也,自心皈依佛,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色,皈依法,法者正也,自心皈依正,念念邪,以邪故,即人我高,著,皈依僧,僧者也,自心皈依僧,一切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此即皈依自性三。

  (十一)佛法

  佛陀法,有八四千,之不外三大,曰戒、定、慧,此名三漏;以能,能了生死,故漏(漏喻)。可是佛法的本,若此三,非真正佛法。

  一、戒即戒律。譬如家有家,有法。修佛法,需持佛戒律,是佛的根本。因持戒,才能防非止,清三。三藏典中,律藏於戒,故曰‘律三’,范三,非戒而何。然戒有禁止勒令,禁止是消的去,勒令是的善,所以戒也包括一切的善法。

  二、定即禅定。禅是梵‘禅那’省,定是梵‘三昧’名。禅定要,在於息,不打妄想,外要不攀,(外不取相,不心),是入道的。三藏典中,藏於定,故曰‘诠一心’,一心即是定。若能入定,自可引本性的功德;譬如盆水,混不清,寂光明映照,生的心水亦然,所以定也包括一切的神通功德。

  三、慧即智慧。智是,慧是。是佛最目的,智慧,就能去惑理,所破,真理。三藏典中,藏於慧,故曰‘辨邪正’,辨析邪正,最能智慧。然智有智、智,真理是智,用之巧是智,所以慧也包括一切的智。

  知,三有其次第,必先持戒而後有定,若能入定自然慧。故楞:‘心戒,因戒生定,因定慧,是名三漏。’

  (十二)佛法大意

  整佛陀教法,若要其大意,亦可以三句括,曰‘莫作,善奉行,自其意’,是佛法的作用。

  所‘莫作’,是凡妨害生,事大小,皆不可去干;而‘善奉行’,是凡利益生,事大小,皆之。句合起,也就是戒中禁止和勒令的旨意。至於‘自其意’一句,是要使意清染(修清心);而禅定正是清意的功夫,智慧是清意的效果。所以佛法的本和作用,恰可互相配合。涅:‘莫作,善奉行,自其意,是佛教’,可是一切佛通行的教化。

  中有:唐白香山居士曾往窠禅,佛法大意,即答以:莫作,善奉行。香山笑:若此二句,三孩童也能道得。遂喝:三孩童能道得,八十老翁未必行得。段公案,於佛之人,在可堪玩味!

  (十三)起的人生宇宙

  第十三章至第三十二章是述佛教的教理

  佛陀在菩提下,夜睹明星,悟一切有都是因所生起的,有一件事物能例外;所以‘法因生,法因’,‘起性空,性空起’,就成一永久不的定律;佛就叫定律‘起’。

  起的人生宇宙,是一的系之。如像花的一棵,要靠子水分土壤因,才能生起存在,叫‘起’。其生棵的子水土等‘因’,本身是要靠的因;因又要靠因,推去,可以涉到一切有。反,棵可以培植景,大後木材可以砍做家器,而家器又可以供人用;由因所生的,又可以做的西的因,推,物物相助,又可以涉一切有。物助於一物,一物又可以到物,宇宙有,就是一互相的系之。

  又如一人的生存,小要靠父母的育,大了要受校的教育,要靠朋友的助;衣食住一切生活物,要靠人、工人、商人的供;生存的保障,要靠家的,警的。必要有的‘因’,一人才能生存。同,一人也必然的要他的智能力,去替社做事,人作‘因’。‘你田,我布,他房屋人住’;人是社的物,社是群分工合作的合,它的相依共存起系,是更明白的。所以,人生社也是的一互相的起之。

  有都是起相的,宇宙有一件事物,可以的事物而存在;社上也有一人,可以其他的人而存在的。人既需要社群的助力才能生存,必然也就自己的能力社群,去助人的生存。‘人人我,我人人’。一切自群,一切群。不要把私人的利益看得太重,而忘了我所依存的社群。而人融化在社群中,去社群服福利,明白起的道理,才能真正的‘我人’,互助合作。

  (十四)力的因果律

  ‘’字,巴利文叫迦(Kamma),就是行或造作的意思。凡是有意向的任何行,出自身口意的,都可以叫做。一般人所的,一切善或的行,都可以成。句,可以解作道德或不道德的意志力,即一切意志力的作反,或果。迦(Kamma)另一意也可解因果。

  ‘’既是意志力的反,那,由意志力造作的善,些的子,都藏在阿耶中,子遇行的,到行果分明,一定善因得善果,因得果,即所力不的因果律。阿含:

  ‘依所播下的子,

  你便由此收到同的果子;

  作善的人收到善的,

  作的人收到的;

  播出的是什子,

  你便到什果子。’

  上面的正是力的因果律,是人人自作自受,也不能代替。你有了果,就是那因而。好比子生出了果子,果子就是那子而。正是因果不昧,果一定是因中的子,花成的。

  佛陀教人信力,信因果,依力的因果律有三:(一)受,即生造,而生就受果。(二)次受,即生造,而次生受果。(三)後受,即生造,而二生或多生後受果,就是未三世,明因果是不消的。如是因得如是果,善有善,有,就是力因果律的定理,也不能逃避。只有把握著正的意志力,使行善,有慈、容忍、恕、不、不的美德,向利他的善去努力,幸福的花果,就人人自己的心田中培植的。

  (十五)因果

  因生法,是佛法中重要的理,由於因,而果。因是事物的本源,是一助力,果是後的局。由因得果,全是的力量助成,所以於因的系之重要,是值得我注意的。

  ,是指一切事物之生起一互相交涉的系。佛教把些系加以研究分析,可以心、色二法分之。心法依四生起:一、因,亦名因,即自心中的子,彼成熟心法之主因,故名因。二、,亦名等,即生攀的心、前念、後念接不,故名。三、所,指生心念所攀的物件,:‘心本不生,因境有’,故一切外境皆所之。四、增上,除前三外,其他所有增加上去的力量,皆名增上。此四生法,譬如抽的人,想抽是出於自心中的子,即是因;抽的欲念不即是;得遇了香即是所;瘾大即是增上;此四成熟了抽的行。色法依二生起:一、因,比如一粒椰具有能生椰因,是最有切的系名因。二、增上,比如肥沃的泥土以及光、空、度、水份等等助椰育大的助力,名增上。世一切法的生起都不了四的系。

  果的‘果’研究起,也可分成果、果、後果的三。所做的善之因,在在一生成熟招果的叫做果;在生成熟的,叫做果;在後後多生成熟的,叫做後果。是三世的上,明因果是每一事一物生和成功的必然性,有如是因,招如是果,其系,而是有不紊,毫厘差的。同果所以有生成熟的,有生成熟的,有後生成熟的,其原因有二:一是因的力量有早,如一粒瓜和一粒桃同在地下,瓜年生成可瓜果,而桃核出生,三四年才能桃;二是的力量有弱,如四,件具,成熟自然早些,否助只有一,力不充足,或因土壤不良,或因光不,空缺乏,那末瓜或桃的成熟,自然又要延了。

  有些人不明白因果的定理,就疑因果倘是可靠的,如何眼世多做善的好人,不得好死,或受苦?而那些做的人,反而晨夕享,著很富裕自在的生活呢?道理三世因果的眼光看,是很的,即好人今受苦,因他去所的因,今已熟,先受苦果;而今生然做好,善因薄弱,善未熟,要待生,才受好果。反之,人做反得好,亦是道理,因他前生的好因已熟,先享福,今生所造的因,未熟,苦在生,任他怎也逃不了的。‘因果到有,只早’,是值得我玩味的。

  因果的定律有要:一是因果不消,除非你不做因,如果做了,不好,子永留中,不,遇便起行,招受果,如果做了因,要想不受,那是有法的;要想有法,唯有修佛法,三界,得出世果,方可免除回受的痛苦。二是善不相抵,已因,分受其,不可以再做好事,就可把得之罪抵去。知佛、天理私,不受,不多做善事,多增善,使由重,所‘重受’,是有可能的;同由於善增多,,也是使善果速疾成熟的最好法。可欲好的因,得到好的果,人生在世,多做善事,是需要的。

  (十六)宇宙有情概

  在介方便五乘佛法前,吾人先因所生法之宇宙有情生之正身心及依世界概,了知三界安宅,故修佛法,出三界,了生死大患。

          ┌欲界六─┐五百起此五十年>     ┌受──┼色界四─┼一日算向上一>  ┌天─┤    └色界四┘命按此算增>  │  │    ┌欲界五衰(衣垢、花萎、身臭、腋汗、座)>  │  └苦厄──┼三禅三(火、水、)>  │       └空死>  │  ┌受──身、、享、等各星球互>  ├人─┤>  │  └苦厄──三苦、八苦等>  │  ┌受──┐>  ├修┤    ├天人鬼畜各其>一、│  └苦厄──┘>六道┤  ┌受──胎生、卵生、生、化生‘形、、享’千差>├畜生┤>  │  └苦厄──>  │  ┌受──苦役、充食、人、互啖>  ├鬼┤>  │  └苦厄──‘多、少、’五百此一月一日>  │>  │  ┌受──恐怖渴>  └地┤    ┌根本  火坑冰刀山>     └苦厄──┼近    碾铠镬沸屎合山>          └孤    等多繁述 >>>二、互相回―>>三善道喻>出←─┐>    │>>  ┌人─畜生┐ ──血途>  天     ──火途>  └修─鬼┘ ──刀途>>    │>    └─→三道喻 >

  佛世,共有:(一)是有情世,指物境;(二)是器世,指植物物境。

  先介有情世:而言,一切生,除佛以外,、、菩人,亦有情;而言,但指六道的凡夫,今即此,以人境界,吾等凡夫不能得受用,故非境范。

  一、六道

  佛陀概括世一切有情,六大,有:天、人、阿修、畜生、鬼、地,即是‘六道’。世上固有多生物家,於物,亦有其不同的分法,因受到人智慧的限制,不及佛陀的周到。因佛陀不但能凡夫肉眼之所(如人畜二道,而畜道凡夫亦只其少分),且亦能凡夫肉眼之所不(如天、修、鬼、地四道)。佛之人,以相信言量依,固不可因我之不,遂有。

  六道生的,千差,一一,不繁,今略二端,藉知大概。1、是‘受’,指正身心的,受指依世界的享受。其中依,多,,以推余福。2、是‘苦厄’,苦是痛苦,厄是厄。六道果,固然有,之不受是苦。

  1、天道

  天,是天然自然,享殊、身形殊之;此道生,居六道之首,威德特尊,神用自在,故名天。

  ‘受’言:共分三界,即欲界、色界、色界(亦名空界);自下而上,二十八天。其中欲界六,亦如人,有男女食之欲;其第二名忉利天,居山,自有三十三天(此三十三天,面言),即山四角,各有八天,中帝天主,世俗所尊玉皇上帝,即指此言;而第六,名他化自在天,是魔王波旬所居。又、色界有四禅十八天,皆有禅定,已男女食之欲,身形色;其中前三禅各三天,第四禅有九天。又、色界有四天,入四空定,已形相,只存神。

  天上各享受,皆殊於人;如食曰天妙味,共一器食,福差;衣曰天衣,不似人,千百。至於命,亦人甚多:如第一四王天,五百,以人五十年一日算。向上一,按此倍倍增加;如第二忉利天,一千,以人百年一日;乃至第六他化自在天,六千,而以人千六百年一日。如是增,至非想非非想天,八大劫。因前生造上品十善因,方得如此殊果。

  ‘苦厄’:欲界天有五衰,,自然上花萎、腋下汗出、衣裳垢染、身臭、不本座,是名五衰。五衰,知必死,愁恐怖,苦等地。又、色界天有三,初火,劫火,初禅以下,化灰;二水,劫水起,二禅以下,皆遭淹;三,大所吹,三禅以下,乃至微,皆余在。呼!所住器界尚不能存,何寄居生,安能永在?甚至四禅天人,具深禅定,一旦命,即不入禅,吹身,唯除眼,余皆有苦。又、色界四天,下面二界粗苦,仍有如(空天)、如(天)、如病(所有天)、如箭入(非非想天)等微苦;且命,定力遂失,知死,譬如高山忽深,生大恐怖。

  2、人道

  人,梵摩冕,翻意,以此道生作一切事,皆先意起。法苑:人者,忍也,於世,人能安忍。

  ‘受’言:人道分布於四大星球之上,身形享,皆不相同。如弗婆提,二百五十;南浮提,一百;西瞿尼,五百;北郁越,一千。即以南浮提(亦即吾人所居地球)而言,五大洲上所居人,色、俗,乃至土地源,亦多殊。然:惟人物之;亦:人者,天地之心,五行之端。以人易近道,最能止息妄心,堪能修行而言。此因前生行中品十善,感此道身。

  ‘苦厄’言:三苦八苦等。

  3、阿修道

  阿修,此翻端正,又翻酒,或非天。以此道生男丑女端,故名端正。又因遍采名花,於大海,欲成香醪;但以力,其味不,故酒。因多嗔多忌,有天福,而天德,故名非天。

  ‘受’言:此道生,分天、人、畜、鬼四道,故楞:三界中有四修,若於鬼道,以法力,乘通入空,此卵生,鬼趣所。若於天中,降德,其所卜居,於日月,此胎生,人趣所。有阿修王,持世界,力洞畏,能梵王及天帝、四天,此阿修,因化有,天趣所。有一分下劣修,生大海心,沉水穴口,旦游空,暮水宿,此阿修,因有,畜生。既是分四道,身形享等,亦其,多有不同。由因中,行五常(君臣,父子,夫,兄弟,朋友),忌慢之心,所行下品十善,而感此道身。

  ‘苦厄’言:各其,受苦不同。即以天趣修而言,除一般苦外,又因常好帝斗,或肢,或破其身,或致死;若心,如故;若其首,即便殒。其他三趣修,其苦更多。

  4、畜生道

  畜生,梵底栗,亦傍生,以其形傍(身多住),行亦傍(心多不正),故傍生。

  ‘受’言:此道生,包含甚,凡禽走,羽毛介,或四足多足,有足足,水空行,皆之。就其出生,分四大:

  (1)、胎生,例如牛等,在母胎中,含藏而出。

  (2)、卵生,例如孔雀,依孵生。

  (3)、生,例如蛤蛾,藉暖而生。

  (4)、化生,如等,而忽有,唯依力,化而生。若命,有朝生而暮死,有春夏生而秋冬死,乃至千百而後死者,千差;而其身形享受,亦多殊不等。

  ‘苦厄’言:或苦役、或充食、或人、或互啖,其苦。近代西方者有言:‘弱肉食、物天’,可中畜生道。因前生愚欲,作下品五逆十,感此道身。

  5、鬼道

  鬼,梵音黎多、薜荔多、戾多、俾多、卑利多、荔多、即鬼道、鬼趣、鬼道。又鬼者畏也,,此道生,多受怖畏,故名鬼。

  ‘受’言:分三九,(1)鬼,以福德,不得食故;(2)少鬼,少得食故;(3)多鬼,多得食故。鬼又分三:a、焰口鬼,火焰炎,常口出;故得食,亦化灰。昔目尊者母,即此身。b、咽鬼,腹大如山,咽如孔。c、臭口鬼,口中腐臭,自受。少鬼亦分三:a、毛鬼,毛利如,行便自刺。b、臭毛鬼,毛利而臭,自拔受苦。c、大瘿鬼,咽垂大瘿,自抉啖。知,少鬼少得食,非真如人妙食,苟得坑,已似山珍海味了。多鬼分三:a、得鬼,常得祭祀,所食故;b、得失鬼,常得巷陌,所食故;c、力鬼,具威德力,常得人祭祀。譬如人所供城隍、土地、王,乃至一般神,均此。鬼,居遍趣,所生,而受其形,或居海渚,或在山林;或似人形,或似形,亦自差。其有五百,以人一月一日。

  ‘苦厄’言:以力因,不水之名,所清水,皆成血,不得食,渴;且常刀杖逼,故恐怖非常。此皆前世谄诳心意,造作中品十,感此道身。

  6、地道

  地,梵泥黎,翻苦具;乃造生,受苦器具;又因居地下,故名地。

  ‘受’言:共有三(1)根本地,即八寒八地;(2)近地,即十六游增地;(3)孤地,即山、水中、野三地。其形命,受苦重,各差。其中以阿鼻地受罪最。由造作上品五逆十,感此道身。

  阿鼻,名,八大根本地之一,具五故。(1)者趣果,此身已,直於彼,不中故;(2)者受,受苦,中故;(3)者,定一劫(指中劫),相不故;(4)者命,一劫之中,命不;割烹煮,肢糜,然以行因,冷吹活,故;(5)者形,地八由旬,生身形亦八由旬,中少,一人多人,皆遍故。

  若命,以八而言,初等活地,同四王天五百,而以四王天五百一日,其一夜相人九百多;二黑地,同忉利天一千,而以忉利一千一日,其一夜相人三千六百多。如是六欲天增,乃至阿鼻,一中劫。其苦如此,能不畏哉?

