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刘邦杯酒释兵权 杯酒释兵权是真的吗,"杯酒释兵权”历史真有此事吗

火烧 2023-03-10 13:16:33 1069
杯酒释兵权是真的吗,"杯酒释兵权”历史真有此事吗 “杯酒释兵权”是怎么回事?建隆二年(961年)三月,已经晋升为殿前都点检的慕容延钊与升任为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的韩令坤,在平定二李叛乱之后,一直领大军驻

杯酒释兵权是真的吗,"杯酒释兵权”历史真有此事吗  

“杯酒释兵权”是怎么回事?

建隆二年(961年)三月,已经晋升为殿前都点检的慕容延钊与升任为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的韩令坤,在平定二李叛乱之后,一直领大军驻扎在外,这时回京朝见宋太祖。宋太祖就以他自己曾任都点检一职为由取消了这个职务,改任慕容延钊为节度使,同时亦免去韩令坤的职务,让自己的亲信石守信来担任。

解除了这两人的禁军统帅之后,宋太祖的心情才稍微安定一些。但是他的一些亲信尤其是石守信、王审琦的兵权仍然很大,这些人是自己的好朋友,并且在拥戴自己登上皇帝宝座的过程中功劳巨大,对于这些人,颇重情义的宋太祖就有些犹豫不决,不忍下手了。

赵普为这件事多次劝过宋太祖,宋太祖总不肯答应。他总是说:“这些人都是我的好友,他们绝对不会背叛我的!”有一天,赵普见宋太祖迟迟不肯撤换石守信、王审琦等人,就进一步劝说宋太祖,宋太祖说:“你这是多虑了,这两个老朋友我还不清楚吗?”赵普说道:“我不担心这两个人会叛变,但是依我看来,皇上的这两位老朋友没有统率的才能,管不住下面的将士,假使有那么一天,下面的人闹起来,把黄袍一披,只怕他们也身不由己啊!”

宋太祖恍然大悟,不觉吓出一身冷汗,呆了一会儿,才说:“真亏得你提醒我!”

宋太祖这才下定了决心。

一天夜晚,宋太祖摆开筵席,宴请手下的一批大将,他的亲信、把兄弟等有功之臣如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张令铎、赵彦徽都一一来到。过去的老朋友,如今的皇上请喝酒,大家都显得很高兴,而且一个个都是高级将领,聚在一起,那可真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得意。三杯酒下肚,气氛更热烈了。只见宋太祖挥挥手,让在左右侍奉的太监全部都退下。然后端起酒杯,满带感情地说:“今天在座的都是我的好兄弟!以前像这样的聚会,我们是三天两头进行的,那时大家都无拘无束,真是快活无比。如今,我做了皇帝,国家的事情实在太多,大家相聚的机会少了,显得都有些生疏了!今天各位一定要多喝几杯。”说着,将杯中酒一饮而尽。

那些大将见宋太祖动了情,也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这个说:“皇上,没关系。”那个说:“我们与皇上在一起是喝得没以前多了,可我们自己还是常喝呢。”

宋太祖见大家都高兴起来,却叹了口气,像有满腹心事的样子,说:“你们倒是痛快,我真有些羡慕你们。当皇帝难处就大了,还不如做个节度使自在呢!你们知道吗?做皇帝这一年多来,我可没睡过一个安稳觉呢!”

石守信等人感到迷惑不解,就问道:“这是为什么?”

宋太祖接着说道:“这还不是明摆着的,皇帝的位置只有一个,可谁不想夺呀,我能不担心吗?”

这句话一说出来,大家才明白过来。石守信赶忙带头跪在地上,其他人也跟着跪了下去,说:“皇上怎么说这种话,如今大局已定,谁还敢对皇上起异心?”宋太祖摇了摇头,无可奈何似的说:“我不是信不过你们,我是担心你们的部下将士中,有那些贪图富贵的,或许有一天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你们不想干也不行啊!”

