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春申君信陵君 春申君:竟是我一手促成了秦國對外擴張戰略的最終完善,悲!
春申君:竟是我一手促成了秦國對外擴張戰略的最終完善,悲! 前言,公元前272年,鑒於此前秦國已經接連擊敗韓、魏、齊三國,並於華陽之戰中大敗趙、魏聯軍,秦昭襄王欲決定挾中原戰勝之威,以白起為將南下伐楚,

春申君:竟是我一手促成了秦國對外擴張戰略的最終完善,悲!
前言,公元前272年,鑒於此前秦國已經接連擊敗韓、魏、齊三國,並於華陽之戰中大敗趙、魏聯軍,秦昭襄王欲決定挾中原戰勝之威,以白起為將南下伐楚,試圖繼此前的破郢之戰後,給予楚國最後一擊,徹底解除楚國之患。,對於此次伐楚,秦國上下無不支持,然而就在秦國磨刀霍霍之時,楚國急派黃歇使秦求和,黃歇即為戰國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黃歇入秦後,依據當時的天下形勢向秦昭襄王痛陳秦國伐楚之弊,最終成功地說服了秦昭襄王和秦相魏冉,二人遂決定罷兵與楚言和。,黃歇憑一己之力挽救了楚國,實為楚國之忠臣、功臣,其拳拳愛國之心更為後人所敬仰。,春申君畫像,然而,後來歷史的發展走向卻證明了,黃歇當年的說服之辭竟無意間促成了秦國對外擴張戰略的最終完善,隨後秦國改變用兵方略並加快了統一的步伐。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黃歇也算是秦國一統的「功臣」了,想必這是他無論如何都預料不到的吧?而這,這也恰恰反映出了黃歇雖然為人忠勇可嘉,但實無戰略高遠之見。,那麼,當年黃歇究竟對秦國君臣說了怎樣的一番話,又致使秦國做出怎樣的一番戰略調整呢?就此問題,我們下面來看。,黃歇入秦之言,當年黃歇入秦,向秦昭襄王上書的具體內容均被記錄在《史記·春申君列傳》中,由於篇幅過長,這裡不再贅述,但其中的主要意思可以總結為以下四點:,秦昭襄王劇照,以上便是黃歇諫言秦國罷兵的四大理由,從中我們不難看出,黃歇的本意只是想讓秦國不要伐楚,而他對秦國提出施行仁政的建議,其實也有讓秦國罷天下之兵的想法,只不過作為楚國使臣,他的首要責任是保護楚國安危,而當時的形勢也不允許黃歇過多地考慮其他五國的感受和處境。所以,黃歇不僅不能毫無顧忌的替韓、魏、趙等國說情,還要適當地引誘秦國,令秦國將對外注意力從楚國轉移到其他諸侯國身上,即轉移矛盾。,可能有的人認為黃歇這種類似於「嫁禍於人」的做法是不道德的,但要清楚的是,戰國時代乃是大爭之世,列國之間伐交頻頻,互相攻伐也早已司空見慣了,「仁義」早就被各國諸侯所拋棄,而「道德」二字更是無法維繫一國之安全,而且秦國是虎狼之國,其侵吞列國的野心不會因為黃歇的幾句話而可有可無,畢竟東出吞併六國是秦國早就定下的國策,只不過東出戰略會隨著形勢的不同而有所變化,黃歇憑個人能力或許會轉移矛盾,但絕對不會影響秦國東出的決心。,但正如之前所言,黃歇的話恰恰如當頭棒喝一般,一語驚醒了秦昭襄王與魏冉,最終導致秦國對東出戰略做出了一次積極的轉變。,秦國既定的東出戰略及此前的具體實施情況,秦國自秦孝公重用商鞅變法後,國力開始上升,及至秦惠文王之時,秦國北滅義渠,南平巴蜀,秦國國力躍居而上,成為當世一流強國。賈誼的《過秦論》里提及的「奮六世之餘烈」中的「六世」就是從秦孝公開始算起的。,雖然秦孝公與秦惠文王提升了秦國的國力,但真正奠定秦國一統之基業的實為秦昭襄王,而輔助秦昭襄王奠定一統之基礎的功臣則是秦昭襄王的舅舅魏冉。,公元前305年,秦昭襄王任命魏冉為相,主政秦國,魏冉隨即制定了秦國東出的擴張方略,總結如下:,秦國東出可分三路,北路攻趙,中路攻韓、魏,南路攻楚,並與燕、齊交好。,擴張方略既定,便要著手實施,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魏冉認為,秦、趙兩國之間有黃河天塹和晉北山脈的阻隔,出兵趙國難度過大,且擔心韓、魏趁機用兵,恐有危險,所以魏冉決定先從中路和南路用兵韓、魏、楚三國,待三國平定後,再集中優勢兵力攻趙。