  ‘苦厄’言:或火坑、或冰、或刀山、或、或碾□、或镬、或沸屎、或合山等多苦具,繁多述。以沸屎言:在一大沸屎河中,令入中,有利嘴蛆,或鼻孔入,底出;或足下入,口中出,既且臭,加刺,苦何以堪?

  二、互相回

  上面六大有情生,所以名‘六道’者,道路也,是能通;六道中生,四生(胎生、卵生、生、化生),循三界,互相通,故名道。即一般常的‘六道回’。回的情形,各力,或人鬼、或升天。古人:‘腹,入胎,炭曾度回,或天帝殿前,或向君’哪有定算?昔忉利天上帝,尚且不免要入陶家(如法句譬喻),何其下的凡夫?

  於六道回的道理,在典中,以十二因得最明白;若儒中,易:‘精物,游魂’,‘方以聚,物以群分’等,亦可知其少分。至於六道回的事,但具天眼、宿命二通者,於一一生自何道?往何道去?自可了了悉;若是未具二通,只要史,亦不多。惟其既不研,又未史,且不信言量者,方一味疑排斥。

  此六道中,天、人、修三道,以因中多善故,果亦,名三善道;鬼、畜、地三道,以因中多故,果劣,名三道。其三道,又三途,途含二:一是途炭,取害,此中生,多受害;二是途道,取所趣,造生,所趣向。1、刀途,即鬼道,常刀杖,所逼故;2、血途,即畜生道,必流血而死故;3、火途,即地道,上下四方,一片火海故。

  又,六道的凡夫,或升三善道,或三道,上喻曰‘出’;整三界六道,就如一大苦海,海中浪,翻,前浪把吾人打出海面,哪知一口尚未吸足,後浪,又吾人打沉海底。如此,有出,有,是不一大苦海,就是吾人的有情境啊!

  (十七)宇宙器界概

         ┌一世界有二十八天>      ┌直┤>一、器界范┤  └如是上下各有此等世界>      │  ┌一大千系若干世界所集成>      └周┤>         └如是周各有量大千系世界>         ┌“初”欲界六天(有食及男女之欲)┐>      ┌直┼“中”色界十八(欲有禅具身器形)┼三界火宅>      │  └“”色界四(已形相只有神)┘>二、娑婆三界┤  ┌一小世界(大洲四 中洲八 小洲百 上至初禅)┐>略  └周┼小千世界(合一千小世界上至二禅) ─────┤一>         ├中千世界(合一千小千世界上至三禅) ────┼佛>         └大千世界(合一千中千世界上至四禅) ────┘土 >

  器界,即指有情生所依持之土,和所用之器物而言,或名器世,或名器世界。

  不土和器物,言之,都是有情各自之一切之所所。然有情之繁多,且境界殊,故所之器界,自是多式多;例如人所之江河,鬼猛火,天人金琉璃,而同空。即就人一道而言,以同分(同之性)故,果相似,所略同;而著地俗情之,其法亦多不同。所以,古佛者於此每多诤,亦最易致人生疑。

  其,佛陀法,旨在令有情明了本之相,而相不可诠,唯各有情感作各方便,故有自意,他意,自他意等。若知佛陀‘四悉檀’之施,二千年前在印度之他意,二千年後之俗情,有不相符,自是意料中事,一切诤疑惑,自然冰。且今日公之俗情,亦非即立不移之真理;使佛陀更示,又是另一番之他意。要之,佛陀不何何地何生之他意,皆引生悟入相之方便,此即佛法之微妙殊。

  然,佛者只要一味以‘言量’作依,深信不疑,而不妨於今日之俗情,作之整通,自然於‘世界悉檀’得喜之益,於‘各各人悉檀’得生善之益,於‘治悉檀’得破惑之益,於‘第一悉檀’得悟入相之益,而毋疑、改之妄,造佛、法之逆罪也。今乃本此原,略述佛陀人所之器界。

  一、器界范

  大略言之,直:一‘世界’(指大千系世界),有二十八天,如是上下各有此等世界。周言,一‘大千系’世界,若干小世界所集成,如是周各有量‘大千系’世界。

  例如吾人所居之大千系世界,名曰‘娑婆’(或索诃,是堪忍,此土生,堪忍三毒,不忍出故名)。本方定位,姑且以人俗情,依太、地球之系,假、西、南、北之‘四方’,南、北、西南、西北之‘四’,和上、下,共十方。而如娑婆世界者,十方各有量之世界,且一一各有其名。如方有阿□佛世界,西方有阿陀佛世界,南方有佛世界,北方有成就佛世界等。根世界品所示:有‘世界’名普照十方然光明:分二十重,其中第十三重最中央之世界即吾人所居之娑婆,即有十三佛世界;而如此二十重佛之‘世界’者,十方又各有微世界。其中一一世界,或或,或大或小,或或劣,固非一概;而空中之器界量,重重,可言。此由今日天文之,推知‘太系’、‘河系’,乃至‘星群’之,更可相互明。若有不同者,後者大部分尚依推理所作之假定,而前者乃是佛陀依一切智之量耳。

  今一步明了世界之概,乃就近取譬,即以娑婆世界例,本所,作一略引。

  二、娑婆三界略

  先直言:二十八分三界:初‘欲界’有六天,依次: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分天)、兜率天(知足天)、化天、他化自在天。上言,四王天居山腰,忉利天居山,五趣居生居山下星球上,而欲界范。此界生,皆有男女、食之欲;世上亦‘食、色,性也’,故名欲界。中‘色界’,包括四禅十八天,即初禅三天:梵天、梵天、大梵天。二禅三天:少光天、量光天、光天。三禅三天:少天、遍天、量天。四禅九天:天、福生天、果天、想天、天、天、善天、善天、色究竟天。此范生,具禅定,有身、器形色,由果化生,有男女性,但以禅滋身心,已男女食之欲,故名色界。‘色界’,包括四天,曰空天、天、所有天、非想非非想天。此范生,依四空定,不但男女食之欲,亦果所生身、器形色(只有定果色),故名色界。知,前二界有形器,色界形器,形器者即如空,遍於前二界中,娑婆三界。此之三界,即六道凡夫所居,生死流,充,故法喻火宅,不安也。

  次周言:一迷系,即以山中心,山外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四有一大山;其中有四大部洲(神洲,西牛洲,南瞻部洲、北俱洲),八中洲、百小洲等集合而成。

  若以今日俗情通,所部洲,指空中之星球而言,而吾人所居之南瞻部洲,亦即指地球而言。(地球言,四周是海,中是地,甚符‘洲’字之。)而俱上所迷系,亦如今之所‘太系’。而所七重金山,似即指星球之道言(以地球人,日星等,皆仰望而,仰望之中,似下而至上,,故喻之山):七重香水海,又似即指道道之空乙太言。而此迷系,乃日之光力所及,亦即忉利天管范。此以往,非日之光力所及,已非地居天,而空居天矣。

  由忉利天而外,器界范乃倍高倍增加;譬如倍高倍有夜摩天器界,乃至倍高倍有初禅天之器界;如是上上倍增,至大梵天遂‘一小世界’之范。而合一千小世界,倍倍高,上至二禅天,名‘小千世界’。而合一千小千世界,倍倍高,上至三禅天,名‘中千世界’。又合一千中千世界,倍倍高,上至四禅天,名‘大千世界’。因一大千世界,是小千、中千、大千等三千而成,故又名三千大千世界;此即色究竟天之大自在天之土,亦一佛教化之域,故名一佛土。有十太,即有十迷系也。今之娑婆,即迦牟尼佛教化之世界,而在藏世界中,一世界中之一世界,二十重中,居於第十三重也。

  (十八)方便五乘佛法

  一、契施度

  佛陀教典,契,不但要上契如之理,而且要下契生之。古德:法不契,等於言。故契否,尤要。

  生根,由宿生栽培之深不同,致今生修之利乃。其根者,心思昏昧,有亦多不解;且眼光近,只前利害;故惟可‘世法’,先作方便接引;若上等法,法接受,所中人以下,不可上也。其利根者,心思敏捷,或一以知十;且眼光大,兼去未因果,‘出世法’,直令究竟度;若下等法,必不其意,所中人以上,可上也。如是病,契施度,故或(令善根)或熟(令善根成熟)或(令究竟解),一一皆空者也。

  二、世法―人、天二乘

  世法,包括人天二乘。即根中之根者,人乘;利根者,天乘。乘者,本是之具,如舟等,今喻指一切佛法,佛法能凡夫到地,故亦名乘。

  人乘者,譬如校制中幼之低班,只究最基做人之件。因彼但知求世之福,如富康等,故即做人道理,教以受持‘五戒’,站住人格,可保不失人身。

  天乘者,譬如校制中幼之高班,兼升天之方法。因彼希妙天福,如自然衣食,珍殿等,故即升天道理,教以行‘十善’,世禅定(四禅八定),遂可依其行善禅定之深,而升高下天。

  知:在三藏教典中,凡持戒布施禅定(四禅八定)之法,即人天乘,此乃佛陀根者,免三途而,故不出三界,非真正解。甚至升到非想非非想天,命八大劫,命仍回。故永嘉大道歌:‘著相布施升天福,譬如仰箭射空,力箭,招得生不如意’,故此只是生世之偷安小果,不可究竟法。

  三、出世法―、、菩三乘

  出世法,指超出三界、永生死之究竟。此又分三:1、乘;2、乘;3、菩乘。即小乘根性者,乘,中乘根性者,乘,大乘根性者,菩乘。

  1、乘者,譬如校制之小;因佛之教,明了苦空常的道理,修‘四谛’法,思惑,而阿果,故曰乘。思惑者,三界生死根本,分惑思惑(目二十一之六根本)。阿者,乘之果,含有三:(1),破身口,思;(2)供,惑道高,堪受人天供;(3)生,永入涅,不分段生死。知之人,但期出苦,自了,化他志, 故小乘。

  2、乘者,譬如校制之中;此人根性稍利,禀佛‘十二因’教法,修道悟,思惑,更侵,而辟支佛果,故曰乘。辟支佛,即曰,已如上所;又曰,以生佛之世,法,因宿世修力故,花落,而自悟道者,故。者,之分,如器中臭物,物除而臭尚在。故涅:‘有,我衣、我’,此即惑之;而大智度中所引‘利弗之嗔、陵伽之慢、陀之’,是思惑之。知,之人,不益物,能利部,故中乘。

  3、菩乘者,譬如校制之大;此人根性大利,初心,即具大誓,修行‘六度行’,普度生,三大阿僧劫,成佛果,故大乘。菩者,具菩提,名有情,以能自,又能悟一切有情也。

  知,佛法名有五乘,或三乘(、、菩),或二乘(大乘、小乘),皆是佛陀方便施,其但一佛乘耳,故法:‘唯有一乘法,二亦三。’一切生皆有佛性,皆堪成佛;然以根性不等,不得已曲二三五,而非作究竟成佛之梯航。所以尊四十五年法,其中番番停,次次陶,待到法上,生熟,即,三一,然後一一法皆成佛法。吾人研佛,固洞悉佛陀之真用意,亦明白佛陀之方便法。下面乃依五乘次第,分述其修行法。

  (十九)人天二乘和五戒十善

  五乘佛法中,人天二乘世法,一切出世佛法的基;譬如今日幼教,固未正式入,已所有大中小教育的根本,故先‘五戒’人乘佛法和‘十善’天乘佛法。

   ┌1、不生>   │2、不偷>五戒─┤3、不邪淫>   │4、不妄>   └5、不酒>>           ┌不生―不害物命。>     ┌身三善戒┼不偷―不偷物。>     │     └不邪淫―不淫欲。>     │     ┌不妄―不欺诳。>     │     ├不舌―不搬弄是非。>十善道─┼口四善戒┤>     │     ├不口―不咒言。>     │     └不绮―不花言巧。>     │     ┌不―不五欲。>     └意三善戒┼不嗔―不嗔恚忍。>           └不―不愚明。 >

  五戒及十善道―人天乘正法

  佛教分五乘教法:人乘,天乘,乘,乘,菩乘。但佛法是以人天乘,趣於大乘直佛乘基。故人天乘即是佛乘的始。因此佛法流通於世,以人中心,而施契合的教法:首五戒,之人乘正法,能受持五戒的,可保人身不失(不道回)。再由五戒大,即十善道,之天乘,能修十善到上品的,生可享受天福。

  所五戒:一、不生,二、不偷,三、不邪淫,四、不妄,五、不酒。此五戒是由十善所,其容的意思,多大差。只是五戒重在身的修,而十善是兼明心的念而已。因此可以,五戒第四的不妄:不口、不舌、不妄言、不绮的四戒;第五不酒戒:不、不嗔、不。五戒展就是一、不生,二、不偷,三、不邪淫,四、不口,五、不舌,六、不妄,七、不绮,八、不,九、不嗔,十、不。便是十善戒法,或十善道。在十善道略述於下:

  一、不生而慈心於仁―是害,生是生命,不害生之生命,名不生。即一切生,一同仁,勿加害。因佛教主佛性平等,提倡慈悲救世,故尊以平等慈悲教,被害的生呼援,指示生皆有佛性,故不能。而孟子也曾:‘其,不忍食其肉。’他不言佛性,也是出於仁,而愍被害的生。由此看,能慈心於仁,害生,生命界可其天然,斗仇恨的事,便可消,天下不太平?

  二、不偷而利用―偷,劫豪。不偷人家的物,叫做不偷。因一切事物,主移,必依正,不取而取,非分取而取,功而取,都是偷的行。能生活而遂欲望叫做‘利’,致利於合宜叫做‘’。知利己而利人,即利人利己叫做‘利’。人人行利,日用,奉父母,持家庭生活,其天,朋友金往而能守慎,偷之事生,社既可安,人家庭也能得到幸福。

  三、不邪淫而良守―即依正式合之夫妻外,不得行淫。若非己妻,苟合淫欲,即名邪淫。能端正男女之欲情,叫做不邪淫,也就是良守。亦即家庭之後,夫相敬如,不有其他淫行,便能和睦相,成美家庭。

  四、不妄而欺―以愚人,以言人,喜,是不是,不是是,叫做妄。不妄就是,不诳的。如能妄,便能做到不欺,父母、兄弟、、朋友,以及人事的接,彼此都能互相信任,得之道。

  五、不舌而是非―不舌即是不搬弄是非,不他人感情。世人不修口,常有舌之患:所病口入,口出,舌,可致生浪,是非,身心,甚至武人,人不血之罪魁。苟能舌,正直,有是非之端?