石守信等人听了宋太祖这番话,一个个慌了手脚,感到大祸临头,流着泪说:“我们真是愚蠢,从来没想到这一点。请皇上千万可怜我们,给我们指一条生路吧!”

宋太祖这才把底兜了出来,他显得很平静、自然,带着开导的语气说:“人生一世,就像阳光在门缝一闪一样,稍纵即逝。所以,那种贪图富贵的人,不过是想多积钱财,多享娱乐,使子孙也能坐享其成,不致贫穷困乏。我想,你们不如放下兵权,到地方上去做个闲官,多置办些良田美宅,给后代留下点永久的基业,自己也能快快活活地安度晚年。我再与你们结为儿女亲家,彼此亲密无间,互不相疑,那不是很好吗?”石守信等人见宋太祖把话已说到这种份上,已没有再回旋的余地,只好一齐答道:“皇上真是为我们想得太周到了。”

酒宴一散,将领们一个个闷闷不乐地回了家。突然要离开朝廷,相处多年的好朋友就要各奔东西,他们还真有些舍不得呢!可他们已答应了宋太祖,那可是容不得反悔的。

第二天一上朝,石守信等一批大将都向宋太祖请求辞职。宋太祖十分高兴,一个个照准不误,立即收回了他们手中的兵权,安排他们到不同的地方去做节度使,只有石守信还在禁军挂个并无兵权的虚职。

在这之后,宋太祖还真与这些大将结了姻亲。他先把守寡的妹妹嫁给大将高怀德,后来又把两个女儿分别嫁给了石守信和王审琦的儿子。而宋太祖的三弟赵光美,则娶了张令铎的女儿。这就是历史上十分著名的“杯酒释兵权”。

历史上真的存在"杯酒释兵权"的事吗?求正解.

杯酒释兵权中所谈的,太祖与诸将饮酒谈话的记载,关于饮酒事的史料记载是切实的。

--------- 这个不一定,有人说那年太后病逝,宫中是不可以设宴喝酒的!而且那段史料最早见于丁渭的笔记,记载非常简单,没有那么多戏剧性的场面,但以后随着年代到了王曾的笔记中慢慢逐渐“丰富”起来,有了君臣相宴的记录。但还是很简单,到了司马光那块,霍霍!那场面就热火啦! 不管这事有没有,杯酒释兵权的“实质”是存在的,换句话说太祖确实罢免了这些禁军将领。这和传位的金匮之盟一样,那金匮不一定有,但盟约的实质是毫无疑问的! 这次所谓辞职的将领,在太宗时期又复出了,而且还掌实兵。 ------- 大多数都没有掌管实兵,石守信在幽州之战中曾短暂经复出,但很快因为高粱河之败而销声匿迹。 可以说宋太宗时代这些老将基本没有什么太大的权利,即便是有复出的,也远离三衙了,和当年在三衙的地位是没法比的。

杯酒释兵权是怎么回事?

唐代安史之乱后,藩镇拥兵割据现象日益严重,到了五代十国,政权的更迭更是如走马灯一般,重兵在握的大臣往往篡政夺权,赵匡胤本人也同样是通过兵变坐上皇帝宝座的。因此宋朝建国以后,赵匡胤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能使天下长治久安,如何能够避免大臣篡权的现象重演等问题。他曾问计于赵普,赵普遂提出了削夺节镇权力的主宋太宗张。赵普认为,数十年来,天下纷争,战火不断,主要是因为节镇权力太重,如果削夺了他们的兵权,天下就会安定了。他的这一主张与赵匡胤的想法不谋而合,促使赵匡胤下定了削夺节镇兵权的决心。

