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斧声烛影与金匮之盟 为何说「 ”金匮之盟”是备胎 宋太祖又干了啥事 引发赵光义激烈反扑

火烧 2021-10-05 04:33:53 1060
为何说「 ”金匮之盟”是备胎 宋太祖又干了啥事 引发赵光义激烈反扑 宋太祖画像 关于宋太祖赵匡胤之死,《宋史》只有简单记载:「 ”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宋太祖之弟赵光义继承皇位,违背了「 ”
斧声烛影与金匮之盟 为何说「 ”金匮之盟”是备胎 宋太祖又干了啥事 引发赵光义激烈反扑

为何说「 ”金匮之盟”是备胎 宋太祖又干了啥事 引发赵光义激烈反扑  

宋太祖画像 关于宋太祖赵匡胤之死,《宋史》只有简单记载:「 ”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宋太祖之弟赵光义继承皇位,违背了「 ”父死子继”的传承原则,也让后世猜测宋太祖之死与赵光义有关,而且《宋史》对太祖驾崩也只是一笔带过,让真相更加扑朔迷离。 赵光义的即位,官方说法是遵循杜太后「 ”兄终弟及”的懿旨即位,也就是「 ”金匮之盟”。也有说是赵光义篡位,在寝殿谋害了哥哥赵匡胤,甚至在民间传出了「 ”烛影斧声”的说法。不管是哪种说法,都有破绽和疑点,那么真相到底如何,我们从宋太祖后期的一些反常举动,或许可以推出大概真相。不过,这一切还得从「 ”金匮之盟”说起。 一,「 ”金匮之盟” 一个备胎而已 建隆二年(961年),杜太后病危,问病床前的宋太祖:「 ”你知道自己为什么能得到天下吗?”宋太祖回答说:「 ”这都是祖先的福气和太后的恩泽。”但杜太后却说:「 ”不是这样的,只因周帝年纪小,你才能夺取天下啊。如果周朝有年长的君王,你怎么能得到江山?你百年之后,必须传位于你弟弟赵光义,天下如此之大,政务繁重,国家有年长的君王继承,才是社稷之福啊。”宋太祖是孝子,不好违背太后的意思,只好答应了杜太后,并让赵普当着太后的面,将传位于弟弟的诏书写好,然后亲手将其放入金盒中,由赵普交给宫女秘密收藏。 「 ”命普于榻前为约誓书,普于纸尾书「 ”臣普书”。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宋史·杜太后传》 当时,宋太祖有两个儿子,其中年龄较长的是赵德昭,也只有14岁;如果宋太祖突然遭遇不测,未成年的儿子即位,很有可能皇权旁落、重蹈后周皇室一样的命运,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毕竟「 ”帝位废立、改朝换代”的事情,在五代十国时期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宋太祖不会想不到这一层面,为了避免再此上演「 ”黄袍加身”,宋太祖应该会遵守杜太后的懿旨写好盟书;但是这个盟书生效的前提是太祖驾崩之时,皇子年幼,盟书才会生效;如若不然,那么「 ”金匮之盟”将永远不会重见天日,皇位自然还是会由太祖的儿子继承。 既然「 ”兄终弟及”只是个备胎,那么备胎也要提前准备好,赵光义随即就被任命为开封府尹。这个任命也向文武百官释放了很明显的信号:赵光义将会是大宋王朝的第二任皇帝。因为,五代、宋初,只有未来储君才有资格担任此职位,像周世宗、宋真宗在即位之前都担任开封府尹的职位。也许之前赵光义没想过要当皇帝,但既然被任命为只有储君才能担任的开封府尹,那就是打开了潘多拉魔盒、诱惑赵光义内心滋生出君临天下的欲望,对皇帝宝座存有觊觎之心也许就从这一刻开始。 杜太后床前的「 ”金匮之盟” 二,赵普罢相 晋王赵光义崛起 宋初,宋朝权力核心是由三人组成——宋太祖、宰相赵普、赵光义。而这三人中,宋太祖是主持大局的核心人物,赵普是参与决策的重要人物,而此时的赵光义还是个初登政坛的毛头小子,无论是政治威望还是权力斗争的经验,与赵普相差十万八千里,前期也就是打打酱油、陪吃陪喝的份。 