  六、不口而出言慈和―不口即是不粗辱他人的,及不咒他人的毒言。常人多患口人,且人父母祖宗三代,是大口。:‘犯口者,受畜生果。’故不口而出言慈和,可德成善,人敬。

  七、不绮而言有―所绮,即花言巧,浮,不正的,人生邪念,或出言弄,胡口,以取,都叫做绮。此绮者,不惟益自己,且能加害他人,所在,死道,生而人,永遭。故要合於,不乖真的正,便叫做不绮。如能绮,心正言,彬彬有,威,也必人敬仰。

  八、不悭而慈心施―自己的物不肯施人,叫做‘悭’,他人的物,但欲我,叫做‘’。悭的人追求、色、名、食、睡五欲,莫知所止,便造出罪,故要悭,不悭吝自己的物,也不求他人的物,把生得宜的,用以奉父母,教育子女,家庭用外,於病孤苦者,能同情慈,或捐助社福利事,即是慈心施,:‘能施者,可得富。’但不可有,佛陀‘多亦多,取少亦少,般苦事,除一了。’人生因而受苦,佛教乃人慈心施,以治悭。

  九、不嗔恚而慈忍福―嗔恚即遇事不,埋恨於心,怒於形。甚至脾爆,可致害。常人:‘火功德林’,是一人做多少善事,嗔恚之火一,怒於人,以至武打斗,生不幸,因此曾做的善事功德,便被它到干。故要以慈悲容忍治嗔恚,即所‘忍字上面一把刀,人不忍自招,能忍得住片刀,後方知忍高。’中山地方,前出了一位公,百忍成金,以忍福。故要勤修慈悲忍辱美德,以嗔恚患,是名不嗔恚,即可成就自利利他大事。

  十、不愚而多增智―愚是明,迷昧,有智慧,事理所明了,不能辨是非,不信因果法,固邪,正正信,胡作。如能多正理(佛法),增智慧,便可入正,做事理明白的善人。佛,修般若慧以治愚,使令邪,是名不愚。

  以上不生,不偷,不邪淫,是身三善。不妄,不舌,不口,不绮,是口四善。不悭,不嗔恚,不愚,是意三善。意即是心,因此心有明存在,故意。

  阿陀曾尊,身、口、意三,何者重?佛回答:‘意首,次口,再次身。’因意清,身口言,便能端正,所作所都向善的。阿含有偈:‘莫作,善奉行,自其意,是佛教。’由此可知意正心,是最重要的。

  佛人生造的原力,乃出於各人的心。故各人皆可自己的心去改造。身意是‘’的,要使身意存善去,即能造成善,自利利人。反之,身意存作,可造出十,必危害人群社,受治之以法。是人生的造,乃自作自受,亦即佛教的力因果定律。

  太大:‘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是依止佛陀的真理,修智德,培健全的人格,才是佛的真。人天乘正法,便是健全人格,使人到完美品德的教法,人人奉行五戒十善道,一方面制止外在的行,一方面化心的, , 善行,以到建立人土,才是人生佛教之目的,也才是合代需要的佛教。

  【注】

  1、百忍成金―山公五世同居,百忍家道。他,在他的一生中,要行一百件大忍辱的事。忍了九十九次以後,第一百次是他的子娶妻那一天,突然了道人,要他是否真有忍辱工夫,便向他要新娘子,先自己做一夜夫妻。一件事使公很感,但他大一想,我什侮辱都忍受了,最後一次忍辱有什不能呢?於是其,完成他的百忍大,忍辱一下。後位道人在新娘房中,跳不休,嘴不住的:‘看得破,跳得’。跳到天亮,忽然倒在地上死了,新娘叫起,待人看,已成了一金人,由此致富。故公百忍成金。山那地方,到在有一座巍峨的‘百忍堂’他忍辱的德行。

  2、十善十,各分三品,按其品上下而成回六道:即行上品十善者升天,中品人,下品成修。行上品十者入地,中品鬼,下品成畜生。故六道生,皆由吾人身口意三所造作,吾人心念,刻慎三,勿令造,而勤修善行。

  3、五欲:即、色、名、食、睡之五欲,起於求之心,名欲。但欲有法欲、世欲之,法欲是追求佛法的真理,世欲是著世的五欲,身佛教徒的,可有法欲,不可世欲。

  (二十)略述八戒

  八戒

  八戒,又名八戒。十善戒:‘八戒者,是去在佛如,在家人制出家法。’可知八戒是在家佛教徒,使其能分力,出家戒法的方便法。八戒是由五戒,再加上三戒,即是八戒:

  一、不生戒―戒所:上至佛人,僧父母,下至□蠕,微昆,只要有生命的,都不可害。害的方法,有自己自拿刀、等器,或用手足方的生命,或指使他人去害,又有看到他人去害物命,心生起喜的,都是犯生的戒法。因此,禁止害生的行,名不生戒。

  二、不偷戒―戒律所制,上自金重物品,下至一一草,不可不而取,不是佛教寺院的三用物,或家庭中的用物,或理的,或偷,或取等等,都是犯偷戒。能偷的患,不偷,名不偷戒。

  三、不淫戒―即完全禁止淫欲,此戒出家戒同,非是五戒中的不邪淫戒,故:‘在家人制出家法’,是不淫戒。

  四、不妄戒―即禁止,口四善戒。

  五、不酒戒―即禁止酒。因酒醉,神志昏昧,做出淫妄等糊的事。

  六、不脂粉、香水,不戴花□,不穿服,不玩歌舞伎―即面上不脂粉,不香水身,也不可花金之,穿色衣服(通常是灰色的衣服,出家者穿出家服,不在此例)不要往歌舞伎(包括歌舞目),或到所去。

  七、不睡高大床褥―不可睡高而大的床。

  八、不非食戒―不是吃的,不可吃,即午不食。

  以上八戒中,前七是於戒法,第八是於法,故名八戒。八戒,是在家佛的男女居士,一日一夜方便受持之戒法。

  (二十一)六根本

  乘是以(思二惑)而成就阿果,故介乘前,必先什是六根本。

  ┌1.-五欲―――――――――――――┐>六 │2.嗔-嗔恚忍―――――――――――――┤>根 │3.-愚明―――――――――――――┼――五使┐>本―┤4.慢-慢高―――――――――――――┤     │> │5.疑-狐疑猜忌―――――――――――――┘     ├十> │    ┌1.身(迦耶)―取五根身―┐   │使>  │    │2.―――取常二――――┤   │>  └6.不正┤3.邪―――因果,善事―┼五利使┘>       │4.取――持成,非果果―┤>       └5.戒禁取―持不正戒,非因因┘ >

  即迷惑,人因迷惑而造,受的痛苦。痛苦的源,乃由六根本而起的。略明於下:

  一、―是、、著。於五欲分追求,或不的取,或於自我的物所的理法,悭吝不,不肯惠施於人。只私欲,害他人,之害,罪深重,:‘死鬼,受渴。’

  二、嗔―是嗔恚。逆不之境,不能忍受,生起忿怒,或起暴,害他人,或渴寒到,涵心,而生嗔恨。:‘一念嗔心起,八障。’嗔恚之害,死地,受身相丑陋。

  三、―是愚迷昧,智慧塞,是非不辨,事理不明,因果,起邪,名愚。因愚而妄生求,求之不得,成嗔恚,故愚三毒(、嗔、)根,能造天害理之事,死畜生中,受人宰割。

  四、慢―是我慢高,傲自大,看不起人,於他人不如自己的,或超自己的,乃至我程度相等的,都表慢度,造成不能人和睦共的苦。

  五、疑―疑是疑不信。佛教真理,善力,以及世一切事理,都不能信疑,杜塞善,滋生邪,造出是非。

  以上、嗔、、慢、疑五,是心著垢染,系不,之思惑,即思想上的迷惑。其性,以制服,尤其明惑不易,故五使。

  六、不正,由思惟不正,生的知,有五不正,即是:

  (一)、迦耶―身,或我。因此身以有‘我’,其此身是五(色、受、想、行、名五)四大(地、水、火、名四大)和合之身,本是常之物,而知之‘一’,‘常’,‘遍’,‘主宰’的我存在,即是迦耶。

  (二)、―又名。是鄙陋或偏差的意思。即所得的知鄙陋,有所偏蔽,常,各落一。常的知,以‘常’常不,人死仍人,牛死仍牛,永是,富永是富。的知,以人死一永,有生死回升沈之事,作何畏?善因果可。

  (三)、邪―不正的知,不信正法,因果,,善事。

  (四)、取―即指前的‘我、、邪’。取是取著不,乃前三不正,以。又亦名‘非果果’,即是自己有果,而妄已得到果的。

  (五)、戒禁取―戒是戒止淫妄之,禁是禁酒、博、吸片等嗜好。持戒和守禁,本是好的,什反不正?因患在一‘取’字。取是著,即妄自著其所持不正的戒禁最殊。如印度,有一外道,他持牛戒,或持狗戒,便食草食,或作投、投水、赴火、等苦行,本非出世正因,而著修此苦行之因,是得最上的涅妙果,故又名‘非因因’。

  以上五不正,是知上的迷惑,惑。是因邪、邪、邪思等,而生起不正。如正法,於道中,即能,因易之故,五利使。佛有,利弗本外道弟子,因遇比丘,到佛教因法,即邪正。佛陀法之後,七日遍通佛法,三果,再十五日的修持,十惑阿果。十惑即、嗔、、慢、疑及五不正,也十使,能使令生迷妄沉苦海。由此十使而起思二惑,故的根本,有情生死流的苦因。

  【注】

  1、、嗔、、慢、疑是思惑,五不正是惑,思二惑便阿果。

  2、利弗比丘:‘法因生,亦因,我大沙,常作如是。’

  (二十二)乘

  佛陀在鹿野苑四谛法,因如等五人,由佛四谛法的音而悟道的,所以另起名叫做‘’。凡修四谛法而悟道的,‘乘’。‘乘’是的意。即是把生迷岸至悟岸的工具,工具乃指教法。故乘是譬喻而指教法―此即指四谛的理法,由四谛可到()悟道之彼岸。

  乘的果位―乘修四谛法而悟的果位有四:

  一、初果―陀洹(流)

  二、二果―斯陀含(一)

  三、三果―阿那含(不)

  四、四果―阿(生)

  【注】

  1、功夫最的第一果位,梵叫做陀洹,‘流’,即入流(入果之位)。

  2、二果梵斯陀含,叫做‘一’,意思即修到此果位,死後生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上的人,再生到我世界一次,就不再欲界受生死了。

  3、三果梵阿那含,‘’,即是修到此果位,不人受生死,‘’。

  4、阿是乘中最高果位。梵阿有三:

  (1)、―破之。

  (2)、生―解生死,不受後有。

  (3)、供―受天上人供。

  (二十三)四谛

    ┌苦谛(迷的果,即苦果)┐>    │           ├世的因果>    ├集谛(迷的因,即苦因)┘>四谛─┤>    ├谛(悟的果,即果)┐>    │           ├出世的因果>    └道谛(悟的因,即因)┘ >

  佛成道後,初法,是在古印度波奈的鹿野苑(Sarnath),阿若如等五人四谛法。四谛的‘’字,是解作‘正’的意思。谛是真理,即是表明苦、集、、道的四谛法,是智所自到的四人生正真理。

  一、苦谛―明人生多苦的真理,人生有生老病死,人人免不了的痛苦。有苦,怨憎苦,求不得苦,五盛苦,都是苦的果。

  二、集谛―是明人生集起嗔等多的‘因’,去造的不善,才招受的苦果,故‘苦’以‘集’因。

  三、谛―是指修道所的果,即是除,得生(解生死)的真理。

  四、道谛―道就是正道,道有多,主要的指修八正道,就得到最智慧(般若),修善,解生死痛苦。

  ‘集’‘苦’的根本,此二谛又流於世的因果;知苦而集,集以苦,乘世的行。

  ‘’‘道’的收,此二谛即超出世的因果;求而修道,由修道以,是乘修涅的行果。

  乘得涅果,即集谛所集起之思二惑,此思二惑具含有十使:1,2嗔,3,4慢,5疑,6身,7,8邪,9取,10戒禁取。此十使乃修戒定慧三,以破我,得我空真如,而解生死。

  佛以三四谛示如等五人,令彼等悟道。三四谛列表於下:

         ┌初 示相:此是苦,逼迫性┐>  ┌苦谛―苦果─┼次 修:此是苦,你知│>  │      └三 作:此是苦,我已知│>三 │      ┌初 示相:此是集,招感性│> ├集谛―苦因─┼次 修:此是集,汝│>四─┤      └三 作:此是集,我已├又三十二法> │      ┌初 示相:此是,可性│>谛 ├谛―果─┼次 修:此是,汝│>  │      └三 作:此是,我已│>  │      ┌初 示相:此是道,可修性│>  └道谛―因─┼次 修:此是道,汝修│>         └三 作:此是道,我已修┘>

  【注】

  1、五盛苦―身心欲求如火之盛,故苦。

  2、法―佛法,叫做法。的意:(1)如碾米之,能碾破糠秕,喻佛法能破五住。(2)如舟的,能通行抵於目的地,喻佛法能通四德涅(常、、我、叫做四德涅)。的意思,生能所改,即迷悟,染,凡成。故法依第一解,使生藉以破五住(五住―(1)三界惑,(2)欲界思惑,(3)色界思惑,(4)色界思惑,(5)明惑。),依第二解,使生由佛法喻如舟可到四德涅之岸。

  3、四谛法中苦集二谛是世迷妄的因果,道二谛是出世悟的因果。苦谛是迷惑的苦果,集谛的主力嗔迷惑是苦因。谛是消,涅果,道谛是修道的正因。

  4、佛初法四谛三十二法,教史上此次法法。

  5、佛陀在鹿野苑初法度五比丘,是佛教有僧伽的始。也是有具足三的始。(最初的具足三:佛是迦牟尼佛,法是四谛法,僧是五比丘。)

  6、五比丘的名根巴利文照如下:

  (1)、KONDANNA(音空)如。

  (2)、VAPPA(音瓦伯)婆沙波或伐。

  (3)、BHADDIYA(音雅)跋提或婆提和跋陀。

  (4)、MAHANAMA(音哈那嘛)摩诃男或摩诃那摩。

  (5)、ASSAJI(音阿沙)阿示或阿波恃和阿波又比丘。

  (二十四)三十七道品表

  佛陀四谛的道谛中,示出三十七修基本道的法,叫做三十七道品,亦三十七菩提分法。

     ┌A、身念―身不┐>     ├B、受念―受是苦┤>一、四念┤          ├重修智慧>     ├C、心念―心常┤>     └D、法念―法我┘>>     ┌A、已生令┐>     ├B、未生令不生┤>二、四正勤┤        ├重修精>     ├C、未生善令生起┤>     └D、已生善令增┘>>      ┌A、欲神足┐>      ├B、勤神足┤>三、四神足―┤     ├重修禅定>(四如意足)├C、心神足┤>      └D、神足┘>>    ┌A、信根┐>    ├B、根┤>四、五根┼C、念根┼此五慧根能生道>    ├D、定根┤>    └E、慧根┘>>    ┌A、信力┐>    ├B、力┤>五、五力┼C、念力┼此五慧力能入道>    ├D、定力┤>    └E、慧力┘>>      ┌A、法菩提分┐>      ├B、精菩提分┤>      ├C、喜 菩提分┤>六、七菩提分┼D、安菩提分┼由凡夫迷而入悟,由未而成,> (七支)├E、念 菩提分┤修此七支。>      ├F、定 菩提分┤>      └G、行菩提分┘>>     ┌正―四谛理,正宇宙人生的真相,走向正道。>     ├正思惟―思四谛理,的欲念,生起正的欲念。>     ├正―常口善戒,出和善真的言。>     ├正―常身善戒,努力做自己正的行。>七、八正道┤>     ├正命―以正持生命,不做不道德的,玷污的生命。>     ├正精―一心精,不地向善的方面去努力。(又名正勤)>     ├正念―念正道,精正,不使思想行有>     └正定―身心清,入漏定。

  【注】

  1、四念的四法都是以智慧,以慧的力量,把心念常住於道法中,使之正而不邪。

  2、四正勤即是精勤,修四道法,以策身口意,生善,最殊,亦四正。此智慧力已增多,但禅定力薄弱。

  3、四神足即是用四定力心,使定慧均等,神力充沛,所皆得。欲神足是希慕欲,勤神足是精,心神足是一心正念。神足是心不散。

  4、五根五力,依程度深立名,如信根增,破邪信,得名信力,故五根生道的根本,五力增道的主力。佛:‘能生善法,故名根。能破法,故名力。’