然而,那时赵匡胤刚即位,他要平定叛乱,还要统一中国,很多事情还都要由节度使去做,正是用人之际,怎可夺其兵权?所以赵匡胤明白,此事不可操之过急,需要等待时机。 赵匡胤首先做的一件事是免除了慕容廷钊和韩令坤在禁军中的全部职务。在赵匡胤刚即位时,为了能得到这两员大将的支持曾将他们破格提升。特别是慕容廷钊还被授予了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对这个职位是很敏感的,因为他就是从这个职位发动兵变做的皇帝,如今将此职位授予他人,心里总觉得不踏实。所以当建隆二年(961)李重进的叛乱被平定后,他就把这两个人改任他职了。从此,殿前都点检一职永不授人。 接下来,赵匡胤开始考虑他的两个亲信了。石守信和王审琦两人都是陈桥兵变的发动者,是他们拥立赵匡胤称帝的。也正因为如此,赵匡胤很信任他们,让他们执掌禁军兵权。赵匡胤最先对他们是非常信任的,但赵普却提醒赵匡胤说:“我也知道他们不会反,但是我觉得他们管理部下的能力都不强,一旦他们的部下逼迫他们叛乱,他们说不定就身不由己了。”这番话可是一语惊醒梦中人,五代期间,这类事没少发生,后唐明宗李嗣源不就是被部下所追才造反做了皇帝的吗?而且远的不说,就是赵匡胤本人不也是被军士黄袍加身的吗?想到此,赵匡胤不再犹豫,决定首先收回禁军兵权。 七月的一天,晚朝散后,赵匡胤把石守信等人留下来宴饮,饮酒间,赵匡胤忽然停杯不饮,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石守信等人见状,忙问原因。赵匡胤长叹一声,说:“你们扶我做了皇帝,你们的好处,我是终生难忘的。但是做了皇帝也并不舒服,我经常是夜不能寐啊!”石守信等人忙问:“什么事这么让您忧心忡忡啊?”赵匡胤说:“在众人眼中做了皇帝多风光啊,有谁不惦记着这个宝座呀!一旦出现什么事情,只怕身家性命不保,我怎么能不担忧呢!”这话一出口,石守信等人可吓呆了,他们这才明白皇帝的真正意图,这要是被皇帝怀疑要造反,哪还有活路啊!于是,几个人一齐伏地磕头,连声说:“陛下即位是天命,谁敢违天命作孽啊!”赵匡胤一向标榜自己做皇帝是天命所归,所以石守信等人才这么说,但此时他却不想接这个茬,继续着他既定的话题:“我知道你们对我都是忠心耿耿的,但如果你们的部下将黄袍强披在你们身上,你们又能怎么办呢?”话说到这份上,石守信等人明白己很难再说什么,既然赵匡胤抛开“天命”不谈,必然已经打定主意。他们毕竟久为人臣,深知此时不宜争辩,于是再次磕头说道:“请陛下给我们指一条生路吧!”这才是赵匡胤真正想听的话,于是他不再拐弯抹角,索性直说了:“人生在世,不过是为了‘富贵’二字,你们不妨解除兵权,找一个富饶的地方,多置田产,再买些歌伎舞女,既可安度晚年,又可给子孙后代留下大笔财富,而且咱们还可以结成儿女亲家,从此以后君臣之间互不猜忌,这多好啊!”听了这番话,石守信等人面面相觑,无言以对。不过,这些人都追随赵匡胤多年,知道他的话既出口,便是板上钉钉,不会再收回了。既然已经如此了,谁还敢逆风行船呢!于是大家一起拜谢说:“多谢陛下为我们想得如此周到,我们愿听陛下吩咐!”转天,石守信等人一个个称病辞职,赵匡胤当然恩准了,随即石守信等人均被改授他职,或只保留一个空名。总之,禁军的兵权自此收归中央。 赵匡胤于杯酒之间解决了宿将主兵的问题,剩下的就是等待时机解决节度使的问题了。 开宝二年(969)十月,宋太祖赵匡胤盛宴招待各藩镇守将。正当众人痛饮之时,赵匡胤从容说道:“你们都是国家的功臣,一生戎马奔波,出生入死,历尽多少艰辛,如今你们还为国家镇守大镇,实在是太辛苦了。我一直想厚待贤臣,但这一愿望始终无法实现,我心里实在是过意不去啊!”在座的守将自然听出了赵匡胤的弦外之音,不过这些人可不像石守信他们那么了解赵匡胤。当然有的人很识趣,忙说:“我本来也没什么功劳,能够担任此重任,都是皇上您的恩宠,所以一直以来,我也是于心不安。如今我岁数也大了,求皇上您恩准我回家享几年清福吧!”可是,也有人偏不识趣,竟在那争相夸耀自己的功劳,结果被赵匡胤一句“都是前朝的事,有什么可说的”给挡了回去。尽管有些人极不情愿就这样交出兵权,但也无可奈何,连石守信那样的开国功臣都被解除了兵权,他们这些人又能怎么样呢? 转天,赵匡胤免去了众节镇原来的节度使职,全部留居京城,由此完成了他削夺节镇兵权的计划。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扼守边境的节度使,赵匡胤不仅没有削其兵权反而厚待他们,以保证边境无外患侵扰。 “杯酒释兵权”使中央集权更加巩固,但赵匡胤也为此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作为让这些将军们交出兵权的条件,赵匡胤厚赠功臣,并允许他们多置田产,多买歌伎舞女,后来宋朝出现“积贫积弱”的局面,不能说与此无关。同时,宋代后来的君主一直固守消除节镇兵权的先例,结果使军队中“兵不识将”、“将不识兵”,战斗力因此被大大削弱,所以后来宋朝在对辽、金、西夏的战役中,频频失利,这是赵匡胤所始料未及的。