因此,在宋朝前期,赵普很受宋太祖信任,整个朝堂几乎是赵普一手遮天,而且宋太祖与赵普的君臣关系也非常好。例如赵普每次下班回到家,都不敢轻易脱掉朝服,因为宋太祖随时会造访赵普家,要是脱掉了朝服,还得重新穿上。 正所谓恃宠而骄,绝对的权力,必然导致绝对的腐败,赵普也不例外。 赵普有一大缺点,就是爱财,有一次,吴越王钱俶派人给他送了「 ”十罐海鲜”,这时已经是深夜,赵普心想这么晚了,皇上应该不会来我家里遛弯吧,正准备睡觉呢。这时,下人突然来报,皇帝来了。还没等赵普回过神来,宋太祖已经进来了,赵普赶紧迎接宋太祖就座。宋太祖就看到了桌子上的罐子,就问是何物,赵普说是南越王派人送来的海鲜,宋太祖一听是海鲜,就想尝一尝。这时赵普为难了,虽然送礼的人说是海鲜,但谁敢保证里面不是其它贵重之物,但既然皇上发话了,只能硬着头皮打开罐子,罐子一打开,哪是什么海鲜,里面都是金瓜子。赵普慌了,急忙叩首说:「 ”如果知道是金瓜子,肯定不会收。”宋太祖叹息说:「 ”你不妨收了吧,吴越王的意思很明白,以为国家大事都由你做主,所以才送来这么贵重的礼物。”说罢,宋太祖遂拂袖而去。 虽然「 ”金瓜子之事”让宋太祖对赵普不满,但赵普还不至于失宠。但是后面又爆出几件有关赵普以权谋私的案件,让宋太祖非常不满。如赵普用皇家菜地给自己盖房子;下人打着自己的旗号私自贩卖大木料等等,这使得宋太祖与赵普之间的君臣关系出现裂痕。 开宝六年(974年),赵普罢相,被贬出京城了。赵普看似是因为贪腐被贬黜,真实情况是赵普在与赵光义的政治斗争中落败。因为自从赵光义担任开封府尹,就开始不断地培植势力和党羽,这就不可避免地触犯赵普的利益。而赵普是「 ”父死子继”继承制的坚定支持者,赵光义内心也明白,如果要想顺利继承皇位,就必须扳倒赵普。赵普之所以被爆出多个贪腐案,都是赵光义指使下面的人搜罗赵普贪腐的证据和把柄,然后一举扳倒赵普。几年之后,赵光义成为皇帝,有一次跟自己的心腹聊天说:「 ”若赵普在中书,朕亦不得此位。” 随着赵普的倒台,赵光义在朝中的势力遍布都是,特别是后来被封为晋王,位列宰相之上,羽翼渐丰,整个朝廷再也无人与之匹敌。 三,迁都洛阳 上演皇权争夺战 而这一切,宋太祖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因为随着儿子们逐渐成年,宋太祖内心已经后悔传位给弟弟的决定了,但又不能说出来,毕竟整个朝堂已经认定了赵光义是大宋王朝的接班人。当然,如果采取武力,相信很快就能把赵光义一党剿灭,但宋太祖不想走到这一步,还是想依靠和平的方式剥夺赵光义的权力。 于是,宋太祖想到了迁都,如果把都城迁到洛阳或长安,那么,继续担任开封府尹的赵光义无形中就远离了政治中心,他培植的那些党羽和势力也将一夜之间失去价值。 开宝九年(976年),宋太祖终于下定决心,为儿子继承皇位开始扫平障碍。三月,宋太祖临幸洛阳,宣布要迁都洛阳,不过遭到群臣们的反对。因为自从大臣们默认赵光义为大宋第二任皇帝,基本都倒向了赵光义,他们的荣华富贵取决于赵光义能否顺利继承皇位,所以,在对待迁都的态度上,暗中是与赵光义站在一起的。 他们反对的理由很牵强,什么洛阳宫殿破败、经济水平差、天气热迁都不便等之类的,都一一被宋太祖驳回。这时候,「 ”群臣莫敢谏”,为什么都不敢说话了,因为大臣们都看明白了,这根本就不是迁都不迁都的事,而是大宋皇帝继承权的争夺战。这时候乱说话,站错队伍,会掉脑袋的。 洛阳四周遍布天险 最后晋王赵光义忍不住亲自跳出来了,劝谏宋太祖,宋太祖说:「 ”开封四周都是平原,一旦外敌入侵,将会无险可守。如果把洛阳或者长安作为京师,那么京师将不用驻防那么多兵马,可以把军队调出到边境地区防备外敌。”这个理由其实很充足,但赵光义表达了个意思:「 ”江山之固,在德不在险。”江山是否稳固,与君王的品德有关,与天险无关。宋太祖一看弟弟唱起了儒家论调,也就把迁都之事从长计议。宋太祖事后对身边的人说「 ”晋王之言固善,今姑从之。”意思是迁都暂时搁置,以后有的是时间讨论,但反正迁都的决定不会改变。 作为京师,如果没有天险作为依仗,是很容易被敌人攻破的。