  5、五根:(1)信根,於法谛理,信忍欲。(2)根,信善法理,倍策精。(3)念根,追念正道,不忘正法。(4)定根,心正道,相不散。(5)慧根,以照慧,抉分明,思惟真理。

  6、五力:(1)信力,信根增上,故能破疑障。(2)力,根增上,故能破懈怠。(3)念力,念根增上,故能破昏忘。(4)定力,定根增上,故能破散。(5)慧力,慧根增上,故能破愚昧。又五根五力以信始,慧,示信心是以智慧主。

  7、七菩提分明如下:

  (1)法菩提分―以智慧法之真。

  (2)精菩提分―以勇猛心,力行正法。

  (3)喜菩提分―心得善法,而生喜。

  (4)安菩提分―除去身心粗重,而得安。

  (5)念菩提分―明定慧,使其均等。

  (6)定菩提分―心唯一境,而不散。

  (7)行菩提分―妄,更行益。

  8、七菩提分又名七支,在三十七道品中得名,正因前修四念至五根五力未,後修八正道已,唯中修此七分法,是由迷而悟,由未而,故得名。

  9、八正道以正首,即以正最重要,因有了正,於事理才有正的,就能破妄偏差的俗知俗,悟入正道。

  10、有漏―有,亦有。

  11、漏―清,亦

  (二十五)略四念

  迦牟尼佛入涅,告阿陀及弟子:‘我入後,你等比丘,依四念安住。’在大的佛法中,何佛只安住於四念?是因生有四倒妄:1、身,2、受,3、心即常,4、法我。如果不此四倒妄消除,重重,俗流。因此在三十七道品中,首要的道品,即是治此四倒妄的四念。何四念?述如下:

  一、身念―身不:是以修不之慧力,治‘身’的倒妄。想我的身是否干?任你打扮得如何美,你身大汗,便得臭堪,何唾涕便溺等,皆是不。人死後,大家更怕看死人。人到死後,腐,遍生蛆,穿筋骨,最後成白骨一堆,身的生存,在不。故能身不,渴想,慕色相等,自可消除,才能把心念安住於道法中。

  二、受念―受是苦:是以苦之慧力,治‘受’的倒妄。受乃,也即感受外界的印象。我境界接,所的不是苦、、的感,在常的法理看,苦受固然是苦,而受以至於生悲,仍是逃不了苦。是受,即不苦不的感。因生外有生住四相流,有意念中的想不,到底也是苦(即行苦)。故人生是苦,世界充著苦。苦既是由‘受’而有,那,知苦而不欲,就不境界所移,‘受’的,便不能存在了。

  三、心念―心常:是以心常之慧力,治‘心常’的倒妄。‘心’是生命的本,同是生的中心,但心不是固定存物,而是因和合而有的。因和合的心物世界,即是五(色、受、想、行、)世界,五的身心世界是常的,的,故我的心是的,不是心理或思惟之因系的展而已,可捉取;而且心的象,是念念生、那不住。怎可它常?由此心常之慧力,能使心念常妄的患。

  四、法念―法我:以法我之慧力,治‘法我’的倒妄。宇宙法,都是因互相依存,我的身是五四大(地、水、火、)合的,一旦四大不,五散,生命便死亡。佛五的我是‘假我’,不可真我。但生知,於我法中,妄有我,妄叫做‘我’,有了我,有偏,便不能接受正法。故要使心念安住於道法中,便要以‘法我’之慧力,消除‘法我’的。

  修四念,如上述各分作,叫做相念。如修四念,每作一,作其余三,叫做相念。例如法我,此身不,是苦,是常,或身、受、心,皆是我。身不,此身是苦,常,我,或受、心、法,亦皆不,余推。

  四念又名四念住,修此四念,重在智慧,以慧,慧之力能使:身、受、心、法四想,常住於正念的道法中。故在修此四念段上,已趣向真智慧,此後由於更加精因,智慧力越增多,再接再地修其他道品,就能步步走上八正道!

  【注】

  1、道谛的三十七道品,了生死苦即四念;而其中持戒生定,即四正勤、四如意足;由定漏真慧,即五根、五力、七支;漏慧具修戒定慧法足,即八正道。

  (二十六)八正道

  向:大乘重於般若,小乘重於正,因大乘能於般若而行,可得到解,小乘能依正而行,也可得到解。由此小乘人要修三十七道品的最後道品―八正道。八正道首正,正即是行正道的眼目,有了正,就不盲修瞎行,徒功。

  到八正道,非限於小乘人修的,因八正道有世和出世方面:依世的八正道去,可成善人君子,依出世的八正道去,可得生命的解,也即是小乘的最高果位,名阿。

  八正道第一是‘正’:即正的知,由四谛理,宇宙人生的真相,是苦、空、常,是一法能立存在,也一法是永不的。因此而明了短促人生,要保持善良,不我役物,流染,速把偏的思想,改正,步入正。印法的佛概:‘正,最先是慧,即因果、事理、四谛、三法印等,正法,而得正深切的信解,理解佛法,以佛法自己的地。’可知正是要多佛法,根佛法的真理,分邪正,信善因果,三世等法理。不任何佛教徒,都要靠自己努力去修慧邪,培正的知,是德修善的根本。

  八正道第二是正思惟:又正欲、正志等名。正思惟是化正自己的理想。由理想而行,是要深密思考,所三思而後行。什又名正欲?因欲有善不善,不善欲是私心,有嗔慢疑等;善欲是大公私(六根本)的欲,即是正欲。句,正欲是正欲望的理想,凡人有此正欲理想,依著目去做。唯事先正思考,精密,立定意向,才能理想,做到成功。至於正思惟又名正志,如所:‘正志是分、自、意解、、立意。’是明正志的意思。也即正思惟、正欲、正志是名而同一正的思想。凡能正思惟的,就不致造出身口意三,免陷於苦。

  八正道第三是正:即言要端正。言是心,由心而表於外。心不正,妄、舌、口、绮,便如刀刺入心胸,令人堪,弄出患。要正,便戒止口四,真,有,言合於事理。

  八正道第四是正:即身口意三清,生、邪淫、偷等一切邪妄,梵行清。

  八正道第五是正命:即是保持的生命,要以正的工作、事活此生命。不可非道德性的工作或取不如法之利益持生活,使生命被染污不。也是要有合理的生活。

  八正道第六是正精:即是向善,勇猛精的努力,叫做正精。不修哪一正道,都是要精,如果不精,就如逆水行舟,不反退。故必具有勇往直前的大精毅力,制止一切行,修一切善行。

  八正道第七是正念:即不生邪念,念正道。教:‘若念力,入五欲中,不所害,譬如著铠入,所畏。’就是正念要固,才能抵抗外境物欲的惑,倘然在五欲混的境中,仍不它所染污。正念是要精修持,方不使思想上有不正念。

  八正道第八是正定:即一心注,不向外散,到入漏定,便可解自在。故小乘人心戒,由戒生定,定慧,以到悟生果位,是要在八正道最後的正定上用功。

  佛陀示的八正道,已具有戒定慧三的次第增,如正、正、正命,就是戒;正念、正定,就是定;正、正思惟,就是慧;而以正精策戒定慧三的完成。八正道者解的正,要求解,必循著此八正道力行。至於在家佛徒,如能八正道,也可以化自己,推而化社,使大行正道,成善的、安的、幸福的人生社!

  (二十七)五

  乘是依十二因之理而起修,其理即是空性,故於介乘前,先五法非,亦即上常,四大本空、六非有的事真相。

  一、五―即色、受、想、行、五叫做五,‘’是‘聚’。又名‘五’,‘’是‘障蔽’,能覆真如法性,起。把五的意明於下:

  1、色―即物,,是地、水、火、四大所造。

  2、受―,包括苦、、三受。

  3、想―取像想,於善憎等境界,取相,作想。

  4、行―意念中流不息,起造作。即由行去造作善。

  5、―了,由心了所所的境界。

  二、四大作用性色法―四大的地性硬,水性潮,火性暖,性流。色法中的根身器界的成都具有此四大和合的作用性。如我身的骨爪是地大,汗液唾涕、血便利,是水大,度暖是火大,呼吸息,是大。器界中的山河大地以及一切器用物品,也都有此四大的作用性。

  三、四大根身―四大是地、水、火、。根身是我的身。佛四大是成根身的元素,即是我的身是由四大和合而有的假相,如果一人因四大不,生起大病而死亡,根身已,四大和合的因便消散,故佛:‘四大本空。’

  四、五根身―根身的和不出色、受、想、行、的五,由五互相系的合,才聚成了我具有精神作用的身假相,到了些系的助散,身也就了,故佛又:‘五非有。’

  五、佛:‘四大本空,五非有,聚合,散。’就是‘五根身’是生性空,不可‘五根身’起著,自,就有,因造的是由‘五根身’。

  【注】

  1、五中的色是於物的叫做色法。受、想、行、四是於精神的叫做心法。

  2、器界是山河大地房屋及一切器用物品的。

  (二十八)乘和十二因

  和二小乘,常被二乘。乘是依四谛之理而起修,而乘,是依十二因之理而起修,是二乘的不同。

 > > > > > >十二因

 >┌去二支因>│>│>│>│在五支果>┤>│>│>│在三支因>│>│>└未二支果> 

1、明──>┤>└2、行───>┌3、─┬─>│4、名色┤>┤5、六入┤>│6、─┤>└7、受─┘>┌8、┬──>┤9、取┘>└10、有──>┌11、生──>┤>└12、老死

┐>│>┼──>┼──>├惑>│>│>│>┘障> >───>┬──>│>

 > >┐>┼──>│>├>│>│障>│>│>┘>───>

 > > >┐>│苦>├>│>│障>│>│>│>

  十二因又名十二起。十二起是明人生的,句,是有情生死流的明。一切生界,乃至自然界,都是起互相依存的。阿含:‘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故彼,此故彼。’故人社,精神物,都是形成相依的。

  十二起,是由十二互的支,明人生的成立。

  一、明―去的,是知,或愚,或迷暗的意思。由此明妄,生世,是生死的根本。

  二、行―是‘行’或‘造作’,即依去明,身口意三,有作善的行,有作的行,有作不善不的事。‘行’和上面的‘明’,即是去所做的惑和,也便是四谛中所的集谛容。

  三、―入胎之心,由去感力,使阿耶受果,遇托胎,完成在之生命。

  四、名色―名是心,於精神,色是父母精血,於物,故名色,成立有情生命的要素,亦即胎相之初成,未具六根。

  五、六入―六根完具位,於胎中名色次增大,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亦次具足。但的胎在母腹中只有月,成六根的模型,外界的感,只有稍微些感入,作用有完,故‘六入’,正是人生的胚胎期。

  六、―即出胎後境界接,生起感,亦即境界之始。如自初生至一的期,及入二幼期,其接外境,只起的知,不能分孰是孰非,孰苦孰,也有憎的分,一切很天真,可是的混沌期。到三至五的幼童,接外境的知力就增。

  七、受―即外境接的感受:指苦、、三受。如人生自幼四五期到童期(六至十二),乃至青年期(十三至廿三)的候,心逐,受境范大,起居食、游及其他希求亦月而增,遇境感受快,遇逆境感受痛苦,尤其是青年期,憎的感受,特明。就叫做‘受的段’。

  八、―以染著,由受而,於所受之境界士追求。如青年期,物和男女色欲,已生出烈的欲望,著在心,追逐不已,不肯放松;有的越出,未婚先有孕,故在‘的段’,尤其青年男女,宜慎伏自己的情欲。

  九、取―是取,即所之境界取追求,也即物欲境界起,烈取,己有,方自己的欲望。於是三不,造出,以系身,而集成未身心的苦因,都是由‘’‘取’而。

  十、有―即是有力存在的意。由著取不已,世又多造,而成在力,感後有之。

  十一、生―即未受生,由於自身在力,再去投胎受生,完成未的新生命。

  十二、老死―是明世既然要再投生,必然又要老死,因果循,生生不已的流道理。因未既有老死,生老病死、悲苦等苦,而之俱。而‘生’和‘老死’是未世的二因果,即苦谛的容加以的分。

  十二因明人生的生,是通於去、在、未的三世,由明行,行,名色,名色六入,六入,受,受,取,取有,有生老死,不流,叫做流。而流的因果:去‘明’和‘行’的二支因,起在世的‘’、‘名色’、‘六入’、‘’、‘受’的五支果。又在世‘’、‘取’、‘有’的三支因,起未世生和老死的二支果。所人生,就是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循不已,叫做回,根本不外‘惑’和‘’因,造成生死的苦果。迦牟尼佛的悟道,就是悟十二起的人生道理。推究十二因的起,以‘明’生死流根本,如修道明,除取,就可解生死,故十二因的‘’:明,行,行,名色……乃至世的生、老死亦。

  十二因是所修的法。乘人比乘利根,乘佛四谛法,苦谛上悟入,而由集谛上悟入,故乘深。由集谛之明,十二因之起,法,即依自力得悟,又,即是辟支佛。因此乘也叫做乘,或辟支佛乘,又因乘高深,中乘,而下於佛乘及菩乘。

  【注】

  1、依教育心理人生的分期如下:

  (1)期―生後一年之。

  (2)幼期―一至五之。

  (3)童期―六至十二之。

  (4)青年期―十三至廿三之。

  (5)年期―廿四至四十七之。

  (6)老年期―四十七以後老年期。

  2、阿耶―即是心的主,人死後,阿耶,,叫做中身,等待有合父母之,再去投胎的心,就是阿耶。

  3、十二因四谛法―四谛法中之苦集二谛十二因之流,道二谛十二因之。

  4、十二因又名十二有支之‘有’,即指三界五趣器世一切所有。支即支分,一切所有生死流,皆因此十二支分循不息,亦即生死流之因。

  (二十九)菩乘及六度

  ‘菩’,印度原菩提(BODHISATTA),菩提是,是有情,即生;有情,即是悟的有情生。菩不但是自己希望求悟真理解痛苦,而且要令一切生,都同悟真理解痛苦,同自己是要求最高的悟,立志成佛目。(如要的:菩是悟的有情生,自,他,上求佛果,下化生。)

  菩所修的法:是六波蜜,又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禅定、般若。另列表如下:

         ┌施   ┐>    ┌1.布施─┼法施   ┼度悭>    │    └畏施  ┘>    │    ┌律戒  ┐>    ├2.持戒─┼善法戒 ┼度犯>    │    └益有情戒┘>    │    ┌生忍   ┐>    ├3.忍辱─┼法忍   ┼度嗔恚>    │    └生法忍 ┘>六度法┤> 表 │    ┌精  ┐>    ├4.精─┼修精  ┼度懈怠>    │    └求化精 ┘>    │    ┌身定   ┐>    ├5.禅定─┼口定   ┼度散>    │    └意定   ┘>    │    ┌生空智  ┐>    └6.般若─┼法空智  ┼度愚>         └一切智智 ┘ >

  在大乘菩修行中,六度是其中主要修的法,六度的原名是‘六波蜜’。波蜜是梵,是‘到彼岸’;因修行者乘著大行之船,能由生死苦的此岸,度到涅安的彼岸。因此,六波蜜亦名‘六度’。

  六波蜜:

  一、檀那波蜜,言‘布施度’,是度悭的。

  二、波蜜,言‘持戒度’,是度犯的。

  三、羼提波蜜,言‘忍辱度’,是度嗔恚的。

  四、毗耶波蜜,言‘精度’,是度懈怠的。

  五、禅那波蜜,言‘思修度’,是度散的。

  六、般若波蜜,言‘智慧度’,是度愚的。

  六度分有‘事六度’和‘理六度’。亦即是‘事修’和‘理修’。什叫做事修和理修呢?事修和理修是著相不著相而言的。事修即是所作所的善法皆念念在心,便是著相而修了,叫做‘事修’,是修世善法,可得世善,是不能出世的。理修是指所做所的善法,以‘三空’作,不著於‘人、我、法相’,是名‘理修’,是出世的。相修的善法,能了生死,涅的。

  ‘理修’也可以是‘真修’。因菩行者修此六度能以照的功夫,(三空)能所俱遣故,而至波蜜之究竟境界;否只能之修布施、持戒、忍辱、精、禅定、智慧等法而已,不能度,只不是得到人天有漏的福,就不能到得涅的彼岸了。