杯酒释兵权,究竟是精心谋划,还是谎言?

答案非常确定,该事件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计谋,而不是谎言,因为历史并没有记载那些被夺了兵权的将军死于非命,不论正史还是野史都没有。所以,如果说是谎言的话不可能做得这么完美。

杯酒释兵权,讲的是宋太祖赵匡胤用一场酒宴就把分散在多位将军手中的兵权收回到自己手里的故事。情节既不跌宕也不起伏,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赵匡胤,北宋开国皇帝,原本是后周世宗柴荣手下的大臣,因为非常能干,被任命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说简单点就是皇帝身边的所有兵都归赵匡胤调遣。

后来,在陈桥这个地方,他手下的一群将军把一件黄袍硬穿在了赵匡胤身上,史称“陈桥兵变”,赵匡胤也由此当上了皇帝,并在同年逼迫后周皇帝恭帝禅让,赵匡胤改国号为宋,建立北宋王朝。

赵匡胤和他手下那些开国功臣都清楚,北宋的天下是如何到手的。所以赵匡胤从上台那一天起,就在研究怎么才能不让历史重演。直到丞相赵普给他提出了集中军队管理,不要外放兵权的建议之后,赵匡胤就开始筹备这场精心策划的宴会了。

当北宋政权已经基本稳定之后,赵匡胤找了个机会把那些和他一起打天下、也是曾经把黄袍披在他身上的兄弟们都请到一起,吃了一顿饭。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之后,赵匡胤说明了自己的担忧,害怕以后有人再把黄袍穿到他们某一个人身上,他那些手下的大臣都不是傻子,一听赵匡胤的话就知道啥意思了,于是,在赵匡胤的威逼利诱之下,这些人第二天就统统交了辞呈,告老还乡去了!

这种事,如果不是事先精心策划,是不可能这么顺利进行的。

杯酒释兵权是什么意思?

杯酒释兵权的意思是指在酒宴上解除将领的兵权,泛指轻而易举地解除将领的兵权。

杯酒释兵权是指发生在北宋乾德年间,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避免下属将领也被迫“黄袍加身”,起兵篡夺新生政权,通过酒宴方式,威胁利诱,要求高级将领交出兵权的历史事件。

杯酒释兵权是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措施的开始,被视为宽和典范。其后,宋太祖还在军事制度方面进行了多项改革,大大强化了北宋中央集权。

扩展资料:

“杯酒释兵权”是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反映。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使用和平手段,不伤及君臣和气,轻而易举地就解除了大臣的权力威胁,成功地防止了军变,是历史上有名的安内方略,影响深远。

