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下章台 生杀予夺

火烧 2022-07-29 10:43:05 1055
生杀予夺 【成语名字】生杀予夺 gt 【汉语拼音】 hē g hā yǔ duó gt 【成语解释】 gt 生存、杀害、给予、夺取。比喻人切身的一切事情。语本《周礼.春官.内史》。 gt 【成语典故】
下章台 生杀予夺

生杀予夺  

【成语名字】生杀予夺>【汉语拼音】shēng shā yǔ duó>【成语解释】> 生存、杀害、给予、夺取。比喻人切身的一切事情。语本《周礼.春官.内史》。>【成语典故】> 《周礼.春官.内史》> 内史掌王之八枋之法,以诏王治。一曰爵,二曰禄,三曰废,四曰置,五曰杀,六曰生,七曰予1,八曰夺1。执国法及国令之贰,以考政事,以逆会计。掌叙事之法,受讷访,以诏王听治。凡命诸侯及孤、卿、大夫,则策命之。凡四方之事书,内史读之。王制禄,则赞为之。以方出之,赏赐亦如之。内史掌书王命,遂贰之。>【成语注解】> 1、典故或见于《荀子.王制》。> 2、内史:周礼春官之属,掌爵、禄、废、置、杀、生、予、夺之法。> 3、八枋:八柄,即爵、禄、废、置、杀、生、予、夺。> 4、 诏:音ㄓㄠˋ,告诉、告诫。> 5、爵:古代封给贵族或功臣的名位。> 6、 禄:俸给、官俸。> 7、 废:停止、舍弃。> 8、置:建立、设立。> 9、杀:杀害。> 10、生:生存。> 11、 予:给予。> 12、夺:夺取。> 〔参考数据〕> 《荀子.王制》> 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揔也,民之父母也。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上无君师,下无父子,夫是之谓至乱。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始则终,终则始,与天地同理,与万世同久,夫是之谓大本。故丧祭、朝聘、师旅,一也;贵贱、杀生、与夺,一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一也;农农、士士、工工、商商,一也。>【成语出处】> 1、宋.苏洵〈上皇帝书〉:“其一境之内,所以生杀予夺,富贵贫贱者,皆自我制之,此固有以臣妾之也。”> 2、《元史.卷四七.顺帝本纪十》:“一应军机政务,生杀予夺,事无轻重,如出朕裁。”> 3、《明史.卷二四四.杨涟列传》:“陛下春秋鼎盛,生杀予夺,岂不可以自主?”> 4、《东周列国志.第九七回》:“夫制国之谓王,生杀予夺,他人不敢擅专。”>【成语用法】> 语义说明    比喻人切身的一切事情。> 使用类别    用在“生死大权”的表述上。>【生杀予夺造句】   > 1、落在敌人手中的俘虏,生杀予夺全由他人决定。> 2、在君主专制的社会,君王对臣民有生杀予夺的大权。> 3、这个暴君大权在握,生杀予夺全凭一己喜怒,因此没有一个人不惧怕。> 4、在这个专制的国家中,执政者握有生杀予夺之权,人民毫无自由权利可言。>【参考词语】:杀生与夺>【汉语拼音】:shā shēng yǔ duó>【成语解释】:与,同“予”。“杀生与夺”即“生杀予夺”。见“生杀予夺”条。> 1、《荀子.王制》:“贵贱杀生与夺,一也。”> 2、《北史.卷九二.恩幸列传.穆提婆》:“自外杀生与夺,不可尽言。”> 3、唐.杜牧〈上宣州崔大夫书〉:“今藩镇之贵,土地兵甲,杀生予夺,在一出口。” >【参考词语】:予夺生杀>【汉语拼音】:yǔ duó shēng shā>【成语解释】:即“生杀予夺”。见“生杀予夺”条。> 1、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如天之为》:“为人主者,予夺生杀,各当其义。”> 2、宋.彭龟年〈祖祭陈克斋先生文〉:“穷达寿夭,何寥绝耶?亦有司予夺生杀于其冥默者耶?” >【参考词语】:生死与夺>【汉语拼音】:shēng sǐ yǔ duó>【成语解释】:与,同“予”。“生死与夺”即“生杀予夺”。见“生杀予夺”条。> 1、《晋书.卷一○二.刘聪载记》:“今王沈等乃处常伯之位,握生死与夺于中,势倾海内,爱憎任之,矫弄诏旨,欺诬日月,内谄陛下,外佞相国,威权之重,侔于人主矣。”>【生杀予夺的】> “生杀予夺”分别指生存、杀害、给予、夺取。根据《周礼.春官.内史》记载,周朝内史掌管:爵、禄、废、置、杀、生、予、夺等八柄,后来“生杀予夺”这个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人切身的一切事情。出现“生杀予夺”的【成语出处】如宋.苏洵〈上皇帝书〉:“其一境之内,所以生杀予夺,富贵贫贱者,皆自我制之,此固有以臣妾之也。”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