  三空者,就布施言之;能施者,所受者,以及所施之物,之‘三’;行施後,此三相,不存於心,名叫做三空。此三空,亦是因以‘照’的功夫,到三者的‘本性’的性皆所得,所以到三空的相之境,得到限的功德。

  六度皆是有‘三’的,然修六度行者,要知道‘三’原是空的,不著於法相,乃合於‘般若’。因此,行者所修六度,不著「人、我、法相’,才可算是波蜜,始能得到彼岸。便是‘理六度’了。若著「人、我、法相’而修,只是得到人天的福,究是不能超出三界的。所以永嘉大有一首道歌得好:‘布施持戒生天福,有如仰箭射空,力,箭,招得生不如意。’就是指著「三’相修行而言的,於‘事六度’了,然有功德,能生天享福,但福衰,如箭,要回生死的。

  【注】

  1、施:以助慈善事或苦疾病生。

  2、法施:以佛陀真理,人修善,苦得。

  3、畏施:牲自己的一切,去助一切生出怖畏痛苦。

  4、持戒的‘持’字即持。‘戒’就是戒止、、淫、妄和禁止喝酒、博、吸片及有毒麻醉物等。

  5、律戒:是行、住、坐、,一一都遵守佛所立的律,而不犯身口七支的一切法。

  6、善法戒:菩克己修善,以善法利益人群,受人群。

  7、益有情戒:修善,利益生。

  8、生忍:即忍受人的怨恨、、、加害,不生嗔恚心。且能以慈悲心去感化他。

  9、法忍:吹、雨打、、寒冷、炎等事,都能安然忍受。

  10、生法忍:是於教所的苦、空、常、我的真理,能心信仰而不著相。

  11、精:即向上努力,志不退。

  12、精:是勤一切。

  13、修精:是勤修一切善。

  14、求化精:是努力上求佛果,下化生。

  15、禅定:梵禅那,是思惟的意。因能生‘定’,能生‘慧’。

佛教入门网站 佛入

  16、身定:反自身,使不犯。

  17、口定:寂然默,不是非。

  18、意定:心正念,清染。

  19、般若:梵,智慧,由於正心、修身、行善、,心出的照智慧。

  20、生空智:一切生,都在的性。

  21、法空智:一切法,都因生。

  22、一切智智:即佛能遍知‘世’和‘出世’一切事理的正智。

  23、六度是福慧修,如布施、持戒、忍辱是修福,禅定、般若是修慧,精是策六度。

  (三十)四量心

  菩具四量心:就是慈、悲、喜、四量心。怎叫做量呢?量是有,也是有人我的域。修慈、悲、喜、四量心的候,每一人,甚至整家,整世界的生,不管是人或其他的有情生,都希望他能得到苦得,同得到量的福,所以名量。再分於下:

  一、慈量心:慈是人得的意思。世人多只知自求快,忘掉人的痛苦,但修慈量心的人就不同,他不但只求自己的人得到快,乃至十方世界一切生,都要得到快,要踏地,去助他得到快,即是量的‘慈’,能量的生得。

  二、悲量心:悲是一悲他人受苦的同情心,平常人只知自求解除痛苦,不人的痛苦,但悲量心相反,只知救拔人的痛苦,忘自己的痛苦,所‘我不入地,入地?’是悲心似海的宏,的是拔人之苦,即是量的‘悲’,能拔量生之苦。

  三、喜量心:喜是喜,眼看人能苦得,生一限喜的心情。世人只自己得到快的事情,或其人得到升官,而生喜心,很少人事而生起喜心的。且有一部份的人,存著幸的心理,人快,心不,人受,心暗暗喜。但喜量心不同,不但人得而生喜,就是冤家人,能有的事,也同表示量喜。

  四、量心:是掉一分著的念。善可,但恐有人我冤的,故。又做任何善事,也要把善的怡然自得之心理掉。心量,慈悲度量生,心不存著,正似一秋水如,月穿痕,故量心。

  昔佛在世,曾授提婆多,因提婆多好酥食物,痛腹,受大苦,不堪忍受,呻吟念:‘南佛,南佛!’那佛在其住禅定中,到此音,即生慈心,以神通力至其住所,手摩提婆多腹,授,令其服,得到病愈。而提婆多叛佛害佛,佛不冤而救之,以慈使其,以悲拔其苦,以其病痊而喜,不分冤而平等救治,即是大慈、大悲、大喜、大的四量心。佛所成就的四量心,不三乘人共成就,能大慈以生之,能大悲以生之苦苦,能大喜以生苦得而喜,能大心住著,心平等,普利生。

  (三十一)四法四弘誓

  梵菩,言‘有情’,即是悟的有情生,因他能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生:上求佛道是自利,下化生利他,修四的法及具四弘誓,同必以四量心根本,才能表合一。四量心已述於前,述四的法,而四弘誓亦略述於後。

  一、布施:有施、法施、畏施。即在上、上、精神上助他人,叫做布施,你要化他人,必自有方法。你力、力、力助他人,方受了你的恩惠,你自然生好感,信仰你所的,你的指。就是不大合情理的,他都就,何你的是合情理的正法。人是感情的物,助他人是最能感情的。有了感情,做事就利,教育,以及福利社的慈善事,都是於布施生的法子。菩心佛的人,於此不可不注意及之。

  二、:就是用和的人,使人之入神,引之入,和的,可以包括三:

  (一)慰喻,要是有人生病或受到,受到恐怖,不可幸,要用慈和的色和去勉他,使他得到精神上的慰藉,然有多大的力量忙他,但柔的言,同情的度,也可以使他感激你,和你生好的感情。

  (二),每人都有他的,就是人也有好的地方。凡有好地方,我都他、鼓他、激他,使之喜,即是助成他向好的地方展。就是的人,也因此走上好的途。

  (三)益,是使了你的,可以增增益。如得少足的人,你可以勉他,使他再一步地求。能布施的引之再持戒;小乘的他再大乘。些,都於而益善的。有不但以柔勉,亦可以硬呵,使之感悟,精治,只要度,都可以化他,使他能接受你好意的教。

  三、利行:是自己做的事情,使人得到好,便是有利於行。父母教子女,注意子女的身心利益,自能得子女的孝;老教生,如生的利益著想,也必能得到生的信仰;官能到部下的利益,也得到部下的戴;菩能生,生的利益做善事,自然也得到生的感荷,而服他的化。

  前洲有特於野的人,整天虎伍,野也不害他。有人他的故,何不被虎所?他:有什奇怪,你待它好,有害它的意思,它自然也服你的指,不害你了。野的群,亦可以感化服,何是人?所以菩要化生,就不可不注意利行的工作。

  四、同事:和社各的人去共同做事,共同任工作,共同生活,共同甘苦。譬如:你有商人生活,你的商人未必都懂,都接受;你有夫生活,你的,夫也未必都懂,都信受。所以菩了方便度人,示各的人物共同生活,共同任事,移默化,得到成功。音大士三十二身,地藏大士和勒大士的化身千百,都是菩示和生同事的模。

  四法子,是受人、人的最根本最好的方法;就是世人事,也不能反原。我能以此宏佛法,化生,一定很容易效。自己然修行佛法,或教化人,而的不能感人,不能使更多的人信受,原因何在呢?一定是自己有到四方法,或而有做得好。是自己可以考得出的。

  又菩初心,必四谛,四弘誓,以心量,以明趣向。第一、苦谛;於六道有情,受量苦,‘生誓度’之。第二、集谛,於始以,所集的,‘誓’之。第三、道谛,於修道途程中的法,法‘量誓’之。第四、谛,於清寂的涅果,‘佛道上誓成’之。凡是修菩道的,皆依此四弘誓,自利利他的。

  (三十二)佛教基本教理

  一、三印法

  佛教中心教理,即三法印一相印。佛根的小乘人,多三法印,利根的大乘人,多一相印,三法印一相印,乃是因宜的不同,故作深略的法。

  所‘印’即‘印定’。佛法真理,可以依‘三法印’,或‘一相印’衡量,印一切佛法;凡是合於此等法印的,即可以判是佛法了。小乘三法印略於下:

  1、行常:此法印中的‘行’,是造作。即世一切有法,皆是生、住、、四相,演相,故是常,不得永常住。可道理明:

  (一)三世流不住,所以常;

  (二)法因生,所以常。

  何三世流?即去、在、未叫做三世。流是指上,最短的名‘那’,或‘一念’,因一切法,在上,是那不住,念念生,在的即生即,去的已,未的未生,故三世流是相,是常的。如人生由去的投胎,到呱呱出世,即由幼而成,以至衰老而死亡,又再去投胎,成世的人,以後又是死死生生,生生死死,如此的三世流不住,生命在在是常的。又生的生死,叫做分段生死,菩位上的生死叫做易生死,未成佛果,有此生死,故有一期一期的生死之相可得,而此一期一期的生命,即是‘那不住’、‘念念生’的而死亡。阿含:‘聚散,崇高必落,合,有生不死。’都是明人生常的道理,而要感受生死的痛苦。再器物,一切器物成立的一那,也是新新不住,不停,以至於,都是常的象。

  何法因生是常?因一切法都是因和合而有的,因散消,故因法是生法,以有生即有,有即有,前後生的嬗替,可知因所生法是常的,但非,而是有其因果定律的。

  佛陀三世的流,因法中的察,看出一切有法,是流演的必然性,故建立‘行常’印,趣入空的深理,使佛者,不五欲,空去,向善行善。

  2、法我:佛陀物在空彼此的相上察,一切有法,既是因和合的,因,便即散;而人身是五四大聚的,生命是常的,不十寒暑的假相,有於,而法我。

  佛陀法我的意旨,是因一切有情(生)著妄;以我是有自主的,也即是有自性的我,宰用的我,由此妄有‘我’,叫做‘我’。我有二:在有情上起的,名‘人我’,在法上起的,名‘法我’。也名‘我’和‘法’。因有此二妄,就起嗔等,造人,肆忌,使社不安,陷入斗象,失去人生社和睦相的幸福。

  佛陀二乘人法我,就是要破二,即起理法,明世常存不的色法,而人生的生死流既是起的,世此,又是五四大的和合,五,即於,故五根身的我是‘假我’,空自性的,哪有自主的我?如果有自主的我,必具有常的、一的、固定不的、自由自在的四含,但事我的身,是五和合而成的,是常的、非一的、能的,而且身苦聚,哪有自由自在?因此就建立法我的法印。小乘人了法我印的道理,破人我,我空真如。

  3、涅寂:涅即四谛中的谛。有二,的大乘涅,是寂(德不,障不寂),也寂。的二乘涅,是,即以智之而生。即解生死流,而常住寂,故涅寂。二乘人我空真如,尚有所知障(法)未,故有所,能小乘涅。唯佛我法二,住大涅。因佛福智,大悲般若常相翼,以般若故不住世,以大悲故,亦不住出世,住涅。由此可知小乘的涅,佛果的涅不同。但因涅的境界是常寂安的,通涅寂。<, /FONT>

  上述‘行常’、‘法我’、‘涅寂’三法印中之‘常’‘我’法印是印定世有法是生法,涅寂印,是印定出世法是寂法。依次序先常,因常故苦,苦故不得自在,不得自在故即我。我即是由因生法示出空的理性。乃知常我,即能趣於解,到涅寂的境域。而法我印,即是通有法的常,法(不生)的涅,可以把三法印一同一理性。那,何又要分三法印呢?是人的根性悟及不同上而分立的:如有些人常而悟入,即成‘空解’,我而悟入的,即成‘解’,涅寂而悟入的,即成‘相解’。悟入三解的境界,就可於同一涅理性,而分成三法印了。而言之,三法印是印定宇宙人生是‘常’、‘苦’、‘空’、‘我’,教人背五欲,修善行善,趣入解的安大道。

  二、一相印

  一相印―出菩大智度。以二乘法,是行常等三法印之所印定,大乘法是‘一相印’之所印定。相是指法的真相,法是五十八界等一切法,就法本之真相如何,即了知其如何,明其如何,此乃佛平等大之所知境,其余有情,以其心量有限,其所知境,不能。初心菩,未能知法相,而能依佛之智察,亦可通法相,其三法印即一相印,以皆明法因生,自性,依一相之三方面分解,即三法印,究其根源,即通一相印。唯三法印不同的是:

  (一)遍一切法即竟空;

  (二)遍一切法即五法三自性;

  (三)遍一切法即八二我;

  (四)遍一切法即法界障。略述於下:

  1、法竟空―在一相印,首明法竟空,因所生法即有法,有假相幻用,但求其,皆自性,是世色法竟空,心法亦如是。故有法竟空。有法,有相之假相幻用,至法假相幻用而之,是法也竟空,故知有法以因生,唯假相幻用而竟空,而法是智上假名,故亦竟空,由此一切著皆安足,分智前,如如相法相。

  2、五法三自性―五法即(一)名(二)相(三)分(四)正智(五)真如。略如下:

  (一)名―言所依之名字,由名生句、由句生。通言法界中一法有一法之名,法量名亦量。

  (二)相―心所取境界之分,名相。如此是花,此是白花,或此有意,此意,白之色或有意即是相,意依之立名,又用彼名字言,此之相。凡色法心法之象皆相,皆可依以立名,是故‘名相’相,因相立名,因名表相。

  (三)分―何法,在被了知地位的是名相,而能了知的心即分;故能分的是心,是主,被分的名相是客。分是染了知。

  (四)正智―正是明正恰好之意,智是清智慧。故明之了知,清之了知即是正智,正智便是分智。

  (五)真如―清正了知之所知,即真如,也即以分正智,於所知真相,如如不即名真如,此染分所知之名相不同,以彼分不真相相,是依能知之心,分所起之假相,故非真相。‘真如’即能了知之主,是平正相之了知,不用主力稍有,全依客原如此之真相,而了知其如此。真如的‘如’字即‘如此’之,真相如此,故真如,真如是法界相性,真如此之本面目,常如此,不不、不生不、不增不、不垢不,即法。此五法一切法,是故五法又名五法藏。

  三自性即:

  (一)依他起自性;(二)遍所自性;(三)成性。法自性,即法竟空,故三自性即三性。三性本不可立,然悟他故,此三自性以明之:

  (一)依他起性―即生自性,以所生法所生法外之固定能生法,亦能生法外之固定所生法,能所生故,不成立而生,故生性。因生性,是以之所集,有此一法假名‘生’,故是依他起性。依起,依,叫做依他起,如人依集五法所成,故明依他起性即明生自性。

  (二)遍所性―即相自性。不了知生自性之依他起性故,乃有遍所之我法。著有二相:1我相。2外物相。以不了知皆之假幻,有,我相、物相皆自性,乃是妄。故明遍所性,即明相自性。

  (三)成性―即自性。此明起性空,亦即法竟空,妄既除,得清正知,如如相法真相,此即成性。故成就本具真相。以本空,自性故。

  依上五法三自性看,名、相、分皆依他起性,以皆因生法故,亦皆遍所性。遍所性,是迷惑於因生法有,至於正智真如即成性,是漏清,一切言分的,亦即法竟空。

  3、八二我―八即前五:眼、耳、鼻、舌、身五,第六意,第七末那,第八阿耶,即一心有八了作用的。了作用是染知,要八成四清智,才是清正智,即前五成所作智,第六意妙察智,第七末那平等性智,第八阿耶大智。能八四智,便可破我法二,惑真,故八二我。八在佛陀的言中,已得很多,不他明的分,有的是密意的。在小乘,多只到六,只有唯法相宗的者,佛的言密意中,小乘的不完全中,空的偏中,外道的中,期的工夫,空的洗,才建立‘八’的矩,法是所,所有名相分,都是妄不,要成智,即能了悟法相。所相,即是相。一切法皆以相性,相即是生;生,本寂自性涅。