不同意此观点的人则认为宋太祖专力巩固中央政权,“杯酒释兵权”含有对内严防的性质,直接造成内政腐朽,在外患强烈的背景下,削夺大将兵权也削弱了部队的作战能力。

原因是皇帝直接掌握兵权,不懂军事的文官控制军队,武将频繁调动,致使宋朝与辽、西夏、金的战争连连败北,无力解决边患。军事积弱,还使两宋亡于社会制度落后于自己的游牧民族。

参考资料:杯酒释兵权_百度百科

学者揭晓真相!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带来怎样无法挽回的后果?

北宋初朋,宋太祖赵三肌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同时避免别的将领也"黄t加身",算夺自己的政权,所以赵尾周通过一次酒宴,在酒宴中发表意见,以威胁利诱的方式,要求高阶军官们交出兵权。此次事件史称"杯酒释兵权。

作一看来,赵图周的"杯酒释兵权"好像很洋西,很轻易,令人真有那种"谈笑间,槽槽灰飞烟灭"的感觉,似乎不费什么劲,手e多多的赵国鼠便将这件原本应该非常辣手的事情给搞定了。

大宋帝国来说,无异于是自断己臂,自残己足,作童自博,宋朝后来的饱受外族队委与原成完全与此有关,单就 "杯酒释兵权"所开的一代风气而言,其后果就真的是很严重。

刘邦杯酒释兵权 杯酒释兵权是真的吗,

仔细想想,"杯酒释兵权"其实是宋太祖赵图自与整个武将集团的一场政治博,,既然是博奔,作为博药双方的任何一方自然都不可能无本生利,不付代价。

很显然,在这场政治博率中,武将集团所付出的代价是从此失去了手中的 兵权"而这"兵权"当然不是白白失去的,它所换来的则是皇帝赵国能金口许诺与赏"的看修与享乐。

在"杯酒释兵权时,赵图胞曾开导众武将说:"人生苦短,白响过隙。众爱卿不如多积金宝,广置良田美完,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如此,君臣之间再无清,可以两全。"那话的意思是再明显不过了,只要众将放下武器,不掌兵权,不再对他赵国前的皇位构成感那么,其他一切都好说,想要什么都行。

杯酒释兵权的赵匡胤,真的是被他的弟弟赵光义害死的吗?

关于赵匡胤是否是被自己亲弟弟赵光义害死的,历史上一直存在很大争议。有一种说法叫“烛影斧声”,赵匡胤是被弟弟赵光义用斧子砍死的。还有一种叫“金匮之盟”,赵匡胤害怕自己的儿子担不了皇帝重任,便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弟弟。我个人更倾向于赵光义不是合法夺权,因为当时赵匡胤的儿子已经二十多岁了,并不是小孩子,担得起重任。

赵匡胤和赵光义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出身于军人世家。赵匡胤从小跟着父亲习武,武功相当高,长大之后当了后周的一员武将。赵光义则比较喜欢读书,是兄弟三人中的智慧担当。赵匡胤当时有一个儿子叫赵德昭,虽然已经成年,但比较懦弱,但却是皇位的第一继承人。根据金匮之盟的说法,赵匡胤在临死之前,曾经和自己的母亲杜太后做了一个决定:“把皇位传给更适合当皇帝的弟弟赵光胤”。但是实际上,这个金匮之盟无人知道,当事人已经死了。赵光义借用金匮之盟很可能只是为了给自己当皇帝找一个借口。

我们可以拿明太祖朱元璋举一个例子,朱元璋本来立了朱标为太子。但朱标逝世了之后,朱元璋依旧让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继承皇位,而没有让位于其他皇子。所以,赵光义继承皇位并不符合惯例。如说赵匡胤想要立弟弟赵光义为皇帝,大可以昭告天下,根本用不着偷偷摸摸。

所以说,这件事至今是一个谜,赵光义非法夺权的可能性很大。

真有(14)杯酒释兵权(10)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