,至於,秦國為何不怕用兵韓、魏時趙國來救,則是因為,當時趙國正從事於東侵中山國和北攻林胡、婁煩而無法救援韓、魏,對此秦國非常清楚。所以,在魏冉的主政下,秦國先後多次伐韓、魏、楚三國。,其中較大戰役有,公元前293年伊闕之戰,秦軍斬韓、魏聯軍二十四萬;公元前280年,秦軍伐楚,第二年破楚國郢都,楚國被迫東遷於陳。,而在伐韓、魏、楚三國期間,秦國為了穩定齊、趙兩國,先後與兩國會盟交好,與齊國於公元前288年並稱東、西帝;與趙國於公元前279年澠池會盟;而伐韓、魏時為斷絕楚國來援,則曾在公元前304年與楚國會盟;伐楚時為防止韓、魏來援,則歸還先前奪取的兩國城池而交好韓、魏。,所以,從中我們不難發現,當時的秦國非常善於利用六國之間的矛盾與心理,而且對於六國的內政也了如指掌,因此,秦國才能將「伐」與「交」運用到極致,例如趙國發生沙丘之變時,秦國便趁機發動伊闕之戰;樂毅伐齊時,秦國趁機派兵支援以此來消耗齊國國力;秦國誘執楚懷王時,則出於楚懷王的貪黷昏聵與楚國內部的爭權奪利。,而以上種種,也是秦昭襄王時代秦國外交與軍事的最大特色。,公元前273年秦國進攻魏國,趙國來救,雙方爆發華陽之戰,若從戰後分析來看,華陽之戰亦是秦國東出的一個轉折點,我們可以先看一下華陽之戰後,秦國所面對的各國現狀:,因此,華陽之戰後,秦國面臨的具體形勢是:韓、魏、齊三國已經敗無所敗,但趙國實力仍在,楚國亦開始復甦。所以,秦國的下一步用兵目標一定是趙國與楚國中的一國。,至於在「先攻趙還是先伐楚」這個問題上,秦國並沒有做過多糾結,甚至對於秦國來說也絲毫沒有任何可糾結的地方。因為按照魏冉最初制定的擴張方略,趙國一定是最後一個征伐的對象,經過胡服騎射改革後的趙國實力是非常強勁的,加之兩國又有自然天險之隔,若想做到萬無一失,必須傾國而出。若要傾國而出,就必須穩定後方,楚國此時已經復甦,若不進一步削弱楚國,恐秦國會重蹈吳國北伐之覆轍,畢竟前有秦破郢都之戰,秦楚兩國構釁已久,秦國伐趙,楚國一定不會袖手旁觀。,基於以上的判斷,秦國決定先行伐楚,但就在秦國出兵之前,楚國派黃歇入秦了。,黃歇入秦之言對秦國戰略的影響,黃歇入秦之言的主要內容在本文開篇已經做過敘述,而上面說過,秦國之所以決定先伐楚而後伐趙,則主要考慮到秦楚兩國構釁已久,秦國擔心伐趙後楚國來犯,則秦國必然會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局中,若稍有不慎,秦國之前所取得的東出之成果也必然全部葬送,秦國四代君王的努力更將前功盡棄,秦國不敢冒這個險,所以便選擇了伐楚。,然而黃歇入秦後卻在無意間又提醒了秦國,韓、魏兩國雖然暫時被秦國打怕了,但他們與趙國本是三晉一體,但凡有一絲機會都會與趙國聯合而報此前多次戰敗割地之仇,正如黃歇所言,秦國多年來一直對韓、魏行征伐而無加恩,韓、魏兩國君臣百姓自不會對秦國心悅誠服的,因此,當黃歇提及此中利害之後,秦國才恍然大悟。,但正如之前所說,「令秦國徹底罷兵而不再征伐他國」才是黃歇的最終目的,只是他萬萬沒想到,秦國最終竟然能從他的話中得到啟發,不管伐趙還是伐楚,韓、魏的態度和做法才是關鍵,所以當黃歇向秦王上書陳言後,秦國決定放棄伐楚而北上伐趙!,當時秦國綜合黃歇之言後總結出了三點伐趙理由:,所以,在黃歇促成秦楚兩國交好之後,秦國便於公元前270年開啟伐趙之戰,雖然兩國交戰數次互有勝負,但長平一戰,秦國坑殺趙國降卒四十五萬,自此趙國便也一蹶不振,秦國一統之勢已成,而在此期間,韓、魏、齊、楚四國也確如秦國戰前所預料的那般,沒有一國前去支援過趙國,四國坐看趙國戰敗而不救,最終也避免不了被秦國所滅的命運。,結語,黃歇當年上書秦國其目的原本是為了說服秦國罷伐楚之兵,但不曾想卻反助秦國擴張戰略的調整及完善。此舉雖是黃歇無心之過,但若細究起來,黃歇也難辭其咎,畢竟以黃歇的口才和威望,他本可效仿蘇秦遊說六國,再舉六國合縱攻秦之大旗,若是如此,中原形勢必會有所不同,然而黃歇並沒有想到此處,他只是一味地取悅於秦國,為楚國避禍,至於中原之安危則並未放在心上,但中原若是淪喪,楚國又何以獨存?黃歇可以為楚國避一時之禍,但無法庇護楚國長治久安,黃歇如此之計,實無高遠之見矣!, 很赞哦! (1036)