  4、法界障―法界即是真如,亦即分智相之真如,如宇宙,非但指空,含森物。法界亦如是,乃括法而言。法中任何一法,皆法之相,即一法一切法,一法,即是法界;如一棵可一切法,以依成故,之展故,由是一一切,一入一切,故法界是法相。又界是因,即法之因法界,即是,法法互入,然不失其自相;此不失自相者,以一一法有不同子因,此因各各不相,各行亦各各差,然此各各差之因,又交互相遍,故一一因,一遍一切,以阿耶中之能力,方所、。以上法界是真如,法界是法相,法界是法各因,共有三。又以法界之一一法,互互入而不相,故法界障,因法生自性,是法界障,又以法唯心故,即含藏中一切子而,成不相,又互互入而障。此大乘一相印,以遍一切法皆是如此。

  大乘一相印可是概括三法印,三法印也能通一相印。三法印通一相印,必法我去理解,因了知法我,即知是生性,成互助的起之法,起之,便知因果相生的流通於常,因果寂的通於涅。因此,我的起,即能通有,一空我,亦即通法起性空的一相印。

  【注】

  1、三法印―‘行常’、‘法我’、‘涅寂’三法印,或加上‘受皆苦’,四法本。由三法印所含之‘常’、‘苦’、‘空’、‘我’,已具有‘受皆苦’之法本。也即是三法印已包括四法本。佛陀三法印,乃欲令佛人,了知宇宙人生的真相,是常、苦、空、我,而不流沉迷,空去,不造,免受苦。向善行善,培植美德,以我的精神,作自利利他的事。故佛教基本教理是的自我革命(革除我法及嗔等),使自己的道德人格健全。唯世人有的批佛教的常、苦、空、我,是消的思想,是因不深究佛理致有此的念。

  2、分段生死易生死―分段生死,是三界凡夫的生死回流,有身分形段可的;易生死是三界外者的生死,已生死回的身分形段,只是在心念的生生不停,是精神上的生死。菩除根本明,才易生死了。

  3、人我―如有:我、人、生、者等,都人我。

  4、法我―如五、十二、十八界等,法我。(俱,,,界,包括‘色’‘心’一切法。)

  5、十二―即六根六十二。是出生之,即由六根六出生六。六根、六、六便合成十八界。

  6、三解:

  一、空解―一切法,由因而生,自性本空,作者,受者,如此通的,能悟入涅。

  二、解―又作解,於一切生死法中,求造作之念,不生希求後世之有,以悟入涅。

  三、相解―了知四大五皆空,根身假和合之相去人我相,而悟入小乘涅寂。

  7、小乘之涅以妙究竟。,一切;,生死之;,解三界苦;妙,妙真常。即法性妙智而真常契合相,此即小乘涅的究竟。

  8、大乘一相的理深,把空的理性,用:(一)遍一切法即竟空(二)遍一切法即五法三自性,(三)遍一切法即八二我,(四)遍一切法即法界障,得明明白白;而空的理性,皆不因法,由於法是起性空,一切法竟空,即色法空,心法亦空。五法的名、相、分之有法空,而正智、真如之法,是智上假的名亦空。三自性的依他起,生自性空,遍所的我法二相亦空,而成性之法,亦是自性(空)。八二我,即我法二皆空,能如此理解空,心所,在法界中,法法互互入而不相,互容法而障。到此境界,皆空,而的人生社,已化成世界。

  9、法界有‘事法界’和‘理法界’。事法界之‘法’字指法,界是分界,法各有自因,而分界不同,名事法界。至於理法中,即十法界唯一真如法界。合起,法界有三:1法界即真如,2法界是法的相,3法界是法各因。

  10、法竟空:

  1色法竟空―有法乃因所生,唯有假相幻用,空自性,故色法竟空。

  2心法竟空―法是智假名,亦竟空。

  11、三自性

  (1)、依他起自性―依起,依―生自性。

  (2)、遍所性―我相,法相―相自性。

  (3)、成性―破除妄,得清正智―自性。

  12、―什的菩:他生於南印度婆家,天奇特,先博吠陀、、天文、地理等。後另三契友,相率身,出入王,淫女,百余日,後事,三友被,而以身免,因而悟‘欲苦本,之根’,遂入佛教出家。先小乘三藏,次於雪山塔中老比丘受大乘典,因其未得而起慢心,故有大菩而愍,接他入海,在九十天,方等深典而悟佛法真。於是回到南印大宏佛法,摧破外道,事著述。他教化了南印度的王之後,知有一位小乘法,他忿疾,他便退入室,而去。又猛,或。菩末所:‘其母下生之’‘以成其道’,曰。他的著作很多,其中大智度(百卷)什的,系大般若第二,即大品般若(二五千)的。其大智度,是以中道立,不共般若(非三乘共)。

  13、大乘一相印和小乘三法印的―1小乘行常,大乘於法不常之外,它是不曾。2小乘法我,大乘於真谛我之外,於俗谛化他。3小乘唯以我空而涅寂,大乘以我法二空而涅住。大乘之所以於小乘,都是因契著一相印的妙用。故辨大乘的教法,而一相印。

  (三十三)佛的四次集

  第三十三章至第三十六章是明佛法的演化及入中的因

  佛後,弟子恐邪,入佛法故,恐三藏教,日久散失故,乃有集之。其式略如今之,先聚集比丘,依戒律法,一,中出一人,使登高座,述佛所,大,即算是全通,公佛相符,之於,成正式典籍。今日所流的律,皆集而,故大藏所不者,悉系後人造,不宜信。

  集三藏,本只有一次,然因既久,邪,影教理,由是在佛後四百年中,乃有四次集,後三次皆有其不得已的理由,分述之於後:

  第一次集―佛後三月,迦尊者,得摩竭陀,阿世王的助,召阿千人,集於王城外,七窟中,然後在千人中,再出五百人,任集三藏事宜,派阿陀藏,波律藏,是即所上座部集,亦五百集。

  有比丘後至,欲加窟法,迦不,由是乃在窟西北二十余,各三藏,另行集。分藏、律藏、藏、集藏、禁咒藏五,是即所大部集。

  第二次集―上座部偏重保守制,大部境,到了距佛百年,乃有苦於戒律太,提予重者,者耶,乃邀比丘七百人,於毗城,重行集,此,提付大,以定之,果仍成恪遵尊制,否之,是第二集。

  第三次集―西元前二百五十年,阿育王笃信佛法,外道於衣食,乃作比丘形,混入佛教中,改佛典,教,佛徒不能辨,被入邪者甚。有六比丘,聚挽救之策,果出精通三藏者一千人,目犍帝上首,集於波吒利弗城(即氏城),整理正法,淘汰魔僧,是第三次集。

  第四次集―西元前七十年,健,迦色加王,崇信佛法,日一僧,入法,同一,人人所互,王以尊者,尊者:‘去佛日,以己,入教典中,重新集,以定其’。王如言,阿五百人,以婆密或世友菩上首,集於迦城,三藏各制十,名大毗婆娑,刻於赤□中,建塔藏之,是第四次集。

  大乘的集―上述四次集,皆小乘三藏集。智度,佛後,文殊勒等大菩,阿陀於山集三藏,之菩藏,是大乘佛法的集。

  【注】

  1、―印度古以多文,故亦。

  2、阿世―王名,是佛住世,摩竭陀的治者,太子,友提婆多的,幽囚父王毗娑婆。即位後,吞小,威震四。但因害父罪,遍生,至佛所忏悔,痊愈後,即皈依尊,佛有力的法。

  3、七窟―在王城之鹫山,有七生於窟上,故名。

  4、阿陀―言喜,白王之子,提婆多之弟,佛之弟,生於佛成道之夜,後佛出家,侍佛二十五年,佛事弟子,多第一。

  5、波―原斛王之子跋提的理者,本尼犍外道的弟子,後出家皈佛,在弟子中,持戒律第一。

  6、阿育王―摩竭陀王,一全印度,初奉婆教,肆其暴行,戮兄弟、大臣,及人民,後改信佛教,大法,慈悲,施仁政,於建八四千大寺,及八四千塔,派教,於四方法,使佛法於外。

  7、迦色加王―原大月氏人,征服印度北部,自主王。他初不信佛教,到晚年信奉佛教,召集行第四次集,造寺造塔,保藏三藏典,或刻於赤□中。其功阿育王。

  8、尊者―由昔故,在母胎六十余年,生皓白,年八十出家,自誓:‘我若不通三藏理,不三界欲,不得六神通,不以席。’後三年,所誓,人尊之比丘,或尊者。

  9、健―在印度西北克什米西境,周多山,峻,其出口缺,古中印通路要道。

  (三十四)印度佛法的三期

  佛度後,印度的佛法,可以三期察,每一期五百年,此一千五百年後,佛教在印度也就衰微了。

  第一期 小行大期

  尊一生,法四十五年,除阿含代,小乘教外,其余、方等、般若、法、涅代,皆大乘教。

  佛後,除上座大二部,在窟窟外,各集小乘三藏外,文殊、勒等菩,阿尊者,在山中,亦集大乘三藏。又窟外大部,所集的、律、、、咒,五法藏中,於大乘者亦不少,非乎小乘。

  大乘教法,山和窟外的集,然而在佛後五百年,全印度所弘的佛法,多小乘,在期,然也有大乘佛法,其,然而由於小乘教法盛行的故,大乘教法,就不彰,所以在最初五百年中,可以名小乘盛行、大乘的代,同五百年,也是所正法期。

  第二期 大主小期

  初期五百年去了,直至第六百年,菩出於世,造了大乘起信、大等,力提倡大乘佛法,由是大乘教,始重光於世。到了七百年,、提婆,而生,欲破小乘一切有部等法,乃造,以明大乘法起,竟空。到了九百年,者因受了的影,多空,陷於,由是著、世,根瑜伽唯理,大乘妙有之理,子能生一切,因果不空。番之後,大乘佛法,乃行全印,使小乘成附庸。所以佛六百年至一千年(第二期五百年)中,可以名大乘主、小乘的代。

  第三期 密主代

  第二期五百年去後,在佛千二百年,大乘空宗的清,根竟空,破斥有宗,大乘有宗的法,根如幻有,破斥空宗,其徒宗之,遂成空有之诤,使大乘思想分裂空有二系,同小乘於衰微的。

  此有智菩,弘密咒,把密咒融印度,因之密咒乃,此大小乘佛法,皆依附密咒而流行。直至佛千三百年,因有婆教的,及後外有回教的侵入,遂使佛法落,在印度本土乎。所以在第三期五百年,可以名密咒主、教的代。

  佛後印度佛法三期表:

    ┌第一期五百年-小彰大佛教-暹等地-巴利文>印度佛法┼第二期五百年-大主小佛教-中再高日本-文>三期 └第三期五百年-密主佛教-西藏再蒙古等-藏文

  【注】

  1、正法期―佛度,法未改,有教,有行,有果者,是名正法期。尊法期限,各所不同,古德多依用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年之。

  2、菩―中天竺人,初外道,善,後尊者所折服,遂皈正道,大宏佛法,破伏外道,重光大乘宗旨。

  3、大乘起信―有二本,一梁真谛,一卷。二唐叉陀,二卷。以梁本流通最。

  4、大―十五卷,姚秦什,集之因譬喻,以人。

  5、―亦猛,出世於南天竺,博,其偏於法性空方面,有部的思想立。

  6、提婆―南天竺人,弟子。造中、百、十二等。以解般若系的,法竟空的思想。

  7、著―健陀(在克什米之西)人,先沙塞部出家,後信大乘,夜升兜率天院,於勒菩,受瑜伽、等,下天,法,法相宗之祖。承勒菩的瑜伽法,出瑜伽地、大乘理、辨中等,造大乘、教、阿毗磨等,法相唯妙理。

  8、世―梵名婆薮豆,或天,著之弟,造俱、唯二十、三十、佛性、十地、涅等。大小乘各五百部,被千部主,以宣大乘有宗教。

  9、瑜伽―即瑜伽地一百卷,勒菩,著,唐玄奘。是唯的根本,妙有而不性空,其中明瑜伽所行的十七地,故名瑜伽地。

  10、唯―世法,惟心所,因一切法皆不心,故名唯。法相宗即是唯,阿耶中,能生一切的功能,名子,如草木的子能花果。

  11、清―承中的宗旨,作大乘掌珍,以破法的有宗,而立空宗。

  12、法―南印度人,弘瑜伽唯之旨,清空有之,年三十二寂,法於戒。

  13、智菩―是菩的弟子,金智之,密宗第四祖,逾七百,面貌若三十人,玄奘法曾遇之於印度,智菩奘密乘,奘以非素。

  14、秘密的神咒―即陀尼。密教以持密咒主,教重教。

  15、小乘―以了生死、涅,得阿果,超世宗要。因以自求解生死,不大心度世,故小乘。乘喻如乘,是,即由佛法,喻由佛法的乘,可至涅之岸,此唯自度而已。

  16、大乘―大乘佛法宗要:在先有超世的大悟,而後以念生的大慈悲,施其世度生的大方便。故大乘佛法重在自利利他的精神。大乘可喻如大火,能利度多的人,至涅之岸。大乘菩以菩提心因,大慈悲本,方便究竟,而作世,利生,於未方便,不自利,全在利他,是究竟。

  (三十五)佛法入中

  佛法入中,史所,系始自後,其後以前,中已有佛法。列子曾引述孔子:‘丘西方有人焉,不治而不,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乎民能名焉。’可知孔子已知有佛。朱士行:‘秦王四年,西域沙室利房等十八人,始赍佛,王怪其,捕之,旋放逐於外。’可知始皇未帝前,已有沙及佛,到秦。魏老志有:‘前武帝狩中,霍去病昆邪王所金人,丈余,帝以大神,列於甘泉,焚香拜。’可知武帝,佛像已到中。上述事,只能算是佛教到中的肇端,有正式的宏。

  直到永平七年,明帝金人,行殿庭,有光,明旦以群臣,是何祥瑞?太史傅毅曰:周:昭王,有五色光,入太微。太史由奏曰:有大人,生於西方,故此瑞,一千年後,教至此。王命勒石之,陛下所,其是矣。於是帝遣郎中蔡,博士王遵,中郎秦景等十八人,往求佛法。至月氐,遇摩、竺法二尊者,以白佛像,欲中弘法,遂同。至永平十年到洛,住胪寺中,後乃建白寺居之,二尊者遂出四十二章,是中有佛寺(寺是朝候政府事的,它不是,而是帝王所管的一位,皇帝下面有九寺,寺的官叫‘卿’,佛教入後,皇帝下面再增加一位,也就是九寺增加到十寺,寺就叫‘佛寺’),及翻佛的始。

  新的佛教,受朝廷的崇奉保,於是五岳山道士,心忌妒,上表:‘陛下本逐末,求教梵僧,恐非大道,臣等五岳山,多有明智慧,博通典者,。臣等,悉能了了,太符咒,皆明白,吞符,策使鬼神,入火不,履水不溺,比。’帝之,日於白寺南方,三台,分置道典,及佛利,火焚之,道悉成灰,佛光焰,火不能燃。摩、竺法,身空,神,偈曰:‘狐非子,非日月明,池巨海量,, 邱, 嵩岳,法垂世界,法雨群萌,通希有事,化群生。’

  此道士六百二十八人,立即改皈佛教。司空峻等,二百六十人,京士庶三百九十人,帝後夫人,王婕妤彩女等一百九十人,此神,俱求出家,期於修果。帝乃敕建十寺,城外七寺安僧,城三寺安尼,由是三皆,佛法大行。

  【注】

  1、胪寺:胪是官名,在周名行人,掌朝觐聘之事。在秦名典客,掌侯及夷事,其任似今之外交部。寺是官,凡府廷所在,皆之寺,其初用於衙署,自摩竺法,初止於胪寺,後又白寺以居之,此以僧所居名寺,沿至今。

  2、佛利:佛、菩、、高僧等,寂後之,每凝有利,或如珠,或如花,白色骨利,赤色血肉利,黑色利,亦有色者,系合所成。此是生前依戒定慧薰修而得,量功德所聚。若是佛利,世物能之,菩以次,度。