虽然国家长治久安,与君王品德有关系,但自然天险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啊。秦国商鞅变法之后,国富兵强,君王也有德,但如果没有天险函谷关,秦国恐怕要被东方六国联合给灭掉好几回了。如果天险不重要,后来宋朝为何多次兴兵想要夺回燕云十六州呢?所以,赵光义「 ”在德不在险”的这个论调有点耍流氓。 如果说宋太祖迁都仅仅是考虑到天险的原因,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宋太祖到达洛阳后,第一时间任命焦继勋为彰德节度使,主管河南一切军政大事。而焦继勋是宋太祖幼子赵德芳的老丈人,如果把这次任命与迁都结合起来,相信朝中大臣不难猜测其中的玄机。洛阳乃河南的治所,焦继勋在此经营十多年,根基深厚,到时候无论是赵德昭还是赵德芳在洛阳即位,远在开封的赵光义都鞭长莫及。 如果说迁都还不能完全说明宋太祖的真正用意,那么再结合六年前宋太祖的另一个动作,就更加能说明情况。 开宝三年(970年),宋太祖将刚刚满月的嫡长孙赵惟吉(赵德昭儿子)接入宫中,由宋太祖亲自培养,三岁学射箭,五岁学诗书,而且还经常带着几岁的孙子打猎。赵匡胤带上孙儿外出的时候,还专门给孙儿打造了一个缩小版的御辇,对外界传递的信号已经非常明朗,有点隔代培养接班人的意思,与数百年后康熙帝亲自抚养乾隆很相似。如果不出意外,必然是赵德昭继承皇位,然后传位给赵惟吉。 四,太祖暴毙 真相到底如何 但人算不如天算,宋太祖从洛阳回到开封不久,突然暴毙。晋王赵光义得到消息,第一时间入宫掌控了大局。得到宋皇后首肯后,赵光义接管皇宫,当晚在宋太祖灵前匆忙即位,成为宋太宗。 宋太祖之死,疑点重重;「 ”金匮之盟”是否真实的?大家之所以怀疑,主要是皇位继承违背了「 ”父死子继”的传统。另外,宋太宗即位后,没有第一时间将盟约公之于众,而是在几年之后由重新被召回朝廷的赵普来公布,这更被视为赵光义即位不合法性的重要证据之一。关于这一疑点也很好解释,因为当初知道盟约内情的人只有杜太后、宋太祖和赵普三人,杜太后和宋太祖已不在人世,唯一知道内情的赵普却被赵光义打压贬出了朝廷,既然没有在朝中,自然也就没有第一时间把盟约拿出来。既然赵光义已经即位,赵普觉得拿出来也没必要了,或许是在等一个有利的时机再拿出来;赵光义即位后,一直被朝中大臣怀疑即位不合法,有时候宋太宗被弄的很狼狈。而这一切都被赵普看在眼里,他需要宋太宗比较狼狈的情况下拿出来,与宋太宗进行利益的交换,以此来博取个人前途。 如果「 ”金匮之盟”是不存在的,那么宋太祖为何要把弟弟赵光义当作接班人培养呢?为何不给成年的儿子封王爵呢?根本原因是怕儿子的权势过大,会与晋王赵光义争夺权力,可能会引发流血冲突,无论哪一方失败,都不是宋太祖所希望看到的。他还是想依靠自己的手段,以一种和平的方式迫使晋王赵光义放弃权力,再来一次「 ”杯酒释兵权”。于是,一天晚上,宋太祖召晋王赵光义入宫喝酒,两人推杯换盏,期间好像还出现了争吵,接着宋太祖入睡,还传出了呼噜声,晋王赵光义亦离开了,而宋太祖就是在这一晚上莫名其妙的死去。 那么,宋太祖是否真像民间传说的那样,被晋王砍死了呢?这种可能性比较小,因为晋王赵光义还没这么大的胆量,虽然赵光义权倾朝野,但宋太祖仍然是稳稳地掌控了整个局势,皇权并未旁落。不过,宋太祖之死也并非与他全然无关,因为两人喝酒的时候,出现了激烈的争吵,极有可能是宋太祖被激怒,进而急火攻心或者脑中风死去。因为死去的宋太祖,身体都完好无缺,「 ”烛影斧声”的说法基本可以排除。 因此,「 ”金匮之盟”是真的,但只是个备胎;后来宋太祖儿子都陆续成年了,已经不再需要这个备胎。宋太祖第一个动作是「 ”隔代培养接班人”了,此时,作为备胎的赵光义也已羽翼丰满,宋太祖不想通过流血的方式铲除赵光义。于是也就有了第二个动作「 ”迁都洛阳”。这使得皇位继承权的争夺公开化。但没想到的是宋太祖突然暴毙,一切还没来得及付诸行动,进而被掌握局势的晋王赵光义夺取了皇位。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