  3、子:名,即子,古皆作子。

  4、婕音接,言接幸於上也,妤音余,美也,女官名,武帝所制,位比上卿,爵比列侯。

  (三十六)佛分宗的理由

  佛法大精微,包象,所有入世出世一切法,皆在其范之。眉瞬目,水劈柴,是常的世法,然而若欲研究:何以有眉目水柴?何以瞬劈?非深入藏,法相唯之,必不能提出一所以然的答案。因此大至整宇宙,小至一粒微,其性其相,其其用,若不把佛法明,就永成。

  佛法到中後,就分出多宗,倘若研究分宗的理由:第一、三藏教,卷帙太多,不分就於研。第二、法法各,有其性端相反,合之俱不成,分之各其用。第三、生根器不等,若欲治,症下,症既多端,需分。第四、使系清晰,便於承故,不得不化整零,避繁求。第五、佛法大精深,若欲遍,命精神皆有限,必至一所成,倘若一深入,下手及成功皆易。第六、代佛大德,其所修持之法,既各有不同,其所根以化後者亦,由是各立庭,所不免。些皆是佛分宗的理由。有人以分宗是佛法的分裂,其分宗乃是分工合作,譬如院,然分有科眼耳等多科,然而惟有,才能完成整院的系和工作。

  佛法在印度代,已模大,其亦有似宗派的承,例如著、世的宏唯,、提婆的弘三,迦、阿的弘禅法,智、善畏的弘密法等,然而皆著的庭榜。逮至法雨西,善知,分析的果,乃先後成立了十三宗。即小乘的俱、成二宗,大乘的律、禅、土、、天台、法相、三、真言、地、涅、等十一宗。其後地於,涅於天台,於法相,由是大乘余八宗,合小乘二宗,共十宗,便是中土佛法的廓。

  中,威德自在菩白佛言:‘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方者,非止一路,一切菩佛,及成菩提,非一方便。惟世尊:我等宣一切方便次,修行人,有?令此菩,及末世生,求大乘者,速得悟,游如大寂海。’明明道著:佛法非止一,修行有多方便,那,分宗是所必然。既然法法皆上菩提,各宗各派,亦如流趣於大海,所道行而不相悖也。

  【注】

  1、地:十地的,是第六十地品之,先曾立宗,及中唐宗大,此宗遂入而。

  2、涅:依涅,弘布佛性常住之宗,盛於六朝隋唐,及天台宗,以法、涅主,此宗遂入焉。

  3、:弘布著菩大乘的宗教,盛於隋之,然至法相宗,此宗即人述。

  (三十七)佛教徒的型

  第三十七章至第四十一章是述佛法在世,不世,是悟的人生,非消、逃避、迷信的宗教信仰。

  佛教是一切人的宗教,不分族、,都能得佛法的利益,但因人的性志趣各各不同,尊了契合宜,也就指示各不同的法,信受者依之行,就成各不同型的佛教徒。

  有一人,了佛法,明白了‘有皆因生’,把握到正而必然的因果道理,切相信我的生命,是限期的回;我的善行影生命的果相,其所受的善,也是毫厘分明,法逃避。於是生起一‘心’,不甘落,立志向上,受持三皈五戒、十善戒,努力在思想行上修,依照因果的道理,去取在或世的更裕美的境遇。型,是行‘人天乘法’的佛教徒。

  另有一人,了佛法,一步的明白到裕美的生活,不能保持久;而生、老、病、死的痛苦,在逼著我。所以的人世,生起烈的心,急急地要解生死痛苦。於是依照佛法中的四谛法,及三十七道品去修行,是行‘乘法’的佛教徒。有些修十二因法的,是行‘乘法’的佛教徒。因十二因之法,而悟了人生的真理,到解的境界。

  有一人,了佛法,理解到人生宇宙的一切,都是相依互存的起,人人我都有密切的系,人人我都有重大的恩惠,我怎可以他不管,而自己去解呢?人世越是痛苦,我越需要救他。於是起要救度一切生的大菩提心,努力去修六度法,生服,代生受量苦,令生竟大,才算是真正快。型的,是行‘菩乘法’的佛教徒。

  以上所的人天乘法型的佛教徒,是‘世’的,缺乏崇高的理想;乘法型的佛教徒是出世的,只求人的解。菩乘法型的佛教徒,是入世而不世,出世而不善,能己群,利度生,依照佛陀的指示,佛陀的救世精神,是模范的佛教徒。

  (三十八)教生活的准

  佛教徒有七弟子的分,但在生活的原上,是有一共同的准,准叫做‘六和敬’。就是六,能使大家的生活是清一色的,互相敬重,和合聚,清快。

  一、身和同住:大家同住在一起,必要做到身清,和睦相,不生磨擦,打架等粗暴野的。

  二、和诤:大家同住在一起,必要做到清,即的,要和貌,耳可,不宜口粗,引人不快,以致生吵的事件。

  三、意和同:大家同住一起,必要做到意清,即要有善良的用意,坦白的胸,有值得心快意的事,要大家一起和,不要求人的而不大的,或把人的快建在大的痛苦之上。

  四、戒和同修:佛教七,各有戒律,但在每一家中都有著共同遵守藉以修持的戒法。如以比丘僧例,比丘就有共同受持的二百五十的戒法。大家怎做,就怎做,才出大家共同守法的精神。

  五、利和同均:利就是大家所得的利益,包括利和法利。不是上的利,或知上的法利,必要大家平均分配,平等享受,不因厚此薄彼,使之生利害突,或成私肥己的,不能使教成公,致引起利的,影到教的破。

  六、和同解:即是意、地或解。大家同教徒,在解思想上,必要相同一,教的力量才不分化,否,每份子思想多、意多,各持成,自以,那一定不能清,也必精神散漫,不能振作有作了。

  六和有六,亦可,即理和事和。如和同解,即指大家所悟的真如理性,也就是宇宙人生所的真理,是只有一,有的,故在思想方面,不消自然能於一致;其他的五和都是於事相方面的。思想既然一,行自然也於一律,也是必然的道理。所以,佛教徒的六和生活,不但可佛教的生活准,也可普通社一切的生活准。

  六和僧的最大好,是佛陀在前‘四和’重法治精神外,在後‘二和’重平均思想一。一健全的,法治精神自然不能缺少的,但如不重的平均分配和思想的一,便是集於分化或崩的致命。因小而的斗,大至世界的斗,其生的原因,多在失其平衡的支配,和主要的思想不能一。可是佛陀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已出共同生活的原,和平共的要素,使後世一切生活的原,都不能越此‘六和敬’的范,他的智慧和才力,不可不空前人了!

  (三十九)佛教服的人生

  佛:做人必‘知恩恩’。凡是我有恩惠的,都要念念不忘,力法答他。忘恩,是佛所斥的。

  我有恩呢?佛有四恩:一、父母恩;二、家恩;三、生恩;四、佛恩。

  在家庭,我最有恩惠的,就是父母。父母生育我,我,教我,其恩惠有如高山大海一的高深;所以我必孝敬他,父母年老了,要厚的奉他,叫父母恩。

  家是我生的地方,也是我父母祖先生的地方;我的生命,就全靠家的保,所以家我很有恩典,我家,效忠家,家恩。

  我日常吃的米是人的,穿的布是工人的。想起,我日常生活的每一件事,都是花人的血汗的。在起互助的社中,一切人我都有助,也就是我有恩惠。不但人,就是物,狗替我看,牛替我耕田,甚至最有系的蚯蚓,也在那日夜不息地替我翻松田地。所以一切生,我都有恩惠的,我生,生恩。

  三恩,家庭,到家,到世界宇宙,系有疏,范有,但都同我的‘肉生命’有很大恩惠的。另外有我的‘精神生命’上有大恩典的,那就是教我真理,懂得做人道理的迦牟尼佛。所以我信仰佛、恭敬佛,答佛的恩惠。

  佛到父母,到一切人,一切生,我都有很大的恩惠,我都答他。所以,我己人,一切,家庭服,家服,人服,佛教服。我若助人,不是什功,而正是我恩的本分事,任中做的。‘人生以服目的’,原因就在。我要恩的思想上,建立起服的人生。

  (四十)佛目的任

  做什事,都有一目的。做事如果不定一目的,不但浪,徒耗精力,而且局也不收到美的效果,甚至或留下多懊悔,造成自己一生的憾和不幸!

  佛,自然也需要清目的。佛的目的是什呢?的,就是‘迷成悟’和‘苦得’。

  迷和悟,是相的名。迷就不悟,悟就不迷。不迷,就是者;不悟,就是凡夫。凡夫愚昧,不明人生理性本然的真如,也不明宇宙起常的事相,所以我法,起惑造,流浪生死,苦海。佛者,而不迷,有大智慧,於人生理性的真如,宇宙起的事相,有透的理解,知道是生性空,起我,不著,再造,自,以招苦果。便是迷悟的界,也就是凡的分野。

  因此,佛的目的,不外乎迷悟,凡成。但迷是迷什?悟又是悟什?干脆的:迷是迷昧真理事,不知修戒定慧的道法,反而成了嗔的;悟是悟理性,明辨事相,而修戒定,由定慧,便可破明的,截生死的根源,登涅的彼岸,生起苦得的用。

  苦得,是佛的目的,也是成佛所起的殊妙用。人生痛苦多端,但的,不出物的苦和精神的苦。衣不蔽,食不充腹,住遮身,行舟,都是物缺少的痛苦;至於精神的痛苦,那便是一欲望。欲望一起,想不成,想那不得,有金,想金,有了金想子女,有了子女想做官,有了官做想命。像秦始皇那,派遣徐福入海求仙;武帝那延召方士丹,希望自己生不老;果是幻一,於空,不但填欲壑,精神上仍是留下了一可的缺憾和痛苦。

  了世人沉迷,所以我提倡佛,因佛法教人清心寡欲,解去;而能致修,使身心恬澹,少欲知足,必要了解法性空、起我的道理,於世一切的事物,看得透,不不,即於世,便可少多自的苦痛了。若再能依戒定慧的三去修,除嗔的三毒,那,就可得出世解的涅之。

  但是,佛的任,不光是自己解痛苦,求快;要普一切生解除苦,得到快。在世少欲知足,少的痛苦,或修戒定慧的道法,得涅。都是在消方面,了自己要苦得,所到的目的。我在到目的之後,更一步地拿出的精神,社服,教社,化度社,社大的人群福利,使大的人群都走上苦得的境地。像佛:‘我不入地,入地?’像地藏大士的:‘地未空,誓不成佛;生度,方菩提’。佛的人能做,那,不特佛的目的到,亦是佛的任完成。

  【注】

  1、地藏菩―佛涅前上忉利天母法,以母恩,天人持佛法,地藏菩代佛度末世生,直到勒成佛。地藏菩肩荷教化地生,此他的本有因。他光目女,救其生母在地之苦,而於清目如前,度生不,誓不成佛,即所‘地不空,誓不成佛,生度,方菩提。’又地藏菩的化:於西元六九六年,新王子,姓金名,年廿四,落出家,白犬名善,乘船渡海,入大唐之九山修道,端坐七十五年,曾入定二十年。得闵公九山其道,闵公的子跟他出家,名道明和尚,後闵公亦出家。地藏菩世九十九(僧七十五)。入日子是七月三十日。其肉身石函中,後函,法依,貌如生,奇。於宗至德二年建塔安置法身,塔成光如火,因名建塔‘神光’。

  2、徐福又名徐市,是人,自道士,告秦始皇,海中有三神山:一是蓬,一是方丈,一是瀛洲。些神山,都住了仙人,臣替皇帝入海求仙,求得生的方法,但要先期戒,要了童男女千人,一同前往,多供的食用物品。始皇了大喜,命人到民募童男女千,供多食用之物,命徐福入海求仙,可是徐福得一海,就在上和那些童男女一住下,不再回。只得始皇日夜望仙人降,都有。秦始皇果只做了十二年的皇帝就崩於沙丘。

  3、武帝是中朝最盛的皇帝,他造了的殿,迷信神仙,希望生不老,故延召方士丹。

  (四十一)佛教是佛陀至善的教育

  一、佛教是什

  佛教究竟是什呢?佛的人不能不知道。‘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是佛陀九法界生至善的教育。教育涵包括了的事理,比代大面的程容要多。上,它去、在、未;空上,它我眼前的生活一直推演到的世界。所以它是教、是教育,不是宗教;它是智慧、悟宇宙人生的教育。中孔子的教育,是一世(一生)―生到死的教育。佛法是三世的教育,去、在、未。

  佛教真的是教育?如果我仔察,疑就消除。在日常生活中,只有教才有生的呼,我迦牟尼佛根本的老(本),就是表示教育是他老人家始的,他是第一位人。我自‘弟子’,弟子是中古候生的自。由些呼,我知道我跟佛的系是生系。就宗教而言,上帝信徒不是生系。佛是清清楚楚明,佛我是生系;我菩是同的系―菩是佛早期的生,我是佛在的生。我菩是前後期同,菩是我的,事要弄清楚啊。在日常生活中我呼出家人‘和尚’,其在一寺院只有一位和尚。‘和尚’是印度,翻作‘教’。就是自教我的老,就像在校的指教授,他是直接指我的,系非常近、密切。他若是不直接指我,就他‘法’,如同校的老很多,但他有上我的,有指我。‘和尚’‘法’的差就在。代表和尚教的老作‘阿黎’。阿黎的言行,可以做我的榜,可以做我的模范,我可以跟他。些呼在教育才有,宗教面有呼。由此可以明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

  再佛教道的(中佛教寺院)看,寺院是佛教教佛教相合的一教育,就像在的校博物合在一起。形式,就是代所的教。代人,佛教在二千多年前就行教了。寺院的也能看出它代的校大致相同。‘和尚’相於校校,是主持教政策的人,程是他制定的,教是他聘的,是和尚的。和尚下面有三位助他的人,佛家事,分掌三部:掌管教的‘首座’;掌管的‘那’;掌管的‘院’。名校不相同,上他管的事跟代校面的教、、有,可知寺院的是一所校,是一所非常完整的校。中去之‘林’,‘林’就是佛教大。我佛教的起源,一直到中佛教的建立,可它的是一教的系,事我必要清楚,然後才知道我到底在什!

  佛教寺院的系好像校和博物的合。我在是博物跟校分,它是博物跟校合在一起,是一特殊的系。佛教所有的一切,都具有高度的教,不能把它看成的品;它含有很深的教育意,很高的性智慧,是一般凡夫俗子看不出、不到的。以佛菩的造像而言,有很多人看到佛教多的神像,便以是低宗教、是泛神教;人家高宗教只有一神―唯一的真神。他不知道、也不了解佛教所供的佛菩不是神,是代表法的。世有量的事、量的理,用一形像、一方法是法完全表的,所以用多多不同的品表。佛教在教育上特殊用意了解了,便不把佛教作是神教;真正清楚了,佩服之心便油然而生了。

  一切佛是代表我的性德;一切菩、是代表修德。不修,性德然有,但不能出,得不到受用,所以性德的要靠修德。菩代表‘修’,佛代表‘本性’。因此,佛供佛像,一般都是一佛二菩。一尊佛代表真如‘本性’,菩代表‘性’起‘用’。本性是空、是,起用是有。、相、用;‘’是空寂的,‘’能‘相’,‘相’就有作用。菩代表‘相’、代表‘用’,佛代表‘本’。所以在面佛不法―‘本’然有;菩就法了―起作用就有得。‘相’上有得,‘作用’上有得,‘本’上一句都有。本不但不能,念都有,所‘口便,念即乖’,便是‘本’上的,所以佛代表‘’,供一尊佛。‘用’什供尊呢?量的‘相、用’分大:一是知,一是行;就是解、行。王明提倡‘知’、‘行’合一的就是佛教的。佛家‘解行相’,他老人家把名成‘知行合一’,搞起他的哲了,其他的哲完全佛法胎而得的。‘解’、‘行’;就是‘理’、‘事’。通常我供迦牟尼佛,即是代表‘本’。迦牟尼佛的,供尊―阿尊者、迦尊者。阿尊者是多第一,他代表‘解’、代表智慧。迦尊者苦行第一,代表‘行’。也有供奉迦牟尼佛,旁是文殊菩、普菩。文殊是智慧第一,代表‘解’,普菩是‘行’的代表。句,不管有多少,不外乎‘解、行’大。土宗供奉阿陀佛―代表本。音菩大慈大悲,代表‘行’;大至菩智慧第一,代表‘解’。所以佛像的供法都有他的意,一定是一佛二菩,不供尊佛三尊菩!

  每一尊佛代表性德的一部份,但是位要得,每一部份都是究竟的,所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迦牟尼佛是名上的,名都是性德的。‘迦’是仁慈的意思,是教我人要仁慈,要以慈悲待人。‘牟尼’是清的意思,寂默就是清,是自己的。人慈悲,自己要求的是清!是迦牟尼佛代表的,是我性德本具足的。阿陀佛是梵音翻的,‘阿’翻作‘’,‘陀’翻作‘量’,阿陀是量的意思啊。什量呢?一切都量,有一不是量:智慧量、神通量、道力量、命量……。所以供佛便要了解每一尊佛、每一尊菩,代表佛教的一修行方法、代表宇宙之的一真理。

  在佛教的建方面,供佛的大殿,我外面看它是二,面看是一,都有意的。外面看,真俗二谛;面告我,真俗不二,法一如。意思就是:外表是有差,是一致的(有的)。佛教正的建,一山,第一到的建物就是天王殿,面供奉四大天王―法神―中供著勒菩。的供奉方式,使人一山,第一眼就看到勒菩。勒菩塑的是布袋和尚像,看他那笑咪咪的子,就是告我:你想佛?先要笑迎人,不能脾;脾不能佛,一定要喜喜。再看,他肚皮很大。‘大’代表什都能包容,不人。所以也代表(教我)平等心、喜相―待任何人、任何事物,心都喜喜、平平的,不要跟任何人。有些件才可以入佛佛。所以勒菩面著大,告者:要有我件,才格入佛。

  旁的法,分、南、西、北四大天王。方天王,代表任,叫持天王(持是保持,是家)。主持一家庭的事,我叫持家。主持一公司的事,是理、董事。主持一家的事,是帝王、是。要怎去做呢?一定要。每一人在社上,都有他一份的,能把自己本分的,心力做到,社和,家一定富。持天王教我事理。

  南方增天王。把我之的事情做得很好不,要天天求步。不退啊!代永在步,所以增天王告我:我的德行要增、品德要增,乃至、智慧、才、能力都要增,包括我的生活水准也要天天提升。你看!佛不落伍啊!佛真是步,永站在代的前端;他不是跟著代走,是代走啊。怎把持、增,做得很呢?後面位天王教我的方法。

  西方目天王,叫我多看;北方多天王,叫我多。就是中人的‘卷,行路’。,是成就根本的,行路,就是今天所的光、旅游、考察,到去看看。看到人的,我采;缺,我警惕、改。我能‘人之短,取人之’,建造自己的社、建造自己的家,那家就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家。叫真正的法!所以些塑像供在那,是在我上的!你要一看就得,且刻刻提醒自己朝理想目精!能做,佛教哪是迷信、哪是崇拜偶像呢?

  四大天王手上都拿著道具,道具也是表法的。方持天王手上拿著琵琶,代表做事情不可以操之急,要知道‘中道’,不能之也不能不及;像琴一,琴弦松了,不了,了它就了。儒家中庸,佛法中道,就是,要做得恰到好,不要太了,也不能不及,事情才能。南方增天王,是代表日新又新,他手上拿的是―慧(智慧之),是‘快刀麻;慧’的意思。西方目天王,身上著一,有的候是一蛇,蛇跟都是一的意思。代表化!我常:‘神首不尾。’表示世界的社,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是化常,化多端,一定要把他看清楚,才能容付。表的就是意思。北方多天王手上拿一把;是遮。千化的世界,染污,要防止,不要被污染。所以多的同,要保自己的清心,要不受染污。要社能完全理解,才有智慧、能力,知道用什度、方法,付、理,才能做到善美(是人、事、物)。天王殿教我些啊!不是神明,他炷香,他就保佑你平安哪!那就大特了!

  由此可知,佛寺院有一不是教。就是供具也有它的教育意。佛前供一杯水,有什意呢?表法的呀!水是干的、清的,代表我的心要像水一干;水不起波浪,是平的,我的心要像水一平、一。看到杯供水,就想我的心要像水一的清、平等。佛前供花,花代表‘因’,花後就果;花代表六度行。供果,水果不是供佛菩吃的呀,是教我看到‘果’,就能想起‘希望得什的果,就要修什的因’。所以佛一切施、供,都是提醒、教育自己啊。佛菩不、也不吃,什都不要啊!再者,‘’代表智慧、光明,‘香’代表戒定真香。有一不是表法的,有一不是教育。在佛的人,些教育意,不知道。什要香?什要供些西?都不知道啊,所以信佛都成迷信。社上有人批佛的人‘迷信’,他得啊!多少佛的人真有弄清楚啊。如果自己清楚了,再跟他解清楚,相信他也要啊。

  二、代的佛教

  目前世界上,佛教至少有四不同的形式,同出在世,所以把我搞迷糊了。

  第一、是才的‘的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迦牟尼佛原本就是子。但是的佛教教育在很少了,其他的佛教,多少也都是了的。

  第二、是‘宗教的佛教’。佛教本不是宗教,在成宗教了。今天我人家佛教是宗教,我也有法否!什呢?在外面的形式是宗教。不像前的寺院林,每天上八小。在你看哪寺院上八小的?古候中寺院每天上八小,修行八小。修行有方式,一是坐禅,一就是念佛。所以修行人每天用功十六小,解行相。上是、研究,是理上的;然後修清心,修、正、。每天有十六小在用功,妄念然少了,所以成就很快。在我所的佛教道只是每天供供佛,修一福而已,佛教成宗教了。

  第三、是‘佛’。佛教成,成哲了。在有些大‘佛哲’一,把佛的教法作哲研究。什把佛教作哲研究也了呢?位想想,佛教教育是一完整的大,所有的科系都包括了,在只定它是哲部,把它成一,所以也了。先生得很好,佛教不是哲,也不是宗教,佛法就是佛法,佛法是一切生所必需。什?它真正能助我解所有的,前的生活,到的生死大事,有一解不了的。可得佛教的教涵是非常精深大,作也是。

  第四、是‘邪外道的佛教’。是最近三四十年才出的,那是非常的不幸。位要知道,宗教的佛教是善的,人做一好人;的佛教追求真理、研究知,社有多大的害;若是成邪教,成外道,利用人性的弱,拿著佛法作招牌,欺生、害生、社、危害大的安全,那是得太不像了,得太分了。些邪外道也有一些言、一些行,很能吸引人、惑人。一旦涉入,等到事,知道吃上,後悔就不及了。

  位同修,目前佛教在社上有四,我要把眼睛大,要看清楚、想明白,我究竟要哪一佛法,於我才真正有利益。

  (四十二)法相名及佛教常

  第四十二章是介本有之法相名及佛常

  一、法相名

  1、佛陀耶:佛陀或佛,者,即自,他,行。故佛陀是三具足的大人。

  2、菩提:菩。有情,即大的生。是上求佛果、下化生的人。

  3、:是了十二因而悟人生真理的。

  4、:是佛四谛法的音而悟道的。

  5、阿:是梵,生、破、供三。

  6、菩提:道,即道所的智慧。

  7、菩提心:即‘上求佛道,下化生的心’,叫做菩提心。

  8、阿耨多三藐三菩提:是上正等正的意思。

  9、一切智智:佛的智慧一切智智。因佛能遍知世和出世超智慧。

  10、一切有情:一切有情生。(有情是有生命的物。)

  11、一提:善根、不信佛法的人。

  12、二:我(又名人我),法(又名法我)。

  13、二空:我空(悟五我的真理),法空(悟法生性空的真理)。

  14、二障:障(障涅),所知障(障真知之智)。

  15、二乘:乘,乘。

  16、三乘:菩乘乘、乘,合三乘。

  17、五乘:人,天,,,菩,合五乘。

  18、三毒:、嗔、,能毒害身命慧命,叫做三毒。

  19、三:戒,定,慧。(又叫做三漏。)

  20、三身:佛有三身,即法身,身,化身。

  21、三界:欲界,色界,色界。

  22、三障:障,障,障。

  23、三慧:慧,思慧,修慧。

  24、三藏:藏(修多);律藏(毗奈耶);藏(阿毗磨)。

  25、三道:地,鬼,畜生。

  26、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法、僧,名三。

  27、大乘:是菩的法,以救世利他宗旨。

  28、小乘:是的法,以修身自利宗旨。

  29、三:身,口,意。

  30、三法印:行常,法我,涅寂,是小乘的三法印。(再加大乘法相四法印)

  31、四大:地大,水大,火大,大。

  32、四谛:苦谛,集谛,谛,道谛。

  33、四等:即四量心。(一)慈量心,(二)悲量心,(三)喜量心,(四)量心。

  34、四恩:父母恩(家庭),生恩(社),土恩(家),三恩(宗教)。

  35、菩四法:布施,,利行,同事。

  36、四德:常,,我,。

  37、四弘誓:生誓度,誓,法量誓,佛道上誓成。

  38、四念住:(一)身不,(二)受是苦,(三)心常,(四)法我 。

  39、四姓:婆,帝利,吠,首陀。

  40、四阿含:阿含,中阿含,增一阿含,阿含。

  41、五戒:不生,不偷,不邪淫,不妄,不酒。

  42、五欲:,色,名,食,睡。

  43、五:色,受,想,行,。

  44、五大:地大,水大,火大,大,空大。

  45、五明:明,工巧明,方明,因明,明。

  46、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47、五:,嗔恚,睡眠,掉悔,疑法。

  48、五:劫,,,生,命。

  49、五:(一)身(迦耶),(二)(常,之),(三)邪(因果,善事),(四)取(非果果),(五)戒禁取(非因因)。

  50、六根本:,嗔,,慢,疑,。

  51、十惑:,嗔,,慢,疑,身,,邪,取,戒禁取。亦名十使。

  52、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

  53、六:色,,香,味,,法。

  54、六衰:色、、香、味、、法六,能衰耗人之真性。

  55、六道:天,人,阿修,地,鬼,畜生。

  56、十法界:佛陀,菩,,,天,人,阿修,地,鬼,畜生。

  57、六波蜜:即六度的名,是布施,持戒,忍辱,精,禅定,般若。

  58、六和:身和同住,口和诤,意和同,戒和同修,利和同均,和同解。

  59、六相:相,相,同相,相,成相,相。

  60、六:三(晨朝,日中,日。)夜三(初夜,中夜,後夜。)

  61、六道四生:六道中有胎、卵、、化的四生。

  62、六:(一)遇佛世,(二)正法,(三)生善心,(四)生中,(五)得人身,(六)具根。

  63、西方三:阿陀佛,世音菩,大至菩。

  64、阿陀佛:意是量光、量,故亦量佛。

  65、僧伽:‘和合’,指出家僧人六和共住。

  66、磨:‘法’,指佛法之法,即典。

  67、涅:作寂解,亦作寂或不生不之。

  68、法:是智所的真理,有因的造作。即了,得清自在的理法(又名漏法)。

  69、有法:是因造作的世法,有,不能清。

  70、:乘四果中,前三果有,第四果阿。(修戒定慧,趣,止息修,名。)

  71、果:是阿的果位(又名生)。

  72、佛陀有十大弟子:利弗智慧第一,目犍神通第一,阿陀多第一,波持戒第一,阿那律天眼第一,大迦陀第一,富那法第一,迦旃延第一,侯密行第一,菩提解空第一。

  73、菩提心:佛上,菩提心的要件,第一是深心,修量善法。第二是悲心,度量生。第三是直心,正念真如。:‘菩提妙法,生於直心地。’因心直真,心真志固,信仰便始不移,而能勇猛精地去做自利利他的工作。

  二、佛教常

  1、塞日:即月日,佛陀降生、成道、涅,均在五月的月日。

  2、佛教旗:是根佛陀成道放出六色光制成的。即色,色,色,白色,橙色及以上五色混合色。

  3、佛陀降生於西元前六二三年,成道於西元前五八八年,涅於西元前五四三年。

  4、菩提:因佛陀在菩提下悟成道,。心形,端尖。

  5、沙:佛陀在拘那拉城的沙涅。的子是生的,形,花期,花蕊缤而下,地上。

  6、客沙:是佛陀向其母宣佛法,由兜率天下降之地。未佛勒菩,在此地生。

  7、王城周有五座山,高千余尺,名鹫山(RAJAGAHA)。王城因依山得名,巴利文叫做RAJAGAHA。耆窟山是鹫山的名,巴利文叫做GIJJHAKUTA。

  8、佛陀最早的道是古印度王城的竹林精。模最宏大的道,是城的精。

  9、印度最古的佛教大,叫做‘那陀’,是唐玄奘法留的地方。

  10、唐朝有三藏法,名叫玄奘,曾冒,前往印度取。

  11、有法法,往印度取,曾及南洋各地。

  12、印度有法最早到中的:是摩和竺法。

  13、佛陀在世,印度忠佛法的王是婆娑王和波斯匿王。

  14、佛陀度後,著名佛法的印度王有三位:即阿育王(亦阿迦王),迦色迦王,渴利沙王(即戒日王,他曾玄奘法宣大乘佛法,非常尊敬法)。

  15、阿育王之子(MAHINDA)於西元前二五二年,同其妹僧迦美,到米的地方,遇帝沙王(KING TISSA)於狩之,向王宣佛法,帝沙王非常喜,返京城法。不久,王人民大部份改信佛教。而之妹,印度之菩提移植,此菩提至今仍存在,佛教的。

  16、佛教的布分南北二支,北佛教大乘教,南佛教小乘教,或原始佛教。

  17、大乘佛教的域是中,西藏,蒙古,朝,日本等地。

  18、小乘佛教的域是,甸,泰,柬埔寨及高棉等地。

  19、佛集有四次:

  (一)第一次集在王城鹫山的七(佛度後的九十天,由摩诃迦首席,主持大,加集者有五百阿)。

  (二)第二次集在毗城,佛度百年,以耶老上首,重新扶持禁戒。

  (三)第三次集,由阿育王(ASOKA)召集,在波吒利弗多城(PATALLPU ―TRA即在印度八那地方)行集大。在西元前二五零年,由目犍子帝(MOGGALIPUTA)上座。次的集,藏、律藏、藏,均已完。

  (四)第四次集,是由迦色迦王所召集,在迦(在印度的克什米地方)。在西元七十年,由婆密(VASUMITAN)尊者上座,次的集造毗婆沙二百卷。集有部之大成。

  20、佛教以色象征智慧中道,故多比丘,多穿色僧衣。

  21、佛教以花代表清,因花生於污泥而不受染。

  22、籁喇嘛,籁者,蒙古,大海之意,智慧如大海。喇嘛者,西藏,者之。籁喇嘛西藏喇嘛教之教主,衣派。有班喇嘛,位在籁喇嘛之次,治後藏全。

  23、慧能,是中唐代禅宗的六祖,主悟禅,北方主悟的神秀大,有南北之。

  24、天台宗佛陀的一代教法,分五法:(一),(二)阿含,(三)方等,(四)般若,(五)法涅。

  25、中佛教十宗:成宗,俱宗,性宗,相宗,天台宗,首宗,禅宗,土宗,律宗,密宗。

  26、何藏?藏就是佛教三藏典籍集成之,或‘大藏’。

  27、研究佛教何故藏?因藏是佛教根本典籍,佛一切根本法,皆於藏中。

  28、何三藏十二部?三藏即、律、。十二部即佛分十二,亦十二分教。(1)行,(2)重,(3)孤起,(4)譬喻,(5)因,(6)自,(7)本生,(8)本事,(9)未曾有,(10)方,(11),(12)或授,此十二部中行、重、孤起三者文上之裁,余九部其文所之事而立名。

  29、把十二部,用七言四句偈出?偈:行重孤起,譬如因自,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及。

  30、中佛始於明帝,特摩和竺法中任此工作,共五部,四部失,今所存的四十二章。失四部,即十地,佛本生,法海藏,佛本行。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